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间补气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热力学分析
1
作者 陆振能 肖楚鹏 +4 位作者 邱泽晶 俞佳涛 张婷 龚宇烈 姚远 《中国重型装备》 2023年第2期8-11,54,共5页
为有效回收利用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中低温余热,以中间补气高温热泵蒸汽系统为对象,建立热力学模型,选出了R123、R245fa与R1234ze(Z)三种典型高温热泵工质作为研究工质,考查了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补气率与等熵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为有效回收利用工业过程中产生的中低温余热,以中间补气高温热泵蒸汽系统为对象,建立热力学模型,选出了R123、R245fa与R1234ze(Z)三种典型高温热泵工质作为研究工质,考查了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补气率与等熵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不同循环工质的高温热泵蒸汽系统中,中间补气可以提高系统的COP,并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对于目前主流的高温热泵工质R245fa,在蒸发温度为55℃、冷凝温度为125℃、补气率为0.5时,系统COP为3.4,较无补气时提升19.3%,排气温度降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余热 高温热泵 蒸汽生产 中间补气
下载PDF
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动态响应及扰动优化
2
作者 刘广平 陆振能 龚宇烈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9-1727,共9页
为提升以R1233zd(E)为工质的高温热泵蒸汽系统在非设计工况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考察了是否带有回热器及热源温度、质量流量、工质质量流量这些内外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回热器... 为提升以R1233zd(E)为工质的高温热泵蒸汽系统在非设计工况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考察了是否带有回热器及热源温度、质量流量、工质质量流量这些内外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回热器后系统的性能系数提升了16.1%,沿着工质的流动方向,越远离波动源工质性能参数越趋于稳定,且状态参数的灵敏性排序为:工质质量流量扰动>热源温度扰动>热源质量流量扰动。另外,为提高系统抗干扰性,通过PI控制器对节流阀开度进行调节,优化后内外部扰动下所有性能参数的稳定性都得以提升,尤其是工质质量流量扰动下从无法稳定输出蒸汽到以较稳定方式输出140℃蒸汽,且三扰动因素下其产汽量分别提升了20.8%、3.0%和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闪蒸 动态仿真 内外部扰动 优化 MODELICA语言
下载PDF
新型复合吸附剂传热性能的强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陆振能 卜宪标 +1 位作者 王令宝 马伟斌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4,44,共5页
以氯化钙和杉木屑为原料,通过炭化活化的方法制备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吸附剂,然后加入膨胀石墨以强化吸附剂的传热性能。石墨的含量从0%到50%变化,通过氨吸附性能实验考察石墨含量对吸附量和吸附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小时内,... 以氯化钙和杉木屑为原料,通过炭化活化的方法制备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吸附剂,然后加入膨胀石墨以强化吸附剂的传热性能。石墨的含量从0%到50%变化,通过氨吸附性能实验考察石墨含量对吸附量和吸附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小时内,复合吸附剂对氨气的吸附量随着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吸附速率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导热系数随膨胀石墨含量的增加单调的增加。对吸附制冷而言,膨胀石墨含量为30%的复合吸附剂具有最佳性能,其导热系数达到0.193W/(m.K),吸附时间为15min时对应的吸附量达到0.431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活化 吸附制冷 复合吸附剂 导热系数 膨胀石墨
下载PDF
高温热泵技术及其在地热供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振能 龚宇烈 +2 位作者 姚远 曲勇 马伟斌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20年第3期346-351,共6页
热泵技术是调节地热热源与用户需求间能源品位不一致的重要手段,而发展高温热泵技术对于拓展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高温热泵研发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补气增焓热泵和吸收压缩式热泵两种具有巨大潜力推动... 热泵技术是调节地热热源与用户需求间能源品位不一致的重要手段,而发展高温热泵技术对于拓展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总结国内外高温热泵研发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补气增焓热泵和吸收压缩式热泵两种具有巨大潜力推动热泵高温化发展的技术形式,结合设备研发情况及应用案例分析高温热泵技术的性能,展望其在地热供暖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增焓技术 高温热泵 地热 清洁供暖 吸收压缩式热泵
原文传递
氯化钙/硅胶和氯化钙/凹凸棒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振能 卜宪标 +1 位作者 王令宝 马伟斌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99,共5页
分别通过浸渍法和焙烧法制备了两种复合吸附剂氯化钙/硅胶和氯化钙/凹凸棒土。在温度40℃、相对湿度20%条件,氯化钙/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吸水性能随样本中氯化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氯化钙/凹凸棒土的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300℃,焙烧时间... 分别通过浸渍法和焙烧法制备了两种复合吸附剂氯化钙/硅胶和氯化钙/凹凸棒土。在温度40℃、相对湿度20%条件,氯化钙/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吸水性能随样本中氯化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氯化钙/凹凸棒土的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300℃,焙烧时间2 h。在相对湿度为20%,吸附时间分别为15,20 min时,氯化钙/凹凸棒土的SCP分别为140.26,128.92 W/kg,远大于同等条件下氯化钙/硅胶的SCP。两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对比表明,氯化钙/凹凸棒土吸附剂由于其良好的吸水性能更加适用于低温驱动的吸附制冷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复合吸附剂 硅胶 氯化钙 凹凸棒土
下载PDF
