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闵屾 严蜜 刘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2,共8页
本文利用鄱阳湖流域127个站点1960-2007年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选用Z指数对鄱阳湖流域的气象干旱进行分析,并将干旱分为偏旱、大旱和特旱三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干旱基本呈现出南少北多、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形式.鄱阳湖流域7-1... 本文利用鄱阳湖流域127个站点1960-2007年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选用Z指数对鄱阳湖流域的气象干旱进行分析,并将干旱分为偏旱、大旱和特旱三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干旱基本呈现出南少北多、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形式.鄱阳湖流域7-12月发生的干旱以偏旱为主,大旱和特旱主要出现在1-6月.线性趋势变化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干旱范围和干旱强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2003、2004和2007年的干旱较为严重.2003年大部分月份偏旱范围广、强度大,全年大旱和特旱出现的范围均较小,但3-4月和6-7月的大旱和特旱强度较大;2004年大部分月份偏旱范围和强度均相对较小,但在3月和6月出现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强的大旱和特旱;2007年干旱分布更为极端,仅在7、10和11月出现范围较广或强度较大的偏旱,而在5月集中出现面积超过80%的大旱和特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气象干旱 Z指数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113
2
作者 闵屾 钱永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3-771,共9页
利用中国542个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发现:滇西藏东一带极端降水的持续性较好,但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区域性较差;长江以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容易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 利用中国542个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研究发现:滇西藏东一带极端降水的持续性较好,但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区域性较差;长江以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容易导致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发生;东南沿海冬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易形成成片且持续时间在3d或3d以上的极端(较强)降水事件;黄河中下游秋季极端降水的区域性与持续性均较好,该地区秋季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除新疆以外,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等大部分北方地区极端降水的持续性以及区域性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区域性 持续性 中国
下载PDF
我国近40年各类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50
3
作者 闵屾 钱永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11,共7页
利用全国54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我国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极端降水量的增加引起,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的减少造成。在降水日数呈现出大范围减少趋势的同时,有很多地区的极端... 利用全国54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我国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极端降水量的增加引起,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的减少造成。在降水日数呈现出大范围减少趋势的同时,有很多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仍为增加趋势,降水总日数的减少并不减小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各种类型降水日数趋势变化最明显的是小雨日数,四季的小雨趋势以减少为主。四季西部地区的极端事件基本均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江淮华南地区的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秋季,其它三季以增加趋势为主;华北、东北地区在冬季基本均为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增减参半。极端降水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表现为全国普遍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四季降水量均有向极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频数 线性趋势 中国
下载PDF
鄱阳湖区域极端降水异常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3
4
作者 闵屾 刘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鄱阳湖区域4-7月极端降水总量存在显著的2-4年周期变化,且鄱阳湖4-7月极端降水总量的变率存在比较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6月鄱阳湖地区极端降水总量异常偏多,而2001年6月异常偏少,仅为1998年的13.5%左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场、水汽输送... 鄱阳湖区域4-7月极端降水总量存在显著的2-4年周期变化,且鄱阳湖4-7月极端降水总量的变率存在比较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6月鄱阳湖地区极端降水总量异常偏多,而2001年6月异常偏少,仅为1998年的13.5%左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场、水汽输送等方面的差异,发现1998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发展,贝加尔湖大槽加深,为鄱阳湖极端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使得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增强北上与由贝加尔湖低槽引导南下的偏北风气流交绥于长江流域,并且增强的西南气流把大量的水汽带到鄱阳湖地区,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增强,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并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而2001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发展,85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相对偏东,水汽不易到达鄱阳湖地区,且贝加尔湖低槽减弱,使得北方冷空气不易到达鄱阳湖区域,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偏弱偏西,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极端降水 异常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江淮梅雨分区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闵屾 钱永甫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7,共9页
对江淮地区63站1957—2003年6—7月平均的月降水、梅雨期降水量和入梅期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将江淮梅雨区分为中心区、东南区和西北区。三子区入梅出梅的早晚顺序依次为东南区、中心区、西北区,与雨带地理位置的时间变化一致。三子区... 对江淮地区63站1957—2003年6—7月平均的月降水、梅雨期降水量和入梅期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将江淮梅雨区分为中心区、东南区和西北区。三子区入梅出梅的早晚顺序依次为东南区、中心区、西北区,与雨带地理位置的时间变化一致。三子区梅雨参数存在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在趋势变化上,西北区与其他两区的差异很明显。中心区和东南区的梅雨长度和梅雨量存在上升趋势,出梅期推迟;西北区梅雨参数的变化与中心区、东南区相反。分析江淮各子区梅雨异常所对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各区多雨年减少雨年的差值图上都呈现正负相间的波状结构,东南区与中心区的正负差值分布型类似,但比中心区的略偏东和偏南;西北区与中心区、东南区呈现出相反的形势。各区早入梅年减晚入梅年北半球的500hPa高度场正负差值分布形势基本类似,但东南区较中心区偏东,西北区较之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经验正交展开 梅雨量异常 入梅异常
下载PDF
2007–2015年太湖水体理化监测数据集 被引量:6
6
作者 闵屾 钱荣树 +6 位作者 朱广伟 黄建明 秦伯强 杨宏伟 李宽意 张运林 沈睿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81-89,共9页
本数据集整理了2007–2015年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太湖8个长期常规监测站点的逐月理化数据,包括透明度、水深、水温、电导率、悬浮质、溶解氧、pH、硅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态氮、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 本数据集整理了2007–2015年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太湖8个长期常规监测站点的逐月理化数据,包括透明度、水深、水温、电导率、悬浮质、溶解氧、pH、硅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态氮、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和溶解性总有机碳,共计16个理化指标,13810个数值。使用箱线法对数据进行质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6个指标中有10个指标的有效数据占比达到95%以上,仅有1个指标的有效数据占比在90%以下。本数据集的整理出版可为探究太湖生态系统变化特征提供数据基础,为富营养化防控治理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 理化指标 长期监测
下载PDF
干对流调整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闵屾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10-1220,共11页
