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线粒体COI PCR-RFLP单酶切快速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
1
作者 崔中望 于诗奇 +1 位作者 缪雄平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中国沿海常见的4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该方法以甲基转移酶(Msp 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对4种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DNA COI扩增序列进行酶切,以得到的特异性条带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本方法的鉴定结果与COI测序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并且筛选出的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Msp I在4种牡蛎的COI序列中不存在酶切位点的突变,准确率达到100%,能够为巨蛎属牡蛎的物种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 线粒体COI PCR-RFLP
下载PDF
雄性四倍体与雌性二倍体杂交培育全三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阙华勇 张国范 +2 位作者 刘晓 郭希明 张福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6-662,共7页
将美国雄性四倍体长牡蛎与中国北方海区雌性二倍体长牡蛎杂交 ,进行全三倍体长牡蛎培育研究。结果表明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受精率为 47.4%─ 88.9% ,平均为 69.5 % ;来自同样雌贝的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平均为 91 .4%。杂交组和对照... 将美国雄性四倍体长牡蛎与中国北方海区雌性二倍体长牡蛎杂交 ,进行全三倍体长牡蛎培育研究。结果表明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受精率为 47.4%─ 88.9% ,平均为 69.5 % ;来自同样雌贝的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平均为 91 .4%。杂交组和对照组面盘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 5 3.9%和 61 .6% ;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存活率 ,杂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 .3%和1 .9%。杂交组累计培育出眼点幼虫 8.32 4亿 ,稚贝 1 .843亿。杂交组幼虫的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经流式细胞仪分析 ,杂交组的幼虫、稚贝、幼贝等均为 1 0 0 %三倍体。中国北方海区的长牡蛎可以与美国的雄性四倍体长牡蛎实现良好的杂交 ,产生 1 0 0 %三倍体。利用长牡蛎四倍体培育三倍体 ,方法简便高效 ,显示出四倍体在贝类三倍体商业生产中的巨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 二倍体 杂交 雄性 雌性 三倍体 长牡蛎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被引量:23
3
作者 阙华勇 刘晓 +3 位作者 王海艳 张素萍 张国范 张福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探讨了中国近海沿岸牡蛎分类的诸多疑难和热点问题 ,回顾了国内外包括贝类等动物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分析了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目前存在的问题 ,重点阐述了利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解决形态相似种的鉴定和种系发生关系等问题... 探讨了中国近海沿岸牡蛎分类的诸多疑难和热点问题 ,回顾了国内外包括贝类等动物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分析了中国近海牡蛎系统分类目前存在的问题 ,重点阐述了利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解决形态相似种的鉴定和种系发生关系等问题的巨大潜力 ,报道了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牡蛎分类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预期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的交叉综合 ,将大力推动中国近海牡蛎的系统分类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形态特征 系统发生学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79
4
作者 阙华勇 陈勇 +2 位作者 张秀梅 章守宇 张国范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84,共6页
现代海洋牧场是海洋渔业的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对我国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现代海洋牧场是海洋渔业的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对我国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牧场所需的关键技术、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利用细胞松弛素B抑制第一极体排放诱导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四倍体 被引量:4
5
作者 阙华勇 郭希明 +1 位作者 张国范 张福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7-444,共8页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细胞松弛素B 第一极体 四倍体 三倍体 非整倍体
下载PDF
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的诱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阙华勇 张国范 +1 位作者 张丽瑛 张福绥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材料,采用浓度为0.5mg/L的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研究。5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45.0%和56.6%,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材料,采用浓度为0.5mg/L的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研究。5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45.0%和56.6%,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3%和51.1%。经胚胎和幼虫发育观察发现,在诱导组中异常原肠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受精后48h,诱导组的滞育担轮幼虫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受精后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孵化的D形幼虫,诱导组中四倍体幼虫的比例为36%-70%,平均为49%,同时发现了平均比例为31%的三倍体幼虫。本研究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诱发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但面临四倍体幼虫孵化率低的问题,今后应设法提高四倍体胚胎和幼虫的发育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虫 四倍体 栉孔扇贝 孵化率 诱导 比例 三倍体 对照组 胚胎 受精
