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和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PC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1
1
作者 闵大六 王保太 +1 位作者 孟刚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乳腺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增殖以及bcl2、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及27例非癌病变中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bcl2、PCNA的表达;...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乳腺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增殖以及bcl2、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及27例非癌病变中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bcl2、PCNA的表达;同时计算核分裂指数(MI)。结果:“正常”乳腺上皮、增生性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癌的AI和MI分别为:010%±012%、031%±043%、041%±021%、074%±056%和002%±005%、001%±016%、022%±017%、057%±035%(P<005);AI与MI呈正相关(r=087,P<001),且随着病变的发展,AI/MI呈下降的趋势。“正常”乳腺上皮、增生性导管、原位癌、浸润性癌中bcl2、PCNA表达率分别为:6842%、6250%、5556%、4889%和2632%、3750%、6667%、8889%;PCNA表达与MI呈正相关(rs=1,P<001)。癌组织中,bcl2高表达者AI显著低于bcl2低表达者。结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均参与乳腺癌变的过程,bcl2在乳腺癌中具有抑凋亡作用,且bcl2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癌前病变 BCL-2基因 PCNA 细胞凋亡
下载PDF
Runx2和Ezrin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闵大六 沈赞 +3 位作者 林峰 徐晓丽 黄文涛 姚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5-6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Runx2在骨母细胞分化和骨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Ezrin是细胞骨架连接膜蛋白,与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转移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肉瘤组织中Runx2与Ezrin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 背景与目的:Runx2在骨母细胞分化和骨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Ezrin是细胞骨架连接膜蛋白,与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转移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肉瘤组织中Runx2与Ezrin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骨肉瘤活检样本石蜡组织中Runx2与Ezrin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临床参数及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Runx2和Ezr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9%和59.8%;Runx2和Ezrin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组织类型、ALP水平无关(P>0.05),而与肺转移相关,有肺转移者Runx2和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和96.3%,显著高于无肺转移者(分别为49.1%和41.8%)(P<0.01);Runx2与Ezri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Runx2阳性表达者和Runx2阴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3.7%和64.3%,Ezrin阳性表达者和Ezrin阴性表达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12.5%和67.7%,Runx2和Ezrin阳性表达者预后较阴性表达者差(P<0.01)。结论:Runx2和Ezrin的表达与骨肉瘤肺转移相关;Runx2和Ezrin阳性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骨肉瘤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Runx2基因 EZRIN基因 肺转移 生存
下载PDF
复发性肢体骨肉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闵大六 沈赞 +5 位作者 林峰 何爱娜 郑水儿 汤丽娜 余文熙 姚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复发性肢体骨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37例复发性肢体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与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37例肢体骨肉瘤复发后的2年生存率为42.6%。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 目的探讨影响复发性肢体骨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37例复发性肢体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与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37例肢体骨肉瘤复发后的2年生存率为42.6%。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后病灶切除与否、复发部位、肺转移灶数目以及至复发时间对复发后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以及复发后化疗与否对复发后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复发后病灶切除和至复发时间是影响复发后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8和P=0.001)。结论至复发时间和复发病灶完全切除对肢体骨肉瘤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时间有重要影响;复发后化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复发 转移 预后因素 生存
