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邹剑 陈云丰 +2 位作者 杨庆诚 陆耀红 刘珅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参加骨科学学习的24名八年制学生和25名临床医学专业“4+4”(以下简称“4+4”)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制学生接受传统授课学习(对照组),“4+4”学生... 目的: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参加骨科学学习的24名八年制学生和25名临床医学专业“4+4”(以下简称“4+4”)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制学生接受传统授课学习(对照组),“4+4”学生接受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观察组)。比较2组学生的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见习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学生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见习成绩的差异也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学生对教学的总满意率相当,但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非常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3)。结论:在骨科学本科教学中应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学生及教师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骨科学
下载PDF
美国骨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Milestones2.0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珅 陈云丰 +2 位作者 杨庆诚 王洪 邹剑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评估骨科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对促进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骨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Milestones2.0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发布,针对骨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进行评价的系统,该系统的核心目的是评估参加ACGME培训项目... 评估骨科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对促进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骨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评价系统Milestones2.0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发布,针对骨科住院医师胜任力进行评价的系统,该系统的核心目的是评估参加ACGME培训项目骨科医师的核心胜任力。本文谨以该系统为例,围绕ACGME提出的六项胜任力,即患者照护、医学知识、基于系统的实践、基于实践的学习、职业素养和人际沟通技巧,介绍分阶段目标胜任力评价系统的主要内容、评价表主要结构及使用方法,以期为借鉴骨科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的评估手段,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分阶段目标 骨科 胜任力评价 美国
下载PDF
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文博 张方蓉 +1 位作者 石亭旺 陈云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79,共6页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并完整切除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肿瘤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多存在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差、成像扫描时间长等问题,无法对其行早期诊断,也难以满足手术导航的要求。作...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并完整切除可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用于恶性肿瘤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多存在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差、成像扫描时间长等问题,无法对其行早期诊断,也难以满足手术导航的要求。作为一种具有优异成像特性的新型成像技术,荧光成像能够对生物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时成像,即通过设计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实现对恶性肿瘤的精准检测;其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探针的荧光基团,选择性和特异性则取决于探针是否采取有效的靶向策略。研究显示,发射波长在近红外窗口内的近红外荧光团,尤其在近红外第二窗口内的荧光团,其光学性质优异,可有效提升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灵敏度;同时,基于恶性肿瘤独特的结构和代谢特性,各种靶向策略也已被开发出来用于设计“常亮”型荧光探针和“激活”型荧光探针,以显著提高恶性肿瘤荧光成像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基于此,该文对新近开发的近红外荧光团以及荧光探针靶向恶性肿瘤的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成像 恶性肿瘤 近红外荧光团 “常亮”型荧光探针 “激活”型荧光探针
下载PDF
缺血性骨坏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
作者 占泽铭 黄仁泰 陈云丰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缺血性骨坏死的发病与许多因素相关,学者们建立了一些动物模型进行骨坏死相关研究。通过股骨颈结扎法建立的仔猪Perthes病模型发展最成熟,近年灼烧小鼠股骨远端血供的建模方法逐渐成为常用方法。股骨头坏死的动物造模方式包括手术创伤... 缺血性骨坏死的发病与许多因素相关,学者们建立了一些动物模型进行骨坏死相关研究。通过股骨颈结扎法建立的仔猪Perthes病模型发展最成熟,近年灼烧小鼠股骨远端血供的建模方法逐渐成为常用方法。股骨头坏死的动物造模方式包括手术创伤、介入栓塞、激素和酒精诱导、液氮造模等,其中液氮造模因损伤小、操作简便、效率稳定,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在缺血性骨坏死的基础研究中,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且大部分研究方向集中于股骨头坏死、Perthes病,缺乏其他部位骨坏死造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骨坏死 动物模型 股骨头坏死 PERTHES病
下载PDF
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云丰 曾炳芳 +2 位作者 张惠箴 刘亮 周健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2-4,共3页
