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地区东北风回流暴雪预报偏差成因初探
1
作者 张爱忠 阎琦 +4 位作者 高磊 陆井龙 腾方达 吴丹 史洪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28-33,共6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初辽宁地区一次预报失败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区域伴有锋生活动,锋生是暴雪增强的直接原因。降雪期间出现持续锋生,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向高层发展,在强降雪阶段水...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初辽宁地区一次预报失败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区域伴有锋生活动,锋生是暴雪增强的直接原因。降雪期间出现持续锋生,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向高层发展,在强降雪阶段水平变形项对锋生的正贡献更大,特别是伸长变形对水平变形项的贡献显著,辽宁东部东北风穿过等θ_(se)线,黄海北部偏东风穿过等θ_(se)线,两股气流汇合形成θ_(se)等值线更加密集的一条狭带,该区域温湿对比明显产生锋生。锋生作用下,锋面次级环流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及维持,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作用增强导致强降雪天气。预报中伸长变形增强产生的锋生作用容易被忽视,是降雪量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将相应区域的降雪量向大订正,减小预报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锋生 水平变形项 伸长变形 预报偏差
下载PDF
2020年2月辽宁一次暴雪过程天气学成因与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政华 张爱忠 +2 位作者 阎琦 杨瑞雯 关雨姗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采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2020年2月14—16日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并对数值模式的预报偏差及其与影响系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中国华北地区高空槽及黄海北部低压倒槽共同影响,南支锋区的偏南暖湿气流沿北支锋区的偏... 采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2020年2月14—16日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并对数值模式的预报偏差及其与影响系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中国华北地区高空槽及黄海北部低压倒槽共同影响,南支锋区的偏南暖湿气流沿北支锋区的偏北风回流冷垫爬升,形成水汽辐合和抬升运动,为此次强降雪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CMA-GFS模式对强降雪中心的降水强度预报偏小,但强降雪落区预报基本准确;ECMWF对降水强度预报较为准确,但强降雪落区预报偏西、范围明显偏大。ECMWF对本次强降雪过程的长时效(3.5 d)预报相对准确,时效临近时降水预报有转折性变化并出现明显预报偏差。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中降水预报的转折性变化与高、低空低压系统的预报偏差显著相关,尤其是低空低压系统的预报偏差,与强降雪落区上空两条水汽通道的比湿存在显著相关,低压系统预报偏强与比湿偏大相对应,导致模式中的日本海水汽输送作用偏强,可能是造成降水预报出现明显偏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天气 诊断分析 预报偏差
下载PDF
热带气旋“巴威”北上引发辽宁省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分析
3
作者 刘硕 王金丹 +4 位作者 阎琦 李萍 田莉 谭政华 赛瀚 《暴雨灾害》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强降水过程分为TC远距离影响、外围螺旋雨带影响和TC本体影响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辽宁均产生了对流性强降水,第二阶段对流强度弱于第一阶段,而第三阶段辽宁产生稳定性降水,降水强度偏弱。(2) TC北上过程中为辽宁降水提供持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前两个阶段均存在干冷空气作用和锋生强迫动力机制:TC输送的暖湿气流与辽宁境内干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较强锋生,通过锋生强迫作用,第一阶段在对流不稳定下激发垂直对流,而第二阶段在湿对称不稳定下形成倾斜对流。TC本体影响阶段,TC强度快速减弱,辽宁位于TC热动力均减弱明显的偏西侧,同时缺乏适当的冷空气而锋生较弱,导致降水偏弱。(3) TC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时,强降水与850 h Pa强锋生区域基本吻合,对TC降水预报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巴威” 强降水 锋生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被引量:20
4
作者 阎琦 温敏 +2 位作者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暴雪 动力机制 涡度变率 涡度平流
下载PDF
辽宁区域性冷空气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13
5
作者 阎琦 田莉 +1 位作者 李爽 崔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87,共9页
使用辽宁省58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9月-2015年4月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指数和NCEP分析资料,分析了辽宁区域性冷空气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强冷空气、寒潮年总频次都呈下降趋势,而中等强度冷空气... 使用辽宁省58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9月-2015年4月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指数和NCEP分析资料,分析了辽宁区域性冷空气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强冷空气、寒潮年总频次都呈下降趋势,而中等强度冷空气年总频次呈上升趋势,冷空气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区域性冷空气过程年总频次存在11 a、6 a和3 a的变化周期,并且1964年发生突变.秋季冷空气活动最频繁,冬季冷空气强度最强.区域性冷空气初日多年平均值是9月23日,终日多年平均是4月5日,初、终日都出现提前趋势.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辽宁寒潮频次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寒潮偏多月份极涡较气候平均位置偏南、50°N附近70°~180°E之间纬向风明显偏大,是辽宁寒潮增多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频次 多时间尺度变化 周期 突变 影响因子
下载PDF
2018年辽宁两次致灾台风暴雨动力机制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阎琦 赵梓淇 +2 位作者 李爽 周天娇 滕方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4,共9页