下载PDF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闵大六 周晓燕 +4 位作者 陆洪芬 许越香 范月珍 郑爱华 施达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9-1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BCL-6、CD10均为淋巴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GC-B细胞)的标志,它们在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其它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值得研究。本研究分析了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 背景与目的:BCL-6、CD10均为淋巴结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GC-B细胞)的标志,它们在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及其它类型淋巴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值得研究。本研究分析了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CD10和BCL-2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EnV ision两步法分析135例B-NHL常见类型[包括DLBCL 22例,滤泡性淋巴瘤(FL)18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SLL)18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5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7例,Burk itt’s淋巴瘤(BL)5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3例;结外DLBCL 29例,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L)18例]和对照组5例T-NHL、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以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包埋组织中BCL-6、CD10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BCL-6和CD10阳性表达均只见于RLH(100%和100%)、结内DLBCL(72.7%和40.9%)、结外DLBCL(75.9%和41.4%)、FL(88.9%和72.2%)以及BL(100%和100%),其余B-NHL如B-SLL、MCL、MALT-L、LPL、LBL以及T-NHL和NLPHL中均未见BCL-6和CD10蛋白的表达。BCL-2蛋白表达可见于结内、结外DLBCL、FL、B-SLL、MCL、MALT-L以及LBL,阳性率分别为:36.4%、27.6%、83.3%、88.9%、86.7%、72.7%和33.3%;而LPL、BL、T-NHL以及NLPHL未见BCL-2蛋白表达;②DLBCL中BCL-6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GC/FL型、中间型、散在型和阴性型;③40.9%的结内DLBCL、41.4%的结外DLBCL、72.2%的FL以及100%的BL为BCL-6+/CD10+表达,其中BCL-6蛋白表达均为GC/FL型;④在临床特征上,BCL-6+/CD10+的结内DLBCL与非BCL-6+/CD10+的结内DLBCL相比,前者的临床分期低于后者(P<0.05)。结论:BCL-6、CD10和BCL-2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部分B-N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BCL-6+/CD10+的结内淋巴瘤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BCL-6 CD10 蛋白表达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及nm23-H1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闵大六 徐晓丽 +1 位作者 孙孟红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nm2 3 H1的表达并探讨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 sion两步法检测 6 9例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和nm2 3 H1表达的分布情况 ,观察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观察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nm2 3 H1的表达并探讨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 sion两步法检测 6 9例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和nm2 3 H1表达的分布情况 ,观察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uPA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质 ;uPAR和nm2 3 H1阳性表达定位于癌细胞胞膜及胞质 ,多数癌旁乳腺上皮细胞呈nm2 3 H1阳性表达 ;高分化乳腺癌 (Ⅰ级 )uPA和uPAR表达阳性率 (30 0 %和 2 5 0 %)低于中低分化乳腺癌 (Ⅱ、Ⅲ级 ) (分别为 6 8 1%、72 7%和 70 0 %、74 1%) (P <0 0 5 ) ;nm2 3 H1表达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不同分化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uPA和uPAR的表达阳性率 (73 2 %和 75 6 %)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35 7%和35 7%) (P <0 0 5 )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nm2 3 H1的表达阳性率 (2 4 4 %)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5 0 0 %) (P <0 0 5 ) ;uPA、uPAR和nm2 3 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均无关 ;(3)uPA阳性表达的癌组织其nm2 3 H1表达阳性率 (15 0 %)低于uPA阴性表达的癌组织 (6 2 1%) (P <0 0 5 )。结论 uPA和uPAR的高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uPA、uPAR和nm2 3 H1可以作为乳腺癌侵袭与淋巴结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癌组织 UPA UPAR NM23-H1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下载PDF
112例化疗有效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闵大六 丁永为 +1 位作者 欧玉荣 周晓燕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研究化疗有效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初治或经复治获得完全缓解的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化疗方式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112例NHL中,B系占76.8%(86/112),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研究化疗有效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初治或经复治获得完全缓解的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化疗方式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112例NHL中,B系占76.8%(86/112),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占40.2%(45/112);NK/T系占23.2%(26/112),以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PTCL)最常见,占12.5%(14/112)。(2)复治病例获得完全缓解时平均化疗周期数为9个,显著多于初治病例(平均化疗周期数为4个)(P<0.05)。(3)套细胞性淋巴瘤(MCL)和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BL)复治例数比例分别为57.1%(4/7)和66.7%(2/3),获得CR时化疗周期数均为12个,显著多于其他组织类型(P<0.05)。(4)本组112例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其中82例随访5年以上,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56/112)和35.4%(29/82)。生存率主要与年龄、B症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复发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和发生部位无关(P>0.05)。结论:NHL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应根据患者各自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学类型综合考虑治疗计划,制定适宜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多叶核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1
