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CE联合射频消融后复发性肝癌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DKK1变化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洪晗 金正康 +2 位作者 徐小永 李高超 徐敏晖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376-1382,共7页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后血清上皮钙黏素(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变化及对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后血清上皮钙黏素(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变化及对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90例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均给予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根据生存预后分为死亡组(30例)、生存组(16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前、TACE后、射频后血清E-cadherin、VEGF、DKK1变化;采用Cox分析生存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ACE后、射频后血清E-cadherin、VEGF、DKK1预测生存预后的价值;采用卡普兰—迈耶曲线(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清E-cadherin、VEGF、DKK1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结果:死亡组BCLC分期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TACE后、射频后血清E-cadherin低于生存组,VEGF、DKK1高于生存组(P<0.05);Cox分析显示,射频后血清Ecadherin是复发性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保护因素,BCLC分期、射频后血清VEGF和DKK1是复发性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射频后血清E-cadherin、VEGF、DKK1预测生存预后的ROC下面积(AUC)大于TACE后,且血清Ecadherin+VEGF+DKK1的AUC大于单独的血清E-cadherin、VEGF、DKK1(P<0.05);血清E-cadherin高水平患者生存率高于低水平患者,VEGF、DKK1高水平患者生存率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血清E-cadherin、VEGF、DKK1变化与复发性肝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后生存预后有关,联合检测射频后三者表达水平为临床预测生存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肝癌 TACE 射频消融 E-CADHERIN VEGF DKK1 生存预后
下载PDF
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2
作者 洪晗 徐敏晖 +2 位作者 金正康 李高超 徐小永 《肝脏》 2023年第6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78例行巨大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照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组、实验组,各39例。半肝组采用半肝血流阻...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在巨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78例行巨大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照术中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组、实验组,各39例。半肝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实验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比较实验组与半肝组的围术期指标,于术前、术后1 d、3 d、5 d检测肝功能指标,统计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及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LC评分)。结果半肝组术中出血量为(198.24±34.15)mL,住院时间为(9.58±1.36)d,实验组为(163.28±26.47)mL,(8.15±1.20)d(P<0.05)。两组术后1 d、3 d、5 d肝功能指标均先升高后降低(P<0.05);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肝组并发症发生率25.64%(10/39),实验组7.69%(3/39)(P<0.05)。与术后3个月半肝组躯体功能(21.38±4.98)分、症状体征(17.87±3.76)分、心理功能(13.15±2.03)分、社会功能(14.28±2.75)分比较,实验组躯体功能(12.87±3.21)分、症状体征(10.09±2.21)分、心理功能(7.09±1.92)分、社会功能(9.27±1.04)分更低(P<0.05)。结论半肝血流阻断配合间歇性Pringle法应用于巨大肝癌切除术中能减少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加重肝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肝癌切除术 半肝血流阻断 间歇性Pringle法 出血量 肝功能
下载PDF
光流定位自主无人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正康 秦工 +1 位作者 李朝阳 李申 《电子测试》 2020年第19期52-55,共4页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视觉原理的广泛应用,无人机的视觉部分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了Lucas–Kanade光流算法,以及其在无人机的室内定位方面的研究于应用,同时对相关算法进行优化处理,相较于传统的算法...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视觉原理的广泛应用,无人机的视觉部分逐渐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了Lucas–Kanade光流算法,以及其在无人机的室内定位方面的研究于应用,同时对相关算法进行优化处理,相较于传统的算法,运行速度提升22.8%。无人机的室内定位精度,在自稳定状态下能够在半径为15cm的圆内,若外加水平方向上干扰,能够迅速回复原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流 无人机 室内定位 滤波算法
下载PDF
PBL教学结合腹腔镜技术开展于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
4
作者 洪晗 徐小永 +1 位作者 金正康 徐敏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6期0132-0134,共3页
分析在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中,以PBL教学模式结合腹腔镜技术联合带教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1~2020.12内的40例需开展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习医师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0例,... 分析在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中,以PBL教学模式结合腹腔镜技术联合带教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1~2020.12内的40例需开展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习医师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实习带教培训)和试验组(20例,PBL教学结合腹腔镜技术培训),统计对比两组实习医师的培训考核成绩、岗位胜任力、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评价。结果:①对照组实习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同事间沟通能力、理论掌握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查房应对能力等考核成绩均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②培训后的试验组实习医师其岗位胜任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对照组和试验组实习医师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95.00%、70.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以PBL教学结合腹腔镜技术开展培训,可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胰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PBL教学 腹腔镜技术培训
原文传递
探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治疗脾脏胰体尾端病变患者的安全性
5
作者 洪晗 徐小永 +2 位作者 金正康 李高超 费强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84-87,共4页
目的探究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脾脏胰体尾端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治疗的20例... 目的探究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脾脏胰体尾端病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治疗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且手术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通过应用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佳,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法 保留脾脏 腹腔镜 胰体尾切除术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8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易峰 徐天放 +5 位作者 王国虞 吴义岗 洪晗 费强 金正康 朱响 《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返酸(8例)、腹部包块(3例)、...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返酸(8例)、腹部包块(3例)、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1例)和解黑便(4例)。术前腹部增强CT、超声胃镜、上消化道造影(UGI)均提示胃部实质性不定性肿块。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无一例确诊,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恶性1例(术后生存16个月),良性7例(预后均较好)。[结论]胃神经鞘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常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一经确诊,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神经鞘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多巴胺受体D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行为学的影响
7
作者 金正康 徐敏晖 +2 位作者 茹登峰 徐小永 洪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240-3243,324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4(DRD4)在原发性肝癌(HC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收集142例H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统计DRD4蛋白阳性表达率,并根据癌组织中DRD4蛋白表达情况分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4(DRD4)在原发性肝癌(HCC)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细胞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收集142例H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统计DRD4蛋白阳性表达率,并根据癌组织中DRD4蛋白表达情况分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非肝癌及肝癌细胞系中DRD4蛋白表达量,根据蛋白表达情况选取合适细胞系进行后续体外实验研究。将肝癌细胞系分为对照组、拮抗剂组(低、中、高剂量组)和激动剂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空白、SCH23390终浓度为1、10、100μmol·L^(-1)、SKF38393终浓度为1、10、100μmol·L^(-1)的细胞培养液干预24 h。用噻唑蓝(MTT)法、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142例HCC患者癌组织中DRD4阳性表达率为42.96%,低于癌旁组织中的73.24%(P<0.05)。癌组织DRD4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肿瘤直径、血管侵犯、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肝癌细胞系Miha及肝癌细胞系SK-Hep-1、PLC-8024、Hep-3B、SMMC7721、LO2中DRD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2±0.10,1.15±0.09,0.87±0.09,0.85±0.08,0.45±0.05,0.37±0.04,肝癌细胞系与非肝癌细胞系DRD4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拮抗剂低、中、高剂量组,激动剂低、中、高剂量组的SK-He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0%,(105.26±10.10)%,(121.54±12.35)%,(169.78±15.36)%,(97.26±9.54)%,(78.10±9.44)%和(60.37±8.30)%,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105.74±11.68,108.35±12.36,136.72±14.90,169.80±13.77,97.31±10.20,63.09±9.35和40.85±9.78,迁移率分别为(65.44±6.21)%,(68.24±5.80)%,(70.31±6.39)%,(76.20±5.12)%,(62.13±7.91)%,(43.09±6.20)%和(35.47±6.77)%,对照组与拮抗剂低剂量组、激动剂低剂量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CC患者癌组织DRD4阳性表达率较低,抑制DRD4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恶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多巴胺受体D4 增殖 侵袭 迁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