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眼外肌影像学特点与手术处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学翰 马惠芝 +2 位作者 李月平 杨振海 赵堪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和个性化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6-04/2009-07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16例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设计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和个性化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6-04/2009-07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16例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设计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眼外肌CT出现明显变化者81.3%(13/16),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群最大截面积减小者68.7%(11/16),表现为受累眼下直肌最大截面积增大者12.5%(2/16);在11例受累侧上直肌群最大截面积减小组中,受累侧上直肌群最大截面积为9.95±2.82mm2,明显小于对侧(24.52±5·42mm2,P<0.01),而受累侧(21.20±3.82mm2)与对侧(23.41±4.73mm2)下直肌最大截面积无明显差异;行个性化手术治疗15例,治愈14例,好转1例,8例上睑下垂患者症状消失,7例改善。结论:上直肌群发育不良是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主要机制之一;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一种个体差异明显的特殊类型斜视,需要根据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可以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肌麻痹 眼眶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钱学翰 赵堪兴 +1 位作者 李云生 刘津平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195-198,201,F003,共6页
目的 观察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眼外肌手术寻找定位眼外肌Pulley的解剖标志。方法 采用保留骨性眶缘的整体眶壁磨除法观察 6例 12侧人眼眶眼外肌Pulley的位置及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 目的 观察Pulley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眼外肌手术寻找定位眼外肌Pulley的解剖标志。方法 采用保留骨性眶缘的整体眶壁磨除法观察 6例 12侧人眼眶眼外肌Pulley的位置及与经典眼外肌相关结缔组织解剖结构关系。结果 直肌表面可见增厚的纤维环 (Pulley) ,Pulley位于Tenon s囊后部 ,4条直肌穿过Tenon s囊处 ;节制韧带将Pulley隔附着到骨性眶缘 ;直肌Pulley表面可见眼外肌眶层形成的白色止点线。结论 Pulley表面眼外肌眶层的白色止点线可作为临床定位Pulley的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解剖结构 观察 临床定位 磨除法 眼眶 经典 结论 整体
下载PDF
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学翰 宁玉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8-288,共1页
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会引起斜视、弱视等发育期双眼视觉问题,甚至视网膜病理性改变,造成不可逆的视觉损害。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结构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儿童单侧轴性高度近视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无报道。
关键词 轴性高度近视眼 视网膜厚度变化 区域性差异 单侧 儿童 黄斑区 病理性改变 双眼视觉
下载PDF
动态Pulley结构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钱学翰 赵堪兴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69-72,共4页
动态Pulley结构机制的提出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集多种现代科研方法于一身,使人们对眼眶解剖、眼球运动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对临床诊疗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是动态Pulley结构机制本身并不完善,许多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动态Pulley结构机制 解剖结构 影像学研究 眼球运动理论
下载PDF
近视眼与正视眼近距离阅读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学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比较中低度近视眼与正视眼近距离阅读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方法: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将黄斑区视网膜分为9个不同区域分别计算视网膜厚度,对比分析中低度近视与正常人近距离阅读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 目的:比较中低度近视眼与正视眼近距离阅读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方法: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将黄斑区视网膜分为9个不同区域分别计算视网膜厚度,对比分析中低度近视与正常人近距离阅读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区域性差异。结果:中低度近视与正视眼相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颞外象限、鼻外象限和外下象限视网膜厚度变薄;近距离阅读后,正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未出现变化,中低度近视眼颞外象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出现变化。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区域性差异与屈光状态有关;近距离阅读后,中低度近视眼与正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厚度 近距离阅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原文传递
双眼运动的旋转协调
6
作者 钱学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527-529,共3页
双眼旋转运动协调很复杂,协调不佳将会导致双眼的视网膜物像产生视差,引起复视和立体视下降。临床多种复杂性斜视主要表现为旋转运动的异常,本文将主要回顾旋转运动成分的研究。
关键词 旋转运动 双眼 适应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眼优势改变 被引量:18
