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倾斜深埋巨厚煤层掘巷冲击地压前兆特征及其灾害防治
1
作者 来兴平 贾冲 +6 位作者 胥海东 崔峰 刘旭东 王昊 陆长亮 张随林 何仕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50,共14页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变化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策略,并完成现场工程实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前第2~5天出现微震总能量极低值,或存在至少4 d的能量潜伏期;冲击地压发生前5 d普遍存在3 d以上的最大能量占比高频波动期。冲击地压发生前存在明显缺震现象,发生位置集中分布在距离掘进工作面较近的微震能量极小值区间范围内,或位于微震能量极值区间附近的微震频次极小值区间范围内,且冲击地压事件位于冲击变形能指数较高区域。急倾斜巨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的坚硬覆岩结构不易破断,使得巷道掘进存在上水平采空区两侧“双翼型”应力集中,掘进工作面前方与巷道底部受顶底板岩层相互挤压的应力集中分布且能量积聚显著,随着巷道掘进深度增加其应力集中与能量积聚进一步增强,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综合分析形成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工作面爆破卸压、巷道钻孔卸压与补强支护、复杂区域架蓬的冲击地压防治策略。结合冲击地压时空前兆异常为及时加强卸压力度提供时机。通过工作面与巷道卸压使得掘进期间未发生单日累计1×105 J以上微震能量,在对支护优化调整与复杂区域重点防护后,巷道掘进日均微震能量降至2.2 kJ,其1 kJ以上微震事件占比下降且巷道断面整体平整。研究结果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掘进 冲击地压 前兆特征 防治策略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岩石蠕变扰动特性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波 陆长亮 +1 位作者 崔峰 张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9,共11页
工程深部开采活动中,岩石周围应力环境较为复杂,且对扰动作用极为敏感。在已经提出的岩石“蠕变扰动效应”以及“强度极限邻域”概念的前提下,利用CT技术手段对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外进行微观扫描探测,观察岩石内部损伤变化过程,... 工程深部开采活动中,岩石周围应力环境较为复杂,且对扰动作用极为敏感。在已经提出的岩石“蠕变扰动效应”以及“强度极限邻域”概念的前提下,利用CT技术手段对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外进行微观扫描探测,观察岩石内部损伤变化过程,同时运用单位像素坐标点建立孔隙之间距离,并结合工程实例得出以下结论:①分析横、纵应力-应变曲线可知,岩石在纵向与横向同时存在一个长期强度,且岩石进入横向长期强度优先纵向,但是通过CT扫描岩石内部孔隙结构变化可知,岩石纵向长期强度阈值相比横向更准确;②通过分析岩石轴向CT扫描图,在轴压45MPa时,岩石内部只出现新的较少孔隙结构,且内部孔隙并未出现相连贯通现象;而在轴压50MPa时,未扰动时就可清楚看出岩石内部新的孔隙结构出现贯通现象,随着扰动的施加,岩石内部出现明显的裂痕条纹,说明岩石“强度极限邻域”为45~50MPa,可知以纵向长期强度判断“强度极限邻域”更具有说服力;③对CT扫描后的岩石试件进行伪彩色处理,利用岩石像素特征点之间的距离建立孔隙之间的距离,通过分析轴压40MPa与45MPa下岩石扰动前后的像素特征点之间距离可知,其只是略微的增加或减少;而在轴压50MPa下,岩石扰动前后像素特征点坐标值出现突增,像素特征点间的距离增加了214.27,说明岩石“强度极限邻域”为45~50MPa,且岩石在此轴压时对扰动极为敏感;④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判断其岩石“强度极限邻域”,通过应变曲线变化范围为工程实例及时提供有效预警,同时也为地下工程的岩石扰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长期强度 强度极限邻域 像素距离 孔隙之间距离 横向变形 纵向变形
下载PDF
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流变扰动损伤规律研究
3
作者 王波 胡仕宇 +5 位作者 黄子康 王灵 杨沛基 陆长亮 王军 黄万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5,共11页
为了研究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的损伤演化规律,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试验设备和自主研发的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开展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流变扰动效应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扰动次数增加,处于强度极限邻域内的... 为了研究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的损伤演化规律,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试验设备和自主研发的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开展岩石强度极限邻域内流变扰动效应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扰动次数增加,处于强度极限邻域内的岩石对扰动响应敏感,且扰动次数越多,岩石应变越大,瞬时弹性模量越小,破坏速度越快;通过识别不同扰动次数作用下岩石流变数据参数,得出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试验结果与拟合曲线吻合度较高,说明此模型是合理的;运用核磁共振试验设备对强度极限邻域内的岩石进行损伤探测,通过分析岩石T2谱曲线与峰谱曲线面积可知,T2谱曲线出现偏移,出现第三峰值且峰谱总面积增大。研究结果丰富了岩石流变扰动效应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极限邻域 岩石强度 本构关系 流变扰动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5例的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陆长亮 赵晓燕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8期100-100,142,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处理(应用拜阿司匹灵、渡立维、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钠等),疏...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处理(应用拜阿司匹灵、渡立维、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钠等),疏血通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治疗1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有无出血现象。结果:(1)疏血通组心绞痛控制的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2)疏血通组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均无临床出血现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减少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明显,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尼古丁对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霞 李文文 +2 位作者 张雪萍 陆长亮 孙海基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年第3期168-171,共4页