7
作者 闵大六 孟刚 王保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87-187,I027,共2页
多叶核B细胞淋巴瘤闵大六孟刚王保太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左上腹发现包块8月余入院。腹部偶有不适,无明显其它消化道症状。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软,左上腹可扪及5cm×4cm大小质硬包块,光滑,活动度... 多叶核B细胞淋巴瘤闵大六孟刚王保太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左上腹发现包块8月余入院。腹部偶有不适,无明显其它消化道症状。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腹软,左上腹可扪及5cm×4cm大小质硬包块,光滑,活动度差,无触痛。B超肝、胆、脾均正常。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Skp2和p27^(ki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闵大六 李娟娟 +1 位作者 欧玉荣 陶仪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研究Skp2和p27kip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DLBCL石蜡样本中Skp2、p27kip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 目的研究Skp2和p27kip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DLBCL石蜡样本中Skp2、p27kip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DLBCL中Skp2阳性表达率为60.4%,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的25.0%(P<0.05);而DLBCL中p27kip1阳性表达率为26.0%,显著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的65.0%(P<0.05)。DLBCL中Skp2的阳性表达与Ann Arbor分期、结外病灶数、B症状、LDH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PS评分无关(P>0.05)。其中Ⅲ~Ⅳ期、结外病灶数≥2组Sk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4%和80.0%,显著高于Ⅰ~Ⅱ期、结外病灶数<2组的48.4%和55.3%(P<0.05);有B症状、LDH水平升高组Sk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6%和69.0%,显著高于无B症状、LDH水平正常组的46.6%和36.0%(P<0.05)。DLBCL中p27kip1的阳性表达与Ann Arbor分期、B症状、LDH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结外病灶数、PS评分无关(P>0.05)。其中Ⅲ~Ⅳ期、有B症状、LDH水平升高组p27k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10.5%、18.3%,显著低于Ⅰ~Ⅱ期、无B症状、LDH水平正常组的33.9%、36.2%、48.0%(P<0.05)。DLBCL中Skp2与p27kip1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kp2和p27kip1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Skp2和p27kip1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有价值的指标,Skp2和p27kip1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独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SKP2 P27KIP1
下载PDF
大肠癌及癌旁粘膜中CD_(44)、nm23-H_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闵大六 胡孔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7-210,共4页
探讨 CD44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5 7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粘膜、正常粘膜组织中 CD44 v6 、 CD44 S、 nm 2 3- H1 的表达 ,并分别比较其与大肠癌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 探讨 CD44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5 7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粘膜、正常粘膜组织中 CD44 v6 、 CD44 S、 nm 2 3- H1 的表达 ,并分别比较其与大肠癌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 CD44 v6 的阳性率 (70 .18% )显著高于癌旁粘膜 (阳性率为 12 .0 2 % )及正常粘膜 (阳性率为 0 ) (P<0 .0 5 ) ;大肠癌组织 CD44 S和 nm2 3- H1 的阳性率 (分别为 42 .11%和 5 4.39% )显著低于癌旁粘膜 (分别为 89.47%和 91.2 3% )及正常粘膜(分别为 10 0 %和 94.74% ) (P<0 .0 5 )。CD44 v6 、nm2 3- H1 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P<0 .0 5 ) ,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无关 (P>0 .0 5 )。CD44 v6 与 nm2 3- H1 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rs=- 0 .117,P>0 .0 5 )。结果表明 CD44 、nm2 3-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癌旁粘膜 CD44 NM23-H1 表达 临床病理意义
下载PDF
发热、咳嗽、腹胀、腹泻
10
作者 闵大六 张功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粟粒性结核 婴儿 发热 咳嗽 腹胀 腹泻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伴脑膜侵犯1例
11
作者 闵大六 秦凤展 +2 位作者 韩正全 韩啸 高振远 《癌症进展》 2010年第4期411-412,共2页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以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霍奇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罕见。我们近期收治双侧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伴脑膜侵犯1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关键词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分期 治疗
下载PDF
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
12