应用常规、非常规、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两次北上台风影响辽宁大暴雨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三带系统作用下出现的,副高稳定且外围有2个台风活动,西风带短波槽东移。强降水落区均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 应用常规、非常规、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两次北上台风影响辽宁大暴雨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三带系统作用下出现的,副高稳定且外围有2个台风活动,西风带短波槽东移。强降水落区均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摩羯'过程水汽输送通道长且宽、持续时间久;'温比亚'过程的水汽输送路径和持续时间短。'摩羯'过程,辽宁东部西南风与偏西风在等θse密集区汇合后对等θse线有向东北方向拉伸作用,形成伸长变形锋生;辽宁东南部边缘附近风向与θse密集带垂直,θse密集带上风速切变导致切变变形锋生,其作用与伸长变形锋生作用叠加,是暖区锋生的动力机制。'温比亚'过程偏南风、偏东风两股气流汇合驱动θse梯度增大导致伸长变形锋生、切变变形的两个分解项形成的锋生与散度项在辽宁东南部有很好的配合,三者共同形成强锋生。'摩羯'过程水汽输送、辐合作用使得辽宁大部水汽充分,暖区锋生次级环流产生的上升运动,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温比亚'过程,在水汽达到暴雨阈值、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台风倒槽辐合与强锋生次级环流共同作用导致动力抬升作用快速增强,水汽强烈辐合并向高层输送形成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锋生 次级环流 动力 对比分析 辽宁
下载PDF
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绕流对长白山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的影响
7
作者 刘成瀚 王月 +4 位作者 阎琦 谭政华 刘硕 焦浩然 金妍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为了研究、揭示超低空急流与地形作用对暴雨的增幅机制,以2021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辽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为例,利用辽宁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针对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流及绕流对此次暴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揭示超低空急流与地形作用对暴雨的增幅机制,以2021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辽宁东部长白山地区的一次山地突发性暴雨为例,利用辽宁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针对超低空急流形成的爬流及绕流对此次暴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北冷涡东南部、副热带高压后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偏南低空、超低空急流建立,为辽宁东部带来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降水的阶段性变化与低空急流的强度、位置、方向存在一定关系。(2)山地与平原过渡区的地形高度差强迫气流产生爬流运动,爬流所强迫的垂直运动由下至上逐渐减弱,大值区位于山地坡面上,山地区域爬流极值中心处于雨带中心位置,地形的爬流运动对降水范围及强度至关重要。(3)以东西方向为主导的绕流对暴雨区域局地涡旋的形成具有一定贡献,并且绕流对暖湿气流在降水中心起到汇聚的作用,间接为空气抬升提供增幅效果。爬流、绕流共同作用下,坡地区域次级环流上升支触发对流发展,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山区局地大暴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超低空急流 爬流 绕流 地形
下载PDF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阎琦 蒋大凯 +3 位作者 陈传雷 崔锦 陆井龙 桑明刚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43-48,共6页
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 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 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 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 a的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的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区域性暴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M-K突变检验 EOF分解
下载PDF
“20110730”辽宁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阎琦 孙欣 +4 位作者 乔小湜 赵明 崔锦 李爽 丁抗抗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5期6-11,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0日辽宁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500 hPa高空槽与850 hPa切变线形成前倾形势,前倾槽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0日辽宁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500 hPa高空槽与850 hPa切变线形成前倾形势,前倾槽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表明,降水时空变率大;TBB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的位置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降水时,雷达回波强度达到65 dBz,且有逆风区和正负速度对出现,中小尺度强对流特征明显;地面等温线密集带与地面切变线(或中尺度低压)的共同作用触发了中尺度雨团,降水强度陡增。通过涡度方程诊断切变线形成动力机制得出,当正涡度变率发展加强时,切变线向正涡度变率大值区方向移动,产生辐合动力抬升条件;散度项对低层涡度变率的贡献最大,强辐合是低层切变线生成的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前倾槽 热力不稳定 中尺度特征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45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6
10
作者 阎琦 张泽明 +4 位作者 杜宇 赵学琴 尹娟 冯欣 李峥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545-545,共1页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胸腔积液 引流治疗 置管引流 反复胸腔穿刺抽液 液体过多 对症处理 住院时间
下载PDF
