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段各种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6 位作者 罗卓荆 马保安 孙宏慧 王万明 丁勇 张西正 李光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文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了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椎板减压术后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约为对照组的三分之一。屈伸活动度亦较对照组增加了一倍(P<0.05)。(2)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 本文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了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椎板减压术后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约为对照组的三分之一。屈伸活动度亦较对照组增加了一倍(P<0.05)。(2)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及旋转角均增加(P<0.05)抗压及抗弯强度亦降低。(3)侧方减压术使矢状面水平位移及旋转角明显增加(P<0.01),并使抗压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从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后柱结构、特别是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稳定,防止胸腰椎过度屈曲起重要作用。椎体结构及两侧小关节突的完整对轴向载荷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并有防止在轴向载荷作用发生矢状面水平及旋转位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腰椎 减压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PLF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1
2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5 位作者 丁宇 李景云 王鹏建 梁戈 孙笑非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5±6.5分。两组均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结果:PLF组手术时间平均187min,出血量平均680ml;PLIF组手术时间248min,出血量平均945ml。PLIF组慢性下腰痛改善明显高于PLF组(P=0.042),而临床疗效JO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骨融合率PLF组74.8%,PLIF组94.3%(P=0.011),经随访PLF组矫正率丢失30.9%,而PLIF组为9.8%(P<0.05)。PLF组各种并发症19例,PLIF组11例。结论:PLF与PLIF手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PLIF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但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低,滑脱矫正率丢失少,晚期慢性下腰痛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 PLIF 治疗 腰椎滑脱症 疗效比较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单纯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2 位作者 丁宇 侯黎升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 ̄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 ̄14...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 ̄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 ̄14年,平均18个月;滑脱节段L425例,L32例,L5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2年与6.8年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2年和6.8年的JOA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9.8%和76%;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7.6分,术后2年及6.8年分别为3.8和5.6分(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2分下降至2.4和2.7分(P<0.01)。影像学检查示滑脱节段椎间高度降低,滑脱轻度增加,椎体间活动度减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3例,二次手术3例。结论:椎板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是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远期疗效与手术方法、自然病程进展、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等多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椎滑脱症 椎板开窗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的动物实验初步报道 被引量:12
4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8 位作者 何风春 周勇 王万明 丁勇 袁存华 张志培 王勤 路岩 张娟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报道了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用于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聚乳酸接骨板为四孔板,抗拉强度36.26mPa,抗弯强度79.09mPa,抗压强度为49.88mPa。用于18只家兔股骨骨折的结果表明:全部实验动物伤口愈合好,在2... 本文报道了可吸收聚乳酸接骨板用于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聚乳酸接骨板为四孔板,抗拉强度36.26mPa,抗弯强度79.09mPa,抗压强度为49.88mPa。用于18只家兔股骨骨折的结果表明:全部实验动物伤口愈合好,在2-10周不同观察期内均有聚乳酸接骨板变形、骨折移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聚乳酸接骨板在体内降解较快,尚不能在骨折愈合前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接骨板 生物降解 生物材料 骨折