目的 建立腰神经根病的动物模型 ,探讨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方法 根据对L5神经根不同的处理方法 ,将 74只大鼠分成 4组 :假处理 (sham)组 15例 ,丝线结扎组(silk)组 18例 ,自体髓核 (np)组 18例 ,... 目的 建立腰神经根病的动物模型 ,探讨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方法 根据对L5神经根不同的处理方法 ,将 74只大鼠分成 4组 :假处理 (sham)组 15例 ,丝线结扎组(silk)组 18例 ,自体髓核 (np)组 18例 ,丝线结扎 +自体髓核 (silk +np)组 2 3例。各组分别于术后 3、7、14、2 8和35d取L5脊髓段作冰冻切片 ,行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白介素 1β(IL 1β)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sham组除术后 3d同侧脊髓后角GFAP和IL 1β反应增高外 ,其余分时段均呈阴性反应 ;silk组、np组和silk +np组与sham组比较 ,前 3者GFAP和IL 1β反应明显强烈 (P <0 .0 1) ;silk组和np组与silk +np组比较 ,后者反应更强烈 (P <0 .0 5 )。结论 silk +np是一种较理想的腰神经根病动物模型 ,神经损伤后可表现出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 动物模型 白介素-1Β
下载PDF
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云丰 柴益民 曾炳芳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5月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21例,尺桡骨双骨折引起的骨不连13例(AO/ASIF分型23-A3型8例;23-B3型5例),单纯尺骨骨折引起...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5月应用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21例,尺桡骨双骨折引起的骨不连13例(AO/ASIF分型23-A3型8例;23-B3型5例),单纯尺骨骨折引起的骨不连8例(A0/ASIF分型23-A3型3例;23-B3型5例)。首次发病开放性骨折15例(Gustillo和Anderson分级1级11例;2级4例),闭合性骨折6例。骨缺损1.5-5.0cm,平均3.1cm。术后每个月随访一次,观察临床表现和X线片。结果21例患者随访7-29月,平均14,7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月,平均4.6月。19例对位对线良好,一例冠状面成角〈100,另一例矢状面成角150。Anderson评分:优8例(38.1%),良11例(52.4%),差2例(9.5%),优良率90.5%。结论自体髂骨嵌入式植骨和坚强固定,术中彻底清创骨不连,重建尺骨长度和矫正畸形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是一种疗效明显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髂骨植骨 萎缩性骨不连 骨缺损 尺骨骨折
下载PDF
自体髂骨嵌入式植骨和桥接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萎缩性骨不连21例(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云丰 柴益民 曾炳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5-788,共4页
背景:坚强的固定和骨折部位充足的血供是治疗骨不连的基本保证。目的:观察自体髂骨植骨和桥接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于2002-08/2006-05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 背景:坚强的固定和骨折部位充足的血供是治疗骨不连的基本保证。目的:观察自体髂骨植骨和桥接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于2002-08/2006-05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对象:入选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21例,其中尺桡骨双骨折引起的骨不连13例,单纯尺骨骨折引起的骨不连8例。首次发病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6例。骨缺损1.5~5.0cm,平均3.1cm。方法:应用嵌入式髂骨植骨,填充骨缺损处。同时控制尺骨的长度和轴线,用5~8孔1/3管形钢板、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桥接固定,最远端至少固定2枚螺钉,近端3枚或4枚螺钉。固定后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临床表现和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测量其腕关节背伸和掌屈活动度,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14.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19例对位对线良好,1例冠状面成角<10°,另1例矢状面成角15°,优良率90.5%。结论:自体髂骨嵌入式植骨和钢板桥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能够重建尺骨长度,矫正畸形,取得良好的骨愈合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髂骨植骨 萎缩性骨不连 骨缺损 尺骨骨折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云丰 张先龙 +1 位作者 眭述平 曾炳芳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1年第3期132-136,共5页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翻修术适用于首次重建术后膝关节不稳定复发的病人。除了生物性因素、创伤、次要稳定装置的松弛之外,ACL重建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为技术性失误,包括骨隧道定向失误、髁间窝成形不充分、移植韧带张力不当、移植骨块固...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翻修术适用于首次重建术后膝关节不稳定复发的病人。除了生物性因素、创伤、次要稳定装置的松弛之外,ACL重建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为技术性失误,包括骨隧道定向失误、髁间窝成形不充分、移植韧带张力不当、移植骨块固定不牢和移植韧带来源不足。所以,术前应有周密的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韧带,确定隧道的位向。术后的康复训练与首次ACL重建术后不同,需要更保守的方法,且因人而异。翻修术仅是一种补救办法,主要是恢复日常生活而不是竞技性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翻修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
下载PDF
脊神经根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陈云丰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2年第2期80-82,共3页
本文介绍了脊神经根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研究进展 脊神经根病 病因学 发病机制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内侧支撑螺钉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 被引量:32
10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李元超 王磊 宋文奇 刘燕洁 章伟 张长青 曾炳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力学特性 轴向压缩
原文传递