7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1 位作者 刘虎 钱学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确定形成弱视后行细胞电生理检测。给予正弦光栅刺激 ,微电极记录 2 1a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 ,比较 2组动物视皮层神经元的双眼性和眼优势。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 2 1a区双眼细胞比例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0 1) ,神经元眼优势分布向非偏斜眼转移 (P <0 .0 0 1) ,非偏斜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例达到 70 % ,而斜视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在 5 %左右。结论 斜视性弱视的病理缺陷在纹外视皮层表现更为严重 ,2 1a区较初级视皮层发生了神经元眼优势分布的转移。这为斜视性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发育 纹外视皮层 弱视 斜视 眼优势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17区神经元眼优势及空间特性的改变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虎 赵堪兴 +2 位作者 史学锋 钱学翰 郭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目的 从单细胞功能角度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扫描正弦光栅刺激 ,应用微电极检测 8只正常猫组、9只斜视性弱视猫组纹状皮层细胞的放电水平 ,研究斜视性弱视猫皮层细胞的双眼性、眼优势及其空间特性的改变。结果 斜视性... 目的 从单细胞功能角度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扫描正弦光栅刺激 ,应用微电极检测 8只正常猫组、9只斜视性弱视猫组纹状皮层细胞的放电水平 ,研究斜视性弱视猫皮层细胞的双眼性、眼优势及其空间特性的改变。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细胞数为 76 ,正常组为 83,斜视性弱视组皮层双眼细胞较正常组减少 (P <0 .0 5 ) ,眼优势未发生转移。与对侧眼相比 ,斜视性弱视弱视眼驱使皮层细胞的最优空间频率 (正常2 4 9± 0 .4 5 ,斜视组 0 .90± 0 .12 )、高端截止空间频率 (分别为 6 .19± 1.0 7,3.4 9± 0 .5 1)下降 (P <0 .0 0 1) ,两眼时间频率调谐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斜视性弱视可能与两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以及弱视眼驱使皮层细胞的空间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发育 视皮层 弱视 斜视 感受野
下载PDF
5-HT_(2c)受体在正常发育和斜视猫视皮层17区的表达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虎 赵堪兴 +2 位作者 赵凤云 史学峰 钱学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观察在发育不同时限视皮层17区神经元5-HT2c受体(5HT2cR)的表达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以5-HT2cR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发育不同时限8只正常发育猫、8只斜视猫视皮层17区5-HT2cR的表达。定量比较正常发育猫与... 目的观察在发育不同时限视皮层17区神经元5-HT2c受体(5HT2cR)的表达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以5-HT2cR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发育不同时限8只正常发育猫、8只斜视猫视皮层17区5-HT2cR的表达。定量比较正常发育猫与斜视猫视皮层17区5-HT2cR在生后第3周、6周、9周和6月龄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发育猫视皮层各层均可见5-HT2cR染色阳性细胞。其中,II^I V层信号相对较强,V^VI层表达信号较弱。5-HT2cR的表达在生后第6周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6月龄猫5-HT2cR表达与9周龄猫接近。与正常猫相比,斜视猫5-HT2cR表达水平下降,6周、9周和6月龄斜视猫5-HT2cR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HT2cR是调控视觉发育敏感期及其可塑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发育 视皮层 弱视 斜视 5-羟色胺
下载PDF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突触活性改变 被引量:5
10
作者 史学锋 赵堪兴 +1 位作者 刘虎 钱学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7-497,共1页
关键词 斜视性弱视 视皮层突触活性 发病机制 突触计量学方法
下载PDF
下斜肌功能亢进对主导眼选择及屈光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玉贤 赵少贞 +3 位作者 钱学翰 华宁 魏楠 祁晓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究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对其主导眼选择及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病例回顾研究。选取2012年至2015年于我院斜视与儿童眼病中心行斜视治疗的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外斜... 目的探究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对其主导眼选择及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病例回顾研究。选取2012年至2015年于我院斜视与儿童眼病中心行斜视治疗的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外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以及内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非参数检验分别比较各组中主导眼与非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下斜肌功能亢进眼(或双眼亢进中较重眼)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结果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与外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主导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总和分别为5和52,均较对侧眼的94和81轻(均为P<0.05);内斜视伴发单眼或双眼的原发下斜肌功能亢进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总和分别为15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下斜肌功能亢进眼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较重眼多不被选择用于主导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对于屈光发育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功能亢进 主导眼 斜视 屈光不正
