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平衡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李斌 纪茹英 +2 位作者 陆艳卉 郭佳 郭君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245-1249,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平衡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前庭神经炎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训练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平衡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前庭神经炎患者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训练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甲磺酸盐酸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眩晕程度[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前庭功能检查参数[半规管轻瘫值(CP)和优势偏向(DP)、自发性眼震角度(SN)]、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活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VADL)]、前庭功能状态、脑血流速度、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氧化应激[25羟维生素D3(25(OH)D3)、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评分及DHI总分分别为(2.26±0.37)、(2.18±0.34)、(2.02±0.33)、(6.48±1.1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CP、DP、SN分别为(52.75±6.45)%、(23.25±3.46)%、(0.35±0.10)°/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的BBS评分为(32.36±3.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DL评分为(28.65±4.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12.30±1.57)g/mL、(11.41±1.05)pg/mL、(10.24±2.05)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血清25(OH)D3、SOD水平为(22.03±3.02)ng/mL、(65.67±6.43)U/mL,高于对照组,丙二醛水平分别为(3.97±0.35)nmoL/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36.01±1.55)、(33.44±1.62)、(34.60±2.17)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前庭神经炎治疗中前庭功能训练能够提升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 前庭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脂联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
作者 李斌 纪茹英 +2 位作者 陆艳卉 郭佳 郭君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脂联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脂联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轻度梗死(梗死直径<3.0 cm)30例,中度梗死(梗死直径3.0~5.0 cm)30例,重度梗死(梗死直径>5.0 cm)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粗糙2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16例;选取80名无脑血管梗死的体检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MGB、脂联素和oxLDL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梗死类型、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HMGB、脂联素和oxLDL表达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中HMGB、脂联素和oxLDL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中HMGB和oxLDL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47±5.15)ng/L、(5.22±1.04)m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1±1.21)ng/L、(2.61±0.45)mU/L],脂联素的表达水平为(9.52±1.2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7.17±2.1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梗死、中度梗死、重度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HMGB和oxLDL的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脂联素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粗糙、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HMGB和oxLDL的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脂联素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中HMGB和oxLDL的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03、0.532,P<0.05),与脂联素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MGB和oxLDL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脂联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血清HMGB、脂联素和oxLDL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显著相关,将有效依据提供给了临床诊治急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高迁移率族蛋白 脂联素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相关性
下载PDF
成人脂肪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生长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陆艳卉 元小冬 +2 位作者 欧亚 蔡亚楠 孙巧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24-1729,共6页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但脂肪基质细胞开始诱导反应的最佳时间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成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扩增生长曲线和超微结构特征推测诱导分化反应的最佳时期。方法:将取自吸脂术的脂肪组织消化、离心、提...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但脂肪基质细胞开始诱导反应的最佳时间尚未明确。目的:通过成人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扩增生长曲线和超微结构特征推测诱导分化反应的最佳时期。方法:将取自吸脂术的脂肪组织消化、离心、提取细胞,并体外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脂肪基质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4、CD29、CD34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脂肪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细胞生长迅速,传代到第3代5-7d呈对数生长,第8天细胞呈长梭形,数量达(5.32±0.03)×107L-1并趋于稳定;脂肪基质细胞的CD44、CD29阳性表达率为(84.35±9.73)%,(86.37±8.45)%,CD34为阴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处于幼稚状态的细胞器等超微结构。脂肪基质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传至第3-6代8-12d时的细胞数量多且形态稳定,具有细胞分化和合成所需蛋白的超微结构,此时是开始诱导分化反应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脂肪基质细胞 体外培养 鉴定 超微结构 形态学特征 生长曲线 CD44 CD29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康 刘启为 +3 位作者 陆艳卉 郭佳 韩素桂 刘泽民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并发VD分为VD组60例和非VD组103例,其中VD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轻度15例、中度32例、重...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并发VD分为VD组60例和非VD组103例,其中VD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轻度15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Tau181,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清Lp-PLA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对ACI并发VD的预测价值。结果VD组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VD组(P均<0.05);随着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加重,ACI并发VD患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pTau181、Lp-PLA2均为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联合预测ACI并发VD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为ACI并发V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预测ACI并发VD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磷酸化Tau18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方向分化时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欧亚 元小冬 +1 位作者 蔡亚楠 陆艳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和以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对ADSC进行诱导分化。...