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综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并椎管狭窄 被引量:3
1
作者 闫洪印 李振宇 +1 位作者 肖建德 陈扬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2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综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并椎管狭窄(DLSSS)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47例均采取后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及经椎弓根复位固定综合性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2个月,进行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评价。结果 临床功能评价优良率87%(41... 目的 探讨后路综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并椎管狭窄(DLSSS)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47例均采取后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及经椎弓根复位固定综合性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2个月,进行临床功能和影像学评价。结果 临床功能评价优良率87%(41/47);椎体滑移复位率96%(45/47);退变畸形矫正率91%(43/47);植骨融合率96%(45/47)。内固定松动率4%(2/47),一过性腰腿痛发生率34%(16/47)。结论 应用上述综合手术治疗DLSSS可同时解除神经卡压,矫正畸形和稳定脊柱,从而能够达到多症兼治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滑脱 椎管狭窄 减压 骨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内固定的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81
2
作者 闫洪印 陈扬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2期148-149,共2页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手术治疗 治疗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近况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洪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96-497,共2页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临床研究 脊柱外科 发病概率 临床诊断 手术指征 评估标准 手术疗效 MST
原文传递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新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闫洪印 《吉林医学》 CAS 1991年第2期72-74,共3页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Infected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以下简称IAHR)率为1%~3%,术后早期感染率为0.2%。感染可分为三期:术后3个月发生的称早期感染;术后3个月至1年发生的称延迟感染;术后超过1年发生的称晚期感染。早期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Infected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以下简称IAHR)率为1%~3%,术后早期感染率为0.2%。感染可分为三期:术后3个月发生的称早期感染;术后3个月至1年发生的称延迟感染;术后超过1年发生的称晚期感染。早期感染常与切口引流有关;延迟感染多由于术中污染所致;晚期感染则几乎均由血源性途径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假体 关节置换术 感染
下载PDF
上颈椎损伤的后路融合手术
5
作者 闫洪印 李振宇 +1 位作者 肖建德 王大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报告应用 4种后路融合手术方法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方法 本组 69例患者 ,内固定用钢丝39例 (McGraw2 5例 ,Brooks14例 ) ,大骨块 2 0例 ,Apofix椎板夹 6例 ,枕颈CD 4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34个月 ,植骨融合率钢丝组 82... 目的 报告应用 4种后路融合手术方法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方法 本组 69例患者 ,内固定用钢丝39例 (McGraw2 5例 ,Brooks14例 ) ,大骨块 2 0例 ,Apofix椎板夹 6例 ,枕颈CD 4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34个月 ,植骨融合率钢丝组 82 % ( 32 /39) ,大骨块组 75 % ( 15 /2 0 ) ,Apofix椎板夹组 10 0 % ( 6/6) ,枕颈CD组 10 0 % ( 4/4 )。疗效 :优32例 ( 46% ) ,良 16例 ( 2 3% ) ,可 11例 ( 16% ) ,差 10例 ( 15 % ) ,其中死亡 7例 ( 10 % )。 结论 上颈椎损伤后路融合技术各有利弊 ,选用时应根据病人伤情和术者经验而定 ,以操作安全、植骨可靠、固定确实为原则 ;对局部稳定结构破坏严重和内固定薄弱者 ,术后及时给予坚强外固定也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损伤 内固定装置 骨融合 UCSI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扬 罗新乐 +3 位作者 肖建德 李振宇 闫洪印 全大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 探讨乳化-分散法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微粒及其体外降解的情况。 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将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actic glycolate acid,PL GA)对VEGF进行包裹,制... 目的 探讨乳化-分散法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微粒及其体外降解的情况。 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法,将可降解高分子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actic glycolate acid,PL GA)对VEGF进行包裹,制成可控制释放微粒。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 ISA)分别于第1、2和3个月检测缓释微粒体外释放VEGF的含量。 结果 5次实验共制得10 0份含VEGF的微粒,平均直径为0 .2 0~0 .33μm。用EL ISA法在降解的第1、2和3个月测得释放VEGF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 2±11、89±14和12 7±19ng/ L。 结论 乳化-分散法能合成可降解的含VEGF缓释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缓释微粒 实验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法 VEGF factor 乙醇酸共聚物 高分子聚乳酸 ELISA法 体外降解 acid 控制释放 体外释放 平均直径 分散法 可降解 乳化 合成 含量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明勇 闫洪印 +2 位作者 李振宇 肖建德 田长庆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4-816,共3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MPSS与GM-1联合使用在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临床观察法,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甲强龙组给予单纯大剂量甲强龙规范治疗,甲强龙+GM-1组予大剂量甲强龙24h冲击疗法后继以GM-1治疗,对... 