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来中国红十字文化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进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尚存在思维模式有待更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资料的征引范围尚待扩大等问题。为此,可从新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等方面转换学术视角,增强历史意义的解释力,进而推动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激活学科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文化 传播 本土化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2
作者 郭进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2-79,共8页
“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筑牢了思想... “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筑牢了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和实践根基。同时,“两个结合”对推进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具体路径:应以传统为根,依托历史积淀,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文化滋养;应以时代为翼,注重实践探索,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应以理论为基,加强理论研究,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应以宣传为抓手,创新传播载体,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舆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红十字文化 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下载PDF
江南慈善文化传统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兴起 被引量:3
3
作者 郭进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7-44,共8页
江南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传统,为红十字运动向中国的移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高度会通的业务活动和征信机制为红十字会扎根中国提供了民众认同的观念基础。在近代西学的全方位冲击下,江南慈善文化传统通过融通与转型实现了时... 江南地区拥有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传统,为红十字运动向中国的移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高度会通的业务活动和征信机制为红十字会扎根中国提供了民众认同的观念基础。在近代西学的全方位冲击下,江南慈善文化传统通过融通与转型实现了时代更生,催生了晚清义赈,为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江南的善人群体则为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江南慈善文化传统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兴起过程中的一席之地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善会善堂 红十字运动 义赈 善人群体
下载PDF
《申报》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起步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进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9-24,共6页
舆论动员是中国红十字事业起步的先决条件。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申报》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起步作了广泛的舆论动员。就舆论动员的内容来说,既有对发生在中国的相关红十字活动的报道,也有对红十字会知识的系统介绍和对时人对红... 舆论动员是中国红十字事业起步的先决条件。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申报》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起步作了广泛的舆论动员。就舆论动员的内容来说,既有对发生在中国的相关红十字活动的报道,也有对红十字会知识的系统介绍和对时人对红十字事业认知偏见的辩驳,更有对兴办红十字事业利益的直接宣传和对红十字条约章程的引介。《申报》的舆论动员,使人们对红十字事业起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创设了红十字事业起步的舆论环境,并在思想和实践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遍及整个中国的民族主义情感是中国红十字事业起步的驱动力,《申报》则为这场事业搭建了大众参与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中国红十字事业 舆论动员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传教士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1894—1912)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进萍 《关东学刊》 2017年第8期26-35,共10页
传教士作为西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率先引进红十字组织,使国人对红十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开启中国红十字的启蒙运动;继之积极助推中国红十字会的发轫和转型,并深入中国红十字... 传教士作为西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率先引进红十字组织,使国人对红十字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开启中国红十字的启蒙运动;继之积极助推中国红十字会的发轫和转型,并深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赈济第一线,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传教士热衷红十字事业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人道主义关怀,也夹杂着浓厚的宗教情结。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得益于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正是在传教士对红十字事业的启蒙、助推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过程中,红十字事业才在中国逐渐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中国红十字事业 初期发展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救治1918年浙江时疫述论——以《申报》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池子华 郭进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0,138,共6页
1918年浙江时疫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派遣救护医队奔赴疫区,开展救援活动。在这次救治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深入疫区,施诊赠药,调查疫情,宣传和采取各种避疫措施等,推进疫区公共卫生建设,有效缓解了时疫对浙省社会的冲击。红十字会与... 1918年浙江时疫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派遣救护医队奔赴疫区,开展救援活动。在这次救治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深入疫区,施诊赠药,调查疫情,宣传和采取各种避疫措施等,推进疫区公共卫生建设,有效缓解了时疫对浙省社会的冲击。红十字会与其他慈善组织的相互配合,红会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预防和治疗并重的救治活动是此次时疫得以顺利肃清的有力保障,显示出民间社团在社会救助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暴露了红十字会救灾力量分散和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申报》 时疫 社会救治
下载PDF
反思社会史的双重面向——以社会史碎片化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7
7