利用干对流发生时大气层之间质量交换应满足守恒性原理,改进了pσ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干对流调整方案。该方案同时调整温度、比湿和风场。利用1979~199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场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强迫,模拟1月和7月的气候特征,并用... 利用干对流发生时大气层之间质量交换应满足守恒性原理,改进了pσ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干对流调整方案。该方案同时调整温度、比湿和风场。利用1979~199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场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强迫,模拟1月和7月的气候特征,并用t检验和F检验方法检验敏感试验和控制试验模拟结果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无论是1月还是7月,敏感试验与控制试验出现干对流调整的区域均一致,但敏感试验各区域发生干对流调整的次数均比控制试验多。7月各个物理量场的差异均比1月显著。两试验模拟7月比湿场和降水量场的均值差异不明显,而方差差异比较显著;温度场和风场的均值差异和方差差异均比较显著。敏感试验在20°N^35°N纬度带内对7月500 hPa风场的模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在对7月总降水量场的模拟方面,敏感试验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一带、吉林东部以及湖北和广东地区有比较好的模拟效果,基本消除了控制试验中的虚假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对流调整 质量交换 数值模拟 T检验 F检验
下载PDF
2005-2017年北部太湖水体叶绿素a和营养盐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7
8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7 位作者 张运林 许海 朱梦圆 杨宏伟 李宽意 闵屾 沈睿杰 钟春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9-295,共17页
利用国家生态观测网络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对北部太湖14个监测点2005-2017年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逐月监测数据,分析了北部太湖2005年以来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a变化特征,探讨了叶绿素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北部太湖水... 利用国家生态观测网络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对北部太湖14个监测点2005-2017年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逐月监测数据,分析了北部太湖2005年以来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a变化特征,探讨了叶绿素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北部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呈现显著增高特征,特别是5-7月的蓝藻水华灾害关键期,水体叶绿素a浓度增幅更加明显;营养盐方面,氮、磷对治理的响应完全不同:水体总氮、溶解性总氮、氨氮的降幅很明显,甚至在春末夏初的蓝藻生长旺盛期出现了供给不足的征兆;但水体总磷降幅却不明显,加之蓝藻水华的磷"泵吸作用",近3 a来水体总磷浓度反而有升高趋势,溶解性总磷浓度也无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湖区的营养盐变化也不相同:西北湖区溶解性总氮、溶解性总磷浓度显著高于梅梁湾、贡湖湾和湖心区,而且后3个湖区的水质呈现均一化趋势.统计分析表明,北部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氮、颗粒磷、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态氮呈负相关;5-7月水华关键期北部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上半年(1-6月)逐日水温积温、总降雨量、年平均水位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北部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水文气象因子的影响;2007年以来太湖流域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虽然明显降低了湖泊氮浓度,但由于流域和湖体的氮磷本底较高,磷的缓冲能力大,致使水体营养盐水平仍未降到能显著抑制蓝藻生长的水平,年际之间的水文气象条件差异成为蓝藻水华暴发强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为此,仍需加大对太湖流域氮、磷负荷的削减,使湖体氮、磷浓度降低到能显著影响蓝藻生长的水平,才能摆脱水文气象条件对蓝藻水华情势的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叶绿素A 营养盐 蓝藻水华 极端降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北疆汛期降水集中程度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勇 闵屾 +1 位作者 秦贺 杨青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年第3期6-11,共6页
基于1961—2007年新疆北部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和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北部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小,但年际变化较大。天山山区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大,但年际变化较小... 基于1961—2007年新疆北部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和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北部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小,但年际变化较大。天山山区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大,但年际变化较小,说明山区降水稳定。北疆以及4个子区域多年平均的汛期降水集中度约为0.2左右,汛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32~37候。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际变化均相对较大。北疆地区汛期降水偏多时,降水量在整个汛期分布比较均匀,而汛期降水偏少时,降水量比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北疆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 OF CHINA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10
作者 闵屾 钱永甫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0年第1期35-41,共7页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sets of 743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NCEP/NCAR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0-200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ous extreme precipitation(EP) in the south of C...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sets of 743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NCEP/NCAR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0-200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ous extreme precipitation(EP) in the south of China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analyzed.The phenomenon of opposite changes in the sea level pressure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the Ross Sea and New Zealand is defined as RN,and the index which describes this phenomenon is expressed as RNI.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N has barotropic structure and the RNI in Ma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June EP amount in the south of China(SCEP)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Th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ay RNI at each level and the June SCEP are significant,and the related simultane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NI and the June SCEP are also positive,suggesting tha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RN on the SCEP persists from May to June.Therefore,RN in May can be taken as one of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June SCEP.Furthermore,on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 by which the RN affects the June SCEP is a barotropic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emanating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o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of China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OMALY Ross Sea-New Zealand
下载PDF
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湖泊模拟平台)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广伟 杨宏伟 +6 位作者 吴挺峰 李未 李宽意 沈睿杰 闵屾 邓建明 秦伯强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8-1107,F0003,共11页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湖泊 物理模型 生态模拟 生态过程 生态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