作者 闵大六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10-712,共3页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分子生物学 肿瘤/药物疗法 肿瘤/放射疗法 综述
下载PDF
Bcl-6的基因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闵大六 周晓燕 施达仁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年第3期289-291,共3页
原癌基因Bcl 6编码转录抑制蛋白 ,在生发中心B细胞和有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的淋巴瘤中高表达。Bcl 6的主要功能是转录抑制作用 ,受Bcl 6作用的靶基因的鉴定工作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主要涉及到与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增生和迁移等过程... 原癌基因Bcl 6编码转录抑制蛋白 ,在生发中心B细胞和有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的淋巴瘤中高表达。Bcl 6的主要功能是转录抑制作用 ,受Bcl 6作用的靶基因的鉴定工作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主要涉及到与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增生和迁移等过程相关的一系列基因。Bcl 6是淋巴系统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 ,对正常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生发中心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Bcl 6还是炎症的负调控因子 ,通过影响趋化因子的表达在炎症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6 转录抑制 靶基因
原文传递
p21活化激酶5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田聪 汤丽娜 +4 位作者 林峰 沈赞 陈杰 姚阳 闵大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背景与目的:p21活化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为PAKs家族中新近发现的成员,在细胞骨架重组,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的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有研究发现PAK5参与了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 背景与目的:p21活化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为PAKs家族中新近发现的成员,在细胞骨架重组,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的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有研究发现PAK5参与了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PAK5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2例骨肉瘤活检样本石蜡组织中PAK5蛋白的表达,33例骨巨细胞瘤样本作为阴性对照,并分析PAK5表达与骨肉瘤患者临床参数及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织中PAK5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7%(66/92),骨巨细胞瘤中未见PAK5表达(0/33)。PAK5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局部复发等无关,而与Enneking分期、肿瘤坏死率和肺转移相关,且PAK5高表达能降低化疗的有效率。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Enneking分期、局部复发、肺转移及PAK5表达水平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AK5表达水平(P=0.001)及肺转移(P=0.015)是影响骨肉瘤预后相关的独立的重要因素。结论:PAK5表达水平与Enneking分期、肿瘤坏死率和肺转移相关;PAK5的表达可作为骨肉瘤预后预测的指标;PAK5高表达能降低化疗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PAK5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BCL-2、Ki-67、Cyclin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夏海龙 闵大六 +5 位作者 王志国 陈丽娟 陈冰 金小龙 陈竺 陈赛娟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病例中BC-L2、Ki-67、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BCL-2... 目的探讨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病例中BC-L2、Ki-67、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DLBC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58.3%、37.9%,它们的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DLBCL的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即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疗效差组上述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高;BCL-2、CyclinD1蛋白在有全身症状的DLBCL患者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全身症状组;而Ki-67表达在DLBCL患者中与出现全身症状有无无关。结论BCL-2、Ki-67、CyclinD1在DLBCL中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BCL2、Ki-67、CyclinD1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不良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KI-67 细胞周期素D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聪 汤丽娜 +4 位作者 李洪涛 林峰 沈赞 闵大六 姚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8例一线治疗失败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0岁,Karnofsky体能状况(KPS)评分≥70。具体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 d1+顺铂80~100 mg/m2...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8例一线治疗失败的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0岁,Karnofsky体能状况(KPS)评分≥70。具体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 d1+顺铂80~100 mg/m2 d1~2,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化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8例均可评价疗效,无CR、PR患者,MR 1例,SD7例,PD 10例,疾病控制率(DCR)为44.4%(8/18),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周(95%CI:5~13周),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月(95%CI:9~16月)。治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贫血、乏力,发生率分别为50.0%、44.4%、38.9%,对症处理后均明显缓解。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肺转移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肺转移 化疗 培美曲塞
