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联用脂必泰预处理对择期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仇昌智 陆永光 +2 位作者 黄芯芯 李仁敏 杨提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468-1473,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冠心病且择期行PCI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冠心病且择期行PCI术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与联合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脂必泰治疗),每组50例。对两组血脂指标血脂、肝肾功能、心肌功能、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及心肌酶指标[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对比,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评价两种方案的药物经济效益。结果:PCI术前、术后及治疗5周后,联合组的各项血脂指标改善均优于他汀组,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指标也优于他汀组(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他汀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两组治疗5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88.0%、70.0%,联合组达标率更高(χ2=4.882,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择期PCI术前联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泰预处理,可有效降低病人血脂,减轻术后肝肾功能受损程度,保护心肌功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减轻其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治疗效果与经济效益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阿托伐他汀钙片 脂必泰 预处理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曾书燚 钟继明 苏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细胞微粒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苏强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S患者52例(ACS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对EMPs与Treg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外周血中EMPs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CD25^+Foxp3^+Treg百分率、Foxp3 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EMPs与CD4^+CD25^+Foxp3^+Treg、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52,P=0.001;r=-0.466,P=0.001;r=-0.555,P=0.000)。结论:EMPs可能通过调控CD4^+CD25^+Foxp3^+Treg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细胞微粒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2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例),另以2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血中EMPs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血中sICAM-1水平;并分析EMPs与sICAM-1的相关性。结果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EMPs和sICAM-1水平虽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通心络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EMPs(个/μl):693.2(496.7~1043.2)比905.3(646.1~1304.7);sICAM-1(μg/L):178.4(148.3~254.7)比237.4(173.6~308.4),均P〈0.053。EMPs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27,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降低uA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其作用与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内皮炎症有关;EMPs对评价U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具有-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微粒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RK、p38MAPK、NF-κB p65蛋白及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3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陈丽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1)分别刺激细胞0、3、6、12和24h。②EMPs不同作用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02、103、104及105mL-1的EMPs刺激细胞24h。③抑制剂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分别用ERK、p38MAPK及NF-κB抑制剂PD98059、SB203580、PDTC进行预处理。④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随EMPs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作用剂量的增加,细胞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及ICAM-1mRNA的表达均逐渐增加(P均<0.001)。用上述抑制剂及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EMPs诱导的细胞ICAM-1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下调EMPs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阿托伐他汀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4 位作者 符春晖 严华 苏强 陈妍梅 黄军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T淋巴细胞 辅助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D4+T淋巴细胞miRNA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2 位作者 陈妍梅 钟继明 曾书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密度梯度...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离出CD4+T淋巴细胞。采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miR-NA的表达谱,通过分析软件筛选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CD4+T淋巴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miRNA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有miR-155、miR-21、miR-424和miR-127-3p,显著下调的有miR-30b和miR-181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得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miRNA差异表达谱,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淋巴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芯片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陆永光 苏强 +3 位作者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符春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第4、5代HUVECs,将细胞以1×105个/ml密度接种于5 cm2的培养皿中,待细胞生长近80%融合时进行干预。按0、1×102、1×103、1×104、1×105个/ml浓度的EMPs进行分组及刺激,每组12个样本。在共同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HUVECs受EMPs刺激,VCAM-1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EMPs的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均P<0.05)。结论:EMPs能上调HUVECs VCAM-1和ICAM-1的表达,EMPs不仅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记物,还能加重内皮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苏强 苏波 戴日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4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MI2级23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41例为再灌注组,另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于急诊入院时、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无复流组各时点EMP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再灌注组(P均〈0.05);再灌注组和无复流组再灌注后即刻和再灌注后24hEMP和slCAM—l水平仍高于入院时(P均〈0.05)。EMP与sICAM—1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03)。结论EMP在评价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涂层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陈妍梅 苏强 钟继明 曾书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1期9549-9554,共6页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生物可吸收涂层 永久涂层 支架 META分析
下载PDF
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曲楠 黎东华 陈艺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5-877,共3页
目的:评价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月入住我院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60例,入院后在抗心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天... 目的:评价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月入住我院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60例,入院后在抗心衰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天和7天时,测定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出院后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另选正常对照20例.测定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血浆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个时相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随访期间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浆TNF-α、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较高(P<0.05)。结论: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监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发作 炎性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花生籽粒恢复系数及摩擦系数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永光 吴努 +3 位作者 林德志 于昭洋 游兆延 胡志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6-390,共5页
