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达用于地震预测的基础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钱家栋 邓明德 +5 位作者 尹京苑 周平 和雪松 房宗绯 赵保宗 刘晓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3-1109,共7页
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在实验室对花岗岩等不同岩性的27个岩石试样进行了加压实验观测研究,使用的雷达测量仪器是美国HP公司生产的专用RSC测量系统,观测8mm,2cm,3cm和5cm四个雷达波段,在加压的过程中自动连续测量岩石试样的雷达... 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在实验室对花岗岩等不同岩性的27个岩石试样进行了加压实验观测研究,使用的雷达测量仪器是美国HP公司生产的专用RSC测量系统,观测8mm,2cm,3cm和5cm四个雷达波段,在加压的过程中自动连续测量岩石试样的雷达波反射强度随压力的变化,实验表明:反映岩石试样微波反射特性的雷达波反射强度随压力变化而变化,在实验的27个岩石试样中,无一例外,只是在不同试样、不同波段或不同极化方式的实验中存在变化幅度和趋势的差异.岩石试样反射波强度的相对变化量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花岗岩的最大变化量达到20.2%(113号试样),砂岩的最大变化量达到27.9%(212号试样).实验结果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岩体及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和稳定性评价提出了实验依据,奠定了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地震预测 反射波强度变化 微波反射特性 应力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异常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钱家栋 马钦忠 李劭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7,137,共14页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与测区潜水水位年变化呈正相关.因此,关注异常发展过程中测区水位变化,成为汶川MS8.0地震震例地电阻率异常科学总结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成都台建台以来NE测线地电阻率的全程分析,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属于全程变化的第三阶段(1999—2008年).分析了第三阶段同步观测的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的综合分析.最终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段:前期2004年2月—2006年2月,小幅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9%;后期2006年2月—2008年2月,趋势下降,幅度达-6.8%,如此大幅度快速下降现象,是成都台建台30多年来从未见到的.基于前人开展的试验工作的启示,推测与此下降相应的测区底层(h>96.6m)介质电阻率减小量可达22.3%左右.其量级之大,须用承载标本试验中岩石破裂前微裂隙广泛发育和排列趋同化导致的地电阻率变化来解释,由于成都台位于汶川地震震源区内的特殊位置,可以作为汶川地震孕震物理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下水位 年变化 汶川MS8.0地震 趋势异常
下载PDF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阻率和地下水前兆综合物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58
3
作者 钱家栋 曹爱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9,共9页
在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例的分析,对地电阻率和地下水前兆的综合物理机制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尚未解决的以下问题:①地下水位的下降应引起地电阻率的上升,而震例中的地电阻率却是下降... 在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例的分析,对地电阻率和地下水前兆的综合物理机制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尚未解决的以下问题:①地下水位的下降应引起地电阻率的上升,而震例中的地电阻率却是下降的;②宝坻地电台(距震中77km)震前无年变化而震后出现明显的年变化,形成强烈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下水位 真电阻率 承压水层 潜水层
下载PDF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向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钱家栋 张学民 +1 位作者 王亚璐 李雪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电阻率变化的程度以及其上界面逐步(向上)扩展对成都台地表装置系统地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在成都台的装置系统上测到的地电阻率确实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着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单调增大;变化区域电阻率减小的程度越大,这种影响也会更显著。对于成都台7%的趋势下降异常而言,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来看,变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可以取多种可能的量级,不过不同量级的变化与其相应的上界面位置有关,例如:底层变化区域真电阻率下降幅度达20%左右时,变化区域上界面到距地表430m时,地表装置视电阻率下降可达1%,其影响才开始为地表装置系统所识别;而要解释地表视电阻率有7%左右的视电阻率下降变化,则要求这个变化区域的上界面上升到距地表122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视电阻率 数值模拟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 成都台
下载PDF
南京台地电地磁同场观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钱家栋 沈红会 +1 位作者 刘广宽 王海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09-114,共6页
在南京地震台地电观测场地改造的同时,对地电地磁同场地观测中出现的矛盾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台地磁房与地电NS测线供电线路中连接供电极的单线段的距离过近,是导致地电供电时在地磁垂直分量上产生短时脉冲的主要原因... 在南京地震台地电观测场地改造的同时,对地电地磁同场地观测中出现的矛盾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台地磁房与地电NS测线供电线路中连接供电极的单线段的距离过近,是导致地电供电时在地磁垂直分量上产生短时脉冲的主要原因。用长直导线电流的磁场所作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新的地电场地布局方案充分应用了这些研究结果,妥善解决了这一遗留问题,同时为解决我国地磁台网中若干台站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地电场地 南京地震台
下载PDF
点电源二维起伏界面三层介质边界单元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钱家栋 马钦忠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3-12,共10页
本文在文献[5]的基础上,以三层介质下边两层界面上隆模型为例,讨论了边界元法在解决层状介质中存在二维横向不均匀情况下点源场视电阻率计算问题方面的应用。在本文中,由于选取了适当的基本解,故在所导出的方程中避免了对水平层状界面... 本文在文献[5]的基础上,以三层介质下边两层界面上隆模型为例,讨论了边界元法在解决层状介质中存在二维横向不均匀情况下点源场视电阻率计算问题方面的应用。在本文中,由于选取了适当的基本解,故在所导出的方程中避免了对水平层状界面的积分计算,只对起伏边界进行积分计算,并在理论推导中设法消除了位场在边界上的法向导数,因而最后形成的代数方程组规模相当小,从而大大减少了所需的边界部分点和未知量的数目,大量地节省了计算机内存,加快了计算速度。这给数值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并为向二维及三维多层介质中存有异常体的问题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电源 界面 介质 边界元 电阻率