下载PDF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26
5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1 位作者 丁宇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 CT测量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形态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阮狄克 徐建强 +1 位作者 蔡福金 费正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理论认识。方法 :应用直径 4.5mm ,5 .5mm ,6 .2 5mm和 7.0mm 4种不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于 16具T6~S1节段的新鲜尸体脊柱标本上观察 :(1)穿钉失败率 ;(2 )椎弓根膨胀变形率 ;(3)椎弓根螺钉把持...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理论认识。方法 :应用直径 4.5mm ,5 .5mm ,6 .2 5mm和 7.0mm 4种不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于 16具T6~S1节段的新鲜尸体脊柱标本上观察 :(1)穿钉失败率 ;(2 )椎弓根膨胀变形率 ;(3)椎弓根螺钉把持力 ;(4)椎弓根椎体损伤分类。结果 :穿钉失败率与操作技术和椎弓根横径相关 ,在下胸椎失败率高主要与椎弓根横径密切相关 ,没有发生穿钉失败的椎弓根膨胀率 2 8.6 %~ 10 0 %。在下腰椎和骶1节段 ,穿钉失败率很低 ,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膨胀。同一直径的螺钉从T6~L5把持力呈增加趋势 ,但在S1节段呈下降趋势。同一节段椎弓根 ,随螺钉直径增大其把持力亦增大。螺钉拔出时损伤多发生在T6~L1节段 ,以椎弓根椎体体交界区断裂常见。结论 :T10 以上应慎用经椎弓根内固定 ,在T10 ~L2 节使用直径 5 .5mm的椎弓根螺钉安全 ,而在L4 ~S1节段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固定 椎弓根 椎弓根螺钉 把持力
下载PDF
椎间盘摘除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3 位作者 罗卓荆 周鸿奇 陆瓞骥 梁智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59-162,共4页
本实验研究应用Elite三维立体摄像运动分析系统观察一个节段和多个节段椎间盘摘除对整个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L4~5椎间盘摘除术后于屈曲30°时,L4~5水平位移(Tz)及旋转位移(Rx)有明显增加。L... 本实验研究应用Elite三维立体摄像运动分析系统观察一个节段和多个节段椎间盘摘除对整个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L4~5椎间盘摘除术后于屈曲30°时,L4~5水平位移(Tz)及旋转位移(Rx)有明显增加。L4~5及L5~S1椎间盘同时摘除术后于屈曲10°时,不但L4~5及L5~S1节段Tz和Rx显著增加,同时亦有相邻的L3~4节段活动显著增加。实验结果提示,椎间盘摘除术后,特别是多个椎间盘摘除术后,有导致腰椎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出现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不稳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稳定性 椎间盘摘除
原文传递
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23
8
作者 阮狄克 巫发祥 沈根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729-731,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伴不全截瘫经后路器械矫形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椎管间接减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29岁。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B级34例,C级29例和D级15例。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用H...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伴不全截瘫经后路器械矫形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与椎管间接减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29岁。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B级34例,C级29例和D级15例。后路内固定器械分别用Harrington棒,Edwards装置,沈氏装置和RF内固定。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9个月。结果:2周内和2周以上手术组椎管面积分别较术前改善225%和111%,而脊髓神经功能有Frankel1级以上改善则分别为919%和875%。结论: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可使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得到有效恢复,并以2周内实施手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间接减压 直接减压 治疗
下载PDF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 被引量:20
9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丁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9期843-846,共4页
