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希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146,共7页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焦虑 疾病 空间 隐喻
下载PDF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以粤、浙、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调研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钟希明 段维龙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7-48,共2页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本文在对粤、浙、闽部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统筹管理"的新模式,并分别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校密切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本文在对粤、浙、闽部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统筹管理"的新模式,并分别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校密切合作、建立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与管理模式 政府引导 企校合作 统筹管理
下载PDF
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形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希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4-220,共7页
所谓"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是指发生在2003—2004年间台湾地区公共领域的一场文化大讨论,它在台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从场域形态、符号指涉、身份惯习等方面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其中... 所谓"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是指发生在2003—2004年间台湾地区公共领域的一场文化大讨论,它在台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从场域形态、符号指涉、身份惯习等方面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认同问题的深层纠葛,可以认识到台湾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揭示"本土主义""去中国化"论述的"台独"本质,进而批判其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争 形态研究 布迪厄 文化社会学
下载PDF
流散写作与文化身份认同——龙应台《人在欧洲》的诗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钟希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欧洲期间的"流散写作",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诗学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作者一...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欧洲期间的"流散写作",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诗学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作者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观察欧洲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以欧洲为参照系反观台湾社会现实;在对他者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二者互为镜像。双重视域既是一种外在视域,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视域,其意识形态视点的选择与作家的自由主义身位具有同构关系,它是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写作 双重视域 互为镜像 认同危机
下载PDF
话语重构与身份认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本生产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希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7-101,108,共6页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 运用话语理论考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文本的“话语重构”现象,分别从写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悖论、版本变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动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意识形态氛围对于文学生产的隐蔽控制;进而探讨这一重构现象潜在的主观原因,即丁玲努力寻求自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指出作家既是话语重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话语权利的重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生产 话语重构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国族身份认同意识的符号化表征--论菲华作家云鹤的离散写作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希明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2-27,共6页
在海外华文作家的离散写作与国族身份认同中,菲华诗人云鹤是一个典型个案。其身份认同与创作的根源,不仅来自天赋身份的选择,而且受到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文化乡愁”与“认同焦虑”构成其离散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地理中国”... 在海外华文作家的离散写作与国族身份认同中,菲华诗人云鹤是一个典型个案。其身份认同与创作的根源,不仅来自天赋身份的选择,而且受到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文化乡愁”与“认同焦虑”构成其离散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地理中国”“符号中国”“语言中国”等中国文化符号的呈现,既是其强烈国族身份认同意识的符号化表征,也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写作 国族身份认同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文化符号
下载PDF
流寓与离散:20世纪中叶台湾女性小说叙事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钟希明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63-68,共6页
身份认同、差异理论和承认的政治等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仍然是一个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关于民族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书写主要有两个重要面向:一是1950年代重塑家园图景的“怀乡文学”书写;二是1960年代转向无根、漂... 身份认同、差异理论和承认的政治等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仍然是一个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关于民族叙事与文化身份认同的书写主要有两个重要面向:一是1950年代重塑家园图景的“怀乡文学”书写;二是1960年代转向无根、漂泊审美主题的“留学生文学”创作。这些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文本,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折射出急剧动荡的国族命运,为家国叙事论题延伸出性别思考与文化认同的面向,不仅揭示了战后台湾知识分子集体性的身份认同危机,更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在台湾乃至世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女性小说 流寓与离散书写 中华民族叙事 文化身份认同
下载PDF
角色与功能:文化认同、主体建构与公共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钟希明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7-62,共6页
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21世纪初的台湾受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造成了广大民众在思想认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迷思。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双重焦虑,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纷纷撰文,在公共领域展开... 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21世纪初的台湾受到了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造成了广大民众在思想认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迷思。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双重焦虑,台湾公共知识分子纷纷撰文,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文化大论辩,呈现了台湾公共知识分子对于国族身份认同与试图重建文化主体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公共场域 21世纪初 文化论争
下载PDF
一个华文公共空间论坛形成的共生因素考察