为建立花生籽粒在CFD-EDEM中的运动仿真模型,以花生主产区典型花生品种四粒红、白沙、鲁花11和海花为试验材料,基于运动学方程原理构建了花生籽粒恢复系数测定装置和滑动摩擦系数斜面仪,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别研究了花生品种、接触... 为建立花生籽粒在CFD-EDEM中的运动仿真模型,以花生主产区典型花生品种四粒红、白沙、鲁花11和海花为试验材料,基于运动学方程原理构建了花生籽粒恢复系数测定装置和滑动摩擦系数斜面仪,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别研究了花生品种、接触材料、材料厚度、下落高度及花生含水率对恢复系数和滑动摩擦系数的影响。测试结果和方差分析表明,花生籽粒恢复系数随材料厚度、下落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品种和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花生籽粒在有机玻璃、Q235钢、橡胶板材上的滑动性能依次降低;不同品种之间四粒红花生籽粒滑动摩擦系数最小,流动性最好,鲁花11花生籽粒滑动摩擦系数最大,流动性最差。花生籽粒恢复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花生产后加工机械仿真模拟参数设置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籽粒 恢复系数 摩擦系数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苏波 钟继明 苏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9期50-51,共2页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SAP)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初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于计划行PCI前7 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于阿托伐他汀治疗前、PCI后24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两组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EMP和sICAM-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24 h阿托伐他汀组EMP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P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s=0.854,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SAP患者PCI术后EMP和sICAM-1水平;EMP可作为评价PCI术后冠脉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绞痛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内皮微粒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通心络对高血压患者血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2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患者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4例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46例),另以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患者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4例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46例),另以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同时测定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水平明显升高,FMD明显降低(P均<0.01);在治疗后6个月,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和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EMPs水平[(785.4±119.4)个/μl比(727.2±128.2)个/μl]和血压[(140.9±9.6/80.8±6.5)mmHg比(136.1±10.8/76.1±7.4)mmHg]降低、FMD[(8.6±2.5)%比(9.7±2.1)%]升高得更为显著(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MPs与收缩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02),与FMD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内皮微粒水平和改善其内皮功能;内皮微粒对评价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细胞 通心络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和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符春晖 苏强 严华 黄军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3大组:①EMPs不同时点观察组:用EMPs(终浓度105/ml)分别刺激细胞0、3、6、12、...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分3大组:①EMPs不同时点观察组:用EMPs(终浓度105/ml)分别刺激细胞0、3、6、12、24 h;②EMPs不同剂量作用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02、103、104、105/ml的EMPs刺激细胞24 h;③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干预组:在EMPs(终浓度105/ml)刺激前,与终浓度为10μmol/L的PDTC共同孵育30 min。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核蛋白NF-κB p65和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EMPs可通过活化NF-κB,使ICAM-1mRNA和蛋白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表达上调。NF-κB特异性拮抗剂PDTC可显著抑制EMPs的此作用。结论在EMPs诱导的HUVECs炎性效应中,NF-κB参与调控炎性因子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基于CFD—DEM花生荚果管道输送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陆永光 胡志超 +3 位作者 林德志 于昭洋 游兆延 吴努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6期104-109,共6页
为揭示花生荚果气力提升管道输送物料时内部气流和花生荚果复杂的流动特性以优化设计和指导运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对管道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在分析物料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其进口风速、进料量、弯径比... 为揭示花生荚果气力提升管道输送物料时内部气流和花生荚果复杂的流动特性以优化设计和指导运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对管道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在分析物料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其进口风速、进料量、弯径比以及管径的不同变化做对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可预测提升管道的输送性能以及最佳风速和喂入量;进料量对物料在管道内的体积分布影响较大,在最佳进口风速范围内,喂料量越大,出口处物料浓度越大,装置输送性能越好,但当超过一定阀值时,弯管处易发生堆积堵塞;弯径比对荚果颗粒平均速度有一定影响,弯径比越大,平均速度越小,但增大弯管长度,不易发生堵塞,可选用较大弯径比保证输送顺畅性。该研究可为花生荚果提升管道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荚果 数值模拟 气固两相流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4-486,共3页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由18~25个核苷酸所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小核糖核酸分子,广泛参与哺乳动物基因的调控,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小核糖核酸参与了心肌重构,缺血性心律失常,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心肌保护...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由18~25个核苷酸所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小核糖核酸分子,广泛参与哺乳动物基因的调控,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微小核糖核酸参与了心肌重构,缺血性心律失常,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心肌保护,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不稳定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冠心病
下载PDF
ERK1/2信号通路在内皮微粒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1 位作者 严华 黄军章 《心脏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58-161,184,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在内皮微粒(EM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选取生长良好的第4~5代细胞,分为EMPs不同浓度作用组、EMPs不同时间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在内皮微粒(EM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选取生长良好的第4~5代细胞,分为EMPs不同浓度作用组、EMPs不同时间作用组及ERKl/2特异性抑制剂组。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CAM-1和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EMPs作用HUVECs后,ICAM-1 mRNA和其蛋白以及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关系(均P<0.01);而ERKl/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对ICAM-1 mRNA和其蛋白以及磷酸化ERK1/2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1)。结论:EMPs可诱导HUVECs中ICAM-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激活ERK1/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微栓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452-454,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微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冠状动脉微栓塞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的基础。现讨论急性冠状动脉微栓塞的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同时比较了各种模型的用途与优缺点。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栓塞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踝臂指数和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陆永光 严华 +3 位作者 陈湘桂 黄军章 陈丽媛 何东明 《西部医学》 2010年第7期1234-1235,共2页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和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将124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ABI分为ABI异常组(n=36)和ABI正常组(n=88)。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同时测定ABI。结果 ABI异...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和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将124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ABI分为ABI异常组(n=36)和ABI正常组(n=88)。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同时测定ABI。结果 ABI异常组的年龄、血压、mALB均较ABI正常组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ABI与mALB呈正相关(r=0.524,P<0.01)。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心率、血压和血脂调整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只有ABI与mALB呈独立相关(P<0.05)。结论 ABI异常与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相关,ABI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预测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臂指数 高血压 尿微量白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