探讨尼古丁对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采用预先尼古丁处理后应激性胃溃疡造模法和先造模后尼古丁处理法,观察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1 mg/kg、3 mg/kg、9 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对应激3 h后胃粘膜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应激3 h后腹腔注射... 探讨尼古丁对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采用预先尼古丁处理后应激性胃溃疡造模法和先造模后尼古丁处理法,观察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1 mg/kg、3 mg/kg、9 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对应激3 h后胃粘膜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应激3 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1 mg/kg3、mg/kg9、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恢复2 h后对应激后胃粘膜的治愈作用。尼古丁对应激性胃溃疡的预防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 mg/kg尼古丁组溃疡指数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3 mg/kg尼古丁组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9 mg/kg尼古丁组胃溃疡指数显著增加。尼古丁对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尼古丁处理组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急性尼古丁处理能明显抑制束缚应激诱发的胃粘膜损伤,促进胃粘膜损伤的修复和治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应激性胃溃疡 溃疡指数 抑制率
下载PDF
向蟾蜍脊髓灰质腹角注射谷氨酸钠对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6
作者 陆长亮 张晓萌 +1 位作者 祝建平 艾洪滨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8,共5页
首先绘制了蟾蜍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池的精确定位图谱,然后分别将浓度为1、0.5、0.1、0.01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0.65%NaCl,对照组)微量(0.1μL)注射到蟾蜍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池,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腓肠... 首先绘制了蟾蜍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池的精确定位图谱,然后分别将浓度为1、0.5、0.1、0.01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及生理盐水(0.65%NaCl,对照组)微量(0.1μL)注射到蟾蜍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池,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腓肠肌收缩曲线,以收缩波的上升相持续时间、最大张力、张力变化速率、下降相持续时间为指标对各组腓肠肌的收缩曲线进行比较。结果:4组实验组腓肠肌的收缩形式是不同程度的强直收缩;各组收缩波的上升相持续时间、最大张力、张力变化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谷氨酸钠量效依赖关系,且1mol/L组腓肠肌强直收缩的张力、张力变化速率显著大于其他各组,这可能是由于谷氨酸钠与运动神经元上谷氨酸受体结合的数量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脊髓 灰质腹角 运动神经元池 L-谷氨酸钠 腓肠肌 收缩性
下载PDF
心可舒片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继明 陆长亮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5期76-76,99,共2页
目的:评价心可舒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10月间到我科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给欣康片、恬尔心、阿斯匹林、倍他乐克等治疗,疗程4周;心可舒组在上述治疗基础... 目的:评价心可舒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10月间到我科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给欣康片、恬尔心、阿斯匹林、倍他乐克等治疗,疗程4周;心可舒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疗程4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测18导联心电图、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凝血象等。结果:心绞痛缓解方面:常规组有效率为79.4%,心可舒组为94.0%,两组间比较P〈0.05。心电图改善方面:常规组有效率为82.4%,心可舒组为94.1%,两组间比较P〈0.01。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凝血象等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可舒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心可舒片
下载PDF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研究室简介
8
作者 陆长亮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98,共1页
