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非自杀性自伤成人抑郁患者静息态磁共振及临床症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小嫚 钱慧昌 +1 位作者 董霄 刘健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究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抑郁障碍(MDD)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的激活水平及临床症状的表现水平。方法选取发作期MDD伴NSSI患者9名,采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的低频振荡幅度(ALFF)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伴有NSSI的MDD患者... 目的探究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抑郁障碍(MDD)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的激活水平及临床症状的表现水平。方法选取发作期MDD伴NSSI患者9名,采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的低频振荡幅度(ALFF)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伴有NSSI的MDD患者大脑的自发神经活动,并对该群体反刍思维、认知融合、正念注意觉知水平进行探讨。结果MDD伴NSSI患者静息状态下右侧楔前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右侧缘上回存在正激活(T=4.500,P<0.001),左侧枕中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脑岛存在负激活(T=4.500,P<0.001)。反刍思维与认知融合(r=0.907,P<0.01)、正念注意觉知水平(r=-0.722,P<0.05)存在显著相关。结论MDD伴NSSI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自发活动可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抑郁障碍 静息态磁共振 反刍思维 正念注意觉知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自发脑区活动低频振幅与认知融合相关性
2
作者 董霄 钱慧昌 +4 位作者 程小嫚 刘小征 马洁华 刘丹丹 刘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6-411,共6页
目的:基于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病理模型,探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认知融合表现与静息态自发大脑活动低频幅度(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 目的:基于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病理模型,探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认知融合表现与静息态自发大脑活动低频幅度(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MDD患者(n=19)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组)(n=19)。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和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及认知融合的情况进行评估;使用1.5 T-GE扫描仪采集被试的神经影像数据。基于MATLAB 7.11.0(R2018b)的DPABI v7.0.软件对两组间ALFF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LFF值和认知融合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MDD患者的ALFF在左额下回三角部(MNI:x,y,z=-36,24,21;t=-2.107,P=0.042)、右楔叶(MNI:x,y,z=12,-87,24;t=-8.635,P<0.001)以及左侧距状裂周围(MNI:x,y,z=-18,-57,6;t=-14.188,P<0.001)的ALFF值低于HC组,而在左枕上回(MNI:x,y,z=-21,-72,33;t=-7.253,P<0.001)ALFF值高于HC组。认知融合与左额下回三角部(属于ECN)异常活动的ALFF存在显著负相关(r=-0.57,P<0.05)。结论:MDD认知融合表现与静息态自发大脑活动ALFF存在相关性,认知融合和抑郁症状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患者的认知控制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静息态磁共振成像 认知融合 低频振幅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点警告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
3
作者 钱慧昌 刘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告组别)×4(记忆测试时间)混合试验设计,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了101例正常健康被试(前警告组33人,无警告组30人,后警告组38人)的记忆状况。以三组被试在不同测试时间的记忆正确率、记忆被误导率、答题信心作为因变量,以警告组别和测试时间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测试时间各组被试之间记忆状况的差异。结果(1)在前两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的记忆正确率[(0.67±0.11),(0.67±0.12)]均高于无警告组[(0.58±0.15),(0.60±0.1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无警告组(0.60±0.13)及后警告组(0.63±0.12)的记忆正确率均低于前警告组(0.69±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与后警告组的记忆被误导率[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均低于无警告组[0.63(0.34,0.78),0.63(0.34,0.75),0.63(0.25,0.7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相同测试时间,三组被试两两之间的答题信心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误导信息之前给出警告对记忆的保护作用优于在误导信息之后给出警告,在前或在后警告对误导信息的抵御作用均持续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击者记忆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 记忆重复提取 警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