下载PDF
骨肉瘤化疗耐药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雅灵 闵大六 《癌症进展》 2016年第4期311-315,共5页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术前和术后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是目前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肿瘤多药耐药是骨肉瘤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明确骨肉瘤化疗的耐药机制,逆转骨肉瘤耐药...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术前和术后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是目前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肿瘤多药耐药是骨肉瘤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明确骨肉瘤化疗的耐药机制,逆转骨肉瘤耐药,降低骨肉瘤患者复发转移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骨肉瘤化疗耐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多药耐药 耐药分子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P21活化激酶7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聪 闵大六 姚阳 《癌症进展》 2014年第1期45-48,共4页
P21活化激酶7(PAK7,也被称作PAK5)是一种最近被发现且知之甚少的P21激活的磷酸化蛋白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家族成员之一。P21活化激酶为一类通过与Rac1和Cdc42结合而激活的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7主要表达在... P21活化激酶7(PAK7,也被称作PAK5)是一种最近被发现且知之甚少的P21激活的磷酸化蛋白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家族成员之一。P21活化激酶为一类通过与Rac1和Cdc42结合而激活的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7主要表达在脑组织中,定位于线粒体。PAK7在一系列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细胞骨架重组、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近年研究发现,PAK7在某些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并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形成、转移和迁移浸润。本文主要就PAK7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1活化激酶7 磷酸化蛋白激酶 细胞信号通路 肿瘤
下载PDF
恶性肿瘤骨转移双膦酸盐使用时限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叔陈 闵大六 姚阳 《癌症进展》 2015年第1期2-9,共8页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药物,然而其用药最佳时限尚无统一标准。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用药的时限、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数据已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研究中获得初步积累,均提示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骨相关事件(skel...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基础药物,然而其用药最佳时限尚无统一标准。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用药的时限、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数据已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研究中获得初步积累,均提示长期应用该类药物可以进一步降低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的发生,不良反应多为轻至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 骨相关事件 长期用药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p21活化酶5预测骨肉瘤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雅灵 苏泱 +3 位作者 殷隽逸 周琰 胡海燕 闵大六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p21活化酶5(PAK5)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从细胞水平验证PAK5是否参与调节骨肉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骨肉瘤患者活检组织中PAK5表达,分析PAK5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合...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p21活化酶5(PAK5)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从细胞水平验证PAK5是否参与调节骨肉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例骨肉瘤患者活检组织中PAK5表达,分析PAK5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合成siRNA-PAK5,分别转染进入Saos-2和MG63细胞,QPCR和Westtem blotting分别检测PAK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不同浓度梯度的阿霉素(ADM 50、25、5、0.5μmol/L)、甲氨蝶呤(MTX 50、5、1、0.5、0.05μmol/L)分别处理Saos-2和MG63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转染siRNA-PAK5后骨肉瘤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差异。结果 74例骨肉瘤组织中PAK5阳性57例,阴性17例,PAK5表达与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坏死率及肺转移有关(P<0.05)。QPCR检测转染组PAK5 mRNA分别水平下降为未转染组29%和3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转染组PAK5蛋白表达较未转染组下调49%和42%。转染siRNA-PAK5后,ADM作用Saos-2和MG63细胞的IC_(50)分别由(8.35±0.07)μmol/L、(7.35±0.07)μmol/L降至(0.54±0.004)μmol/L、(0.50±0.002)μmol/L(P<0.05);MTX作用Saos-2和MG63细胞的IC_(50)分别由(1.255±0.021)μmol/L、(1.05±0.014)μmol/L降至(0.606±0.01)μmol/L、(0.72±0.014)μmol/L(P<0.05)。结论骨肉瘤PAK5表达与患者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相关,抑制骨肉瘤细胞PAK5表达可提高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耐药 p21活化酶5 免疫组化染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