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虾共作模式下品种和机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唐建鹏 陈京都 +4 位作者 张明伟 姚义 温凯 闵思桂 陆佩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 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改善了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品质;机插密度极显著影响稻米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P<0.01),显著影响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P<0.05),米饭的食味品质均随机插密度降低而明显改善。互作分析表明,品种、机插密度和种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作对稻米品质产生较为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机插密度 优良食味粳稻 互作效应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对镉积累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京都 何理 +5 位作者 林忠成 戴其根 张军 郭保卫 许露生 张洪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0-393,共4页
以江苏省有代表性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生育期类型的5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Cd污染农田中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Cd积累特性。结果表明,56个供试水稻品种籽粒Cd含量变化范围为0.014~0.054 mg.kg-1... 以江苏省有代表性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生育期类型的5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Cd污染农田中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Cd积累特性。结果表明,56个供试水稻品种籽粒Cd含量变化范围为0.014~0.054 mg.kg-1,水稻籽粒Cd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籽粒Cd含量最高的品种是ELTO,扬粳687、泗阳1382、广陵香粳和武香粳9号水稻籽粒Cd含量较低。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含量以早熟中粳较高,中熟中粳较低,分别为0.024和0.020 mg.kg-1。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富集系数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生育期类型间转运系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类型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下载PDF
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系统中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京都 刘萌 +4 位作者 顾海燕 戴其根 仲晓春 林忠成 张洪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95-1299,共5页
通过室外砂土和黏土的大型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和黏土中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镉含量逐渐降低,添加铅和麦秸均促进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增加了水稻植株镉的含量,且铅的促... 通过室外砂土和黏土的大型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和黏土中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镉含量逐渐降低,添加铅和麦秸均促进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增加了水稻植株镉的含量,且铅的促进效应大于麦秸处理。添加铅和麦秸有利于镉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水稻籽粒镉的富集系数,砂土中添加铅、麦秸的处理籽粒镉含量和富集系数比镉单一处理分别增加44.00%、36.00%和41.67%、50.00%;黏土中分别增加58.62%、43.00%和46.15%、61.54%。镉进入土壤后会随着水分流动向下迁移,在砂土中的迁移能力大于黏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镉含量逐渐减少,黏土在40~60cm、砂土在60~80cm土层中镉含量与对照含量差异不显著。添加铅和麦秸可以降低镉在土壤中向下迁移的能力,降低幅度黏土大于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 麦秸 迁移
下载PDF
不同机械化有序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绍贵 唐建鹏 +4 位作者 苏伟 陈京都 景有翠 薛飞 严瑾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了探究不同机械化有序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及产量的影响,文章在长江中下游里下河稻区以常规机插为对照,选用宽窄行机插、密苗机插和机械穴直播等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开展研究,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及其产量结... 为了探究不同机械化有序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及产量的影响,文章在长江中下游里下河稻区以常规机插为对照,选用宽窄行机插、密苗机插和机械穴直播等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开展研究,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及其产量结构差异。与传统毯苗机插相比,宽窄行机插方式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穴数和苗数,又能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有效协调群体大小,实现穗数和穗粒数的优势组合,能够获得较高产量。密苗机插节省育秧和机插时间,同时不降低产量。机械穴直播技术在适宜播期、播量和密度下,充分发挥了直播种植优势,后期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得到保障,获得较高产量,且高于机插秧。在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时间情况下,同时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机插 密苗机插 机械穴直播 水稻产量
下载PDF
镉胁迫下不同耐性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酶和氮代谢酶研究(摘要)
5
作者 陈京都 何理 +6 位作者 许轲 戴其根 郭保卫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魏海燕 《中国稻米》 2013年第4期160-160,共1页
前期研究发现,水稻对镉胁迫的响应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按其生长发育的响应差异程度可将水稻分为镉耐性和敏感性两种类型,秀水63和汕优63受镉胁迫影响较小为镉耐性品种,扬稻6号、两优培九受镉胁迫影响较大为镉敏感性品种。
关键词 镉胁迫 水稻 光合特性 耐性 氮代谢酶 抗氧化酶 摘要 基因型差异
下载PDF