下载PDF
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的自交与杂交F_1的RAPD标记 被引量:78
7
作者 张国范 王继红 +2 位作者 赵洪恩 阙华勇 刘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4-491,共8页
利用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野生个体的单自交和单正反杂交获得了 4个F1家系 ,其中家系AJC、BCC、CCJ、DJJ分别为日本♀×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日本♂和日本♀×日本♂组合 ,采用 2 2个引物对上述四个... 利用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野生个体的单自交和单正反杂交获得了 4个F1家系 ,其中家系AJC、BCC、CCJ、DJJ分别为日本♀×中国♂、中国♀×中国♂、中国♀×日本♂和日本♀×日本♂组合 ,采用 2 2个引物对上述四个家系及其各自亲本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四个家系的平均杂合度 :AJC为 0 .2 32 9,BCC为 0 .1 667,CCJ为 0 .1 773,DJJ为 0 .1 649;各家系两亲本间遗传距离 :AJC为 0 .2 4 62 ,BCC为 0 .1 70 1 ,CCJ为 0 .2 1 0 9,DJJ为 0 .1 688。各家系子代群体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 :AJC为 0 .1 772和 0 .2 2 2 4 ,BCC为 0 .1 1 81和 0 .1 92 0 ,CCJ为0 .1 1 2 3和 0 .1 691 ,DJJ为 0 .0 694和 0 .1 947。各家系子代个体间的遗传距离AJC为 0 .0 976,BCC为0 .0 95 1 ,CCJ为 0 .0 699,DJJ为 0 .0 682 ,而子代各群体间遗传距离均小于 0 .0 2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群体 日本群体 自交 皱纹盘鲍 地理群体 杂交子代 杂交优势 RAPD分子标记
下载PDF
海湾扇贝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被引量:74
8
作者 郑怀平 张国范 +1 位作者 刘晓 阙华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2002年春季,利用国内现有的海湾扇贝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养殖群体A和B的种贝为材料,采用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两种交配策略,建立了海湾扇贝的自交系和杂交系。实验由AA(A♀×A♂)、BB(B♀×B♂)、AB(A♀×B♂)、BA(B♀×A... 2002年春季,利用国内现有的海湾扇贝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养殖群体A和B的种贝为材料,采用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两种交配策略,建立了海湾扇贝的自交系和杂交系。实验由AA(A♀×A♂)、BB(B♀×B♂)、AB(A♀×B♂)、BA(B♀×A♂)四个组组成。杂交使两个表型性状———生长和存活都得到了改良。就生长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5.34%、养成阶段为21.17%;杂交组AB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35.53%(幼虫期)和43.32%(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生长速度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35.13%(幼虫期)和12.34%(养成阶段)。就存活而言,两个杂交组的存活率都高于相应的自交组,杂种优势的平均值在幼虫期为19.93%,养成阶段为31.46%;杂交组AB的存活率比自交组AA的提高了25.23%(幼虫期)和49.44%(养成阶段),杂交组BA的存活率比自交组BB的提高了12.36%(幼虫期)和21.29%(养成阶段)。A、B两个群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它们能够获得杂种优势和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家系 杂交 自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不同贝壳颜色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82
9
作者 郑怀平 张国范 +1 位作者 刘晓 阙华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2-639,共8页
海湾扇贝是雌雄同体的贝类 ,其壳色有橙、棕、黄、紫、白等色彩。利用壳色可遗传的特性 ,采用自体受精的交配策略 ,于 2 0 0 2年成功地建立了 4个橙色、3个紫色、4个白色等 3类共 1 1个海湾扇贝自交系 ,并对不同家系的受精卵大小、胚胎... 海湾扇贝是雌雄同体的贝类 ,其壳色有橙、棕、黄、紫、白等色彩。利用壳色可遗传的特性 ,采用自体受精的交配策略 ,于 2 0 0 2年成功地建立了 4个橙色、3个紫色、4个白色等 3类共 1 1个海湾扇贝自交系 ,并对不同家系的受精卵大小、胚胎孵化率及幼虫、稚贝和养成阶段的生长速率与存活率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幼虫和稚贝等早期发育阶段 ,3类壳色的不同家系在生长速率和存活率等方面没有表现出差异 ,但是在养成阶段 ,在高温的7、8月 ,白壳色家系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其它 2种壳色的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贝壳颜色 自交家系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贝类杂交及杂种优势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0
作者 张国范 刘晓 +1 位作者 阙华勇 缪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4-60,共7页
关键词 贝类 杂交 杂种优势 遗传机理 连锁图谱
下载PDF
盐度对近江牡蛎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薛凌展 阙华勇 +3 位作者 张国范 杨笑波 方彰胜 高如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3-77,共5页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幼虫 耐高盐性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高温刺激导致虾夷扇贝死亡因素的探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超 吴富村 +2 位作者 林思恒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8,共8页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含量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些酶的活性(TAOC活性除外)以及蛋白质含量(p53以及HSP70)均受到贝龄、处理时间以及两者综合作用的显著影响。经过Cox模型分析可知,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刺激后的存活受到贝龄、GPT活性、TAOC活性、p53含量以及HSP70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高温刺激会影响扇贝的心跳频率以及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心脏对机体的供氧供血能力,影响扇贝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存活曲线 谷丙转氨酶 总抗氧化能力 HSP70 P53 心率
下载PDF
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国范 李莉 阙华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0-749,共10页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基因模块 新品种 单体塑形 高质牡蛎