炭化活化温度对活性炭-CaCl-_2复合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陆振能 卜宪标 +3 位作者 王令宝 姚远 龚宇烈 马伟斌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为研究并开发高性能的吸附剂,本文以CaCl2和杉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炭化活化造孔的方法制备复合吸附剂,考察了炭化活化温度对复合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炭化活化温度分别选择400℃、500℃、600℃和700℃。扫描电镜照片和元素分布图表明,复合吸... 为研究并开发高性能的吸附剂,本文以CaCl2和杉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炭化活化造孔的方法制备复合吸附剂,考察了炭化活化温度对复合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炭化活化温度分别选择400℃、500℃、600℃和700℃。扫描电镜照片和元素分布图表明,复合吸附剂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而且CaCl2分布均匀。NH3吸附性能实验表明,吸附剂4 h的NH3吸附量随炭化活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对于吸附制冷而言,500℃炭化活化温度下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具有最好的性能,其30 min的吸附量达到0.488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制冷 复合吸附剂 炭化温度 活化温度
下载PDF
中低温热源干燥系统的设计及试验
7
作者 陆振能 刘雨兵 +3 位作者 姚远 曲勇 王海祥 龚宇烈 《新能源进展》 2019年第6期548-552,共5页
为解决工农业干燥过程中存在的干燥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品位热能,设计了一种可控温湿度的中低温热源干燥系统,干燥系统由加热系统、排湿换气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和干燥室组成。介绍了其干燥工艺,分... 为解决工农业干燥过程中存在的干燥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品位热能,设计了一种可控温湿度的中低温热源干燥系统,干燥系统由加热系统、排湿换气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和干燥室组成。介绍了其干燥工艺,分析了其运行性能和能耗情况,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该干燥系统气流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能耗低,系统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率为0.122 kg/(kg·h),整个过程的能耗因子为391.2 kJ/kg。系统适用于以地热能和工业余热等中低温热能为热源的工农业干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系统 变温湿度 中低温热源 性能试验
下载PDF
纳米流体制备技术与组成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姚远 陈颖 +1 位作者 陆振能 龚宇烈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48,共8页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日益受到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但纳米流体的不稳定性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纳米流体的分散措施、纳米流体悬...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工质日益受到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但纳米流体的不稳定性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纳米流体的分散措施、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分析、纳米流体的聚集结构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纳米流体的制备技术与组成结构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从制备高稳定性纳米流体的目标提出了对今后研究重点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制备方法 稳定性 组成结构
下载PDF
板式换热器相变对流传热关联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姚远 陈颖 +2 位作者 陈健勇 龚宇烈 陆振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82-2492,共11页
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换热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其相变对流传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却非常复杂,因此精准设计板式相变换热器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总结了板式换热器凝结换热、沸腾换热这两种主要相变对流传热过程的特点,概述了... 板式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换热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其相变对流传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却非常复杂,因此精准设计板式相变换热器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总结了板式换热器凝结换热、沸腾换热这两种主要相变对流传热过程的特点,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板式换热器相变换热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列出了部分已发表的实验关联式及其应用条件,重点论述了这些实验关联式中状态参数对板式换热器相变传热系数和流道压降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部分实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对某些不同结论也作了评述。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当前板式换热器相变传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需要努力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凝结 沸腾 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高温热泵及热泵蒸汽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远 龚宇烈 +4 位作者 陆振能 骆超 王显龙 廉永旺 马伟斌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3期190-196,共7页
本文从新型工质的研发和系统效率的提高两方面综述了高温蒸汽压缩式热泵的研究现状,对于高温吸收式热泵,则从新型循环设计、系统控制与仿真、参数优化、提高换热效率等方面做了综述。文章最后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制的两种热泵蒸汽机的运... 本文从新型工质的研发和系统效率的提高两方面综述了高温蒸汽压缩式热泵的研究现状,对于高温吸收式热泵,则从新型循环设计、系统控制与仿真、参数优化、提高换热效率等方面做了综述。文章最后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制的两种热泵蒸汽机的运行原理和结构特点,并根据热泵蒸汽机组的运行要求,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热泵工质 蒸汽发生器 压缩机 吸收式热泵
下载PDF
从欧洲地热发展看我国地热开发利用问题 被引量:25
11
