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林霜霜 陆佩兰 +6 位作者 余文权 张海峰 赵杰樑 陈双龙 翁培铭 车建美 葛慈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55,共16页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 2017-2022年,福建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收集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6235份,蔬菜、粮食、果树、经济作物、牧草绿肥分别占33.57%、25.91%、24.35%、14.59%、1.57%;所有资源隶属于83科,229属,313种,其中豆科种质资源份数最多,占总数的16.04%。不同地区和海拔是影响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全省9个地级市中,三明市收集种质资源数量最多,占20.65%。全省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不同海拔收集数量随着市辖县(市、区)、乡(镇)、村(街道)的数量减少呈现减少趋势。沿海地区如漳州、福州、宁德、泉州、莆田、厦门等6个地级市,海拔0~200 m是种质资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海拔区间;闽西北山区,如龙岩、三明、南平等3个地级市,海拔200~400 m、400~600 m、600~800 m种质资源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rillouin丰富度指数较高。不同地级市、不同海拔区间与收集种质资源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三明和龙岩市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莆田和龙岩市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这与全省农业经济分区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挖掘全省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农作物 种质资源 调查 收集 多样性
原文传递
春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及利用意见 被引量:2
2
作者 陆佩兰 《福建农业科技》 2005年第4期7-9,共3页
春花生新品种两个试点、两年对比试验表明,湘花120、粤汕29、粤汕13等3个品种的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我省生态条件,可扩大示范并推广。
关键词 花生 品种 试验 评价 品种比较试验 春花生 对比试验 综合性状 生态条件 新品种
下载PDF
强化终端技术服务 提高种子企业品牌竞争力
3
作者 陆佩兰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11,共3页
不久前,央视有一个节目,讲述的是河南省某县两个毗邻的村庄,其土壤、气候等外部环境条件基本相同,而质量相同的小麦种子在不同村庄的农民手中,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丰收与歉收,这种差别的原因仅在于农民是否得到相关农技人员... 不久前,央视有一个节目,讲述的是河南省某县两个毗邻的村庄,其土壤、气候等外部环境条件基本相同,而质量相同的小麦种子在不同村庄的农民手中,种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丰收与歉收,这种差别的原因仅在于农民是否得到相关农技人员的栽培技术指导!当种子企业经营者庆幸问题不在于种子质量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企业 技术服务 品牌竞争力 终端 强化 种子质量 企业经营者 外部环境
下载PDF
早稻种子包衣效应研究及种衣剂型筛选 被引量:8
4
作者 滕振勇 郑旋 +2 位作者 罗维禄 陈双龙 陆佩兰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1,共3页
安排 9种种衣剂 6个试点联合试验 ,结果表明早稻包衣种子种子发芽率普遍提高 ,包衣后早稻秧苗素质普遍提高 ,成秧率提高 ,苗期病虫害减轻 ,促进了大田产量的提高 ;以产量为主要考察性状 ,综合包衣种子发芽率、秧苗素质、成秧率、苗期抗... 安排 9种种衣剂 6个试点联合试验 ,结果表明早稻包衣种子种子发芽率普遍提高 ,包衣后早稻秧苗素质普遍提高 ,成秧率提高 ,苗期病虫害减轻 ,促进了大田产量的提高 ;以产量为主要考察性状 ,综合包衣种子发芽率、秧苗素质、成秧率、苗期抗性表现 ,认为 ZSB、科农 16号、优富 8号三种种衣剂包衣效果最好 ,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包衣效应 剂型筛选 早稻 种衣剂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闽豆1号的选育及高产稳产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胡润芳 林国强 +3 位作者 陈志雄 张轼 滕振勇 陆佩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28-331,共4页
闽豆1号系以毛豆292为母本、早生枝豆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2004-2005年的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早熟、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鲜荚平均产量达10632.0kg·hm^-2。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闽豆1号系以毛豆292为母本、早生枝豆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2004-2005年的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早熟、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鲜荚平均产量达10632.0kg·hm^-2。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闽豆1号 选育 高产稳产特性
下载PDF
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3 位作者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0-525,共6页
为明确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检测闽豆7号、福豆234及其杂交后代F_(1)和F_(2)群体鲜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符合2MG-EA模型,鲜... 为明确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检测闽豆7号、福豆234及其杂交后代F_(1)和F_(2)群体鲜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遗传规律符合2MG-EA模型,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来自母本闽豆7号,主基因遗传率为72.86%。综上说明在鲜食大豆育种过程中应选择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为双亲,且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定向选择宜在早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鲜籽粒 可溶性糖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变迁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林霜霜 陆佩兰 +2 位作者 张海峰 葛慈斌 陈双龙 《中国种业》 2022年第8期73-79,共7页