施氮量对稻季氨挥发特点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叶世超 林忠成 +9 位作者 戴其根 贾玉书 顾海燕 陈京都 许露生 吴福观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研究了施氮量对田面水NH4+-N浓度、氨挥发损失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施氮后田面水NH4+-N浓度和氨挥发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后1~3 d达到峰值,黏土要低于砂土... 在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研究了施氮量对田面水NH4+-N浓度、氨挥发损失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施氮后田面水NH4+-N浓度和氨挥发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后1~3 d达到峰值,黏土要低于砂土;氨挥发损失量为分蘖肥时期>倒4叶穗肥期>基肥时期>倒2叶穗肥期;黏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0.49~87.06 kg/hm2,占施氮量的10.92%~21.76%;砂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1.32~102.43 kg/hm2,占施氮量的11.32%~25.61%;施氮后氨挥发峰值和田面水铵态氮峰值同步出现,以分蘖肥时期最大,两者比值范围为23.76%~33.6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氮素积累量也增加,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黏土上的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要略高于砂土上的;土壤氮素含量在土壤深度40~50 cm处最低,相应各层土壤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黏土要高于砂土。从氨挥发损失的角度来看,当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氨挥发损失总量将跃增;而从水稻获得高产的角度来看,施氮量应为300 kg/hm2左右,因此,试验条件下水稻高产且环境安全的适宜施氮量为250~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施氮量 土壤类型 氮素利用率 水稻生长季
下载PDF
氮肥水平对江苏早熟晚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及其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34
7
作者 莹莹 胡星星 +5 位作者 陈京都 杨雄 马群 葛梦婕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86-2092,共7页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 以江苏省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kg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氮肥 食味品质
下载PDF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洪程 郭保卫 +12 位作者 厚存 周兴涛 张军 朱聪聪 陈京都 李桂云 吴中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杨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3-475,共13页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结果】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结论】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摆栽 抛栽 生理生态 超高产
下载PDF
抛秧立苗的根系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保卫 张春华 +11 位作者 厚存 张洪程 周兴涛 张军 李杰 陈京都 许轲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邢琳 朱聪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1-628,共8页
通过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直立苗等不同苗姿,研究了抛秧稻的根系生长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抛秧活棵立苗快,在根系长度、根系干质量、黄根比方面都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 通过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直立苗等不同苗姿,研究了抛秧稻的根系生长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抛秧活棵立苗快,在根系长度、根系干质量、黄根比方面都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后者的立苗速度和根系生长极显著线性相关。秧苗活棵立苗后,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分蘖发生迅速且成穗率高,后期有着较强的根系活性,各生育时期保持适宜的根冠比,植株的吸氮速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根系下扎深度都显著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活棵立苗快,其根系生长显著优于带土平躺苗和无土平躺苗,并在各生育时期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因此,提高带土直立苗比率、减少平躺苗比率和通过促进根系生长来促进抛秧立苗,进而促进抛秧稻高产、超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秧 立苗 根系 生长 水稻
下载PDF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保卫 朱大伟 +10 位作者 许轲 张洪程 周兴涛 朱聪聪 曹利强 厚存 陈京都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李明银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5,共11页
以粳型超级稻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试材,设置摆栽、点抛和撒抛三种抛栽方式,并以机插为对照,从茎秆抗折力、茎秆壁厚、节间长度、粗度、干质量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有序摆抛稻的茎秆特性及其抗倒伏能力,结果如下:1)超级稻不同抛栽方式间抗倒... 以粳型超级稻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试材,设置摆栽、点抛和撒抛三种抛栽方式,并以机插为对照,从茎秆抗折力、茎秆壁厚、节间长度、粗度、干质量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有序摆抛稻的茎秆特性及其抗倒伏能力,结果如下:1)超级稻不同抛栽方式间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茎秆倒伏指数不同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基部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抗倒伏能力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就各抛栽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而言,基部N1节间倒伏指数差异不显著,N2、N3、N4抗倒伏能力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有序摆抛栽水稻相对重心高度稍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量大,单穗干质量大,尤其2连孔和3连孔植株优势明显。不同抛栽方式间基部节间粗度、壁厚、节间质量和单位干质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除基部第1节间外,节间长度在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的趋势,不同连孔节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的趋势。2连孔、3连孔钵苗有序摆抛在高产条件下稻株茎秆粗壮,节间短粗,节间壁厚,茎秆单位节间重,基部节间抗折力大,抗倒伏能力强,是一种利于提高水稻抗倒能力的新型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有序摆抛 2连孔 3连孔 茎秆 抗倒伏