本研究室主要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电生理技术、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机接口等技术进行应激状态下胃肠机能的中枢调控机制(参与调控的中枢核团、神经元放电、神经通路、神经递质及受体等)、清醒大鼠执行某种行为时大脑皮层感觉运... 本研究室主要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电生理技术、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机接口等技术进行应激状态下胃肠机能的中枢调控机制(参与调控的中枢核团、神经元放电、神经通路、神经递质及受体等)、清醒大鼠执行某种行为时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神经元电信号编码、心脏电生理以及脊椎动物比较生理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生理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室 电生理技术 化学技术 调控机制 免疫细胞
下载PDF
房扑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9
作者 王继明 陆长亮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5期178-179,共2页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发生相对少见,据估计约占整个室上性心动过速的10%,男性多于女性,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锯齿波”。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射频导管消融术 室上性心动过速 体表心电图
下载PDF
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胜伟 陆长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3期90-91,共2页
目的分析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常见心力衰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组5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西地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 目的分析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常见心力衰竭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组5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西地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Dd及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常见病心力衰竭采取西地兰治疗,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 心力衰竭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波 刘重阳 +2 位作者 陈学习 陆长亮 黄子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484-491,共8页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着高地应和强扰动等问题,进行岩石流变扰动效应的相关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根据试验需求和以往试验系统的不足,研制了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试...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面临着高地应和强扰动等问题,进行岩石流变扰动效应的相关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岩石流变扰动效应,根据试验需求和以往试验系统的不足,研制了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试验仪主机、扰动加载装置、逐级加载辅助装置及测试分析系统4部分。其中,试验仪主机应用杠杆原理,采用两级杠杆扩力,扩力比为1∶100,可为试验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轴压;扰动加载装置采用弹簧和行程开关的组合设计,缩减了约1/2的冲击砝码随机往复振荡时间,使获得的试验数据更加准确;逐级加载辅助装置应用定滑轮与吊桶的组合设计,帮助试验仪实现低等级连续缓慢的逐级加载功能,为试验提供必要条件;测试分析系统由动态测试信号分析系统和各类型传感器组成,可对应力、应变、冲击扰动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岩石单轴流变及其扰动效应试验验证了RRTS-Ⅳ型试验系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RTS-Ⅳ型试验系统取得的试验结果符合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且性能优于以往试验系统。RRTS-Ⅳ型试验系统适用于岩石流变及其扰动效应相关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流变扰动效应 试验系统 扰动加载 逐级加载 试验验证
下载PDF
流变扰动效应引起岩石微观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波 陆长亮 +2 位作者 刘重阳 胡仕宇 黄子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47-254,共8页
为研究岩石在流变扰动作用下的微观结构损伤变化规律,进行了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实验,通过核磁共振(NMR)对"扰动敏感领域"内、外红砂岩进行测试分析,得出红砂岩的孔隙度、横向弛豫T_(2)谱分布、核磁共振成像图。结果表明:岩样在... 为研究岩石在流变扰动作用下的微观结构损伤变化规律,进行了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实验,通过核磁共振(NMR)对"扰动敏感领域"内、外红砂岩进行测试分析,得出红砂岩的孔隙度、横向弛豫T_(2)谱分布、核磁共振成像图。结果表明:岩样在扰动非敏感区时,孔隙率与T_(2)谱峰曲线在扰动前5次变化较快随扰动次数增加逐渐趋于平稳状态,谱峰曲线没有发生向右偏移现象,反映岩样在冲击扰动前5次时累积变形增大较快之后变形趋于衰减直至变形趋于恒定状态,岩样内部没有产生新的孔隙孔径,且扰动不会引起永久变形;岩样在扰动敏感区时,T_(2)谱峰曲线整体出现向右偏移且高度明显增大,反映岩样累积变形处于加速状态,内部大、小尺寸孔隙孔径都有明显增多现象同时孔隙孔径不断扩张、贯通演变为较大尺寸孔隙,随扰动次数增大损伤程度也加大,扰动敏感区扰动起主导作用;在非扰动敏感区大孔隙谱峰面积随扰动次数增加基本未发生变化,谱峰总面积在扰动5次前逐渐减小之后基本不变,在扰动敏感区谱峰总面积突增,且出现第三谱峰曲线,反映岩样在非扰动敏感区部分孔隙孔径出现了压密状态,扰动敏感区大尺寸孔隙持续贯通增大;核磁共振成像图更直观的显示扰动敏感区与非敏感区在扰动次数增加下的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敏感领域 核磁共振 流变扰动 岩石损伤 孔隙度
下载PDF
