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5章脑出血临床管理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谦 冀瑞俊 +21 位作者 赵萌 王文娟 陆菁菁 李娜 刘艳芳 边立衡 于嵩林 李昊 张倩 吴建维 王丹丹 王晶 李朝霞 姜睿璇 康开江 薛艺萌 押小龙 何蕲恒 莫少华 赵性泉 赵继宗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9期1014-1023,共10页
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鉴于管理脑出血所面临的紧迫和复杂挑战,本指南旨在为其临床处理提供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本章节覆盖了从脑... 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鉴于管理脑出血所面临的紧迫和复杂挑战,本指南旨在为其临床处理提供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本章节覆盖了从脑出血院前评估、医疗干预到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具体推荐方面,本指南根据不同的证据等级,为早期诊断、影像学评估、急性期干预、内科和重症监护、外科干预以及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指导,旨在全面提升自发性脑出血诊疗的科学性和系统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急诊评估 内科治疗 手术治疗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陆菁菁 潘杰 +5 位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王云 梁继祥 陶蔚 连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以及容积重建 (VRT)。 3D 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 ,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3D CTA发现 13例 15个动脉瘤 ,遗漏 1个直径 1.2mm的动脉瘤 ,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 1.8mm。DSA发现 14例 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 ,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 ,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3D 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 ,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成像 医师 患者 术前评估 三维 直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颞叶癫痫脑灰质和白质减少及其与病程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陆菁菁 李文静 +3 位作者 何晖光 冯逢 金征宇 吴立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93,共8页
目的利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测量颞叶癫痫患者的脑灰质和白质的变化,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单侧颞叶癫痫的患者及22例健康人进行常规MR扫描,并采集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T1加权像。对3D T1结构... 目的利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测量颞叶癫痫患者的脑灰质和白质的变化,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1例确诊单侧颞叶癫痫的患者及22例健康人进行常规MR扫描,并采集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T1加权像。对3D T1结构像进行配准、分割和平滑后,利用一种优化的VBM进行分析,计算分割后的脑灰质和白质的体积,并将颞叶癫痫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获知颞叶癫痫患者各脑区的灰质和白质的变化,并将局部及全部脑灰质和白质的变化分别与患者的起病年龄及癫痫发作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相比,优化的VBM在癫痫起源的同侧脑区和对侧脑区均发现弥漫的脑灰质和白质体积下降(P<0.05)。双侧大脑各叶均出现局部灰质体积下降,以颞叶和额叶的局部灰质体积下降明显,而局部白质体积下降出现在双侧颞叶、顶叶和额叶,且扣带回出现局部白质下降。全脑的灰质体积和白质体积与癫痫病程呈负相关(P<0.05)。在癫痫发作早期,脑实质下降趋势明显,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脑白质下降比灰质明显。结论癫痫患者有广泛的灰质和白质体积减少,在癫痫病程早期下降明显,脑白质较灰质的体积下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灰质 白质 癫痫病程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用于多系统萎缩患者黑质纹状体投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陆菁菁 王含 +3 位作者 冯逢 付海鸿 金征宇 崔丽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90-993,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在多系统萎缩(MS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确诊的MSA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行头颅常规MRI和DTI扫描,使用3.0T MR机和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为1000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在多系统萎缩(MS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确诊的MSA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行头颅常规MRI和DTI扫描,使用3.0T MR机和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为1000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测量所有受试对象的双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及黑质外1/3处的FA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MRI见4例在T2像上壳核显示裂隙状高信号,其中1例合并T2像上壳核和尾状核弥漫信号增高。3例示桥脑及小脑严重萎缩,1例合并桥脑类“十”字形的T2像上高信号改变,另2例示小脑蚓部及半球中度萎缩。4例可见轻-中度额叶及颞叶萎缩。病变组FA值在苍白球及黑质外1/3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尾状核头部的FA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壳核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MRI对MSA的诊断价值有限。MSA患者在黑质纹状体投射局部的FA值较正常人下降,提示其存在的病理改变。DTI可在活体无创地评价黑质纹状体投射的病变,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黑质纹状体投射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靶向磁性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的磁共振分子成像 被引量:8
5
作者 陆菁菁 王芳 +1 位作者 金征宇 钟定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28,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靶向部分重组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成像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连接形成靶向探针,无靶向物质的成像部分作为对照材料。利用体外细胞实验和荷瘤裸鼠体内实... 目的探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靶向部分重组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与成像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连接形成靶向探针,无靶向物质的成像部分作为对照材料。利用体外细胞实验和荷瘤裸鼠体内实验探索探针的靶向结合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靶向探针和敏感肿瘤细胞株A549共同孵育,非靶向材料和同种细胞孵育作为对照,细胞洗脱后裂解,磁共振成像测量细胞裂解液的T2值。体内实验将靶向探针和非靶向材料分别注入实验组和对照组荷瘤裸鼠体内,磁共振成像动态检测肿瘤局部组织的信号和T2值变化。结果体外细胞实验和肿瘤体内实验均证实靶向探针与非靶向颗粒溶液相比,与体外细胞和体内肿瘤组织有更强的结合能力。结论肿瘤磁共振分子成像可使用靶向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探针,实现肿瘤的靶向成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分子影像学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7