为全面掌握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获得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福建省农作物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时期大豆、甘薯、... 为全面掌握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获得的1956年、1981年和2014年福建省农作物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时期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等5种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甘薯、水稻、花生和茶树种植面积和产量重心都有向福建省地理重心迁移的趋势;大豆和水稻重心迁移的距离相对较少,分别为6.49km和21.37km;甘薯、花生和茶树重心变化较为明显,迁移距离分别为35.04km、42.17km和68.19km。解析了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作物 种质资源 种植面积 产量 变迁特征
下载PDF
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滕振勇 林秀美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2年第9期84-88,共5页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 通过对2021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鲜食大豆的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月底,各试点鲜食大豆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鲜食大豆产量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差异极显著,7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漳州点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单株2粒以上标准荚数最多;并对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生产和各地区品种选用以及提高试验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区域试验 性状 产量
下载PDF
鲜食大豆叶面肥试验初报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东南园艺》 2020年第6期17-20,共4页
为了减少鲜食大豆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鲜食大豆进行叶面肥试验,结果表明,鲜食大豆在总施肥量减施54.76%~99.67%和总N量减施76.91%~99.37%情况下,按照当季市场行情可增加经济效益7.28%~19.07%... 为了减少鲜食大豆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鲜食大豆进行叶面肥试验,结果表明,鲜食大豆在总施肥量减施54.76%~99.67%和总N量减施76.91%~99.37%情况下,按照当季市场行情可增加经济效益7.28%~19.07%。整个生长期完全施用叶面肥,减施力度最大,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化肥 叶面肥 试验
下载PDF
秋大豆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滕振勇 林贵发 +2 位作者 黄世林 陆佩兰 陈伟 《福建农业科技》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引进6个夏大豆新品种作秋大豆种植,大区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桂夏豆2号、桂0114-1、华夏3号、华夏1号、粤夏03-4均比对照埂青82和莆豆8008增产;综合品种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熟期等性状表现及品种审定意见,认为桂夏豆2号可以作为秋大... 引进6个夏大豆新品种作秋大豆种植,大区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桂夏豆2号、桂0114-1、华夏3号、华夏1号、粤夏03-4均比对照埂青82和莆豆8008增产;综合品种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熟期等性状表现及品种审定意见,认为桂夏豆2号可以作为秋大豆品种在福建省示范推广,桂0114-1、华夏3号、华夏1号可进一步试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大豆 品种引进 比较试验
下载PDF
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11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77,共6页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 【目的】为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及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K丰72-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2-1。2017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8379.60 kg·hm^(-2),比毛豆3号(CK)增产16.35%,增产极显著。定名为闽豆10号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闽豆10号在2019—2020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11381.85 kg·hm^(-2),比CK增产5.40%。【结果】2021年7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210001)。【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10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中熟鲜食大豆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新品种 闽豆10号 选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沪选23-9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12
作者 胡润芳 张轼 +4 位作者 陆佩兰 林国强 林志强 滕振勇 张广庆 《福建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新品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福建省农科院 技术 栽培 特性 特征
下载PDF
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13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3