目的 :探索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本组对 2 8例脊柱肿瘤实施了椎体切除 ,扇形半脊椎切除、附件切除和全脊椎切除四种术式 ,同时采用了椎体间植骨 ,人工椎体及前、后路内固定重建技术。结果 :全组病人局部疼痛... 目的 :探索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本组对 2 8例脊柱肿瘤实施了椎体切除 ,扇形半脊椎切除、附件切除和全脊椎切除四种术式 ,同时采用了椎体间植骨 ,人工椎体及前、后路内固定重建技术。结果 :全组病人局部疼痛及放射痛缓解 ,13例截瘫患者中 11例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11例原发良性肿瘤中 2例术后 4和10年复发 ,1例伴恶变 ,均再次治疗。 11例原发恶性肿瘤中 2例术后 9和 12个月死亡 ,1例植骨块脱出 ,再次手术 ,另 1例局部肿瘤复发截瘫加重 ,再次手术但神经功能无恢复。内固定并发症有 :钉尾螺母松动脱落 1例 ,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 4例计 9枚。结论 :应用椎体间植骨、人工椎体并辅以前、后路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 ,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稳定性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胸腰椎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0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1 位作者 侯黎升 李景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 :观察胸腰段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伴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全组 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5~ 48岁 ,平均 34岁。神经功能FrankelA级 2例 ,B级 2例 ,C级 2例 ,D级 4例和E级 1例。手术内固定器械分别使用了Harringto... 目的 :观察胸腰段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伴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全组 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5~ 48岁 ,平均 34岁。神经功能FrankelA级 2例 ,B级 2例 ,C级 2例 ,D级 4例和E级 1例。手术内固定器械分别使用了Harrington、沈氏、RF和CD内固定系统。随访时间 1~ 9年 ,平均 3年 8个月。结果 :全组病例脊柱后柱分离得到明显恢复 ,脊柱前柱压缩亦得到改善。除 2例Frankel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 ,8例不全截瘫均有Frankel 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手术治疗可及时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CE骨折 屈曲过伸型损伤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脊柱结核前、后路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19
11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6 位作者 崔海相 唐农轩 邹宏恩 郝家骥 丁勇 罗卓荆 范清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64-65,共2页
自1975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脊柱结核24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时椎间植骨融合34例(A组),一次或多次病灶清除后二期后路融合72例(B组)。结果表明,术后早期(6~12个月)优良率A组为87.3%,B组... 自1975年1月~1993年1月共收治脊柱结核24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时椎间植骨融合34例(A组),一次或多次病灶清除后二期后路融合72例(B组)。结果表明,术后早期(6~12个月)优良率A组为87.3%,B组为75.4%;术后晚期(>2年)优良率A组达95.2%,B组为81.8%。术后至开始锻炼的时间A组平均为97d,而B组则为204d。平均住院天数A组为41d,B组为86d。在2年以上的随访病例中,脊柱后凸畸形的变化A组由术前的平均33°降至27°,而B组则由术前的平均29°增至47°。两组术后晚期腰背痛的发生率A组19.0%,B组为69.7%。临床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入路 疗效 治疗
原文传递
100例国人腰椎弓根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2 位作者 方津生 张之智 马智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244-247,共4页
对100例国人腰椎弓根进行了CT形态学测量。结果表明腰椎弓根厚度从L1~L5呈递增趋势,L1~L5椎弓很平均厚度分别是5.3、 6.7、9.5、11.5和14.7mm。椎弓根轴线与椎体棘突中央矢状面夹角(倾斜角),从... 对100例国人腰椎弓根进行了CT形态学测量。结果表明腰椎弓根厚度从L1~L5呈递增趋势,L1~L5椎弓很平均厚度分别是5.3、 6.7、9.5、11.5和14.7mm。椎弓根轴线与椎体棘突中央矢状面夹角(倾斜角),从L1~L5亦呈递增趋势,L1~L5各椎弓根平均倾斜角分别为15.97、15.91、19.19、22.78和28.47度。本文亦对椎弓根厚度与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及进钉倾斜角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L4~L5节段应使用直径7.0mm的椎弓根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 CT
原文传递
原发脊柱肿瘤的外科分区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3 位作者 侯黎升 梁戈 李景云 丁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脊柱肿瘤的外科分区 ,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 15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肿瘤进行分区 ,根据分区制订手术方案。手术方法有 :(1)全脊椎切除 5例 ,(2 )椎体切除 7例 ,(3)矢状扇形半脊椎切除 2例 ,(4 )椎体附件扇形切除 1例... 目的 :探讨原发脊柱肿瘤的外科分区 ,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 15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肿瘤进行分区 ,根据分区制订手术方案。手术方法有 :(1)全脊椎切除 5例 ,(2 )椎体切除 7例 ,(3)矢状扇形半脊椎切除 2例 ,(4 )椎体附件扇形切除 1例。 