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病诊断技术方法的选择及实验室诊断路径 被引量:8
1
作者 阳仕雄 阳咏芳 +1 位作者 付汉东 邢志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728-2730,共3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多系统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结核病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被评为第一大感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有960万例新发结核病病例,全球每年死亡人数超过...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多系统疾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结核病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被评为第一大感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有960万例新发结核病病例,全球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50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付汉东 寇继光 +7 位作者 刘汉中 张爱华 王雪菲 阳仕雄 胡校云 沈婷 鲁艳 魏威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对胃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利用SE-iFISH技术检测胃癌患者NAC前后CTCs,分析NAC前胃癌患者CTC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对胃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利用SE-iFISH技术检测胃癌患者NAC前后CTCs,分析NAC前胃癌患者CTC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病理学Miller-Payne标准作为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评估CTCs对NAC疗效评价的准确性。结果NAC前CTCs阳性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显著相关(P<0.05);胃癌患者NAC前CTCs阳性率为86.67%(78/90),NAC后CTCs阳性率为48.89%(44/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s检测评估NAC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8.24%、68.18%、83.33%,与金标准评估疗效中度一致(Kappa=0.556,P<0.001)。结论CTCs检测对评价胃癌患者NAC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化疗 循环肿瘤细胞 疗效
下载PDF
DK-β、Lgr5和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汉东 寇继光 +5 位作者 刘汉中 阳仕雄 张爱华 胡校云 沈婷 魏威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445-1448,1455,共5页
目的研究DK-β、Lgr5和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份至2018年6月份收治的8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80例非胃癌患者为对照组,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以及对照组胃黏膜组织进行RT-PCR及... 目的研究DK-β、Lgr5和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份至2018年6月份收治的8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80例非胃癌患者为对照组,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以及对照组胃黏膜组织进行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K-β、Lgr5、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比较其表达指标,阳性率以及生存率关系。结果DK-β、Lgr5、mTOR、P70s6k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指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β、Lgr5、mTOR、P70s6k的表达比较呈正相关性(P<0.05)。Lgr5、mTOR、P70s6k在3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胃癌组织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以及对照组;DK-β阳性率的表达中癌旁组织的阳性率较胃癌组织以及对照组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β、Lgr5、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β在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大小阳性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mTOR、P70s6k阳性率的表达在胃癌患者肿瘤直径<5 cm(60.41%,58.33%,56.52%)与直径≥5 cm的阳性率(86.48%,75.68%,72.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β、Lgr5、mTOR、P70s6k在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β、Lgr5和mTOR/P70s6k在胃癌中的表达中对患者的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其中Lgr5和mTOR/P70s6k的高、低表达对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有一定的预测评估价值,DK-β则可以作为早期的筛查手段,对患者早期血清中的检测可以进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β LGR5 mTOR/P70s6k 胃癌 表达 预后 价值
下载PDF
孝感地区孕妇尿碘水平监测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阳仕雄 付汉东 +1 位作者 周琦 邢志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3408-3410,3412,共4页
目的监测孝感地区孕妇孕早、中和晚期尿碘水平,了解孕妇孕期碘营养状态,为科学指导孕妇碘摄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并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就诊的2 956例孕妇孕早、中和晚期尿碘水平。结果孝感地区孕... 目的监测孝感地区孕妇孕早、中和晚期尿碘水平,了解孕妇孕期碘营养状态,为科学指导孕妇碘摄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并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就诊的2 956例孕妇孕早、中和晚期尿碘水平。结果孝感地区孕妇孕早、中和晚期尿碘浓度中位数(UIC)分别为145.43μg/L、176.88μg/L和170.37μg/L。孕妇尿碘浓度<150μg/L者996例,占比33.69%;孕妇尿碘浓度150~249μg/L者1 372例,占比46.41%;孕妇尿碘浓度250~499μg/L者556例,占比18.81%;孕妇尿碘浓度≥500μg/L者32例,占比1.08%。孕妇孕早、中和晚期UIC缺碘发生率分别为42.86%、32.95%和40.00%,孕妇早期与中期、晚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30岁缺碘发生率为32.33%,年龄>30岁的孕妇缺碘发生率为3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孝感地区现阶段孕妇总体不存在碘缺乏,但是孕早期存在孕妇碘营养不良的状况,部分孕妇对补碘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尿碘浓度 碘缺乏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5