作者 林志强 陈双龙 +1 位作者 罗维禄 陆佩兰 《福建稻麦科技》 2006年第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新组合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特性 特征 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试验 福建 D62A
下载PDF
灵芝与大豆套种栽培技术
14
作者 张玉梅 蓝新隆 +4 位作者 陈伟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东南园艺》 2021年第1期44-46,共3页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通过利用自然温度条件,当年生产灵芝菌袋,并在菇房出菇1潮后将菌袋埋入土中;第2年套种大豆,利用大豆田的土地资源及其光、温、湿、气等有利条件进行出菇;有效缓解了能源、原料、土地、劳务资源等紧缺问题,具有实用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对于发展灵芝乃至食用菌、大豆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灵芝 套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菜用大豆“闽豆1号”播期与密度优化配置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齐国强 钟建伟 +3 位作者 滕振勇 陆佩兰 胡润芳 林国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2-15,共4页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菜用大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北生态区,闽豆1号春播以4月16日和30.0万株/hm2处理组合的鲜荚产量最高,为14288.21 kg/hm2。其适宜播种期是4月上中旬,适宜种植密度是30.0万株/hm2左右。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闽豆1号 播期 密度 鲜荚产量
下载PDF
花生新品种“泉花8号”的选育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永水 陈剑洪 +3 位作者 郑旋 陆佩兰 陈茹艳 庄明川 《福建农业科技》 2008年第1期81-82,共2页
泉花8号系以粤油169为母本、205-1为父本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育成的花生新品种。该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抗逆(病)性较强、品质较优等特性。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适宜福建省花生... 泉花8号系以粤油169为母本、205-1为父本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育成的花生新品种。该品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抗逆(病)性较强、品质较优等特性。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适宜福建省花生产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泉花8号 选育
下载PDF
油菜新品种“秦优10号”引进试种初报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永晖 滕振勇 陆佩兰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以福建省常规品种高油605为对照,对引进的秦优10号油菜新品种进行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秦优10号属双低油菜杂交种,品质好,丰产性、稳产性好,抗倒性中上,耐旱性中等、耐渍性强,抗寒性较强,较抗菌核病,生育期适中,适宜福建... 以福建省常规品种高油605为对照,对引进的秦优10号油菜新品种进行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秦优10号属双低油菜杂交种,品质好,丰产性、稳产性好,抗倒性中上,耐旱性中等、耐渍性强,抗寒性较强,较抗菌核病,生育期适中,适宜福建省冬油菜产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秦优10号 引种
下载PDF
多媒体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的应用
18
作者 王慧敏 胡燕峰 陆佩兰 《上海预防医学》 CAS 1997年第3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系统 医院管理 多媒体开发平台 健康教育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疗服务质量 收费标准 医疗市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功能块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闽豆5号’的选育及高产稳产特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胡润芳 张玉梅 +3 位作者 王志纯 滕振勇 陆佩兰 林国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741-744,共4页
‘闽豆5号’系以‘浙2818’为母本、‘毛豆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2009~2010年的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鲜荚平均产量达9960.6 kg · hm-2。2011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 ‘闽豆5号’系以‘浙2818’为母本、‘毛豆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2009~2010年的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广,鲜荚平均产量达9960.6 kg · hm-2。2011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闽豆5号 选育 高产稳产特性
下载PDF
优质高产强再生力杂交稻——D702优多系1号
20
作者 姜林丽 陆佩兰 +2 位作者 陈双龙 林宜茂 蔡为铭 《福建农业》 2002年第2期7-7,共1页
D702优多系1号系四川农大水稻所用D702A与多系1号配组杂交育成。该组合表现苗期繁茂性好,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长势旺盛,植株形态好,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制种产量高,并克服了D297优系列组合发芽率偏低的缺陷,亩产达615公斤,比汕优63增... D702优多系1号系四川农大水稻所用D702A与多系1号配组杂交育成。该组合表现苗期繁茂性好,分蘖早而强,成穗率高,长势旺盛,植株形态好,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制种产量高,并克服了D297优系列组合发芽率偏低的缺陷,亩产达615公斤,比汕优63增产8.6%,亩增产63公斤。2000年进入省生产试验示范,表现适性广、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逆力和再生力强,米质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农民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杂交稻 D702优多系1号 特征特性 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