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和以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对ADSC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对2种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神经巢蛋白(nestin)的鉴定及诱导率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方法诱导出的神经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人ADSC在β-巯基乙醇的诱导作用下3 h nestin的表达达高峰,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14 d达高峰,且前者的峰值(86%)显著高于后者(23%),但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nestin表达持续时间明显长于β-巯基乙醇组。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诱导剂诱导的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发现细胞的大体形态相似,但细胞器有差异。结论:β-巯基乙醇或以IBMX为主要成分的不同诱导剂在使成人ADSC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等不同方向分化时,可使ADSC源性神经干细胞胞浆中细胞器发生不同的超微结构变化,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 星形细胞
下载PDF
丁苯酞在成人脂肪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分化促进及自噬激动作用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陆艳卉 徐康 +3 位作者 赵紫烨 李斌 郭佳 周桂娟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14-19,共6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在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分化促进及自噬激动作用。方法取成人ADSC,应用1 mmol/L的β-巯基乙醇进行预诱导24 h后,分为β-巯基乙醇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其中β... 目的观察丁苯酞在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分化促进及自噬激动作用。方法取成人ADSC,应用1 mmol/L的β-巯基乙醇进行预诱导24 h后,分为β-巯基乙醇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其中β-巯基乙醇组加入含5 mmol/L的β-巯基乙醇,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加入5 mmol/L的β-巯基乙醇和10μmol/L的丁苯酞,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加入5 mmol/L的β-巯基乙醇和200μg/L的雷帕霉素。在预诱导、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计算细胞分化率。在诱导1 h、诱导5 h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计数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在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在诱导5 h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200(NF-200)。在诱导1 h、诱导3 h、诱导5 h、诱导8 h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LC3蛋白。结果诱导后的三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相似,分化的细胞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细胞核体积大而圆,染色浅,其中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较少,部分神经元样细胞的细胞浆可见大量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细胞内出现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均<0.05),在诱导5 h时达到峰值;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在诱导1 h、3 h时细胞分化率、LC3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在诱导8 h时显著降低(P<0.05)。诱导5 h时各组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高于诱导1 h时(P均<0.05),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高于β-巯基乙醇组(P均<0.05)。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在诱导1 h、5 h、8 h时细胞分化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β-巯基乙醇组相比,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NSE、NF-200阳性细胞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β-巯基乙醇+雷帕霉素组相比,β-巯基乙醇+丁苯酞组NSE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ADSC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丁苯酞可促进细胞分化,并通过升高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等自噬激动作用提高了细胞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脂肪基质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自噬 雷帕霉素
下载PDF
hs-CRP、NF-κB、VCAM-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占增 任英巧 +2 位作者 伍淑玲 陆艳卉 郭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8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核转录因子(NF-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118例ICD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短暂...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核转录因子(NF-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118例ICD患者作为观察组,包括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分析三者鉴别ACI与TIA的诊断价值,评价三者与ICD病情的关系,观察组均给予相关治疗,随访3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者、死亡者,比较不同预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高于TI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NF-κB、VCAM-1联合鉴别诊断ACI、TIA的AUC值0.874>NF-κB的AUC值0.807>hs-CRP的AUC值0.794>VCAM-1的AUC值0.779;血清hs-CRP、NF-κB、VCAM-1的高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生存者治疗3d后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NF-κB、VCAM-1高表达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NF-κB、VCAM-1水平与ICD发病发展关系密切,且ACI患者升高更显著,临床可根据上述血清因子表达进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以针对性完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核转录因子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占增 任英巧 +2 位作者 伍淑玲 陆艳卉 郭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8期2228-2230,2235,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唐山市... 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9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NF-κB、IL-1、IL-6、IL-8、VCAM-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hs-CRP水平。