下载PDF
与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地电阻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钱家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41-350,共10页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电观测的主要特点在于有着广泛分布于各主要地震带和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地区的固定台网,并长期连续定点地观测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在我国大陆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跃期中积累了大量与大地震发生有关的地电阻...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电观测的主要特点在于有着广泛分布于各主要地震带和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地区的固定台网,并长期连续定点地观测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在我国大陆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跃期中积累了大量与大地震发生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资料。与此同时,关于地电阻率法以及它和孕震过程的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也在深入进行。本文对这些震例资料和地电阻率法理论研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震前兆 孕震
下载PDF
地方党代表选举面临的困境及制度创新 被引量:3
8
作者 钱家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10,共4页
党代表选举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是党的代表大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地方党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地方党组织在制度创新中面临复杂的两难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关键是能否实现以强调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为诉求的“... 党代表选举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是党的代表大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地方党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地方党组织在制度创新中面临复杂的两难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关键是能否实现以强调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为诉求的“规范”路径和以强调党员民主权利实现为诉求的“创新”路径走向良性的互动和统一。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的“两推一选”方式对完善和创新地方党代表选举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代表选举 两难困境 “两推一选”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地方党代表直接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3
9
作者 钱家栋 《求实》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5,共4页
党代表选举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是党的代表大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地方党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地方党组织在制度创新中面临复杂的两难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关键是能否实现以强调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为诉求的“规... 党代表选举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愿,是党的代表大会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目前地方党代表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折射出地方党组织在制度创新中面临复杂的两难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关键是能否实现以强调地方党委集体领导为诉求的“规范”路径和以强调党员民主权利实现为诉求的“创新”路径走向良性的互动和统一。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的“两推一选”方式对完善和创新地方党代表选举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代表选举 两难困境 “两推一选”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对一些地方党代表选举中“潜规则”的深层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钱家栋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156,共5页
地方党代表选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第二是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虽然主要是按"... 地方党代表选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第二是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虽然主要是按"显规则"进行,但"潜规则"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潜规则"的存在表明:一些地方党组织与现代执政党的要求还有距离,在推进党内民主的进程上,与广大党员的要求尚不一致,在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方面还需努力。"潜规则"存在和运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损害了党章和党内选举条例的权威性,挫伤了广大党员积极性和信任感,又延误了推进党内民主的大好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代表选举 “潜规则” 党内民主
下载PDF
当前杭州市党政干部信息素质基本状况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家栋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5期23-27,共5页
信息素质 ,一般是指人们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文章对杭州地区数百名党政干部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地方党政干部目前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 ,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关键词 杭州市 党政干部 信息素质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水平层状介质视波速比响应特性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钱家栋 虞雪君 +1 位作者 曹爱民 李劭秾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用几何地震学方法和多台和达图法,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的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①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是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震源与监测台网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复杂函数,显示了地... 