目的观察大剂量MPSS与GM-1联合使用在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临床观察法,将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甲强龙组给予单纯大剂量甲强龙规范治疗,甲强龙+GM-1组予大剂量甲强龙24h冲击疗法后继以GM-1治疗,对伤后24h,3及6个月时患者的感觉运动神经功能进行ASIA92评分。结果受试68例患者中,用药组神经功能较用药前均有所改善,尤其MPSS+GM-1组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且联合用药较MPSS组神经功能评分在伤后3、6个月相比分值提高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继以GM-1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后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操作难点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余铮 罗新乐 +2 位作者 李振宇 闫洪印 颜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12-313,共2页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操作的难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10月 4 2例 4 5个间隙的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资料。 结果  3例改开放手术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 2~ 2 2个月 ,平...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操作的难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10月 4 2例 4 5个间隙的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手术资料。 结果  3例改开放手术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 2~ 2 2个月 ,平均 8个月 ,手术优良率 95 2 % ( 4 0 / 4 2 )。手术操作的难点主要有技术和病因两个方面 ,包括 :通道未对准间隙 8例 ,出血多影响操作 5例 ,器械不配套 3例 ,通道定位错误 2例 ,小关节增生 2例 ,神经根水肿、粘连、撕裂、后纵韧带骨化各 1例。 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镜 髓核摘除 难点
下载PDF
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被引量:6
9
作者 颜滨 朴庆右 +2 位作者 肖建德 李振宇 闫洪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0月以来,对36例患者实施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34—67岁,平均42岁。... [目的]观察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0月以来,对36例患者实施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34—67岁,平均42岁。患者术前ADL(ability of dailyliving)评分7.0分。[结果]随访8-16个月,平均9.4个月。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每个节段45min,术中出血量50—600ml,平均每个节段15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ADL评分平均13.8分,术后症状改善率为90%。3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手术部位减压彻底。随访时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器无松动及下沉、周围无透光带。过屈过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前后缘椎间距离无改变,椎间高度无丢失,提示融合满意,并能维持一定的颈椎前凸。[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问融合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1)组织损伤轻,切口小;(2)极大的减少了术中并发症出现的机会,改善了治疗效果。与内窥镜手术比较:(1)手术范围大大增加;(2)技术操作简单;(3)不受手术节段的限制,可多节段手术;(4)操作不受通道影响,操作更精确,适应证大大放宽;(5)椎间融合器放置更加容易可靠;(6)手术适应证范围明显扩大,无特殊手术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哲 李振宇 +6 位作者 闫洪印 顾洪生 余铮 田长庆 陈杨 周文钰 于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2-454,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又分为A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正常者,6例;A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15mm者,9例。B组分为B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15mm者,共7例;B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小于正常范围者,共21例。比较、A1与B1组、B1与B2组、A2与B2组之间在治疗前后JOA评分。结果各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非手术组)(P<0.05)。但A1与B1组、B1与B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椎 解剖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扬 李振宇 +5 位作者 闫洪印 曾腾辉 何伟 余铮 颜滨 沈哲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10期838-839,共2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7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采用PKP手术治疗,统计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结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6...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7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采用PKP手术治疗,统计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测量椎体高度和Cobb角。结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6±0.2)分改善到术后(2.0±0.3)分(P<0.01),Oswestry评分由术前(43±1.12)分到术后(20±0.19)分(P<0.01),椎体高度由术前(15.1±1.8)mm到术后(24.3±2.1)mm,Cobb角由术前的(21.2±4.3)°到术后(10.1±3.2)°(P<0.05)。结论PKP手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 骨折 骨质疏松 PKP
下载PDF
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铮 肖建德 +3 位作者 王大平 李振宇 闫洪印 颜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0-131,139,共3页