作者 汪集暘 龚宇烈 +1 位作者 陆振能 马伟斌 《新能源进展》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近年来,欧洲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欧洲相比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因此,欧洲地热利用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欧洲地热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总结了欧洲地... 近年来,欧洲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欧洲相比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因此,欧洲地热利用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欧洲地热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总结了欧洲地热利用的发展模式,幵针对我国地热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迚我国地热利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地热发电 地热直接利用 增强地热系统
下载PDF
波纹角对波纹竖板冷凝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远 陈颖 +3 位作者 陈健勇 朱康达 龚宇烈 陆振能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4,共8页
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探究换热板片的波纹角对波纹竖板冷凝侧换热特性的影响,优化其结构参数,采用建模计算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波纹角对板片换热面积、液膜下落时间、流体努塞尔数、摩擦系数等参数的影响,并用可视化实验观察了不... 为了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探究换热板片的波纹角对波纹竖板冷凝侧换热特性的影响,优化其结构参数,采用建模计算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波纹角对板片换热面积、液膜下落时间、流体努塞尔数、摩擦系数等参数的影响,并用可视化实验观察了不同波纹角下液膜流动路径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波纹角的变化对板片换热面积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波纹角越小,液膜下落时间越短,排液速度越快,液膜厚度越小,越有利于冷凝传热。波纹角越大,冷凝液的流动路径越接近波纹状流型,扰动越剧烈,增大了流体的雷诺数和努塞尔数,且雷诺数值越大,努塞尔数对波纹角的变化越敏感。流体与波纹板的摩擦系数也会随着波纹角的增大而增大,蒸气冷凝时产生的摩擦压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波纹角 凝结 气液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喷淋式发生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远 陆振能 +3 位作者 骆超 龚宇烈 王显龙 廉永旺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7-60,共4页
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溴化锂溶液喷淋密度、溶液浓度对喷淋式发生器传热传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淋发生器的溶液侧传热系数随着喷淋密度增大而增大,但冷剂水蒸汽量并非一直增加,达到最大值后会逐渐下降。喷淋发生器的溶液传... 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溴化锂溶液喷淋密度、溶液浓度对喷淋式发生器传热传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喷淋发生器的溶液侧传热系数随着喷淋密度增大而增大,但冷剂水蒸汽量并非一直增加,达到最大值后会逐渐下降。喷淋发生器的溶液传热系数随着溴化锂水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浓度小于50%时两者为线性关系,当浓度大于50%时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系数 喷淋发生器 传热传质 溴化锂制冷机
下载PDF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发电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琼辉 龚宇烈 +3 位作者 骆超 姚远 陆振能 马伟斌 《新能源进展》 2016年第5期404-410,共7页
将多种新能源联合开发利用,使之能够取长补短,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世界第一座太阳能–地热能联合电厂已经建成发电,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已蓬勃开展。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太阳能和地热能主要有两种结合方式——以地热能为... 将多种新能源联合开发利用,使之能够取长补短,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世界第一座太阳能–地热能联合电厂已经建成发电,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已蓬勃开展。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太阳能和地热能主要有两种结合方式——以地热能为主的联合发电系统和以太阳能为主的联合发电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的利用效率,增加系统发电量而展开,根据系统处于稳态和非稳态时不同的运行特征,评估系统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指出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应考虑的问题。研究表明,联合发电系统是一种比单一太阳能发电系统或者单一地热能发电系统更加优越的能源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热能 联合发电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制冷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远 龚宇烈 +1 位作者 陆振能 马伟斌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20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地热作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推广地热制冷可以提高水热型地热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重点阐述了两级吸收式地热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性能特点,并对其在广东五华县和丰顺县的两个应用示范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地热作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推广地热制冷可以提高水热型地热的资源利用率。本文重点阐述了两级吸收式地热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性能特点,并对其在广东五华县和丰顺县的两个应用示范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回顾了地热制冷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概况,指出了目前地热制冷技术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利用 吸收式制冷 资源利用率
原文传递
电热型管壳式相变蓄热器的设计与性能实验
16