重建钢板与钛制弹性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曾浪清 陈云丰 +6 位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王磊 宋文奇 张闻 刘燕洁 章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baqus 6.9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锁骨远端250 N轴向载荷及250 N垂直载荷下,计算三者锁骨远端位移、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情况。结果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TEN固定模型(0.23 mm)>无损锁骨模型(0.14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11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TEN固定模型(5.12 mm)>无损锁骨模型(3.71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25 mm)。轴向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33.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8.7 MPa)>无损锁骨模型(15.5 MPa);垂直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146.3 MPa)>无损锁骨模型(64.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6.1 MPa)。两种载荷下TEN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均与无损锁骨模型较接近;垂直载荷下重建钢板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与无损锁骨模型明显不同。内植物最大应力,轴向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91.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2.3 MPa),垂直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 248.0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TEN髓内固定治疗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锁骨应力分布更接近于正常锁骨,但其骨折端锁骨及TEN应力均较大。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其固定效果更稳定,但应力遮挡效应更明显。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建议采用TEN髓内固定治疗,但术后早期患肩应避免过度锻炼及持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 钛制弹性钉 重建钢板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Triple-Endobutton技术与锁骨钩钢板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海明 陈云丰 +2 位作者 陆叶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7期3105-3110,共6页
背景:锁骨钩钢板一度作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方案,但其置入治疗后仍存在许多并发症。Doub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短期随访疗效满意。目的:对Double-Endobutton技术进行改进,利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比... 背景:锁骨钩钢板一度作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首选方案,但其置入治疗后仍存在许多并发症。Doub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短期随访疗效满意。目的:对Double-Endobutton技术进行改进,利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比较Triple-Endobutton技术与锁骨钩钢板置入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应用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者23例,应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者22例。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对术中及住院期间的相关指标、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Triple-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总体疗效与锁骨钩钢板相当,但是Triple-Endobutton技术具有重建喙锁韧带达到解剖复位,内固定强度大和早期活动等优点,其治疗后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而且Triple-Endobutton钢板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长期留于体内无需取出,避免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ENDOBUTTON 锁骨钩钢板 内固定 重建
下载PDF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章伟 陈云丰 +3 位作者 宋文奇 张闻 曾浪清 刘燕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6-641,共6页
目的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 目的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LtF)。结果 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肱骨大结节 内固定 力学测试
原文传递
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手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8
14
作者 于仲嘉 虞申 +2 位作者 眭述平 孙玉强 陈云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7-208,共2页
报道28例手部短管状骨骨折、骨不愈合等,采用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其中Bennett′s骨折为28天,掌骨骨折为42天。全部病员无畸形,无钉孔感染,在骨折愈合的同... 报道28例手部短管状骨骨折、骨不愈合等,采用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其中Bennett′s骨折为28天,掌骨骨折为42天。全部病员无畸形,无钉孔感染,在骨折愈合的同时,手部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科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新型锁定钢板与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章伟 芮碧宇 +5 位作者 潘垚 傅士平 张明 张云龙 薛培璘 陈云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定钢板 AO—PHILOS钢板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6
作者 朱乃锋 张睿 +3 位作者 陈云丰 陆叶 何鸿陶 陆义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测量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寻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20具成人尸体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肱骨近端旋肱前动脉、腋神经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 目的测量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寻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20具成人尸体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肱骨近端旋肱前动脉、腋神经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5.1±0.2)cm(4.6~5.5 cm)、小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2.5±0.2)cm(2.0~3.0 cm)、旋肱前动脉的横径为(2.6±0.2)mm(2.2~3.1 mm)、旋肱前动脉与肱骨干长轴的夹角为(14±4)°(5~22°)、肩峰前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6.3±0.5)cm(5.2~7.0 cm)、大结节顶点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5±0.2)cm(3.2~4.1 cm)、腋神经与肱骨干长轴垂线的夹角为(22±7)°(8~37°)、三角肌前外1/3间隙处腋神经横径为(4.2±0.8)mm(3.7~5.5 mm)。