下载PDF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8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赵小华 邱荣生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6-389,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kg/hm2和540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稻 施氮量 产量 土壤氮素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及其预测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仲晓春 戴其根 +5 位作者 何理 陈京都 孙成明 高辉 张洪程 郑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8-454,共7页
以南粳44和两优培九两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及植株各器官镉含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两水稻品种整株、茎、叶和穗各器官镉含量均随着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大,且茎中含量最高;... 以南粳44和两优培九两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及植株各器官镉含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两水稻品种整株、茎、叶和穗各器官镉含量均随着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大,且茎中含量最高;不同浓度镉污染胁迫下的水稻冠层反射光谱曲线在可见光红光波段也存在差异,随着镉处理浓度增大,光谱曲线反射值降低,去除包络线后归一化深度加大,红边位置在两个品种中有不同程度的红移。通过构建植被指数NDV(Ix)与水稻器官中镉含量的多种关系模型,比较了模型预测的显著性,分别构建了适用于两个水稻品种各器官的镉胁迫遥感监测的预测模型,南粳44分别为y整株=86.207x2-56.633x+9.7361,y茎=157.65x2-101.89x+17.317,y叶=21.619x2-14.192x+2.5283以及y穗=4.7011x2-1.4549x+0.1628;两优培九分别为y整株=41.495x2-29.34x+5.1829,y茎=53.364x2-36.778x+6.3612,y叶=22.981x2-15.768x+2.7588,y穗=36.347x2-25.477x+4.4473。进而说明,地面高光谱遥感对水稻重金属镉污染及其胁迫水平有较好的响应,可通过水稻冠层光谱的差异性分析,实现水稻镉污染的快速、无损伤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 镉胁迫 光谱特征
下载PDF
太湖流域施氮量对小麦-土壤系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7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赵小华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呈增大趋势,而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效率都减小,施氮量225-300 kg.hm^-2是小麦高产、氮相对高效的适宜施氮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无机氮素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100 cm土层无机氮素对施氮量300-375 kg.hm^-2有明显的响应,拔节期以后已有明显的淋溶现象。施氮量300-375 kg.hm-2土壤中无机氮素的残留量一直较高,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氮量与播种前的相比,除施氮量375 kg.hm^-2处理仍在增加外,施氮量小于300 kg.hm^-2的处理均有所减少。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损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75和375 kg.hm^-2的损失量分别为26.20和168.64 kg.hm^-2,损失率(占相应的施氮量)分别为34.93%和44.97%。施氮量225 kg.hm^-2是本地区小麦生态安全的临界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小麦-土壤系统 施氮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0 位作者 郭保卫 葛梦婕 周兴涛 朱聪聪 董啸波 陈京都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17-2228,共12页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栽稻 抛栽方式 高产形成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太湖地区定位施氮与耗竭后施氮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8 位作者 戴其根 陈京都 顾海燕 赵洪祥 赵小华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77,共7页
通过在太湖地区持续施氮和土壤氮耗竭1年后再施氮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经过3季(稻-麦-稻)不施氮处理,第3季作物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仅6673.42kg/hm2;持续施氮和... 通过在太湖地区持续施氮和土壤氮耗竭1年后再施氮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经过3季(稻-麦-稻)不施氮处理,第3季作物水稻的产量显著下降,仅6673.42kg/hm2;持续施氮和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增产幅度逐渐减小,当施氮量为3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分别为10514.95kg/hm2和10472.36kg/hm2,施氮量继续增加时水稻都出现倒伏而减产;各施氮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总吸氮量和土壤全氮含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氮肥利用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耗竭1年后施氮处理与持续施氮处理之间的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这些指标与氮耗竭1年后的土壤背景氮关系不密切,而与当季施氮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施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
下载PDF