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阎琦 陆井龙 +3 位作者 田莉 崔锦 李爽 杨青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年第4期63-69,共7页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 利用1971—2011年辽宁省58个常规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1年辽宁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存在两个大值中心,一个位于辽宁东北部地区,另一个位于辽西建平地区;11月大范围强寒潮出现最多。近41 a辽宁区域性寒潮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最多;区域性寒潮在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上旬均可出现,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是区域性寒潮集中出现时段,出现最多的为1月;区域性寒潮出现次数存在20、13、8 a和4 a的变化周期。影响辽宁区域性寒潮的主要天气形势有小槽发展型、横槽型和低槽东移型。寒潮物理量预报指标主要有:寒潮前至少有一日升温过程;500 hPa冷中心温度≤-40℃;地面冷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50 hPa以上,分裂小高压中心气压为1030 hPa以上;500 hPa和850 hPa急流普遍为24 m·s-1和12 m·s-1以上;850 hPa辽宁附近等温线密集程度≥5条/10纬度;风向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大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小波分析 EOF分析 物理量预报指标
下载PDF
1951—2005年鞍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阎琦 吕晓丹 +1 位作者 朱宇 崔丽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6期15-19,共5页
利用逐日气温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51—2005年鞍山气温、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初霜、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鞍山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 利用逐日气温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51—2005年鞍山气温、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初霜、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鞍山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呈略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霜、冻土初日延后,终日提前及无霜期延长,积温明显增多,透雨偏晚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气温 降水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内耗法研究退火温度对含钒BH钢中固溶C原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阎琦 史文 +3 位作者 李麟 刘仁东 王越 刘军友 《上海金属》 CAS 2011年第5期10-14,共5页
采用内耗方法研究退火温度对含钒超低碳烘烤硬化钢间隙固溶C的影响。对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盐浴退火处理后,通过内耗法测量Snoek峰来研究固溶C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测量相应的BH值和晶粒尺寸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含V超低碳烘烤硬化钢... 采用内耗方法研究退火温度对含钒超低碳烘烤硬化钢间隙固溶C的影响。对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盐浴退火处理后,通过内耗法测量Snoek峰来研究固溶C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测量相应的BH值和晶粒尺寸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含V超低碳烘烤硬化钢在750~810℃盐浴退火,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Snoek峰先逐渐下降后略有升高,间隙固溶C含量亦先减小后增加;但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提高,间隙固溶C的浓度增加,内耗峰又有所上升,此结果与BH值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随着内耗测试频率的降低,内耗与固溶C含量的比例系数K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钒烘烤硬化钢 Snoek峰 内耗 固溶碳
下载PDF
辽宁“11·24”强寒潮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阎琦 崔锦 +2 位作者 赵梓淇 李爽 杨青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1999年11月24日辽宁省出现近46 a最强寒潮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1月24日辽宁各地24 h最低气温普遍下降10℃以上,鞍山和铁岭等部分地区24 h最低气温下降22℃,降温... 1999年11月24日辽宁省出现近46 a最强寒潮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1月24日辽宁各地24 h最低气温普遍下降10℃以上,鞍山和铁岭等部分地区24 h最低气温下降22℃,降温幅度大且覆盖范围广,是辽宁地区罕见的强寒潮。此次寒潮过程冷空气主要源自新地岛以东的极地,寒潮酝酿阶段差动涡度平流、差动温度平流有利于寒潮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并向东偏南方向移动,横槽南压是引导冷空气爆发的环流形势。对1999年的"11·24"寒潮成因初步分析发现:西北路、超极地和西路3路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大量堆积;中低层冷空气、锋区、地面高压强度均强于其他寒潮过程;前期暖气团和后期超强冷空气共同作用,强升温后骤然降温导致最强寒潮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涡度平流 温度平流 寒潮物理量
下载PDF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阎琦 吴艳青 +2 位作者 朱宇 马秀红 崔莉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9-1600,1633,共3页
利用气温距平、线性倾向、滑动平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鞍山市1951~2005年鞍山观测站的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透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鞍山市近55a春季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降水呈现上升,且春季降水存在19... 利用气温距平、线性倾向、滑动平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鞍山市1951~2005年鞍山观测站的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透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鞍山市近55a春季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降水呈现上升,且春季降水存在19~20、5和3a的主要变化周期、日照略减少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透雨偏晚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影响
下载PDF
