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
1
作者 郑素洁 刘芳 +3 位作者 姜鑫钊 郭舜源 耿昱 史宗杰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患者54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患者54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组)23例和预后不良组(对照组)3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灌注成像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匹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和不匹配率均是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不匹配率预测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AUC为0.660(95%CI:0.509~0.811,P=0.046),最佳截断值为2.30,灵敏度为0.696,特异度为0.645。结论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核心脑梗死 CT灌注成像 早期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郭舜源 于民 +1 位作者 陈桂花 顾苏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磁共振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舜源 张庆臣 +1 位作者 于民 顾苏兵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本院12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奥...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本院12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和甘露醇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分别为55%和18.3%(P<0.01),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自由基清除剂 脑梗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舜源 张锦华 +2 位作者 陈波 耿昱 程爱萍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9期1-4,F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18例早期PD组(H&YⅠ~Ⅱ级)、16例中晚期PD组(H&YⅢ~Ⅴ级)患者和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18F-FDG PET脑显像,采用统计参数图...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18例早期PD组(H&YⅠ~Ⅱ级)、16例中晚期PD组(H&YⅢ~Ⅴ级)患者和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18F-FDG PET脑显像,采用统计参数图(SPM)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各组脑葡萄糖代谢,获得患者脑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特点。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早期PD患者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及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上述代谢增高区域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双侧枕叶葡萄糖代谢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双侧豆状核、丘脑及小脑葡萄糖代谢增高及双侧枕叶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异常代谢模式,且与PD病情相关,该变化特征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氟脱氧葡萄糖 葡萄糖代谢
下载PDF
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MRI、DTI表现 被引量:3
5
作者 郭舜源 张庆臣 +2 位作者 丁忠祥 陈波 顾苏兵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常规MRI分析两组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通过DTI技术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分量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对VCIND-SSV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FA和M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常规MRI显示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均P>0.05)。VCIND-SSVD组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CIND-SSVD组双侧额叶M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FA、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IND-S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71,P<0.05,<0.01),MD值升高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0.67,P<0.05,<0.01)。结论 VCIND-S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白质损伤有关,DTI在VCIN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血管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下载PDF
非痴呆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患者多模式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舜源 陈波 +2 位作者 耿昱 丁忠祥 谭云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期13-16,2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VCIND-SVD)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评价50例VCIND-SVD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通过1H-MRS检测双...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VCIND-SVD)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评价50例VCIND-SVD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通过1H-MRS检测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氮-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通过DTI检测上述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分析两组NAA/Cr比值和FA值的差异;对VCIND-SVD组患者Mo 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NAA/Cr和FA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CIND-SVD组患者双侧额叶NAA/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1.27±0.13)比(1.48±0.11),右:(1.29±0.13)比(1.46±0.15),P<0.01];VCIND-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0.36±0.05)比(0.40±0.04),右:(0.37±0.04)比(0.42±0.05),P<0.01];VCIND-SVD组患者双侧额叶NAA/Cr比值与FA值呈正相关(左r=0.62,右r=0.59,P<0.01);VCIND-SVD组患者双侧额叶NAA/Cr比值和FA值与Mo CA评分及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功能和注意与计算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4~0.70,P<0.05,P<0.01)。结论 VCIND-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代谢异常及白质损伤有关,MRS联合DTI在VCIND-SV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非痴呆型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波谱学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心理学测验
下载PDF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郭舜源 于民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6 5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TOBS患者以老年为主 ,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6 5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TOBS患者以老年为主 ,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 ,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 ,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的重要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 ,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早期积极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舜源 张庆臣 +1 位作者 于民 顾苏兵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7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方法对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110例,重型80例)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并有9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方法对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110例,重型80例)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并有9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重型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57.5%)与对照组(18.9%)及轻中型脑梗死组(2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AST、LDH、CK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及轻中型脑梗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MB轻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轻中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Ⅰ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HRV各指标明显下降,与轻中型脑梗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及心率变异性下降与脑梗死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电图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Ⅰ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郭舜源 陈波 +1 位作者 陈珂楠 耿昱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8期1286-1287,共2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20例PD患者按H&Y分级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3个亚组,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行运动功能评定,并测定血尿酸水平。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10例...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20例PD患者按H&Y分级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3个亚组,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行运动功能评定,并测定血尿酸水平。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PD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比较PD不同病情组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分析血尿酸与病程、H&Y分级及UPDRS评分的关系。结果 PD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中期和晚期PD组间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病程、H&Y分级及UPDRSⅢ评分无相关性(r=-0.128,P〉0.05;r=-0.140,P〉0.05;r=-0.152,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降低是PD的危险因素,但与PD的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尿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舜源 于民 陈桂花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5年第5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年来收住的1500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高血糖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抗凝...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年来收住的1500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高血糖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抗凝剂,病后是否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既往中风病史等无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的病人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MRI以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90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郭舜源 于民 陈桂花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231-232,共2页