作者 阳仕雄 沈婷 +1 位作者 刘语新 付汉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4期1957-196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对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就诊的6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纳...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对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就诊的6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胃镜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轻度组(236例)、中度组(323例)和重度组(101例),选择同期50例怀疑胃炎到该院进行进一步检测,最终排除胃部疾病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清标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R,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p。结果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PGⅠ和PGR水平逐渐降低,PGⅡ和G-17水平逐渐升高。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GⅠ、PGR和G-17水平均明显降低,PGⅡ水平及Hp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PGⅠ、PGⅡ、PGR、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2.365 μg/L、9.958 μg/L、10.395、9.624 pmol/L。结论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和Hp在萎缩性胃炎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防止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孝感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抗体、DNA检测结果及社区居民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阳仕雄 明亮 刘瑞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6期2199-2202,共4页
目的分析孝感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并分析该地区社区居民EBV抗体携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IM患儿1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儿童124例为对... 目的分析孝感地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EB病毒(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并分析该地区社区居民EBV抗体携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IM患儿1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儿童124例为对照组。从该院体检者中选取具备EBV抗体及DNA检测结果的1522例孝感地区社区居民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BV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V DNA水平。结果病例组EBV DNA、衣壳抗原(VCA)IgA、VCA IgM、核抗原(NA)IgA、早期抗原(EA)Ig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VCA IgG、NA Ig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社区居民VCA IgA、NA IgA、EA IgA阳性率均较低,NA IgG和VCA IgG在≥1岁居民中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在≥60岁居民中NA IgG、VCA IgG阳性率均达100%。120例IM患儿中,有72例患儿同时采集PBMC及血浆标本进行了EBV DNA检测,其中PBMC标本检出EBV DNA阳性69例,阳性率为95.83%(69/72),血浆标本检出EBV DNA阳性59例,阳性率为81.94%(59/72),PBMC标本EBV DNA阳性率高于血浆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孝感地区IM患儿EBV的VCA IgM、VCA IgA、NA IgA和EA IgA阳性率较高,而VCA IgG和NA IgG阳性率降低。社区居民EBV既往感染普遍存在,且年龄越大,既往感染率越高。血浆标本检出的EBV DNA阳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抗体 EB病毒DNA
下载PDF
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伴发精囊腺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康嗣如 田荣华 +2 位作者 汪锴 王艳 阳仕雄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伴发精囊腺侵犯(seminal vesicle invasion,SV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常规MR扫描、DWI序列及DCE-MRI的患者,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计算多参数MRI对PCa诊断及DWI、DCE-MRI及联...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伴发精囊腺侵犯(seminal vesicle invasion,SV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行常规MR扫描、DWI序列及DCE-MRI的患者,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计算多参数MRI对PCa诊断及DWI、DCE-MRI及联合对诊断PCa伴发SV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测量PCa癌灶、SVI、正常精囊腺(normal seminal vesicle,NSV)的ADC值,两两比较两者ADC值。结果多参数MR对PCa诊断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4.6%,准确度为88.1%,本组PCa癌灶、SVI的DWI呈高信号,相应ADC图呈低信号影。PCa、SVI、NSV的ADC值分别为(0.948±0.215)×10-3mm2/s、(0.956±0.196)×10-3mm2/s、(2.678±0.254)×10-3mm2/s,SVI与N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5),PCa与S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96,P>0.05)。结论多参数MR对PCa伴发SVI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MRI 前列腺癌 侵犯精囊腺
下载PDF
血浆长链非编码RNA H19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陈安莉 沈浩元 +5 位作者 阳仕雄 邓春燕 胡超华 刘汉忠 王舒 钱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7-735,共9页
背景与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远处转移及耐药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且lncRNA H19在乳腺癌组织及血浆中均有较高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特... 背景与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远处转移及耐药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且lncRNA H19在乳腺癌组织及血浆中均有较高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lncRNA H19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45例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根据其病理学类型及一般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及周期,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动态检测新辅助治疗前,新辅助治疗2、4、6个周期后及手术后外周血lncRNA H19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在新辅助治疗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lncRNA H19表达量的差异及动态变化,并于手术后根据病理学特征评估新辅助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可在外周血血浆中检测到lncRNA H19的表达。