岩石三轴流变扰动效应损伤演化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波 陆长亮 +1 位作者 黄子康 胡仕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从微观损伤角度建立不同围压下岩石是否进入“强度极限邻域”的判别标准,对红砂岩进行常规三轴流变扰动逐级加载试验,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对流变扰动前后岩石进行分析对比,得到不同围压下T_(2)谱曲线、孔隙率、孔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从微观损伤角度建立不同围压下岩石是否进入“强度极限邻域”的判别标准,对红砂岩进行常规三轴流变扰动逐级加载试验,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对流变扰动前后岩石进行分析对比,得到不同围压下T_(2)谱曲线、孔隙率、孔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围压下的岩石存在一个流变应力阈值,当岩石应力状态小于该阈值时,施加扰动载荷T_(2)谱曲线第1,2谱峰高度均无明显的变化;当岩石应力状态大于该阈值时,T_(2)谱曲线第1,2谱峰出现突增现象,且产生新的谱峰曲线,同时T_(2)谱曲线发生向右偏移现象,说明该应力阈值是判别岩石是否进入“强度极限邻域”内、外的界限;②不同围压下岩石存在一个“强度极限邻域”界限范围,当纵向应力小于该应力时,T_(2)谱曲线谱峰总面积在扰动前后变化不明显,当纵向应力大于该应力时,T_(2)谱曲线谱峰总面积明显增大,且出现第3个T_(2)谱曲线谱峰面积,说明处于“强度极限邻域”外的岩石损伤较小,不易产生流变扰动破坏,反之会加大岩石内部损伤,最终致使岩石发生扰动失稳破坏;③岩石在围压0.5 MPa时比围压1.5,3.0 MPa下先进入“强度极限邻域”范围,围压的存在提高了岩石长期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损伤逐渐减小;④核磁共振成像图谱清楚地反映出“强度极限邻域”内、外岩石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流变 强度极限邻域 微观损伤 核磁共振 T_(2)谱曲线
下载PDF
蠕变扰动效应下红砂岩强度极限邻域试验研究
14
作者 王波 刘重阳 +3 位作者 陈学习 陆长亮 黄子康 胡仕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60,共7页
为得到更合适的强度极限邻域及其划分依据,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主研发的RRTSIV型岩石蠕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及动态测试分析系统,通过岩石蠕变及其扰动效应下单轴压缩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开展红砂岩强度极限邻域及其划分依据相关研... 为得到更合适的强度极限邻域及其划分依据,以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主研发的RRTSIV型岩石蠕变扰动效应试验系统及动态测试分析系统,通过岩石蠕变及其扰动效应下单轴压缩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开展红砂岩强度极限邻域及其划分依据相关研究。依据试验结果,首先从分级加载蠕变曲线和应力应变等时曲线2个方面分析了横向蠕变和轴向蠕变所确定长期强度的差异性;然后从瞬时扰动变形量和残余扰动变形量转化规律2个方面对岩石横向蠕变和轴向蠕变所确定的强度极限邻域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到合适的强度极限邻域及其划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瞬时扰动变形量,以残余扰动变形量转化规律确定强度极限邻域更合适;相对于轴向蠕变残余扰动变形量转化规律,以横向蠕变残余扰动变形量转化规律确定强度极限邻域更合适,由此得出红砂岩的强度极限邻域阈值约为32.5 MPa;长期强度确定的强度极限邻域阈值与残余扰动变形量转化规律确定的强度极限邻域阈值相差约2.5 MPa,但作为简单的初步分析判定,以长期强度界定强度极限邻域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极限邻域 蠕变扰动效应 横向蠕变 轴向蠕变 长期强度
下载PDF
含瓦斯煤岩流变规律及三维本构模型研究
15
作者 王波 黄子康 +3 位作者 胡仕宇 王灵 杨沛基 陆长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7,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含瓦斯煤岩的蠕变本构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机和含瓦斯煤岩流变扰动效应渗流试验装置进行含瓦斯煤岩三轴流变试验,得出含瓦斯煤岩的蠕变规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流动法则建立了含瓦斯煤岩三... 为了深入研究含瓦斯煤岩的蠕变本构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RRTS-Ⅳ型岩石流变扰动效应试验机和含瓦斯煤岩流变扰动效应渗流试验装置进行含瓦斯煤岩三轴流变试验,得出含瓦斯煤岩的蠕变规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流动法则建立了含瓦斯煤岩三维蠕变本构方程,利用MATLAB对得出的蠕变方程进行拟合,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高,验证了所建方程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的含瓦斯煤岩三维蠕变本构方程推断出含瓦斯煤岩存在极限变形量,结合试验过程可知,当含瓦斯煤岩的变形量达到该值时,应变速率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导致煤岩发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岩 蠕变 本构方程 极限变形
下载PDF
改良式T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颜红 成敏 +3 位作者 蔡欣 陆长亮 谭春艳 张晓芸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2期38-41,共4页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国内医学教育涌现出了基于问题,基于团队,基于案例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通过一种合作式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提升个人能力。... 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国内医学教育涌现出了基于问题,基于团队,基于案例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通过一种合作式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提升个人能力。结合国内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对TBL教学法进行适当优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比如雨课堂、案例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等相融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雨课堂可以提高TBL的课堂效率,实时反馈学生预习效果;案例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助于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改良式TBL教学法从基础医学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L 雨课堂 CBL SEMINAR教学法 思维导图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教育