出血性脑梗(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梗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多数是脑梗死病程中的自然事件,也可由抗血栓治疗引起。本文回顾分析我院HI患者90例,以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抗血栓治疗 继发出血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关系
12
作者 郭舜源 陈桂花 于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年第5期282-283,共2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关系。方法:92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血栓组)38例、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组)26例及脑出血组28例。测定三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关系。方法:92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血栓组)38例、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组)26例及脑出血组28例。测定三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对照组(非神经科住院患者)比较。结果:急性期三组IS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脑血栓组及脑梗死组的IS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脑出血组I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存在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卒中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指数
下载PDF
血清VitB_(12)、叶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和周围神经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民 陈桂花 郭舜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5年第6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周围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46例中老年人采用化学发生法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和肌电图机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并予以分析比较。结果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下降与NCV减慢呈...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与动脉硬化、周围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46例中老年人采用化学发生法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和肌电图机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并予以分析比较。结果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下降与NCV减慢呈正相关(P<0.01);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异常的患者容易出现周围神经受损的阳性体征(P<0.01);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下降对NCV的影响和周围神经的损伤在高龄患者中更为显著(P<0.05或<0.01)。结论中老年人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浓度的下降可影响周围神经功能,尤其在高龄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动脉硬化导致周围神经缺血性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B12 叶酸 动脉硬化 周围神经功能 神经传导速度 中老年人
下载PDF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婕 史宗杰 +3 位作者 施天明 王美萍 郭舜源 耿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314-317,321,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患者作为高龄组,<80岁的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颅内出血风险及90d良好预后。结果高龄组90d mRS评分5(3,6)分,高于对照组的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比例,总体颅内出血、症状性出血以及90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0岁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前循环 高龄
下载PDF
脑灌注成像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珂楠 郭舜源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溶栓 出血转化 血脑屏障 灌注成像
下载PDF
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波 郑劼 +1 位作者 郭舜源 王美萍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第5期387-388,39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出现早发性癫痫。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发性癫痫中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出现早发性癫痫。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发性癫痫中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共30例(57.69%)。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OR=2.18,P<0.05),病变部位累及皮质(OR=5.56,P<0.01),NIHSS评分≥20分(OR=6.10,P<0.01)是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脑出血、NIHSS高评分及病灶累及皮质的脑卒中患者应高度警惕其癫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早发性癫痫 脑卒中
下载PDF
影响脑桥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高平 耿昱 +1 位作者 顾苏兵 郭舜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年第5期383-38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桥梗死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40例起病48小时内入院的脑桥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1周内NIHSS评分分为加重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LDL-C等危...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桥梗死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40例起病48小时内入院的脑桥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1周内NIHSS评分分为加重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LDL-C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和起病3周后改良Rankin评分的差异。结果稳定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有吸烟史8例,高血压23例,平均年龄(69.53±11.02)岁,平均LDL-C(2.93±0.80)mmol/L,入院时的平均NIHSS评分(3.23±2.08)分。加重组14例患者中男2例,有吸烟史2例,高血压12例,平均年龄(72.43±91.4)岁,平均LDL-C(3.34±0.90)mmol/L,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4.64±2.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组空腹血糖增高5例,而加重组空腹血糖增高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后3周的改良Rankin评分稳定组0分5例,1分8例,2分7例,3分4例,4分2例;加重组1分1例,2分1例,3分2例,4分9例,5分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腹血糖增高与脑桥梗死急性期进展可能有关,急性期有进展的脑桥梗死患者起病3周后的残疾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空腹血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媛媛 张玲菊 郭舜源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3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两者与PD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PD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9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两者与PD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PD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19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进行EAS-EMG检查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及相关性。同时依据H&Y分期对PD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分析病情程度与EAS-EMG、SCOPA-AU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EAS-EMG及SCOPA-AUT评分异常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D患者SCOPA-AUT得分与EAS-EMG的平均时限呈正相关(r=0.46,P=0.00),与平均波幅及多相波百分比不相关(r=0.27,0.14;P=0.06,0.32)。PD患者病情程度与EAS-EMG的平均时限呈正相关(r=0.50,P=0.00),而与平均波幅及多相波百分比不相关(r=0.18,0.17;P=0.21,0.25);病情程度与SCOPA-AUT评分呈正相关(r=0.68,P=0.00)。结论PD患者的EAS-EMG存在异常,且普遍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患者的EAS-EMG异常程度越高,病情越重,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越多、越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术后脑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徐婕 陈心怡 +3 位作者 沈盼盼 潘婕 郭舜源(综述) 耿昱(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96-901,共6页
血管内治疗(EVT)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LAO)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半患者无法实现功能独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便捷及可重复性高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手段,近来研究表明TCD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前循环LAO患者EVT术后脑... 血管内治疗(EVT)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LAO)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半患者无法实现功能独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便捷及可重复性高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手段,近来研究表明TCD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前循环LAO患者EVT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还可以监测血管再通情况、血管痉挛、脑自动调节以及侧支循环,评估远期预后以及改进临床治疗策略。本文围绕TCD在急性前循环LAO患者EVT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镁离子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0
作者 杨英 章军建 +1 位作者 刘晖 郭舜源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第3期324-326,422,共4页
目的观察镁离子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2VO模型组、2VO+镁离子干预组。2VO术后第5周起,镁离子干预组给予氯化镁溶液... 目的观察镁离子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2VO模型组、2VO+镁离子干预组。2VO术后第5周起,镁离子干预组给予氯化镁溶液腹腔注射,其余大鼠同样方式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4周。目标识别行为学检测后取材,Western Blotting检测NMDA受体亚基NR1及其下游转录因子CREB/PCREB的表达。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及镁离子干预组大鼠对新旧物体的探索时间差值与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VO模型组大鼠对新旧物体的探索时间差值与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对照组及镁离子干预组大鼠对新旧物体的辨别比与机会值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VO模型组大鼠辨别比与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镁离子干预组谷氨酸受体亚型NR1及其下游转录因子P-CREB/CREB的表达较2VO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增加大脑镁离子浓度可能通过增加NMDAR及其下游CREB/P-CREB表达,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镁离子 突触可塑性 学习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