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影响天气虚拟仿真实验及课程体系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莉 吕晶晶 +2 位作者 陆春松 杨素英 陈景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3,共4页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并对实际业务操作及催化方案设计、优化产生感性认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突破了室内教学时空及仪器设备昂贵的局限性,解决了自然界中不能...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并对实际业务操作及催化方案设计、优化产生感性认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突破了室内教学时空及仪器设备昂贵的局限性,解决了自然界中不能对同一块云反复催化的实际困难,对云降水环境及人工催化过程高度重现,对理论教学体系及教学形式进行补充,完善了课程教学体系。此外,科技成果在教学和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引入,进一步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学习兴趣,促进了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体系 大气科学
下载PDF
六盘山地形及相对湿度对微波辐射计反演气温的影响
2
作者 邱玉珺 舒志亮 +2 位作者 陆春松 林彤 党张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70,共12页
利用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的六盘山隆德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与平凉站探空资料,研究了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TM)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首次提出湿度敏感性系数(HSR)和零度漂移度(ZDD)概念,利用这两个参量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特征,研究... 利用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的六盘山隆德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与平凉站探空资料,研究了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TM)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首次提出湿度敏感性系数(HSR)和零度漂移度(ZDD)概念,利用这两个参量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六盘山地形对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非降水天气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大,HSR与1.0的差别越大,ZDD也越大。(2)六盘山地形对大气层的湿度垂直分布影响较大。爬坡气流或抬升气流明显增加了3 km以下气层湿度水平,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分别在山顶以上0.5 km气层和1.0~2.0 km气层达到最大,TM比实际温度最大能偏低2.7℃。(3)地形对气层湿度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阴天条件下的大气逆辐射加热使得3 km以下气层平均升温2.3℃,因湿度敏感性产生的温度影响平均达到0.9℃,最高能达到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温度 敏感性 六盘山 地形
下载PDF
不同污染背景下云滴谱离散度对云降水模拟影响的个例研究
3
作者 李丹 徐晓齐 +4 位作者 贾星灿 陆春松 邱玉珺 邵乃夫 邹沁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3-1795,共13页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清洁和污染的气溶胶背景下,设定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的数值(0.1、0.2、0.3、0.4、0.5、0.6、0.7、0.8、0.9和1.0),研究云降水微物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个例降水主要来源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在清洁条件下的地面累计降水量大于在污染条件下的累计降水量,这是因为在清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小,有利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虽然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占主导,但导致地面累计降水量随云滴谱离散度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云滴谱离散度的增大,冰粒子质量浓度增大,导致融化过程增强,产生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强地表降水。所得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云降水对气溶胶和离散度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云滴谱离散度 气溶胶 云微物理过程
下载PDF
安徽寿县两次浓雾生消过程中两个高度微物理机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世珍 张昭艺 +8 位作者 吴诗晓 杨军 王兆宇 石春娥 胡汉峰 张浩 倪婷 邱玉珺 陆春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雾过程均为辐射雾;当贴地强逆温结构维持时,能使水汽抑制在逆温层内,有利于浓雾的长期维持。20 m高度处雾的形成时间晚于地面,在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前期,地面各微物理特征量都大于20 m高度处。成熟阶段后期,可能由于雾凝结释放潜热、地面加热等过程增加了雾中的湍流混合强度,让雾在垂直方向上变得均匀。两个高度雾过程均以核化、凝结增长为主,但在地面雾中碰并也起了重要作用。地面雾从形成、发展再到成熟阶段,碰并过程逐渐增强,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较强正相关到弱正相关或负相关;20 m高度处雾从成熟阶段的前期到后期,平均直径与数浓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这可能与湍流运动、夹卷混合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量相关性
下载PDF
云滴谱离散度的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飞 陆春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9-820,共12页