6
作者 陆菁菁 梁文华 +4 位作者 钟定荣 张云庆 朱朝晖 秦明伟 金征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 目的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多发肿块直径0.5~3cm,单发肿块直径5.5~9.5cm。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低、等、强回声,血流超声可有或无血流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渐进式强化。1例患者11C-乙酸盐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未见阳性发现。5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68均阳性。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脾脏特有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常无特异表现,增强CT表现可提示其血管性肿瘤特征,确诊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状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18
7
作者 陆菁菁 龙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症状 研究 治疗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首诊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陆菁菁 季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患者发病4h内的首诊CT对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组98例患者均由发病后4h内CT诊断为ICH,24h后复查CT,以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先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与血肿扩大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患者发病4h内的首诊CT对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组98例患者均由发病后4h内CT诊断为ICH,24h后复查CT,以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先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与血肿扩大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Logistic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6.5%。根据影响力大小,首诊CT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依次是血肿密度不均和首诊CT距发病的时间(IOFC)。结论首诊CT对ICH早期血肿扩大具有明确的预测作用。血肿密度不均和IOFC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出血 早期血肿扩大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多模式镇痛用于开颅术后切口局部疼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陆菁菁 于书卿 +1 位作者 钱柯 王集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19-620,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患者术后切口局部疼痛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129例择期开颅手术的神经外科患者,记录术后1周内头痛的发生时间、部位、强度和性质。确诊切口局部疼痛后,分别给予氨酚羟考...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患者术后切口局部疼痛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129例择期开颅手术的神经外科患者,记录术后1周内头痛的发生时间、部位、强度和性质。确诊切口局部疼痛后,分别给予氨酚羟考酮(治疗组)或罗痛定(对照组)口服。结果开颅术后患者1周内切口局部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39.5%(51/129)。治疗组疼痛缓解显效率为76.9%(20/26),对照组为36.0%(9/25)(P<0.01);治疗组疼痛强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应用氨酚羟考酮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切口局部中-重度疼痛是开颅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氨酚羟考酮对其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羟考酮 对乙酰氨基酚 术后疼痛 颅脑手术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的多模式镇痛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菁菁 杨中华 赵性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应用影像、超声检查和临床特征分析等方法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头痛的原因,并观察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治疗中-重度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07名aSAH患者分别在出血... 目的应用影像、超声检查和临床特征分析等方法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头痛的原因,并观察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治疗中-重度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07名aSAH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 d行头痛10 cm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明确其发生原因。对无明确病因学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剂,每次1片,每日3次,疗程3 d;对照组给予罗痛定,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 d。结果86.9%(93/107)的a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16.1%(15/93)的头痛患者经CT发现继发性脑积水,12.9%(12/93)经TCD发现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其余61.3%(57/93)无阳性发现,考虑为出血后对脑膜和神经根刺激所致疼痛。对此类患者,氨酚羟考酮的总体显效率和疼痛强度差(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PI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大多数a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对其中无病理学改变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模式镇痛 病因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陆菁菁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网络开放平台用于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级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6人参加脑血管病临床实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目的探讨网络开放平台用于血管神经病学循证医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级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6人参加脑血管病临床实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组,对照组为传统教学组。由同一组临床指导教师授课,比较两组学生出科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为(94.6±6.1)分,对照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为(86.7±7.2)分,两组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为100%,对照组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为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研究生脑血管病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法,同时应用网络开放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循证医学 网络教育 辅助教学