辽东半岛南部冷流降雪的统计特征及相关要素分析
16
作者 于亚鑫 阎琦 +1 位作者 张萌萌 杨瑞雯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及周边海域在特定的季节、天气形势和条件下可能会造成灾害性的冷流降雪天气,提高冷流降雪预报准确性,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1-2021年辽宁地区各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学...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及周边海域在特定的季节、天气形势和条件下可能会造成灾害性的冷流降雪天气,提高冷流降雪预报准确性,对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1-2021年辽宁地区各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学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发生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冷流降雪强度弱,主要以小雪为主;降雪次数和降雪量均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前者年际变化趋势平稳而后者较大;12月是冷流降雪发生的主要月份,而11月和2月是降雪强度较强的月份。冷流降雪的产生和较大的海洋表面与大气温差、低层不稳定层结、海陆地形作用有密切关系;当500 hPa和850 hPa影响系统为冷涡或低槽、辽东半岛南部及周边海域低层为偏北风且相对湿度条件较好、1000 hPa对应正相对涡度等条件时,可以预测辽东半岛南部可能出现冷流降雪;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与850 hPa温度之差直接决定了地面冷流降雪量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南部 冷流降雪 气候特征 海表温度 海陆地形 要素
下载PDF
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阎琦 崔锦 +1 位作者 吴艳青 常国旭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6期29-33,共5页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HadiSST)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区域性春旱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位相偏东,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小,是导...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HadiSST)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区域性春旱大气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位相偏东,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小,是导致中国辽宁区域性春季降水减少的大气环流背景;区域性春旱同期,大陆气压升高,海上气压降低;辽宁上空湿度明显小于历年均值,贝湖到中国辽宁一带盛行西北气流。区域性春旱前冬,辽宁上空200 hPa高度场出现正距平;地面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Nino3海温异常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春旱 大气环流 影响因子 距平合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辽宁设施农业致灾暴雪时空分布及天气学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阎琦 陈妮娜 +3 位作者 田莉 陆井龙 李爽 黄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3-376,共4页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雪深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设施农业暴雪垮棚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辽宁单站暴雪垮棚过程总频次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的本溪、抚...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雪深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设施农业暴雪垮棚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辽宁单站暴雪垮棚过程总频次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的本溪、抚顺东部、丹东北部最多出现18次以上,辽宁西部在6次以下,中部地区在6~18次之间;暴雪垮棚过程中月频次2月最多,其次是3月和11月,最少的是12月和1月,暴雪垮棚过程年频次存在14、9、5、3年的变化周期;辽宁暴雪垮棚过程按照海平面气压场分为倒槽型、黄河气旋型和江淮气旋型3类天气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暴雪垮棚过程 时空分布 天气学模型
下载PDF
C-反应蛋白测定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疗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阎琦 尹娟 张泽明 《河北医药》 CAS 2006年第7期632-633,共2页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呼吸系统疾病 蛋白测定 价值 诊疗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炎症标志物 急性时相蛋白 机体组织
下载PDF
辽宁地区春季降水多、少月大气环流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阎琦 崔锦 吴艳青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1期66-69,共4页
应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对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春季降水多、少月份的大气环流、影响系统、风场和温湿场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多月,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偏西... 应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对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春季降水多、少月份的大气环流、影响系统、风场和温湿场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多月,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减弱,位相比历年平均偏西,中高纬大气环流纬向度增大,导致冷空气移动快,活动频繁;辽宁位于地面气压场负距平带内,地面辐合上升加强;40°N附近80°E-125°E区域的冷干平流、中低纬地区中国大陆东部20°N-38°N区域的暖湿平流均增强,辽宁位于冷干平流和暖湿平流交汇的区域。降水少月,乌山脊和东亚大槽增强,位相比历年平均偏东,中高纬大气环流经向度增大,系统稳定少动,辽宁位于脊前,对应地面反气旋控制,多晴天少雨天气;辽宁在地面气压场正距平带内,地面辐散加强;40°N附近80°E-125°E区域的冷干平流、中低纬地区中国大陆东部20°N-38°N区域的暖湿平流均减弱,冷干平流和暖湿平流交汇活动减少,导致少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春季降水 大气环流 合成分析 距平分析 差值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