入组的45例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有20例(44.4%)患者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complete-response,pCR),25例(55.6%)患者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non-pathological-complete-response,non-pCR),且达到pCR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前H19水平显著高于non-pCR患者(P<0.05);pCR组的H19表达随着新辅助治疗的进行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而non-pCR组的H19表达水平在新辅助治疗后无明显下降趋势;在新辅助治疗动态变化中,lncRNA H19的表达量在新辅助治疗2、4和6个周期后及手术后较基线均有明显下降(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血浆H19表达量显著高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P<0.05),但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NBC患者显著低于激素受体阳性型(P<0.05);在新辅助治疗动态变化中,lncRNA H19的表达量在新辅助治疗2、4和6个周期后及手术后均明显下降(P<0.05);乳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TNM分期与lncRNA H19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残余负荷与lncRNA H19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19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50%。结论:HER2+乳腺癌患者血浆H19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亚型,血浆中的lncRNA H19表达量在新辅助治疗后均有显著下降,且下降更明显的患者更容易达到pCR,因此血浆H19可作为预测不同分子亚型新辅助治疗效果的潜在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H19 病理学完全缓解
下载PDF
左旋布比卡因联合氨甲环酸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汪锴 张小舟 +1 位作者 康嗣如 阳仕雄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419-1423,共5页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联合氨甲环酸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行胸腰椎后路手术的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缝皮后局部浸润注射左旋布比卡因+氨甲环酸混合溶液20 mL)和对照组(缝皮后局部浸润...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联合氨甲环酸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行胸腰椎后路手术的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缝皮后局部浸润注射左旋布比卡因+氨甲环酸混合溶液20 mL)和对照组(缝皮后局部浸润注射生理盐水20 mL),分别检测患者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补救镇痛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之后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6、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0~11 h、12~23 h补救镇痛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引流量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3 d血红蛋白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手术中局部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联合氨甲环酸预防术后出血与术后疼痛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深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布比卡因 氨甲环酸 脊柱后入路手术 鸡尾酒疗法
下载PDF
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联合检测在诊断鼻咽癌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瑞菡 阳仕雄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9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爱伯斯坦-巴尔(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EBV-DNA)联合检测在诊断鼻咽癌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鼻咽癌患者和同时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70... 目的:探讨爱伯斯坦-巴尔(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EBV-DNA)联合检测在诊断鼻咽癌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鼻咽癌患者和同时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将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试验组患者中不同肿瘤病变范围分期法(TNM)分期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不同治疗效果患者血清EBV-DNA、Rta蛋白免疫球蛋白G(Rta-IgG)抗体、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EA-IgA)抗体和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抗体的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进行血清EBV-DNA检测、Rta-IgG抗体检测、EA-IgA抗体检测及VCA-Ig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试验组患者中TNM分期越高的患者血清EBV-DNA的中位数及进行血清EBV-DNA检测的阳性率越高,P<0.05。试验组患者中TNM分期为Ⅰ期及Ⅱ期的患者血清Rta-IgG抗体、EA-IgA抗体及VCA-IgA抗体的相对A值(rA值)均低于TNM分期为Ⅲ期及Ⅳ期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血清EBV-DNA的中位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血清EBV-DNA、Rta-IgG抗体、EA-IgA抗体及VCA-IgA抗体联合检测可辅助诊断鼻咽癌并可预测鼻咽癌患者病情的分期。对鼻咽癌患者进行血清EBV-DNA检测能辅助评估其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EB病毒 抗体 DNA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雷帕霉素靶蛋白和p70S6激酶及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汉东 袁岸龙 +5 位作者 张爱华 胡校云 刘汉中 黄唯 魏威 阳仕雄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70S6激酶(p70S6kinase,p70S6K)及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2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和30例慢性非萎缩性...