下载PDF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陆菁菁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1期79-80,共2页
在分析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理念的概念、意义和应用后,表达PBL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及意义。将PBL教学法运用到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 在分析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理念的概念、意义和应用后,表达PBL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及意义。将PBL教学法运用到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从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的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迅速实现血管神经病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教育 医学 血管神经病学
下载PDF
生物技术专业优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陆菁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6-179,共4页
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基于“能力核心、行业导向、项目驱动”教学理念,探讨了面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评价方法的创新与构建。实践表明,生物技术... 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基于“能力核心、行业导向、项目驱动”教学理念,探讨了面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评价方法的创新与构建。实践表明,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
下载PDF
脑出血的经典临床评测量表及改良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菁菁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最为严重的卒中类型,致死、致残率甚高。ICH的评估量表对于制定标准化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不同研究间的均衡性至关重要。自2001年首个ICH评估量表问世以来,其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外部验证;并有多项...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最为严重的卒中类型,致死、致残率甚高。ICH的评估量表对于制定标准化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不同研究间的均衡性至关重要。自2001年首个ICH评估量表问世以来,其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外部验证;并有多项研究致力于通过改良这一量表来提供更优秀的ICH预后评测工具。本文主要针对经典的原始脑出血评分(the original ICH,OICH)及其改良量表从研究背景、方法学、评估指标、外部验证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阐明其适用范围和临床效度,为临床医师按需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评估量表 死亡率 预后 评估
下载PDF
新型脑出血临床评估量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菁菁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3期236-241,共6页
自2001年首个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预后评估量表问世以来,其临床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外部验证。但毕竟原始脑出血(original ICH,oICH)评分量表是设计来评价30 d死亡事件的,并没有包括诸多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子,因此对功... 自2001年首个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预后评估量表问世以来,其临床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外部验证。但毕竟原始脑出血(original ICH,oICH)评分量表是设计来评价30 d死亡事件的,并没有包括诸多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因子,因此对功能预后的预测准确率欠佳。为了预测ICH患者的功能预后,一系列新型评测体系被建立起来。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新型ICH评估量表从研究背景、方法学、评估指标、外部验证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阐明其适用范围和临床效度,为临床医师按需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评估量表 预后 评估
下载PDF
简述Hp相关性胃炎治疗中有关根除Hp的中西药治疗近况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陆菁菁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6期11-13,共3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fi,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根除Hp后,胃炎的复发率可大大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重要作用,根除Hp已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fi,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根除Hp后,胃炎的复发率可大大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肠疾病的转归和预防有重要作用,根除Hp已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得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变得较棘手。本文就Hp相关性胃炎治疗中的Hp根除方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西药治疗 中药治疗 中西药结合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在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早期的变化(英文)
17
作者 陆菁菁 张邵东 +1 位作者 翟晶 万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646-4649,共4页