下载PDF
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2 位作者 林锦镛 钱学翰 郑荣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2,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 目的观察双侧外置眼大鼠斜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其结构对眼球运动尤其是前庭眼反射的作用。方法新鲜成年大鼠5只10眼眶,整体固定,所有大鼠左眼眶进行大体解剖;右眼眶进行石蜡包埋,冠状位连续切片,相邻切片以Masson三染色进行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上斜肌(SO)着色为红色,结缔组织染为蓝色。大鼠SO亦分为球、眶两层肌纤维,其球层前行附着于巩膜,而眶层附着于其周围结缔组织。此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和少量弹性纤维组成,随SO向前行走而逐渐增厚直至滑车处。后随着SO反折过滑车部位,与SRPulley环相延续。结论大鼠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与SRPulley环相延续,并接受SO眶层纤维的附着,提示其收缩将引起SR的鼻侧移动,可能进一步解释了前庭眼反射(包括人类前庭眼反射)的部分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斜肌 PULLEY 大鼠 眼球运动 前庭眼反射
下载PDF
单眼外退-内截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效果分析
13
作者 宁玉贤 赵堪兴 +3 位作者 钱学翰 任艳红 郝瑞 高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效果、外退-内截各1mm平均矫正量、视远视近矫正效果的差异。方法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退-内截手术,对术后远期眼位、平均矫正量和视近视远手术效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治... 目的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效果、外退-内截各1mm平均矫正量、视远视近矫正效果的差异。方法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退-内截手术,对术后远期眼位、平均矫正量和视近视远手术效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治愈58例(60.42%),临床治愈89例(92.71%);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后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较手术前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术前斜视度呈负相关(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手术量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无相关性。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设计应考虑术前斜视度对平均矫正量的影响,外退-内截手术可以较好的矫正远近斜视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宁玉贤 华宁 +2 位作者 钱学翰 秦鲁宁 乐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健眼之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血管直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7月—8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6例屈光参差性患者,采用无创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仪(Oxymap T1,冰岛Oxymap公司)行无创视网膜血氧饱...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健眼之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血管直径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7月—8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6例屈光参差性患者,采用无创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仪(Oxymap T1,冰岛Oxymap公司)行无创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检查,记录平均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血管直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健眼与弱视眼间血氧饱和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别对健眼和弱视眼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和血管直径与眼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弱视眼与健眼的视网膜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及血管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眼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轴长呈正相关(r=0.859,P=0.028);健眼的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轴长呈正相关(r=0.827,P=0.042)。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健眼不存在差异,弱视眼的血流自调节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血氧饱和度 屈光参差性弱视
下载PDF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为导向的要点形象化教学在斜弱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钱学翰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1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本文分析了在眼科斜弱视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导向的要点形象化教学的意义,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即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利用影像资源将教学要点形象化、创建特色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的具体... 本文分析了在眼科斜弱视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为导向的要点形象化教学的意义,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即教学内容整合重组、利用影像资源将教学要点形象化、创建特色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理解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形象化教学 斜弱视
原文传递
后巩膜炎继发急性浅前房一例
16
作者 钱学翰 李富华 +1 位作者 韩梅 高建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1,共2页