抛秧立苗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保卫 张洪程 +12 位作者 张春华 厚存 许轲 周兴涛 张军 陈京都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高辉 朱聪聪 邢琳 黄幸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9,共9页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等不同苗姿,研究抛秧立苗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苗速度表现为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2...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等不同苗姿,研究抛秧立苗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苗速度表现为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2)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叶面积一直下降,其他苗姿秧苗均上升。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黄叶比率分别在抛后8d、6d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而带土秧苗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后下降,其黄叶比率显著小于无土秧苗。3)立苗期除无土平躺苗栽后2~4d地上干物质量下降外,其他苗姿秧苗栽后都上升,总体增速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各苗姿秧苗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均呈现此趋势;4)水稻各生育时期茎蘖数、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群体光合势、净同化率、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速率均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无土手栽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抽穗期和齐穗后20d剑叶的光合速率亦呈此趋势。带土秧苗活棵立苗比无土秧苗快,直立苗、倾斜苗比平躺苗快,且各生育期的群体生长均具优势。因此,带土秧苗抛栽并提高直立苗比率,能保持较好的光合特性和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利于水稻生长和高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抛秧 立苗 光合特性 干物质量
下载PDF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军 董啸波 +8 位作者 葛梦婕 张洪程 郭保卫 陈京都 姚义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地力水平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稻米品质估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18
作者 仲晓春 何理 +7 位作者 莹莹 胡星星 陈京都 郑超 孙成明 高辉 张洪程 戴其根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8,共5页
通过测试不同试验条件下稻米品质及其高光谱数据,研究稻米中淀粉、蛋白质和胶稠度与高光谱数据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条件下,通过构建归一化指数(NDI,x)与稻米品质指标(y)的多种关系模型,比较模型预测的显著性,得出... 通过测试不同试验条件下稻米品质及其高光谱数据,研究稻米中淀粉、蛋白质和胶稠度与高光谱数据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条件下,通过构建归一化指数(NDI,x)与稻米品质指标(y)的多种关系模型,比较模型预测的显著性,得出的多项式模型对稻米品质指标具有较高预测性,通用模型y=ax2+bx+c中的构成系数a、b、c因肥料水平差异取值不同;在不同品种条件下,通过比较波段比值指数(RI,x)与稻米品质指标(y)的相关系数,得出的最佳波段组合分别为x直链淀粉=R783nm/R634nm、x蛋白质=R829nm/R646nm和x胶稠度=R900nm/R670nm,推算出预测稻米品质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通用模型y=ax+b中的构成系数a、b因品种差异取值不同。这表明,运用高光谱方法估算稻米中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切实可行,可为稻米品质遥感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光谱 淀粉 蛋白质 胶稠度 模型
下载PDF
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田面水及土壤氮素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忠成 叶世超 +7 位作者 陈京都 戴其根 赵小华 许露生 张洪程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9-342,共4页
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当季施肥有关,施氮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迅速升高,随施肥量增大而增高,黏土的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峰值略低于沙土;日渗漏量大的处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较低且保持时间短。肥料施用后各层土壤渗漏水中铵态... 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与当季施肥有关,施氮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迅速升高,随施肥量增大而增高,黏土的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峰值略低于沙土;日渗漏量大的处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较低且保持时间短。肥料施用后各层土壤渗漏水中铵态氮的浓度变化,施氮量大的处理高于施氮量小的处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层40 cm处降到较低水平,沙土下层土壤铵态氮略高于黏土下层,日渗漏量大的处理下层土壤铵态氮略高于日渗漏量小的处理。稻田的氮素渗漏以硝态氮为主,而且主要发生在旱田改水田灌水泡田初期,下层土壤中沙土硝态氮的浓度要高于黏土,高肥区要高于低肥区,日渗漏量大的处理高于日渗漏量小的处理。黏土中全氮含量高于沙土,施氮量大的处理全氮含量较高,日渗漏量小的处理全氮含量相对较高。水稻产量、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都表现为黏土高于沙土,施氮量大的处理高于施氮量小的处理,渗漏量大的处理略大于渗漏量小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 水稻 田面水 渗漏
下载PDF
重金属铅污染下的水稻地上部器官富集特征与高光谱识别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仲晓春 戴其根 +5 位作者 何理 陈京都 郑超 孙成明 高辉 张洪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5期8663-8666,共4页
[目的]构建重金属铅污染下的水稻地上部器官富集特征与高光谱识别模型。[方法]以南粳44和两优培九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铅污染下水稻地上部器官对铅的富集特征,以及冠层光谱特征和植株各器官铅含量的定量关系... [目的]构建重金属铅污染下的水稻地上部器官富集特征与高光谱识别模型。[方法]以南粳44和两优培九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铅污染下水稻地上部器官对铅的富集特征,以及冠层光谱特征和植株各器官铅含量的定量关系。[结果]2个水稻品种整株、茎、叶和穗各器官铅含量均随着铅污染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大,且茎中含量最高;不同浓度铅污染胁迫下的水稻冠层反射光谱曲线在可见光红光波段也存在差异,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大,光谱曲线反射值降低,去除包络线后归一化深度加大。通过构建NDVI(x)与水稻器官中铅含量的多种关系模型,比较了模型预测的显著性,分别构建了适用于2个水稻品种各器官的铅胁迫遥感监测的预测模型,南粳44分别为y整株=2 270.4x2-2 292.8x+577.35,y茎=4 260.9x2-4 294x+1 077.8,y叶=2 780.8x2-2 777.9x+690.71,y穗=309.31x2-306.07x+75.369;两优培九分别为y整株=524 269e-25.557x,y茎=1E+07e-31.65x,y叶=2E+07e-34.056x,y穗=14 320e-21.756x。[结论]地面高光谱遥感对水稻重金属铅污染及其胁迫水平有较好的响应,可通过水稻冠层光谱的差异性分析,实现水稻铅污染的快速、无损伤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 铅污染 光谱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