9
作者 钟希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0-247,共8页
21世纪初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系列文章,聚焦台湾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台湾公共论坛的一场文化大论争,并席卷到整个华文世界,被称为"野火再燃"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发展、"越界"从而形成"一个华文公... 21世纪初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系列文章,聚焦台湾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台湾公共论坛的一场文化大论争,并席卷到整个华文世界,被称为"野火再燃"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发展、"越界"从而形成"一个华文公共空间论坛"的呢?通过对"野火再燃"形成的共生因素考察,我们发现传媒生态环境的影响、媒介策划与传播的议题设置,以及新媒体的强劲推动力在这个华文公共空间论坛形成过程中的构成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初 台湾地 公共论坛 野火再燃 共生因素
下载PDF
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转型——以龙应台现象为例
10
作者 钟希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70,共8页
"文学的终结"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域,一个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研究正在启动,这是否意味着"后文学时代"研究范式的结构转型?20多年来龙应台研究走过了新闻性——文学性——文化研究三个历程,事... "文学的终结"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域,一个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研究正在启动,这是否意味着"后文学时代"研究范式的结构转型?20多年来龙应台研究走过了新闻性——文学性——文化研究三个历程,事实证明旧有的文学研究范式拘于传统的审美标准与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传媒时代的需求,文学研究要获得新的学术生长点就必须主动"扩容"和"越界",实现"文化转向"。而"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学时代 研究范式 结构转型 龙应台研究
下载PDF
双重视域互为镜像——龙应台《人在欧洲》的跨文化解读
11
作者 钟希明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77-82,共6页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瑞士期间的"跨域"书写。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在《人在...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瑞士期间的"跨域"书写。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在《人在欧洲》中,作者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观察欧洲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以欧洲为参照系反观台湾社会现实;在对他者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二者互为镜像。双重视域既是一种外在视域,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视域,其意识形态视点的选择与作家的自由主义身位具有同构关系,它是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视域 互为镜像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文化产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2
作者 钟希明 《福建艺术》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说,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文化、娱乐正在替代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业,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说,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文化、娱乐正在替代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业,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与信息产业一同被视为21世纪两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已经为众多国家所认同.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探讨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时,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文化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文化发展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 政治经济 “软力量” 校企 全球经济增长 21世纪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左翼身份的确立——关于丁玲“向左转”问题的解剖
13
作者 钟希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5-70,共6页
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再度思考与重新阐释了丁玲三十年代初"向左转"问题的复杂性。揭示了丁玲小说创作"向左转"的现象是与其"左翼身份"的确立密切相关的;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思想雾障;得出了丁玲&qu... 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再度思考与重新阐释了丁玲三十年代初"向左转"问题的复杂性。揭示了丁玲小说创作"向左转"的现象是与其"左翼身份"的确立密切相关的;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思想雾障;得出了丁玲"向左转"是其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合力作用促成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左转” 身份认同 认同危机 生命史与历史 互补
下载PDF
启蒙:“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丁玲1940-1942年思想与创作研究
14
作者 钟希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6-69,共4页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认同 身份自觉 “革命”哲学 品格实践
下载PDF
野火再燃与台湾文化迷思
15
作者 钟希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2-26,共5页
21世纪初台湾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一系列文章,内容关涉国际化VS本土化、中国文化VS台湾文化等问题,触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张、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竞合,以及价值失落与人心迷惘等台湾... 21世纪初台湾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的双重夹击,因此龙应台在《中国时报》发表一系列文章,内容关涉国际化VS本土化、中国文化VS台湾文化等问题,触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张、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竞合,以及价值失落与人心迷惘等台湾知识阶层与广大民众在思想认同上存在的文化迷思。因其击中台湾文化结构性问题的湖心,从而引发了台湾公共领域的一场文化大论争,被称之为"野火再燃"。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台湾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呈现了台湾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及其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努力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文化迷思 野火再燃
下载PDF
形式的意味——《秋夜》重读
16
作者 钟希明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年第S1期175-176,共2页
传统的文学批评一般把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分解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并认为内容是决定文学价值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的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一般仍延用传统的批评方法,因而偏离或忽略了文学的独特性——"文学性"。本文试图运... 传统的文学批评一般把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分解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并认为内容是决定文学价值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的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一般仍延用传统的批评方法,因而偏离或忽略了文学的独特性——"文学性"。本文试图运用英美的"新批评"方法,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解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夜 批评方法 形式美学 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 文学批评 因素分解 内容和形式 “新批评” 弱小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