目的研究前路固定、植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复位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3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前路矫正、固定、植骨术.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中30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8%.结论前路固定系统可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 目的研究前路固定、植骨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复位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3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前路矫正、固定、植骨术.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34例中30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8%.结论前路固定系统可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 腰椎滑脱 前路 内固定
下载PDF
经后路PLIF加BIOFLEX治疗腰椎失稳症 被引量:5
13
作者 颜滨 朴庆右 +3 位作者 陈扬 李振宇 闫洪印 余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6期453-45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植入椎体间可撑开螺纹融合器PLIF及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BIOFLEX对腰椎失稳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BIOFLEX椎弓根系统固定并椎间植入PLIF手术治疗。结果132例术后随访8... 目的探讨经后路植入椎体间可撑开螺纹融合器PLIF及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BIOFLEX对腰椎失稳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BIOFLEX椎弓根系统固定并椎间植入PLIF手术治疗。结果132例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椎间植骨不融合情况,术后优良率97.7%。结论经后路植入椎体间螺纹融合器PLIF及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BIOFLEX符合弹性固定的观念,满足生物力学的要求,更加安全可靠,它克服了传统椎间融合术的许多不足,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腰椎失稳症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入路 椎体间螺纹融合器 椎弓根内固定 腰椎失稳
下载PDF
草木犀流浸液治疗外科损伤性肿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扬 闫洪印 +3 位作者 李振宇 肖建德 田长庆 李美才 《广州医药》 2002年第6期24-25,共2页
目的 :研究草木犀流浸液治疗外科损伤性肿胀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观察 ,治疗组 30 0例患者服用草木犀流浸液片 ,与对照组 30 0例患者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情况。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前 2~ 3周消肿 ,治疗组患者未发... 目的 :研究草木犀流浸液治疗外科损伤性肿胀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观察 ,治疗组 30 0例患者服用草木犀流浸液片 ,与对照组 30 0例患者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肿胀消退情况。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前 2~ 3周消肿 ,治疗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草木犀流浸液片治疗外科损伤性肿胀及伴随症状疗效显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草木犀流浸液片 香豆素 外科损伤性肿胀 挫伤 骨折 静脉曲张 疗效
下载PDF
经关节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颜滨 李振宇 +2 位作者 闫洪印 余铮 陈扬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 探讨及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其中单节段固定12例,双节段5例。改良Klekamp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以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侧1mm、偏下方1mm为入... 目的 探讨及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其中单节段固定12例,双节段5例。改良Klekamp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以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侧1mm、偏下方1mm为入钉点,外倾20~25°,下倾35~4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颈椎基本达到完全复位,无椎动脉及颈髓损伤等并发症,均达到了骨性愈合。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置入简单,安全性高,生物力学固定融合性能好,适应范围广泛,是传统后路固定融合方法的创新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关节螺钉 颈椎 关节突交锁 脱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应用颈椎椎间融合器27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扬 李锋 +4 位作者 李振宇 闫洪印 颜滨 高明勇 周文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 目的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7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年,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资料证实脊髓和神经根减压明显,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良好。术后JOA评分均恢复至15分以上,无症状恶化或复发者。结论Cage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有手术创伤小、无供区并发症、术后恢复快及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融合器 融合术 颈椎病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明勇 肖建德 +3 位作者 李振宇 闫洪印 白润涛 韩漫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856-4860,共5页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同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两者在哺乳动物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及细胞周期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脊髓源性...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同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两者在哺乳动物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及细胞周期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并与单一因子诱导培养液比较。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材料:选用10只清洁级孕16d的SD大鼠,由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主要试剂及材料:DMEM/F12,B27(GIBCO);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eproTech);胎牛血清(Hyclone);神经巢蛋白(nestin)多抗(武汉博士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多抗,神经丝蛋白(NF-200)单抗(Sigma)。