下载PDF
化学物质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3 位作者 盖明礼 杨红生 何义朝 张福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6-71,共6页
用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胆碱进行了墨西哥湾扇贝 (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ricus)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胆碱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变态均有显著诱导作用。KCl在处理时间为... 用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胆碱进行了墨西哥湾扇贝 (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ricus)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胆碱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变态均有显著诱导作用。KCl在处理时间为 1 2~ 48h范围内均有诱导作用 ,1 3 42mmol L和 2 0 1 3mmol L的KCl诱导效果较好 ,变态率均提高 1 0 %以上。 1 0~ 5 0 μmol L的肾上腺素在处理时间为 1~ 1 2h较适宜 ,此时变态率均提高 1 0 %以上。 1 0~ 5 0 μmol L的去甲肾上腺素在处理时间为 1~ 2 4h都较适宜 ,变态率均提高 1 0 %以上 ,最高可提高 3 1 0 7%。 1 0~ 1 0 0 μmol L氯化胆碱的适宜诱导时间为 1 2~ 48h,变态提高率均超过 1 0 % ,在 1 0 3 7%~ 1 6 40 %之间。 1 0 0 0 μmol L的氯化胆碱在处理时间为 1 2h时诱导效果较明显 ,变态率可以提高 1 9 1 4% ,超过 1 2h ,变态率明显下降。 1 0 0 0 0 μmol L的氯化胆碱明显产生毒害作用 ,幼虫变态率均为零 ,而幼虫的死亡率均为 1 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湾扇贝 变态 诱导 化学物质
下载PDF
化学物质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2 位作者 杨红生 何义朝 张福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8-233,共6页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10-3mol/L的KCl对第12和13天幼虫的变态均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对第14和16天幼虫的变态却有明显持续的诱导作用,变态率分别提高22.98%和37.5%。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和GABA的诱导作用规律基本相似,即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均为负值,而对第14天幼虫的诱导作用较显著。茶碱和咖啡因作为影响细胞内cAMP的物质,其诱导作用规律与神经递质有所不同,对第13天海湾扇贝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虫 化学物质 海湾扇贝 附着变异 人工诱导物 苗种培育
下载PDF
海湾扇贝幼虫变态过程中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3 位作者 杨红生 刘石林 何义朝 张福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9-244,共6页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及人工诱导后海湾扇贝 (Argopectenirradians)幼虫体内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和 5 羟色胺 ( 5 H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海湾扇贝幼虫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在变态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变态前为...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及人工诱导后海湾扇贝 (Argopectenirradians)幼虫体内去甲肾上腺素 (NE)、多巴胺 (DA)和 5 羟色胺 ( 5 H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海湾扇贝幼虫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在变态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变态前为 2 35 2pg/mg湿重 ,变态后为2 770pg/mg湿重。多巴胺和 5 羟色胺含量在变态前 (第 1 3天 )急剧增加 ,比第 1 2天的幼虫分别增加了 2 .8倍和 4.7倍 ,变态后急剧下降 ,变态后幼苗比第 1 3天的幼虫分别降低了 2 5 .1倍和 1 6.4倍。海湾扇贝幼虫体内DA∶NE比值和 5 HT∶NE比值在变态前后变化剧烈。DA∶NE比值和 5 HT∶NE比值在变态前 (第 1 3天 )急剧增加 ,比第 1 2天的幼虫增加了 3.0倍 (DA∶NE)和 5 .0倍 ( 5 HT∶NE) ;变态后急剧降低 ,变态后幼苗比第 1 3天的幼虫降低了 2 9.8倍 (DA∶NE)和 1 9.5倍 ( 5 HT∶NE)。海湾扇贝幼虫经氯化钾和氯化钙诱导 2 4h后 ,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 5 羟色胺以及DA∶NE比值和 5 HT∶NE比值均有所降低。本实验的结果表明 ,多巴胺和 5 羟色胺可能启动了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变态 神经递质
下载PDF
海水双壳类受精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永仁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2,共5页
关键词 双壳类 受精生物学 海水 研究进展 减数分裂 生物学研究 研究概况 雌雄配子 精子入卵 排放 生发泡 受精卵 卵子 原核
下载PDF
抑制栉孔扇贝第一极体对受精卵染色体行为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永仁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70,共5页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抑制其受精卵的第一极体(PB1),研究抑制PB1对受精卵减数分裂过程及胚胎倍性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抑制第一极体显著改变了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共发现4种典型染色体分离类型,分别是三极分离(41.7%)、二极分离(11.7%)、双二极分离(24.9%)和非同步分离(2.8%),其余的受精卵(19.0%)染色体分离行为紊乱。对4-8细胞期胚胎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处理组中含有二倍体(10.9%)、三倍体(12.5%)、四倍体(19.5%)、五倍体(12.6%)以及非整倍体(46.6%)胚胎。研究结果表明,二极分离和双二极分离分别是形成三倍体和四倍体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的染色体分离行为将主要形成非整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Chlamys ferregi) 第一极体 染色体分离 胚胎 倍性组成
下载PDF
延迟变态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延迟变态 无脊椎动物 人工诱导 海洋动物 生长 幼虫 诱导物
下载PDF
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富村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68,共13页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底播增养殖 可实施途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