作者 池子华 郭进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社会史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开放性和跨学科的研究特色,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史的碎片化现象。社会史的碎片研究并不等于碎片化,二者需要严格区分。碎片化并不总是由微观取向和跨学科研究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 社会史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开放性和跨学科的研究特色,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史的碎片化现象。社会史的碎片研究并不等于碎片化,二者需要严格区分。碎片化并不总是由微观取向和跨学科研究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旨趣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性和碎片化可以被看作社会史的双重面向。打破学科界限仍是社会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社会史的碎片化倾向则要靠研究者的主观努力来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开放性 碎片化 跨学科 微观取向
下载PDF
红十字运动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郭进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6-73,共8页
在晚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话语体系下,红十字会作为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的表征进入公众视野。其后,这场运动积极灌注民族主义情感,推动传统向现代更生,以波澜壮阔的表现为推进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在民族主义无孔不入... 在晚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话语体系下,红十字会作为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的表征进入公众视野。其后,这场运动积极灌注民族主义情感,推动传统向现代更生,以波澜壮阔的表现为推进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在民族主义无孔不入的浸染下,红十字会被塑造为民族认同的凝缩象征。国人踊跃参与红十字运动,表达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概言之,红十字运动以其独特的价值强化了国人民族心理和现代意识的塑造,培育了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十字运动 现代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民国时期北京女界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进萍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9-61,共3页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女性红十字组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中,北京女界红十字会(1928年改称北平女界红十字会)尤为引人瞩目。北京女界红十字会是活跃于民国年间的一支重要慈善团体,它秉承红十字会的博爱恤兵宗旨,致力于保护和扶助弱势...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女性红十字组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中,北京女界红十字会(1928年改称北平女界红十字会)尤为引人瞩目。北京女界红十字会是活跃于民国年间的一支重要慈善团体,它秉承红十字会的博爱恤兵宗旨,致力于保护和扶助弱势群体,成绩突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十字组织 红十字会 社会影响力 民国年间 弱势群体 北京女界 慈善团体 民国时期
下载PDF
救亡与觉醒:基于近代女性红十字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进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62-69,共8页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女性与红十字会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式报刊的舆论引导和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不少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投身红十字事业。女性红十字组织纷纷涌现、女界广泛捐助红十字会并积极参与红十字救护...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女性与红十字会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式报刊的舆论引导和民族主义的感召下,不少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投身红十字事业。女性红十字组织纷纷涌现、女界广泛捐助红十字会并积极参与红十字救护实践。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既是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也推进了女性社会形象的改铸,折射出女性在性别平等、社会参与、经济独立等方面的觉醒和努力,成为近代女性走向解放和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红十字实践 救亡 觉醒
下载PDF
立德树人背景下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德育价值探析
11
作者 郭进萍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6期5-7,14,共4页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立足于国家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做人为根本,浸润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生为主题,构建了涵盖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诸多意涵的体系,蕴蓄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内容;以“做”为遵循,渗透着知行合一的德育...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立足于国家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做人为根本,浸润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人生为主题,构建了涵盖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诸多意涵的体系,蕴蓄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内容;以“做”为遵循,渗透着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深入挖掘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对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思想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进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道部为扩大客货流,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促进沿线货品开发,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铁道部基于铁路和沿线出产货品处于一种共荣共存关系的认识,分别从实业救国、铁展会于农工商各界的利益以及于铁路运输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道部为扩大客货流,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促进沿线货品开发,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铁道部基于铁路和沿线出产货品处于一种共荣共存关系的认识,分别从实业救国、铁展会于农工商各界的利益以及于铁路运输重要性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舆论动员。四届铁展会盛况一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铁路运输的效益,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受宣传、地域和铁路自身弊病等因素的制约,活动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铁路运输事业的改进有赖于产、运、销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对铁路自身弊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展会 舆论动员 成效 制约因素
下载PDF
近代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认知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进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3-99,共7页