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胚胎,进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分①基础培养基组:含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及体积分数为0.02 B27添加液的DMEM/F12。原代培养1周后,获取体外稳定增殖的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②对照组: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④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⑤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换用诱导培养基,即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①光镜观察在不同因子诱导情况下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记检测神经元与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③通过荧光激发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对分化细胞计数,检测不同诱导环境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特点。②各组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③各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结果:①细胞分化形态:分化早期可见神经球贴壁,大量细胞向四周爬出,1周后迁徙的大部分细胞完全贴壁,完成分化过程。在细胞密度较低区域可辨认出神经元样细胞、星状胶质样细胞、寡突胶质样细胞。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存在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③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比:诱导1周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神经元阳性百分比高于血清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组(χ2=24.15,19.56,25.32,P<0.05~0.01),星状胶质细胞阳性百分比低于血清对照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组(χ2=24.45,23.79,P<0.01)。结论:体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联合诱导有利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说明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改良腰椎小关节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锦峰 闫洪印 +1 位作者 李振宇 曾腾辉 《广州医药》 2008年第5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小关节融合术(Lumbar Facet Joint Fusion,LFJ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我们应用LFJ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32例,所有病例均为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在后路减...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小关节融合术(Lumbar Facet Joint Fusion,LFJF)在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我们应用LFJ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32例,所有病例均为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在后路减压基础上单纯行LFJF12例,LFJF加椎弓根固定20例,植骨材料均取自术区自体骨。结果本组32例随访6~22个月,按MacNab疗效确定标准为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7%,依影像学直接、间接证实小关节融合率为90.6%,本组病例未见有明显手术并发症。据统计单纯LFJF组与LFJF加内固定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98)。结论LFJF技术用于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前后有失稳倾向患者,可有效建立术区“动态稳定”,在减少邻节段退变机率,提高融合质量等方面可能优于传统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小关节融合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治疗腰腿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振宇 肖建德 +6 位作者 罗新乐 闫洪印 陈扬 田长庆 余铮 顾洪生 龚敏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57-558,共2页
目的 :观察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 (好及施 )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将12 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组 (治疗组 )和麝香壮骨膏组 (对照组 )进行治疗 ,各组治疗 1个疗程后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 目的 :观察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 (好及施 )治疗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将12 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组 (治疗组 )和麝香壮骨膏组 (对照组 )进行治疗 ,各组治疗 1个疗程后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 1个疗程后总有效 6 2例 ,总有效率97% ;对照组总有效 5 0例 ,总有效率 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复方水杨酸乙二醇透皮吸收贴剂治疗腰腿痛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透皮吸收 复方 贴剂 腰腿痛 总有效率 对照组 水杨酸
下载PDF
AO/ASIF侧块钛板螺钉系统在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扬 李振宇 +4 位作者 肖建德 闫洪印 罗新乐 龚敏 田长庆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的 应用AO/ASIF侧块钛板螺钉系统治疗中下颈椎骨折脱位 ,观察固定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 2例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O/ASIF后路侧块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 0个月 ,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内... 目的 应用AO/ASIF侧块钛板螺钉系统治疗中下颈椎骨折脱位 ,观察固定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 2例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O/ASIF后路侧块钛板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 0个月 ,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 ,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结论 AO/ASIF侧块钛板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安全、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ASIF侧块钛板螺钉系统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内固定 适应证 手术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