云滴谱离散度(ε)作为衡量云滴粒子尺度分布以及离散程度的参数,在气溶胶-云-降水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ε与云滴(N_(c))或背景气溶胶数浓度(N_(d))的相关关系是描述云内微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量化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重要因子之... 云滴谱离散度(ε)作为衡量云滴粒子尺度分布以及离散程度的参数,在气溶胶-云-降水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ε与云滴(N_(c))或背景气溶胶数浓度(N_(d))的相关关系是描述云内微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量化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气溶胶间接效应的研究中,未考虑云滴谱离散度带来的影响,这使得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云滴谱离散度的概念,从多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云滴谱离散度对云中微物理参量和动力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由云滴谱离散度引起的气溶胶间接效应的估算及其不确定性等。从过往研究来看,影响ε的因素很多,不仅是云滴数浓度,还包括云中的上升速度、液水含量等,甚至气溶胶的理化特性、云中的凝结、碰并、夹卷和蒸发等过程都会对ε产生不同的影响。背景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云滴尺度和浓度分布进而影响ε。受地区差异和云条件影响,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存在很大差别,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甚至不相关。即使针对同一云团,在云的不同部位甚至云的不同发展阶段,ε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ε可通过改变暖云的云水-雨水转化效率从而对降水即第二间接效应产生影响;又可通过影响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特性来影响第一间接效应。不同的ε-N_(c)参数化关系会导致全球模式中间接效应的估算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消或增强,由此可导致地面气象场和降水分布发生改变。总之,ε与云中相关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间接效应产生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背后的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工作方向进行展望,部分结论可为进一步认识云滴谱离散度在气溶胶-云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谱离散度 气溶胶间接效应 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基于雾微物理观测改进能见度诊断方案
6
作者 芮雪 陆春松 +6 位作者 银燕 吕晶晶 陈魁 薛宇琦 王元 许潇锋 王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75-1387,共13页
为进一步提高雾中能见度的预报准确度,本文基于安徽黄山站2008年4~7月、2009年5~8月、2011年5~9月和湖北恩施山顶站2009年1~3月的雾微物理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新的雾中能见度诊断方案,并加以检验。首先,对已有的能见度诊断方案进行比较,... 为进一步提高雾中能见度的预报准确度,本文基于安徽黄山站2008年4~7月、2009年5~8月、2011年5~9月和湖北恩施山顶站2009年1~3月的雾微物理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新的雾中能见度诊断方案,并加以检验。首先,对已有的能见度诊断方案进行比较,验证了能见度方案同时包含数浓度和含水量的重要性。其次,在已有的方案中,能见度与微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式的系数往往取作常数,但研究发现这些系数与微物理量本身紧密相关。先利用黄山2008年一半的雾观测数据建立了拟合系数与数浓度之间的关系,改进了能见度的诊断方案。然后把黄山2008年另一半、2009、2011年和恩施2009年的数据作为独立数据,对改进后新方案进行验证,结果均表明新方案能更好地计算能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微物理 诊断方案
下载PDF
云光学厚度影响因子的模拟研究
7
作者 赵阳 王元 +4 位作者 陆春松 陈璟怡 邱玉珺 朱磊 洛桑加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314,共12页
基于绝热气泡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垂直速度、气溶胶数浓度和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模拟结果不仅能够很好地再现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效应,且发现云光学厚度与垂直速度间的正相关性。当云中液态水含量不变时,垂直速度与... 基于绝热气泡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垂直速度、气溶胶数浓度和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模拟结果不仅能够很好地再现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效应,且发现云光学厚度与垂直速度间的正相关性。当云中液态水含量不变时,垂直速度与气溶胶数浓度的增加导致云滴数浓度的增加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减小,进而使云滴总表面积增加、云的反照率增强。然而垂直速度与气溶胶数浓度的迅速增加导致云滴数浓度的增速与云滴有效半径的减速同时减缓,进而使云滴总表面积增速减缓、云的反照率增速减缓,云的光学厚度增速减缓。此外,当气溶胶数浓度粒径谱分布相同时,其化学成分分别为有机碳、硫酸铵、海盐时所对应形成云滴的有效半径依次减小、总表面积依次增加,所以云的光学厚度依次增加。该研究结果阐明了以上因素对云光学厚度的影响机理,有利于加深对气溶胶第一间接效应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模式模拟 云光学厚度 垂直速度 气溶胶数浓度 气溶胶化学成分
下载PDF
夹卷混合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对云内过饱和度的影响
8
作者 刘文惠 罗仕 +1 位作者 陆春松 赵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62,共12页
云内过饱和度是影响云宏微观物理特性的关键之一。利用显式混合气泡模式,首先研究了云滴周围过饱和度在夹卷混合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过饱和度先因干空气作用减小,后因云滴蒸发作用增大,直到气块恢复饱和。随后分析了不同的热力... 云内过饱和度是影响云宏微观物理特性的关键之一。利用显式混合气泡模式,首先研究了云滴周围过饱和度在夹卷混合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过饱和度先因干空气作用减小,后因云滴蒸发作用增大,直到气块恢复饱和。随后分析了不同的热力、动力和微物理因子对过饱和度的减小幅度和饱和恢复快慢程度的影响。敏感性试验表明:减幅小、恢复快的因子是较大的卷入空气相对湿度和初始云滴数浓度;相对湿度越大,夹卷的影响越小;数浓度越大,云滴尺度越小,蒸发越快,对湿度的补充越强。减幅大、恢复慢的因子是较大的卷入空气比例;卷入空气越多,蒸发量越大。减幅大、恢复快的因子是较大的湍流动能耗散率;混合过程越快,云滴蒸发越快。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夹卷混合过程和暖云降水理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物理 夹卷混合过程 过饱和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影响因子的飞机观测研究
9
作者 孙靖析 朱磊 +2 位作者 蔡兆鑫 李培仁 陆春松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9-760,共12页
利用2020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的大陆性浓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积云微物理参量、云滴谱离散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随高度的增... 利用2020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的大陆性浓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积云微物理参量、云滴谱离散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增后递减,但变化范围较小。云滴谱离散度随数浓度、含水量增大而逐渐收敛,呈弱正相关关系;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的相关性随体积平均半径的增大由正转负,与垂直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云中碰并过程对云滴谱离散度及其影响因子影响较大,建议未来云滴谱离散度的参数化增加对碰并过程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谱离散度 微物理 大陆性积云 飞机观测