结论本研究得出了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上方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安全区,以避免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损伤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 安全区 应用解剖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经皮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磊 陈云丰 +2 位作者 邹剑 罗从风 曾炳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介绍小切口经皮技术用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报道初步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经皮技术单纯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分级Ⅲ、IV度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例,术后平均10.5个月取出钢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按La... [目的]介绍小切口经皮技术用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报道初步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经皮技术单纯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分级Ⅲ、IV度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例,术后平均10.5个月取出钢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按Lazzcano评定标准,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术后3 d仅2例患者出现锁骨下区局部皮肤麻木症状。[结论]小切口锁骨钩钢板经皮内固定技术临床疗效较满意,同时切口隐蔽,可避免锁骨上神经损伤,适用于治疗Rockwood III、IV度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脱位 小切口 锁骨钩钢板
下载PDF
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燕洁 陈云丰 +4 位作者 曾浪清 王海明 王磊 魏海峰 陈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8,共6页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 目的对比三Endobutton技术解剖重建喙锁韧带与改良Weaver-Dunn术式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 12具新鲜冰冻尸肩,分别从前、后及上3个方向对标本施加70 N应力,测量锁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位移,完成后以25 mm/min的速率向上进行破坏试验,记录破坏负荷及断裂模式。将标本随机分为Endobutton组和改良Weaver-Dunn组,分别进行三Endobutton重建和改良Weaver-Dunn重建,重建后进行移位试验和破坏试验,比较不同情况下肩锁关节稳定性和力学强度。结果 Endobutton组比改良Weaver-Dunn组向前((8.72±1.41)mm vs(37.03±5.05)mm)及向后((8.03±3.68)mm vs(14.85±1.89)mm)的移位更小(P<0.05),与重建前喙锁韧带完整时(向前(7.81±2.22)mm,向后(7.16±1.95)mm)接近。向上移位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改良Weaver-Dunn组的破坏负荷为(172±9)N,明显低于Endobutton组(687±115)N和韧带完整组(685±234)N(P<0.05)。结论三Endobutton解剖重建喙锁韧带较改良Weaver-Dunn术式向前、向后移位更小,稳定性更接近于原完整韧带,且强度与喙锁韧带相近,能更好地恢复喙锁韧带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重建 Endobutton技术 Weaver-Dunn术式 稳定性 破坏负荷
原文传递
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钱锦峰 陈云丰 +1 位作者 杨发民 张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346-4347,共2页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多累及跟距关节,治疗难度大,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行走疼痛、扁平足、跟骨横径变宽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活动㈡.目前趋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最大限度恢复足部功能。笔者自2009年3月至2... 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多累及跟距关节,治疗难度大,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行走疼痛、扁平足、跟骨横径变宽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活动㈡.目前趋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最大限度恢复足部功能。笔者自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AO跟骨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治疗效果 锁定钢板 疗效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 2009年 全身骨折 跟骨骨折
下载PDF
喙锁韧带重建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乃锋 张云龙 陈云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测量喙锁韧带相关解剖学数据,为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完全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15具(30肩)成人尸体标本,分别标记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中心,测量韧带锁骨止点中心与锁骨骨性标志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 目的测量喙锁韧带相关解剖学数据,为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完全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15具(30肩)成人尸体标本,分别标记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中心,测量韧带锁骨止点中心与锁骨骨性标志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斜方韧带锁骨止点中心与锁骨远端、前缘、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1.87±1.12)mm(19.8~24.0 mm)、(6.34±0.45)mm(5.5~7.2 mm)、(20.47±1.02)mm(18.9~22.1 mm);锥状韧带锁骨止点中心与锁骨远端、前缘、后缘的距离分别为(36.69±0.92)mm(35.0~38.5 mm)、(15.71±0.56)mm(14.8~17.0 mm)、(5.53±0.39)mm(5.0~6.3 mm)。结论喙锁韧带锁骨止点中心与骨性标志的距离的测量,将有利于术者行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时完全解剖重建喙锁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韧带 锥状韧带 应用解剖 临床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