比较两组NF-κB、IL-1、IL-6、IL-8、hs-CRP、VCAM-1水平;分析NF-κB、IL-1、IL-6、IL-8、hs-CRP、VCAM-1水平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s-CRP、NF-κB、IL-1、IL-6、IL-8及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hs-CRP、NF-κB、IL-1、IL-6、IL-8及VCAM-1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与hs-CRP、NF-κB、IL-1、IL-6、IL-8及VCAM-1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hs-CRP、NF-κB、IL-1、IL-6、IL-8及VCAM-1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相关,可用于患者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核因子-ΚB 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IL-8、IL-6、hs-CR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前后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任英巧 李占增 +1 位作者 伍淑玲 陆艳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7期923-927,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手术前后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D患者12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手术前后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D患者12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血清IL-8、IL-6、hs-CRP水平,分析观察组术前、术后1、2、3个疗程时血清因子水平变化趋势,随访1年,分生存者、死亡者,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1、2、3个疗程时血清因子水平,分析ICD患者1年后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IL-8、IL-6、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疗程时血清IL-8、IL-6、hs-CRP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生存者术后1、2、3个疗程时血清IL-8、IL-6、hs-CRP低于术前及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系数分析显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清IL-8、IL-6、hs-CRP是IC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3个疗程血清IL-8、IL-6、hs-CRP高表达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ICD发病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清IL-8、IL-6、hs-CRP与ICD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疾病诊断、预后预测的辅助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 超敏C-反应蛋白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药物治疗联合前庭训练治疗急性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紫烨 纪茹英 +3 位作者 陆艳卉 郭佳 郭君君 李斌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 研究常规药物倍他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苯海拉明等配合前庭功能训练的同步治疗对于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85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按照治... 目的 研究常规药物倍他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苯海拉明等配合前庭功能训练的同步治疗对于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85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41例给予常规药物倍他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苯海拉明等治疗,后者4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配合同步的前庭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出现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和前庭症状指数量表(VSI)评分;比较二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较高频率眩晕症状(除去极少频率的偶尔或经常频率)的人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现较严重程度眩晕症状(除去轻度的中重度程度)的人数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庭症状(头晕、平衡障碍、恶心及视觉敏感)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效果有效例数及明显有效例数的患者(42例,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33例,总有效率80.4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常规药物倍他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苯海拉明等治疗配合前庭功能训练的同步治疗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对于改善前庭功能、缓解较高频率以及中重度的眩晕症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整体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明显提升了该类患者的预后及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 前庭训练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丁苯酞对脂肪源性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
11
作者 陆艳卉 李斌 +3 位作者 王彦 周桂娟 纪茹英 元小冬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37-345,共9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来源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12月。脂肪基质细胞在β-巯基乙醇诱导下分化为神经元,诱导后细胞分为未加丁苯酞组和加丁苯酞组,每组记录诱导1h、3h、5h、8h四个...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成人脂肪基质细胞(ADSC)来源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12月。脂肪基质细胞在β-巯基乙醇诱导下分化为神经元,诱导后细胞分为未加丁苯酞组和加丁苯酞组,每组记录诱导1h、3h、5h、8h四个时间点。未加丁苯酞组与加丁苯酞组均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SE、NF-200、GFAP、caspase-3,MTT检测神经元细胞的生长曲线,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未加丁苯酞组及加丁苯酞组诱导后ADSC均呈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电镜下一些神经元细胞的胞体回缩,胞核表面不光滑,核膜回缩、细胞核碎裂,可见凋亡小体,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线粒体膜断裂。两组神经元细胞NSE、NF-200表达为阳性。未加丁苯酞组NF-200及NSE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增高,诱导5h达高峰,NSE及NF-200诱导8h与5h相比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加丁苯酞组NF-200及NSE诱导8h达高峰,NSE诱导8h与5h相比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加丁苯酞组NF-200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NSE及NF-200四个时间点两组之间P<0.05。GFAP表达为阴性。Caspase-3在二组中,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升高,8h达高峰,且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和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TUNEL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8h达高峰,两组中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诱导1h时两组之间比较P>0.05,诱导3h、5h、8h两组之间比较P<0.05。二组MTT随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未加丁苯酞组诱导3h与5h相比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P<0.05。加入丁苯酞组诱导后各时间点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丁苯酞对诱导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成人ADSC 诱导分化 神经元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徐康 刘启为 +2 位作者 陆艳卉 郭佳 韩素桂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1年第6期631-63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TNT)、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Plasma 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TNT)、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Plasma 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而评价其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NIHSS评分分为3组,分别为轻型组38例、中型组68例及重型组44例,同时随机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记录所有纳入研究者入院时、患者发病后第24 h, 3 d的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动态变化;根据纳入患者不同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在不同预后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评价相关预测效能。结果各患者组入院后检测时段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3 d患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较第24 h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检测时段内组间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102例,预后不良48例,预后不良组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NT-proBNP,hs-TNT,Lp-pLA2三者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效能最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hs-TNT,Lp-pLA2水平较高,且与NIHSS评分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高敏肌钙蛋白T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