患者女,22岁。因劳累感冒后左眼红、流泪3d,外院诊断为“结膜炎”,给予抗生素眼液点眼治疗,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有眼0.9,左眼0.6,-3.50D矫正到0.9。右眼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女,22岁。因劳累感冒后左眼红、流泪3d,外院诊断为“结膜炎”,给予抗生素眼液点眼治疗,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有眼0.9,左眼0.6,-3.50D矫正到0.9。右眼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混合充血、水肿,结膜、巩膜血管纡曲怒张(图1),角膜透明,前房浅且深度不均,颞侧较鼻侧更浅。瞳孔圆,直径3~4mm,对光反射较右侧迟钝。晶状体透明,视盘边界清晰,C/D=0.3,黄斑区放射状反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炎/并发症 前房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肌影像学特征及处理
17
作者 钱学翰 马惠芝 杨振海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假性上睑下垂伴垂直斜视患者12例,对其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不同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 目的 探讨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假性上睑下垂伴垂直斜视患者12例,对其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结果设计不同手术方式,观察手术前后的上睑下垂和垂直斜视变化.结果 术前CT检查,75%(8/12)患者的眼外肌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提上睑肌群最大截面积为(15.11±7.11)mm^2,明显小于对侧眼[(24.93±6.43)mm^2,P<0.01].全部患者经个性化斜视矫正手术,垂直斜视均得到治愈;斜视术后上睑下垂治愈10例,好转2例.结论 上直肌-提上睑肌群萎缩性改变是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伴有假性上睑下垂的垂直斜视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检查可为临床分析垂直斜视引起的假性上睑下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上睑下垂 眼外肌 外科手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MRI影像解剖 被引量:16
18
作者 焦永红 赵堪兴 +3 位作者 王振常 钱学翰 吴晓 满凤媛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 目的采用MRI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眼球运动神经的颅内段、海绵窦段和眶内段的影像特征。方法正常受试者20名,年龄24~38岁,平均(28.25±4.07)岁。眼球运动神经脑池段采用头线圈,层厚0,8mm,3D—FIESTA序列扫描;海绵窦段采用头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眼眶段采用表面线圈,冠状面FSE,T1WI扫描,层厚2.0mm,层间距0.3mm。对照火棉胶包埋0.1mm层厚,HE染色的完整眼眶冠状切片,在连续冠状MRI影像上追踪和分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直至分支进入相应的眼外肌。结果脑池段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显示率为100%,滑车神经显示率为95%;海绵窦段动眼神经显示率100%,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部分显示;在连续冠状的眼眶组织切片指引下,眶内段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下支的分支完全显示,动眼神经上支显示60%,滑车神经显示40%。结论连续的薄层三维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RI能清晰地显示眼运动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关系。MRI能清晰显示眶内动眼神经下支和外展神经。由于动眼神经上支和滑车神经结构精细,毗邻关系复杂,部分显示。对眼球运动神经路径上复杂的解剖结构的知识背景,影响分析MRI呈现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眼神经 展神经 滑车神经
原文传递
人眼外肌滑车在眼眶立体空间的分布和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韩晓梅 赵堪兴 钱学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1-825,共5页
目的研究人眼外肌滑车(Pulley)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例新鲜尸体眼眶,整体固定包埋,进行全眼眶连续冠状切片。相邻层面经Masson和VanGieson两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从大体角度和在光镜下观察... 目的研究人眼外肌滑车(Pulley)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例新鲜尸体眼眶,整体固定包埋,进行全眼眶连续冠状切片。相邻层面经Masson和VanGieson两种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从大体角度和在光镜下观察每个层面的组织结构。结果眼外肌滑车位于眼球赤道部直肌穿过筋膜囊的部位,为纤维环状结构,包绕每条眼外肌眶面。各直肌滑车之间形成连接带。眼外肌滑车及其连接带的主要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结论眼外肌滑车的组织构成及其在眼眶内的立体空间分布为其成为眼外肌的功能性止点提供了组织学和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滑车 眼眶立体空间 组织形态学 动眼肌 眼球运动
原文传递
人眼直肌滑车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晓梅 赵堪兴 钱学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77-981,共5页
目的建立数字化可视人眼直肌滑车的三维立体模型。方法经Masson染色的全眼眶冠状位连续组织切片图像用数码相机摄像后逐一输入计算机内,经PhotoShop7.0软件除噪处理,应用3D—Doctor软件通过对图像的定位、分割进行直肌滑车系统与眼球... 目的建立数字化可视人眼直肌滑车的三维立体模型。方法经Masson染色的全眼眶冠状位连续组织切片图像用数码相机摄像后逐一输入计算机内,经PhotoShop7.0软件除噪处理,应用3D—Doctor软件通过对图像的定位、分割进行直肌滑车系统与眼球、4条直肌及眼眶壁的三维立体模型的重建。同时应用3D—Doctor软件的测量工具对直肌滑车及相关组织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人眼直肌滑车三维立体模型直观的展示了直肌滑车系统与眼球、直肌及眼眶壁的三维立体关系。该三维立体模型可绕任意轴旋转,方便多角度观察。可对重建的三维结构选择性演示,以利于排除干扰,锁定目标观察。测量结果为各直肌滑车的长度为4.6~5.8mm,始端至角巩膜缘的距离为13.8~18.0mm,其中以内直肌滑车最宽厚,内直肌滑车的厚度与相对应的肌肉厚度比值最大可达1.11。结论直肌滑车三维立体模型为临床医师了解人眼直肌滑车的结构提供了直观图像;为直肌滑车的影像学研究提供了三维解剖学依据。对直肌滑车及相关组织结构进行测量的数据将有助于建立人眼直肌滑车三维可视化数据库。(中华眼科杂志,2007,43:977-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眼肌 成像 三维 模型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