9例患者术后局部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和放射痛缓解 ,肌力改善 ,有坚强内固定者术后 2周在支具 (石膏 )保护下离床活动。 7例良性肿瘤平均随访 4 5年 ,均无局部复发、恶变与转移现象 ,8例恶性肿瘤平均随访 3 4年 ,1例于术后 1年死亡 ,1例骨髓瘤患者术后半年局部复发 ,截瘫症状加重 ,行二次减压手术。结论 :根据WBB脊柱肿瘤外科分区而提出的手术计划是一个积极的探索 ,本组结果表明脊柱肿瘤切除较彻底 ,复发率低 ,近、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WBB外科分区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阮狄克 王德利 何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例,4节段2例。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腰腿痛采用VAS评分,椎间融合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二维重组CT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28.9%)。平均随访31个月,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3.44±2.94分增加到术后23.39±3.88分(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03±1.89分改善至术后3.08±3.33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9.28±2.39分降到术后1.65±2.69分(P<0.01)。X线平片评估示37例为不确切性骨融合,1例为假关节形成;12例二维重组CT评估示骨融合7例,不确切性骨融合5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相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多节段节段内固定能够促进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行性腰椎疾病 多节段 内固定 融合
原文传递
胸腰段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6 位作者 罗卓荆 马保安 孙宏慧 王万明 丁勇 张西正 李光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9-42,共4页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椎板减压术组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约为对照组的1/3,屈伸活动则增加1倍;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及旋转角均增加,而抗压及抗弯强度降低;侧方减压...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研究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椎板减压术组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约为对照组的1/3,屈伸活动则增加1倍;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及旋转角均增加,而抗压及抗弯强度降低;侧方减压术使水平位移及旋转角明显增加并使抗压强度降低最明显。实验结果提示各种减压木有引起胸腰段脊柱失稳的趋势,临床应认真选择减压水井采用适当措施重建胸腰段脊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术 脊椎 稳定性
原文传递
限制性与非限制性滑动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2 位作者 李超 丁宇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35-73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限制性与新型非限制型滑动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诊治的58例颈椎伤病患者,其中应用限制性钛板27例,新型非限制性滑动钛板3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植骨... 目的:对比分析限制性与新型非限制型滑动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3月 ̄2004年12月连续诊治的58例颈椎伤病患者,其中应用限制性钛板27例,新型非限制性滑动钛板3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及活动度变化。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与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影像学观察与测量非限制性钛板组1例假关节形成,1例可疑假关节形成,其余56例均达骨融合。术后两种内固定的单节段和双节段融合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显示在单节段融合,限制与非限制性内固定组椎间高度降低分别为0.5mm和1.6mm(P<0.05),而双节段融合,则分别为1.7mm和1.8mm(P>0.05)。结论:在单节段融合时,限制性钛板在维持椎体间高度方面优于非限制性钛板;本研究尚不能得出新型非限制性滑动钛板临床疗效优于限制性钛板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 非限制性 颈椎 融合术 钛板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移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3 位作者 丁宇 戈安星 侯黎升 李景云 《脊柱外科杂志》 200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索椎间盘伤病的外科治疗新途径。研究背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间盘伤病的常规方法 ,近 10年又有椎间融合器和人工骨融合材料的探索 ,截止目前尚未见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临床报告。方法 全组共 5例 ,男 4例 ,... 目的 探索椎间盘伤病的外科治疗新途径。研究背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间盘伤病的常规方法 ,近 10年又有椎间融合器和人工骨融合材料的探索 ,截止目前尚未见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临床报告。