红十字是红十字文化的物化载体,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认知是透视红十字文化传播成效的一扇窗口。大体而言,近代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经历了一个由排拒到接纳继而滥用的过程。因形似基督教标志,在近代排教反教甚嚣尘上的时代背景中,红十字标志... 红十字是红十字文化的物化载体,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认知是透视红十字文化传播成效的一扇窗口。大体而言,近代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经历了一个由排拒到接纳继而滥用的过程。因形似基督教标志,在近代排教反教甚嚣尘上的时代背景中,红十字标志遭到了国人的排拒。因特有的护身符效应,在战火纷飞的岁月,红十字标志逐渐被国人接纳,以保身家平安。与之相伴,红十字标志特有的光环效应,又引发了国人的普遍滥用。在这一过程中,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认知逐步深化,并作了多元解读。国人对红十字标志的反馈如实映射出近代西方在中国的两重性以及国人的复杂心态,也折射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多元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十字标志 排拒 接纳 滥用
下载PDF
池子华等主编《农民工待遇问题研究》出版
14
作者 郭进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由池子华、叶继红、马德峰主编的《农民工待遇问题研究》一书,作为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已于2011年9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以农民工待遇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苏南作为区域研究的中心。除绪论和附录外,共用14章... 由池子华、叶继红、马德峰主编的《农民工待遇问题研究》一书,作为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已于2011年9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以农民工待遇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苏南作为区域研究的中心。除绪论和附录外,共用14章的篇幅分别从农民工待遇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苏南农民工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力求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多角度、多层次地缕析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以揭示这一核心问题的症结,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对策。纵览全书,可称道之处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待遇问题 农民工 主编 历史与现实 重大项目 区域研究 教育部
下载PDF
民国时期红十字会基层会员入会动机考察
15
作者 郭进萍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9-63,121,共6页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争频仍,中国红十字会基层会员的入会动机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既有基于保身家平安、行善积德、享受医药优惠等方面的个体诉求与需求,也有基于对红十字会的好感和认同以及民族意识。这些因素相互缠绕、...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争频仍,中国红十字会基层会员的入会动机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既有基于保身家平安、行善积德、享受医药优惠等方面的个体诉求与需求,也有基于对红十字会的好感和认同以及民族意识。这些因素相互缠绕、共同作用,折射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复杂面相。总体而言,乱世求安是民众最主要的入会动机。红十字会会费偏高和护身符效应的有限性则是制约民众入会动机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红十字会会员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红十字会 基层会员 入会动机
下载PDF
近代改良思想家郑观应的红十字情缘
16
作者 郭进萍 《文史天地》 2024年第8期24-26,共3页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早期发展史上,绅商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阶层既从事工商实业活动,又同时享有传统功名和职衔。受益于中西交流的开放环境,近代绅商与国际资本亲密接触,具有不一般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他们往往站在国家民族的...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早期发展史上,绅商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阶层既从事工商实业活动,又同时享有传统功名和职衔。受益于中西交流的开放环境,近代绅商与国际资本亲密接触,具有不一般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他们往往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宣传红十字事业,或奔走启蒙红十字知识,或将红十字理念付诸实践。郑观应就是其中被忽略的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观应 中西交流 绅商 国际视野 红十字 改良思想家 中国红十字运动 职衔
原文传递
别样群体的聚焦与书写——《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研究》简评
17
作者 郭进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39,共4页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风雷激荡、飚转豹变的社会,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滋生了一大批新兴的群体,他们充当着新旧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中打工妹群体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遗憾的是,学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始终寥若晨星,以致其成...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风雷激荡、飚转豹变的社会,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滋生了一大批新兴的群体,他们充当着新旧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其中打工妹群体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遗憾的是,学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始终寥若晨星,以致其成为史学界的"漏网之鱼"。可喜的是,池子华教授所著《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的姊妹篇《近代中国"打工妹"群体研究》(以下简称《打工妹》),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豹变 出版发行 社会沟通 职业流动 风雷激荡 福利待遇 劳资冲突 生存处境 池子华
原文传递
从冲突走向融会:近代红十字文化的本土化演进
18
作者 郭进萍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78-88,M0004,M0005,共13页
红十字文化宣扬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近代在登陆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慈善文化发生碰撞。为化解冲突,融入异质文化圈,早期中国红十字会采用附会传统文化、宣扬功德果报思想的方式,以适应国人的心理诉求。随着战时民族主... 红十字文化宣扬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近代在登陆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慈善文化发生碰撞。为化解冲突,融入异质文化圈,早期中国红十字会采用附会传统文化、宣扬功德果报思想的方式,以适应国人的心理诉求。随着战时民族主义的高涨和红十字救护实践的开展,红十字会在宣传理念方面,以责任服务说代替功德果报说,意欲从传统慈善事业中剥离出来,实现现代转型。然而红十字文化并未截然与传统慈善文化相割裂,而是在求同存异中走向融会,成功实现本土化建设。红十字文化本土化的演进轨迹折射了现代与传统文化间的张力,也揭示了外来文化传播的一般原理和机制,即经历一个"接触-碰撞-适应-转型-融会"的过程,最终推进文化的新陈代谢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十字文化 传统慈善文化 本土化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论题:中国社会史的理论困境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池子华 袁灿兴 +10 位作者 梅凯 梁国利 赵煌 朱云雷 曾云平 张娟 戴丽丽 赵凤霞 陈党香 陆赛楠 郭进萍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7,共8页
主讲人简介:池子华,男,1961年8月生,安徽涡阳县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1991年至1994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方之光教授治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 安徽师范大学 展望 困境 论题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家 博士学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