作者 姚远 龚宇烈 +2 位作者 陆振能 刘雨兵 曲勇 《新能源进展》 202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相变蓄热技术近年来在电力削峰填谷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供热领域的新热点。本文设计了以PTC电加热棒为发热源,水为载热介质,纳米共晶水合盐为相变蓄热材料的管壳式相变蓄热器。实验研究了蓄放热过程中装置内部水和相变材料的温... 相变蓄热技术近年来在电力削峰填谷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供热领域的新热点。本文设计了以PTC电加热棒为发热源,水为载热介质,纳米共晶水合盐为相变蓄热材料的管壳式相变蓄热器。实验研究了蓄放热过程中装置内部水和相变材料的温度分布情况以及特定温度范围的蓄放热性能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圆管正三角阵列+折流板为特征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可以使蓄热器内部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以某测温点水温75~98℃变化区间为蓄放热周期,蓄热周期的实际蓄热量为779796 kJ,有效蓄热系数达到0.91,平均蓄热功率为94.13 kW;在放热周期,放热功率从74.2 kW随水温的下降而逐渐减小至51.8 kW,当水温降至相变温度以下时,放热功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 相变蓄热 强化传热 蓄热量 蓄热功率
下载PDF
用于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几种工质的循环性能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炳伸 龚宇烈 +1 位作者 陆振能 姚远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55-1761,共7页
建立了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在蒸发温度为60℃,冷凝温度为120~140℃的工况下,进行经过初步筛选的4种高温热泵纯工质(R123,R141b,R245ca,R245fa)和传统高温热泵工质(R114)的循环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245fa的综合循环... 建立了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在蒸发温度为60℃,冷凝温度为120~140℃的工况下,进行经过初步筛选的4种高温热泵纯工质(R123,R141b,R245ca,R245fa)和传统高温热泵工质(R114)的循环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R245fa的综合循环性能良好,单位容积制热量最高,其性能系数(COP)比R114平均高13.65%,压缩比与R114最接近;在符合干压缩要求的前提下,排气温度较低,而且环境友好,可作为高温热泵蒸汽系统的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蒸汽系统 工质 单位容积制热量 能效系数
下载PDF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磊 李华山 +4 位作者 陆振能 陈高凯 雷炯 马伟斌 龚宇烈 《新能源进展》 2019年第6期532-541,共10页
回顾了近十年来有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成果。H2O/LiBr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与环保特性,但存在结晶、腐蚀和循环性能低等问题。文章简述了醇类、盐混合物、离子液体及纳米颗粒等... 回顾了近十年来有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成果。H2O/LiBr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与环保特性,但存在结晶、腐蚀和循环性能低等问题。文章简述了醇类、盐混合物、离子液体及纳米颗粒等添加剂对H2O/LiBr溶液传热传质、防结晶及防腐蚀等性能的提升;介绍了关键部件吸收器和发生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现状;回顾了吸收式制冷系统循环优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分析,总结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 吸收 表面活性剂 传递 优化
下载PDF
热泵蒸汽系统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循环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炳伸 龚宇烈 +2 位作者 陆振能 曲勇 高一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60-2367,共8页
为了克服高压比的运行工况对能效系数(COP)、排气温度等热泵系统循环、安全性能的影响,将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的循环方式引入经典的热泵蒸汽系统,在低温热源水输入温度固定为65℃、冷凝温度变化区间为115~135℃的工况下,以R245fa为工质... 为了克服高压比的运行工况对能效系数(COP)、排气温度等热泵系统循环、安全性能的影响,将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的循环方式引入经典的热泵蒸汽系统,在低温热源水输入温度固定为65℃、冷凝温度变化区间为115~135℃的工况下,以R245fa为工质,对经典系统及改进系统进行理论循环性能对比,并以取得更高COP为目标对改进系统的补气参数(补气率B)和过冷器参数(热源水过冷率A)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冷凝温度区间内,采用准两级压缩联合过冷器的循环方式下的改进系统取得了更好的循环与安全性能,当B和A的典型值分别取为0.4和0.2时,改进系统COP较经典系统平均提高了13.5%,排气温度与压缩比平均降低了1.72℃与19.2%,采用优化过的补气率和过冷率参数后,改进系统的COP可平均提高3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蒸汽系统 能效系数 准两级压缩 过冷器
下载PDF
全球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集暘 庞忠和 +4 位作者 程远志 黄永辉 姜光政 陆振能 孔彦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1,共7页
地热能作为一种非碳基、清洁能源,具有稳定连续输出的优势,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热能的利用通常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热储能。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呈指数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 地热能作为一种非碳基、清洁能源,具有稳定连续输出的优势,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热能的利用通常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热储能。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呈指数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和年利用热量分别约为108 GWt和283580 GWh,中国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热泵系统呈现每年约16%的指数增长,地源热泵系统在全球地热直接利用的装机容量和利用热量中占比分别约为72%和60%。受高温地热资源利用技术的制约,2010—2020年地热发电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地热储能作为地热利用的前沿领域,欧洲和美国分别部署“HEATSTORE”和“Geothermal Battery”储能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热团队承担的地热储能项目也已进入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地热储作为巨大的天然能源储库,最适宜在多能互补系统中承担蓄能和实现热能稳定输出的功能,可以把其他能源跨季节储蓄起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跨季节储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资源分布 地热储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