方法 全组共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4 1~ 5 8岁 ,平均 4 7岁 ,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 4例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1例 ;病变部位C4,52例 ,C5,63例。同种异体椎间盘逐级冷冻于 - 196℃液氮中保存 ,术前 37℃水浴箱中快速复温。手术经颈前入路 ,切除病变椎间盘 ,选择适型供体椎间盘植入 ,不使用任何内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体温正常 ,伤口无感染 ,在围领保护下术后 4~ 5d离床活动 ,白细胞计数和血沉正常范围。按JOA颈椎病评分标准 ,术前平均 8分 ,术后 2周 10 .6分 ,随访时 13.2分。X线检查示2个月供体椎间盘与受体椎骨愈合 ,无坏死、脱位。移植椎间盘高度部分丢失 ,术后 2年仍维持原有高度的 76 .2 %。MRI示移植椎间盘术后 2年仍有良好T1和T2 加权信号 ,并能维持良好的活动度。结论 冷冻保存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后早期能移维持颈椎间盘的一定高度 ,恢复节段稳定性并保留了椎间盘的良好活动度 ;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移植
下载PDF
椎间盘移植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阮狄克 陆瓞骥 +4 位作者 周鸿奇 沈根标 孙宏慧 罗卓荆 梁智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16-20,共5页
本实验在6只猴体上制备自体椎间盘移植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生理载荷下屈伸活动时移植椎间盘的刚度(stiffness)变化。结果表明:术后2月,移植的L3~4椎间盘在整个屈伸活动中较上、下正常对照椎间盘的变形增大;术后... 本实验在6只猴体上制备自体椎间盘移植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生理载荷下屈伸活动时移植椎间盘的刚度(stiffness)变化。结果表明:术后2月,移植的L3~4椎间盘在整个屈伸活动中较上、下正常对照椎间盘的变形增大;术后4月,移植椎间盘变形接近正常对照椎间盘;术后6月,移植椎间盘刚度明显恢复。实验结果提示术后早期有腰椎节段性不稳倾向,中晚期稳定性恢复,移植椎间盘可满足生理活动功能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子 椎间盘移植 刚度 变形
原文传递
三维立体摄相技术研究腰椎间盘切除对腰椎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阮狄克 沈根标 +1 位作者 罗卓荆 周鸿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实验应用Elite运动分析系统观察了腰椎间盘切除术对整个腰椎活动的影响.4具新鲜腰1一骶3标本分别头尾端固定安装在特制测试架上,模拟人体进行生理屈伸活动,二架红外线照相机监测各节椎体的三维空间变化.结果表明腰4一5间盘切除术后腰... 本实验应用Elite运动分析系统观察了腰椎间盘切除术对整个腰椎活动的影响.4具新鲜腰1一骶3标本分别头尾端固定安装在特制测试架上,模拟人体进行生理屈伸活动,二架红外线照相机监测各节椎体的三维空间变化.结果表明腰4一5间盘切除术后腰椎屈曲30°时腰4一5节段水平位移(T_z)及旋转位移(R_x)有明显增加.腰4—5和腰5一骶1间盘切除术后腰椎于不同屈伸活动中均有腰4—5和腰5一骶1节段的T_z和R_x明显增加现象,同时还有相邻的腰3—4节段T_z及R_x增加现象.本文对相关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立体摄相 椎间盘切除 腰椎
下载PDF
组织工程椎间盘体内原位植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阮狄克 辛洪奎 +2 位作者 张超 徐成 王超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1-585,共5页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椎间盘原位植入Beagle犬腰椎间盘后支架与种子细胞的转归及犬腰椎间盘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方法:应用聚乳酸聚酯(poly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多孔支架复合犬髓核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将18只Beagle随...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椎间盘原位植入Beagle犬腰椎间盘后支架与种子细胞的转归及犬腰椎间盘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方法:应用聚乳酸聚酯(poly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多孔支架复合犬髓核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将18只Beagle随机分为3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单纯髓核摘除,B组植入空白PLGA支架,C组植入组织工程椎间盘。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检查,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全部动物术后存活。4周后,X线片示3组椎间盘高度均有下降,C组下降幅度较小,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明显大于C组(P<0.05);MRI示A组与B组椎间盘退变明显,呈"黑间盘"改变,而C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呈灰色,MRIT2加权像上椎间盘信号灰度值测量结果示A、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4周B、C组组织学观察未见到支架材料结构,A、B组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C组于术后8周仍能观察到植入的红色荧光细胞,有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伴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术后8周免疫组化显示三组均有Ⅰ、Ⅱ型胶原着色,其中C组Ⅱ型胶原染色强度高于Ⅰ型,A、B组Ⅰ型胶原染色强度高于Ⅱ型。结论:PLGA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在体内可降解吸收;种子细胞可存活并分泌Ⅰ、Ⅱ型胶原,能阻止纤维组织侵入及瘢痕形成;维持了脊柱节段稳定及生理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椎间盘 体内原位植入 聚乳酸聚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