本文用几何地震学方法和多台和达图法,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水平层状介质的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①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是介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震源与监测台网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复杂函数,显示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途径对提取波速比异常信息的明显影响;②检测波速比信息的地震震源深度对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当介质处于异常状态时,位于震源区下方的地震其携带出异常信息的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其实质应归于地震波传播路径中非异常部分的作用;③视波速比的响应特性主要是对于介质内部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介质内部波速变化大而波速比变化小,一般并不会显示高的视波速比响应特性。根据这些结果笔者认为,结合研究区具体的介质结构条件,发展震源精确定位方法,深入而具体地研究视波速比对真波速比变化的响应特性问题,是应用视波速比作为预测地震的前兆方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也是可靠地识别视波速比异常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波速比 真波速比 响应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第22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关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动态与启示
13
作者 钱家栋 陈琪福 +2 位作者 傅征祥 李丽 吕培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4-100,共7页
关键词 地震预测 研究动态 国际会议 联合会议
下载PDF
电磁顶报地震与多参数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家栋 《国际地震动态》 1998年第6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电磁预报 多参数 地震活动
下载PDF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甘肃一侧震情监视的回顾
15
作者 钱家栋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9-20,共12页
在重新全面深入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资料的基础上,回顾性研究总结了1976年8月16—23日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研究表明,对于该次地震甘肃省和四川省地震工作者从中期预测开始,到短期、临震阶段,从地震... 在重新全面深入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资料的基础上,回顾性研究总结了1976年8月16—23日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研究表明,对于该次地震甘肃省和四川省地震工作者从中期预测开始,到短期、临震阶段,从地震预测到强震观测,组织开展了诸多有成效的工作。使松潘地震这个称之为重要的成功预报的实例,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史的记载中有更加充实、完整和科学的记载。并根据修订过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数据库给出的地震系列参数,对该次地震命名提出商榷,认为这次地震应当称之为“松潘-文县地震”,或“平武-文县地震”或“松潘-文县-平武地震”更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 平武7 2级地震 震情监视 回顾
下载PDF
从第22届IUGG大会看地震预测研究
16
作者 钱家栋 陈祺福 +2 位作者 傅征祥 李丽 吕培苓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4期12-18,共7页
1999年 7月 19~ 3 0日 ,第 2 2届 IUGG大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举行。从提交的论文中可以看出 ,有关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的研究仍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这次大会反映出的有关地震预测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 地震预测研究 第22届 IUGG大会 英国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完善基层党代表候选人提名办法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必然要求
17
作者 钱家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0-34,共5页
党代表候选人提名权逐步从领导回归党员是党内民主的起点和基石,是民主集中制程序化的关键一环。党员能够真正拥有党代表候选人提名权,将大大提高党代表产生过程的参与性、竞争性和责任感,党内民主的起步能更规范、全面和公正。候选人... 党代表候选人提名权逐步从领导回归党员是党内民主的起点和基石,是民主集中制程序化的关键一环。党员能够真正拥有党代表候选人提名权,将大大提高党代表产生过程的参与性、竞争性和责任感,党内民主的起步能更规范、全面和公正。候选人提名的淘汰与更新功能可以将领导干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会促使干部增强群众观点,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选人提名 党代表选举 党内民主
下载PDF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18
作者 钱家栋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1期8-9,共2页
关键词 “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 江泽民 “三个代表” 生产力标准
下载PDF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4 位作者 钱家栋 陈京 和升棋 张燕 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微形变 短临前兆 强地震 地震前兆 区域应力场 形变观测 地壳
下载PDF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英文)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学民 刘静 +5 位作者 申旭辉 M.Parrot 钱家栋 欧阳新艳 赵庶凡 黄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7-575,共9页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原来的峰值变化区电子密度单调增加,幅度超过1σ,如3月20日和28日的异常;另外一种是改变了原来在赤道区的单峰变化形态,而呈现了双峰值和赤道谷值的变化形态,如3月22日和23日的扰动.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形态的电子密度扰动都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经度上跨越100°,纬度范围30°,显示了比较长的异常持续时间和全球变化特性.VLF频段电场频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双峰形态的扰动不是磁共轭效应.同时低频电场扰动相对电子密度而言集中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当N_e单调上升时,电场扰动却只出现在离震中最近的轨道上.分析认为震源产生的电场信号直接传播进入电离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圈层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扰动.结合离子成分及其变化形态的分析,震前氧离子变化形态与氢、氦离子的形态相反,这与其他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形态是类似的.综合分析认为,对于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异常的识别需要结合多个观测参量的联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DEMETER 电离层扰动 电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