下载PDF
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1
10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2 位作者 杨军 刘新 赵丽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1-690,共10页
2006年冬,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爆发性增强... 2006年冬,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雾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地面雾浓度爆发性增强时,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水汽得以累积;雾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雾顶部湍流发展,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雾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地面雾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沉运动对雾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雾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雾顶大幅下降过程中,并加快了雾顶的下降速度,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雾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顶 地面雾浓度 突变特征 双层结构 下沉运动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2 位作者 岳平 岳治国 项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5,共8页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期 边界层 冬季 南京
下载PDF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1 位作者 杨军 王巍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 利用系留飞艇边界层要素探测系统等设备,对2006年12月24—2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雾日边界层结构进行了综合探测,深入研究了这次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雾属于比较典型的平流雾,生成和维持主要决定于暖湿气流和系统性下沉运动,消散主要是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雾顶下降阶段出现了双层结构,中层逆温是逆温主层,属于下沉逆温及平流逆温,主逆温层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风速随高度呈现多峰分布,中层急流与强度较弱的中上层和上层急流合并后,又与下层急流出现了一强一弱的波动;在风速较小时,风场趋于均匀化;雾消散时,低层风场趋于线性化;雾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比湿场与风场有较好的时空分布对应性,主逆温层强中心也是逆湿强中心,风场与温度场共同主导了比湿场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雾 暖湿气流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基于层积云飞机观测资料评估气溶胶间接效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陆春松 薛宇琦 +1 位作者 朱磊 徐晓齐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利用2009年4、5月美国浅薄低云观测项目(RACORO)的层积云飞机观测资料,使用两种方法对气溶胶间接效应进行了估算:根据云滴数浓度定义的值(AIE n)和根据有效半径定义的值(AIE s)。AIE n几乎都比AIE s大,尤其在中等含水量条件下。理论推... 利用2009年4、5月美国浅薄低云观测项目(RACORO)的层积云飞机观测资料,使用两种方法对气溶胶间接效应进行了估算:根据云滴数浓度定义的值(AIE n)和根据有效半径定义的值(AIE s)。AIE n几乎都比AIE s大,尤其在中等含水量条件下。理论推导表明,AIE n与AIE s的偏差应与气溶胶对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有关,即离散度效应。当AIE n加上离散度效应后,数值与AIE s十分接近,证实了理论预期。离散度效应对气溶胶间接效应的贡献主要为抵消作用,这种抵消作用在中等含水量时最大,当含水量为0.24 g/m^(3)时达到37%左右。该研究成果增强了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将有助于增强对模式和观测中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间接效应 离散度效应 飞机观测
下载PDF
云中夹卷混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春松 徐晓齐 《暴雨灾害》 2021年第3期271-279,共9页
夹卷混合过程表征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云物理和动力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的过程之一。它影响着暖云降水形成过程,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强度,云-气候之间的反馈等。本文总结了夹卷混合机制的含义和分类,云降水物理和光学性质的重要... 夹卷混合过程表征了云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云物理和动力过程中不确定性最大的过程之一。它影响着暖云降水形成过程,气溶胶间接效应的强度,云-气候之间的反馈等。本文总结了夹卷混合机制的含义和分类,云降水物理和光学性质的重要性,以及夹卷混合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夹卷混合过程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卷混合过程 云滴谱 参数化
下载PDF
《雾物理化学研究》简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春松 黄红丽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2期73-73,共1页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空中,使近地层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目前,雾的危害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交通运输安全和电力供应安全等。为了提高对雾害的科学认识,增强防御雾害的能力,需要对雾害的成因、影响、防御和...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空中,使近地层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目前,雾的危害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交通运输安全和电力供应安全等。为了提高对雾害的科学认识,增强防御雾害的能力,需要对雾害的成因、影响、防御和治理等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害 物理化学过程 预报预警 水平能见度 供应安全 微观特征 交通运输安全 物理化学研究 平流辐射雾 生消
下载PDF
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5
16
作者 程穆宁 崔云霞 +4 位作者 陆春松 沈众 何卿 程钟 顾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1,168,共7页