下载PDF
基于胀锁式对穿锚索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谷长宛 王波 +1 位作者 王军 陆长亮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6,共11页
基于胀锁式对穿锚索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是一种针对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支护的新型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机理及优化支护方案,以济宁三号煤矿123_(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工业... 基于胀锁式对穿锚索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是一种针对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支护的新型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机理及优化支护方案,以济宁三号煤矿123_(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工业试验的相关结论,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对锚固单元中煤体内部破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荷载特征、不同加固方式下窄煤柱变形量变化规律及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胀锁式对穿锚索可以有效控制窄煤柱变形;由锚索预应力产生的压应力区呈对称分布;锚固体内部产生了共轭剪切破坏带,且共轭剪切带与水平面夹角约为45°;锚索轴向荷载具有显著阶段特征;峰前阶段,锚索轴力基本稳定;峰后阶段,锚索轴力显著增大,且杆体中部载荷大于两端;锚索采用间排距在0.8 m×1.0 m~1.5 m×1.0 m的双排布置方式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可为完善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理论和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锁式对穿锚索 沿空掘巷 窄煤柱 双向加固
下载PDF
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生理实验在医学课程整合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文霞 陆长亮 +2 位作者 谭春艳 鲁洪 王益光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年第4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生理实验教学在医学课程整合中的效果。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学生对实验...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生理实验教学在医学课程整合中的效果。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学生对实验改革认可度高,实验组的病例分析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临床案例的自主设计性生理实验教学能促进医学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临床案例 自主设计性实验 课程整合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自振频率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雨峰 吕风英 +3 位作者 刘双华 王兰普 王波 陆长亮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年第5期221-225,共5页
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为原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YSYS对1#机组段地下厂房进行了结构动力计算,分析了厂房可能出现的振源,并对其进行相应复核,运用谐响应分析法对不同扰动幅值及动荷载频率下厂房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厂房自... 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为原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YSYS对1#机组段地下厂房进行了结构动力计算,分析了厂房可能出现的振源,并对其进行相应复核,运用谐响应分析法对不同扰动幅值及动荷载频率下厂房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厂房自身的振动特性,对厂房整体结构进行了共振复核,结果表明:当厂房处于较低频率时,其机械的转速、叶片数等基本不会出现共振的危险,整体结构稳定;厂房整体共振频率可能性小,整体受动力影响较小,振动来源及所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在承受范围内,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振特点 有限元 结构动力计算 共振复核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人员定位装置研究
20
作者 史文龙 颜志恒 +2 位作者 李军 王波 陆长亮 《河南科技》 2021年第3期63-65,共3页
根据地下洞室施工特性及地质条件,本研究对地下洞室人员定位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其间详细介绍了洞口检卡系统的安装、调试注意事项,指出了洞室内分站、读卡器的安装位置要求,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和监测人员位置信息准确;结合人员定位同步显... 根据地下洞室施工特性及地质条件,本研究对地下洞室人员定位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其间详细介绍了洞口检卡系统的安装、调试注意事项,指出了洞室内分站、读卡器的安装位置要求,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和监测人员位置信息准确;结合人员定位同步显示系统,将地下洞室内部情况和进出洞室通过显示屏方式反映出来;对定位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模块化规划,避免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送,保证人员定位系统运行安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人员定位 同步显示 安全施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