背景:某些颅脑手术中难免会对脑血管进行牵拉、夹闭等机械性刺激,导致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目前这种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及病理预后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血管直径、脑血流量、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 背景:某些颅脑手术中难免会对脑血管进行牵拉、夹闭等机械性刺激,导致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目前这种急性机械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及病理预后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血管直径、脑血流量、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在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h)的变化。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选用健康成年的杂种猫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5kg,由中国医学科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Periflux5010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瑞典Perimed公司)。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200g/L水合氯醛腹腔注射(2mL/kg)麻醉后,取俯卧位。正中切开头皮,于前囟后1.5cm,旁开1.5cm开方形骨窗,8×10mm,挑破硬脑膜,选择无血管或少血管的脑表面固定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的微细探头。再使动物侧卧位,利用手术显微镜,通过眶下入路,暴露右侧大脑中动脉。选择大脑中动脉跨越嗅束前部位,利用钝性器械重复刺激大脑中动脉,频率为100次/min,持续30min。分别于刺激前,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测量刺激前后大脑中动脉直径的变化,监测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观察刺激后2h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刺激前,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大脑中动脉直径和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以及刺激2h后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纳入6只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中动脉直径的变化:刺激结束后0,0.5,1.0h大脑中动脉直径分别为(0.617±0.129),(0.723±0.082),(0.840±0.084)mm,与刺激前比较,明显变窄[(0.897±0.066)mm,t=4.74,4.017,1.299,P<0.01]。②脑组织灌流指数的变化:刺激结束后0,0.5,1.0,1.5,2.0h灌流指数分别为67.8±18.5,82.5±17.5,89.8±24.0,94.0±22.2,98.5±21.0,明显低于刺激前(159.2±23.5,t=4.716~7.469,P<0.01)。③大脑中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大脑中动脉经急性机械性刺激后早期(2h)内皮细胞染色质边集,凝聚成新月形小体,线粒体嵴模糊不清。结论:机械性刺激猫大脑中动脉可导致脑血管痉挛。刺激后早期(2h)即出现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显示内皮细胞的凋亡现象。提示颅脑手术中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应尽可能的轻微,尽量减少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避免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颅内 内皮细胞/超微结构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及氧化铁粒子标记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大鼠中的应用
18
作者 陆菁菁 王裕 +3 位作者 金征宇 魏俊吉 冯逢 王任直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氧化铁粒子标记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线栓法建立9只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磁共振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价,并对上述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用超顺磁性氧化铁体外标记骨髓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氧化铁粒子标记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线栓法建立9只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磁共振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价,并对上述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用超顺磁性氧化铁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另筛选18只脑缺血大鼠,分别接受缺血对侧皮层(n=6)、缺血同侧纹状体(n=6)的标记干细胞移植,并设对照组(n=6)。分别在脑缺血后1d、细胞移植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观察各时间点的标记干细胞显示情况,并对各组之间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行为学评分、磁共振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价对大鼠脑缺血模型评价的相关性好。磁共振各序列均可显示局部移植的标记干细胞,梯度回波序列最敏感,T2像空间分辨力高。磁共振成像可显示局部移植标记干细胞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分布变化。干细胞治疗各组之间脑梗死体积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成像是大鼠脑缺血模型评价的理想工具,配合氧化铁粒子标记干细胞可活体状态下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分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梗塞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猫急性脑血管痉挛早期脑血流和脑组织谷氨酸的变化
19
作者 陆菁菁 张绍东 +1 位作者 翟晶 万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MCA)受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h内)的血管直径、脑血流量和谷氨酸变化。方法6只猫开颅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MCA30min,测量刺激前后MCA直径的变化,监测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测定脑皮层细胞间隙中谷氨酸浓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猫大脑中动脉(MCA)受机械性刺激痉挛后早期(2h内)的血管直径、脑血流量和谷氨酸变化。方法6只猫开颅暴露右侧MCA,机械刺激MCA30min,测量刺激前后MCA直径的变化,监测皮层脑组织灌流指数,测定脑皮层细胞间隙中谷氨酸浓度的变化。结果机械性刺激MCA后,MCA直径缩小,为刺激前的68·2%。脑组织灌流指数下降到刺激前的48·7%。刺激结束后2h,MCA直径恢复正常。脑组织灌流指数恢复到刺激前的63·8%。机械刺激期间谷氨酸浓度迅速增加,可达到正常值的40倍,在撤除刺激后,谷氨酸浓度没有明显减少。结论机械性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 血管痉挛 谷氨酸
下载PDF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生命科学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陆菁菁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3-116,共4页
高校学科竞赛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活动,它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锻炼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对高校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以生命科学学科为例,对其学科竞赛的管理体系进行了实证研... 高校学科竞赛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活动,它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锻炼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对高校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以生命科学学科为例,对其学科竞赛的管理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高校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管理体系 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