文章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和苏州市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见度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度越来... 文章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和苏州市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见度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了定量描述这种现象,文章定义了一个新的敏感性参数。能见度的减小速度存在一个临界点,该临界点把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分为2部分。这2部分的敏感性参数在常州相差27倍,在苏州则相差16倍。由于颗粒物吸湿增长的作用,临界点所对应的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临界点两侧敏感性参数的差异增大。因此,相对湿度大的地区(如沿海地区)能见度的治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拥有更好的机遇。此外,与粗粒子相比,细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量浓度 能见度 相对湿度 敏感性参数 临界点
原文传递
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1 被引量:19
17
作者 于华英 牛生杰 +3 位作者 刘鹏 刘畅 陆春松 黄佳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8,共12页
利用2007年冬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包括能见度仪、雨滴谱仪、雾滴谱仪、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分析200... 利用2007年冬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包括能见度仪、雨滴谱仪、雾滴谱仪、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的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南京2007年12月的六次雨雾过程主要是受天气系统的影响,以雨中雾为主,最低能见度均大于250 m.雨雾多出现在偏东气流的作用下,南京地区先发生弱降水,空气近饱和,随后受到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影响,水汽凝结,雾形成.(2)雨雾发生前贴地层多有逆温,雨雾过程中2m高度与地表温度差由正转为负,逆温消失.但900hPa以下,雨雾发生前和过程中,都少有逆温层,雨雾结束后均无逆温结构.雨雾前中低层有云,云状为高积云Ac或高层云As及层积云Sc或碎雨云Fn,低云高0.3~2.5 km,雨雾过程中,600hPa以下都是饱和层,多伴有Fn,低云高度明显下降,雨雾过后,近饱和层仍然有可能存在.雨雾前900hPa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3)雨雾形成初期,大粒子(粒子直径D≥10μm)和小粒子(1μm<D< 10 μn)数浓度均有明显增加.南京冬季雨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的湿清除,主要是核模态气溶胶粒子的核化过程.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减少程度与风向和风速密切相关,在较大的北风作用下,气溶胶粒子浓度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雾 宏微观结构 演变
下载PDF
南京冬季浓雾的演变特征及爆发性增强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霖蔚 牛生杰 +1 位作者 刘端阳 陆春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的1/3。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次雾的演变过程、微物理结构及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面...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的1/3。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次雾的演变过程、微物理结构及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面雾爆发性增强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雾在西南平流的增湿作用下触发生成;日出后,平流输送和地表蒸发提供了充足水汽来源,贴地层逆温因高空下沉增温而向上抬升且稳定存在,因此大雾得以维持;整个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谱曲线均呈指数下降分布,雾滴集中在小滴端;两次地面雾爆发性增强均发生在夜间,其特征为各微物理参量明显增大,滴谱上抬拓宽;爆发性增强的原因是地表气温陡降、贴地层逆温增强及可充当雾滴凝结核的气溶胶大粒子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平流输送 逆温 爆发性增强 南京
下载PDF
新型扩散云室搭建及其对黄山地区大气冰核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苏航 银燕 +2 位作者 陆春松 蒋惠 杨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研究利用自行搭建的大气冰核高压静电采样器和静力真空水汽扩散云室,并结合其他大气冰核及气象要素观测仪器,于2011年5-9月及2012年9-10月在黄山三层不同高度上同时进行大气冰核及相关气象要素的连续观测。结果显示:黄山地区总冰... 本研究利用自行搭建的大气冰核高压静电采样器和静力真空水汽扩散云室,并结合其他大气冰核及气象要素观测仪器,于2011年5-9月及2012年9-10月在黄山三层不同高度上同时进行大气冰核及相关气象要素的连续观测。结果显示:黄山地区总冰核数浓度平均为18.74L-1,凝结冻结核化冰核数浓度平均为0.79L-1,凝华核化冰核数浓度平均为0.19L-1。黄山地区冰核数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存在春季较高、秋季居中、夏季较少的季节变化规律;下午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夜晚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总冰核数浓度较北方少。黄山山顶冰核数浓度随活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过饱和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强而增大,长期主要由西南风向山顶的输送,且其主要由大粒子来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冰核 云室 核化机制 数浓度
下载PDF
南京市郊雾水中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物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汤莉莉 牛生杰 +4 位作者 陆春松 许潇锋 徐杰 樊曙先 李子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2-598,共7页
利用2006年12月南京市北郊雾水样品化学分析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郊区雾水中重金属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大雾期间PM10... 利用2006年12月南京市北郊雾水样品化学分析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郊区雾水中重金属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大雾期间PM10浓度比起雾前高2.5倍。雾水中重金属浓度在0.0205—1.8248mg/L范围,平均1.32mg/L;对重金属与大气污染物作相关分析,除类金属As外,Cd、Cr、Cu、Mn和Fe浓度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91,说明重金属排放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水 重金属 大气污染 南京北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