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70S6激酶(p70S6kinase,p70S6K)及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2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和3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活检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mTOR、p70S6K和Lgr5蛋白表达,分析胃癌患者mTOR、p70S6K及Lgr5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胃癌组织中Lgr5蛋白表达与mTOR、p70S6K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mTOR、p70S6K和Lgr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5%、61.36%、70.45%,癌旁组织分别为24.24%、22.73%、34.09%,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0%、13.33%、6.67%),且胃癌组织mTOR、p70S6K和Lgr5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50岁与<50岁胃癌患者mTOR、p70S6K和Lgr5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cm胃癌患者mTOR、p70S6K和Lgr5蛋白阳性表达率(72.73%、74.03%、80.52%)高于肿瘤直径<5cm者(54.55%、43.64%、56.36%),TNM分期Ⅰ+Ⅱ期者(50.98%、45.10%、54.92%)低于Ⅲ+Ⅳ期者(74.07%、72.84%、80.52%),组织学分级G_1+G_2期者(53.70%,50.00%,55.56%)低于G_3+G_4期者(73.08%、69.23%,80.77%),淋巴结转移N_0者(42.22%、44.44%、46.67%)低于N_1+N_2+N_3者(77.01%、70.11%、82.76%),侵犯程度T_1+T_2期者(42.11%、42.11%、44.74%)低于T_3+T_4期者(74.47%、69.15%、8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Lgr5蛋白表达与mTOR、p70S6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79,P=0.004 6;r=0.502,P=0.007 1)。结论mTOR、p70S6K和Lgr5蛋白表达与胃癌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雷帕霉素靶蛋白 p70S6激酶 Lgr5蛋白
原文传递
孝感地区解脲支原体与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及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9
12
作者 阳仕雄 王方平 +1 位作者 张平安 付汉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7期704-705,共2页
目的探讨孝感地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与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门诊就诊3 27... 目的探讨孝感地区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与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门诊就诊3 276例患者,分别采集男性尿道口、女性宫颈口分泌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T、UU、NG和HPV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276例患者CT、UU、NG和HPV感染率分别为4.58%、56.59%、6.59%和3.66%;混合感染率为6.86%,其中二重感染率最高的为CT+UU(1.68%),三重感染率最高的为UU+CT+NG(0.24%),未见四重感染病例;UU感染率在>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患者均>48%;女性UU感染率(58.38%)高于男性(30.77%),CT、NG感染率(7.63%、2.53%)低于男性(11.54%、15.38%)(P<0.05),HPV感染率(3.63%)与男性(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UU+CT、UU+NG、CT+NG感染率(1.63%、0.41%、1.41%)低于男性(3.85%、8.97%、5.13%)(P<0.05)。结论孝感地区门诊就诊患者UU、CT、NG和HPV感染率较高,其中UU感染率最高,多见于>20~50岁患者;二重感染以UU+CT多见,三重感染以UU+CT+NG多见;男性CT、NG感染多见,女性UU感染多见,临床应重视育龄人群的UU、CT、NG和HPV筛查,以减少性传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沙眼衣原体 淋球菌 人乳头瘤状病毒 感染
原文传递
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湿疹发病机制中的潜在关键基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婷 刘语新 +3 位作者 张宇姿 阳仕雄 黄唯 付汉东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630-1635,1640,1756,共8页
目的寻找湿疹相关的疾病基因,探寻湿疹发病机制,为评价湿疹疗效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取基因芯片数据平台(GEO)数据库中GSE6012、GSE57225和GSE125113个数据集用GEO2R在线工具筛选湿疹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标准:P.adjust&... 目的寻找湿疹相关的疾病基因,探寻湿疹发病机制,为评价湿疹疗效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取基因芯片数据平台(GEO)数据库中GSE6012、GSE57225和GSE125113个数据集用GEO2R在线工具筛选湿疹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标准:P.adjust<0.05且|log2FC|>1。对共同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筛选核心基因。GSE63741数据集用于验证核心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共筛选得到47个共同DEGs,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集中在淋巴细胞迁移、淋巴细胞趋化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PPI网络分析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分别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趋化因子19(CCL19)、颗粒酶B(GZMB)、白细胞分化抗原1B(CD1B)、溶酶体关联膜蛋白3(LAMP3)、CCL22、CCL18、小脯氨酸丰富蛋白1B(SPRR1B)、CCL13、黏病毒抗性蛋白1(MX1),均为上调基因。将KEGG通路富集基因、GSEA富集基因和10个核心基因取交集最终得到4个核心基因,分别是CCL13、CCL18、CCL19和CCL22。在GSE63741数据集中对这4个核心基因进行验证显示,湿疹组中CCL18、CCL19和CCL2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核心基因CCL18、CCL19和CCL22在湿疹发病机制、病情评估、疗效评价等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生物信息学 富集分析 致病基因
原文传递
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宇姿 沈婷 +2 位作者 阳仕雄 吴寒松 刘语新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89-1392,共4页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亚型,由致病基因SPTBN2杂合突变导致。现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脊髓小脑性共...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通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亚型,由致病基因SPTBN2杂合突变导致。现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患儿,主要表现为整体发育迟缓、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其SPTBN2基因携带杂合错义突变c.1438C>T(p.Arg480Trp),该突变可能对β-Ⅲ血影蛋白的功能区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PTBN2基因 β-Ⅲ血影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