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解京明 李韬 +7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施志约 刘洲 陆秦楠 史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手术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5A1及COL12A1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鸿 史荔 +6 位作者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9-1854,共6页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前交叉韧带的损伤,而作为内部危险因素之一的遗传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5A1和COL12A1与部分高加索人群前交...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前交叉韧带的损伤,而作为内部危险因素之一的遗传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显示,胶原蛋白基因COL1A1,COL5A1和COL12A1与部分高加索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目的:探索COL1A1,COL5A1和COL12A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汉族患者和110例无前交叉韧带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测序技术对COL1A1基因内含子1区的rs1800012,COL5A1基因3’-UTR区的rs12722和rs13946,COL12A1基因外显子65和29区的rs970547和rs240736进行检测并分型。结果与结论:COL1A1和COL5A1基因的rs1800012,rs12722和rs13946基因型、基因表型及单倍型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和对照组中未见显著差异;COL12A1基因的rs970547和rs240736基因型、基因表型及单倍型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和对照组中未见显著差异。但在2组男性前交叉韧带患者中rs970547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在中国汉族人群,COL1A1基因Sp1结合位点rs1800012不是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易感位点;COL5A1基因rs12722和rs13946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的关联作用不大;COL12A1基因的rs970547和rs240736与中国男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有一定相关性,携带有COL12A1基因rs970547 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的男性个体可能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中国汉族人群 前交叉韧带损伤 胶原蛋白基因 COL1A1 COL5A1 COL12A1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下载PDF
sFlt-1基因rs4769613位点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不同海拔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艾芳 董旭东 +3 位作者 周凤仙 赵飞飞 陆秦楠 杨祥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400,共7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sFlt-1)基因rs4769613位点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不同海拔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124例... 目的:探讨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sFlt-1)基因rs4769613位点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不同海拔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124例汉族孕妇(低海拔组),其中PE孕妇61例,正常足月孕妇63例,同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122例汉族孕妇(高海拔组),其中PE孕妇61例,正常足月孕妇61例,提取外周血DNA,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sFlt-1基因的rs4769613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长期生活及居住在云南高原环境低海拔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孕妇存在sFlt-1基因rs4769613位点多态性。(2)高海拔地区PE组TT、CC、TC基因型分别占18.03%(11/61)、29.51%(18/61)、52.46%(32/61);高海拔地区对照组TT、CC、TC基因型分别占34.43%(21/61)、21.31%(13/61)、44.26%(27/61);低海拔地区PE组TT、CC、TC基因型分别占13.11%(8/61)、27.87%(17/61)、59.02%(36/61);低海拔地区对照组TT、CC、TC基因型分别占30.16%(19/63)、25.40%(16/63)、44.44%(28/63)。(3)高海拔地区,PE组TT基因型分布明显低于对照组(18.03%vs.34.43%,P=0.039,OR=0.419,95%CI=0.181~0.970);但高海拔地区PE组CC、CT基因型相较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低海拔地区,PE组TT基因型分布明显低于对照组(13.11%vs.30.16%,P=0.021,OR=0.349,95%CI=0.139~0.875),但低海拔地区PE组CC、CT基因型相较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高海拔地区PE组与低海拔地区PE组之间、高海拔地区对照组与低海拔地区对照组之间,TT、TC、CC基因型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sFlt-1基因SNP rs4769613 C>T可能与云南高原地区孕妇PE发病有关;sFlt-1基因中TT基因型可能是云南高原地区孕妇PE的保护因素;同样处于云南高原低氧环境下,不同海拔地区的PE孕妇之间及正常孕妇之间s Flt-1基因的rs4769613位点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 抗血管生成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海拔
原文传递
近10a 3655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婕 刘珺 +4 位作者 张燕 董旭东 冯幸子 陆秦楠 刘玲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75-81,共7页
目的调查不同孕龄正常单胎活产新生儿的体重状况,获得最新不同孕龄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及不同孕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并绘制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 目的调查不同孕龄正常单胎活产新生儿的体重状况,获得最新不同孕龄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及不同孕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并绘制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母亲无并发症和合并症,且活产无严重畸形、无水肿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采用国际上成熟的LMSP方法拟合出生体重曲线,曲线绘制和检验是通过R4.0.2软件中的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5.3-4软件包进行。结果(1)获得36551例正常妊娠26~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P_(3)、P_(10)、P_(25)、P_(50)、P_(75)、P_(90)、P_(97)的百分位数值和相应的出生体重曲线图;(2)单胎活产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182 g,其中男婴19072例,占52.18%,平均出生体重3231 g,女婴17479例,占47.82%,平均出生体重3128 g;(3)女性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小于男婴1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98%和9.29%。结论首次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近10a正常妊娠26~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体重,样本量大,数据新,绘制的出生曲线图能准确、客观的评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当前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状况和围产儿结局,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乃至昆明地区的围产保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儿 出生体重 生长曲线图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与β-fi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5
作者 陈鸿 史荔 +6 位作者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索β-fi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ACL损伤的汉族患者,以110名无ACL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 目的:探索β-fi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05名ACL损伤的汉族患者,以110名无ACL损伤史的汉族个体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测序技术对β-fib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检测并分型,开展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结果:β-fib基因启动子区共检出6个SNPs,包括;β-148C/T(rs1800787)、β-249C/T(rs1800788)、β-455G/A(rs1800790)、β-854G/A(rs1800791)、β-933G/A(rs2227389)、β-1420G/A(rs1800789),其中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的AG、CT和CT基因表型频率在病例组中高于对照组(P<0.05)。rs2227389-rs1800791-rs1800790单倍型C G A*、T G A*、T G 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也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β-fib基因启动子区rs1800790、rs1800788和rs1800787及其单倍型可能与ACL损伤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β-fib基因多态性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妊娠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吴婕 刘珺 +3 位作者 张燕 冯幸子 陆秦楠 董旭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0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妊娠并发VTE孕产妇16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排除VTE孕产妇67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妊...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妊娠并发VTE孕产妇16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排除VTE孕产妇67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妊娠并发VTE的影响因素。结果妊娠并发VTE 168例中发生于孕早期和孕中期各1例,孕晚期9例,产褥期157例;肺栓塞(PE)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99例,PE合并DVT 23例。妊娠并发PE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20例,胸闷12例,呼吸困难9例;D-二聚体升高42例。妊娠并发DVT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22例,下肢酸胀和下肢无力各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是妊娠并发VTE的保护因素(P<0.01),产后出血≥1000 ml、子痫前期、产褥感染、产后肠梗阻和下肢静脉曲张是妊娠并发VTE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产后出血≥1000 ml、子痫前期、产褥感染、产后肠梗阻和下肢静脉曲张为妊娠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孕产妇VTE发病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妊娠并发症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子痫前期 感染 肠梗阻
下载PDF
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鸿 史荔 +7 位作者 张俊 赵道洪 史磊 陆秦楠 张启 段祺辉 舒嵩华 李全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0-811,822,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内容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电针配合手法治疗,痊愈78例,占86.66%;显效...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要内容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电针配合手法治疗,痊愈78例,占86.66%;显效3例,占3.33%,好转5例,占5.55%,无效4例,4.44%。总有效率为95.55%。结论:电针联合手法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较好的中医保守疗法,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手法 颈性眩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