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显微切除术与脊柱内固定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30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阚顺利 胡炜 +3 位作者 江泽华 曹泽岗 张学利 朱如森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5期49-51,共3页
目的 观察肿瘤显微切除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治疗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 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0例,均采用肿瘤显微切除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改良的McCormick分级、JOA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改... 目的 观察肿瘤显微切除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治疗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 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0例,均采用肿瘤显微切除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改良的McCormick分级、JOA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改良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情况较术前均改善,其中术前Ⅰ级2例,术后Ⅰ级2例;术前Ⅱ级9例,术后Ⅰ级7例、Ⅱ级2例;术前Ⅲ级15例,术后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术前Ⅳ级2例,术后Ⅲ级2例;术前Ⅴ级2例,术后Ⅲ级1例、Ⅳ级1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JOA评分分别为(12.67±2.65)、(23.38±4.7)分,VAS评分分别为(8.4±1.6)、(2.6±0.7)分,手术前后比较,P均<0.05。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脊柱失稳症状,且未出现肿瘤复发现象。结论 肿瘤显微切除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治疗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效果较好,其可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显微切除术 脊柱内固定术 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
下载PDF
仿生药物人工虎骨及钙剂在退行性腰椎滑脱椎间植骨融合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胡炜 阚顺利 +3 位作者 曹泽岗 江泽华 张学利 朱如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5741-5745,共5页
背景:人工虎骨是一种虎骨的仿生药物,具有与天然虎骨一致的成分及药理药效,能够祛风止痛和强筋骨,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腰酸背痛现象。目的:探究人工虎骨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及植骨融合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 背景:人工虎骨是一种虎骨的仿生药物,具有与天然虎骨一致的成分及药理药效,能够祛风止痛和强筋骨,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腰酸背痛现象。目的:探究人工虎骨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及植骨融合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接受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人工虎骨粉及钙尔奇D,对照组只给予钙尔奇D。治疗前及治疗后7d及1,6,12个月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治疗后12个月观察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不同药物干预;(2)治疗前两组目测类比、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12个月,治疗组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植骨融合率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人工虎骨用于接受椎间融合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但不能明显增加椎间植骨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人工虎骨 疼痛 椎间植骨融合 退行性病变 健骨 组织构建
下载PDF
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任志帅 江泽华 +5 位作者 张学利 崔子健 张黎龙 朱如森 曹泽岗 阚顺利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1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TKA手术治疗的重度OA患者51例(102膝),双膝置换间隔期> 180 d,患者TKA手术前后均行骨密度检查,统计首次TKA手术前骨量减低(腰椎... 目的观察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髋部骨密度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TKA手术治疗的重度OA患者51例(102膝),双膝置换间隔期> 180 d,患者TKA手术前后均行骨密度检查,统计首次TKA手术前骨量减低(腰椎、股骨颈、髋部任一区域)、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对首次TKA手术前后骨密度改变与BMI、膝关节活动度、随访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例重度OA患者中首次TKA手术前骨量减低22例(43. 1%)、骨质疏松14例(27. 5%);术后分别为20(39. 2%)、18例(35. 3%);首次TKA手术前后重度OA患者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P均> 0. 05。首次TKA手术前后重度OA患者全髋骨密度(T值)分别为-1. 343±1. 385、-1. 437±1. 302,手术前后相比,t=2. 481,P=0. 016;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 793±0. 144)、(0. 808±0. 169) g/cm2,手术前后相比,t=2. 049,P=0. 046。首次TKA手术前重度OA患者全髋T值、关节活动度、BMI、手术间隔时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均不是TKA手术后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 05)。结论 TKA手术后重度OA患者全髋及股骨颈骨密度降低;膝关节活动度、BMI、手术间隔时间、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不是TKA手术后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腰椎骨密度 髋关节骨密度 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 被引量:3
4
作者 阚顺利 杨波 +3 位作者 宁广智 高仕杰 孙景城 冯世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35-939,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术( CDA)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ACDF)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了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随访时间至少为48个月的CDA与ACDF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术( CDA)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ACDF)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了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随访时间至少为48个月的CDA与ACDF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共2302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CDA在再次手术风险、NDI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等方面显著优于ACDF( P<0.05)。在下位邻近节段退变、神经功能满意度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组在再次手术风险方面显著优于ACDF组。同时,CDA组在其他方面优于或不劣于ACDF组。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未采用盲法、可能存在各种偏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颈椎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疗效的影响
5
作者 于浩 阚顺利 +1 位作者 胡炜 朱如森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T)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脊柱参数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76例,以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值超过10°分...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T)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改善退行性腰椎滑脱脊柱参数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76例,以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值超过10°分为对照组与FT组各38例;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变化,影像参数评估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Cobb角和腰椎活动度,临床症状评估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MacNab分级;分析影像学参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并根据术前FT的不同节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影像学参数和症状评分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3.63个月,FT组的腰椎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两组的影像学参数和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所好转,FT组的术后腰椎前凸和腰椎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1);FT组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脱率(SP)、椎间隙高度(IH)、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和关节活动度(ROM)的矫正与两组患者的VAS改善和ODI改善均呈显著相关(P<0.05),手术节段FT和多节段FT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能够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获得良好的症状改善,但患者术后出现腰椎活动受限。FT阻碍了腰椎形态的矫正,是PLIF手术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关节不对称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融合术 腰椎影像参数
下载PDF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胡炜 阚顺利 +4 位作者 曹泽岗 张学利 朱如森 徐天同 乔攀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3期190-197,共8页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0±1.8)、(2.4±1.5)、(2.3±1.1)和(1.6±0.7),ODI为33.6%±7.9%、11.3%±2.6%、7.0%±2.5%和4.8%±2.4%,SF-36评分为(47.6±19.5)、(50.2±19.8)、(51.3±20.2)和(54.3±19.4)分;PETD组VAS分别为(7.2±2.2)、(2.2±1.3)、(2.1±1.3)和(1.5±0.5)分,ODI为32.3%±8.6%、10.8%±3.6%、6.6%±2.6%和4.7%±3.5%,SF-36评分为(48.4±20.0)、(51.3±20.2)、(51.3±21.9)和(53.4±18.6)分;PEID组VAS分别为(6.9±1.7)、(2.0±1.4)、(2.0±1.4)和(1.5±0.9)分,ODI为32.6%±9.7%、10.6%±2.7%、6.2%±1.9%和4.7%±2.8%,SF-36评分(47.4±18.24)、(52.4±22.91)、(52.2±19.9)和(54.0±20.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LD组术后复发2例,PETD组6例,PEID组8例,组问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1,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05)。结论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显微外科手术 微创 经皮内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