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比较分析
1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3 位作者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雷钧杰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83-185,193,共4页
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小麦生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992年开始波动减少,2004年达到最低,2004年以后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并呈现平稳态势;哈萨克斯坦小麦种植面积出现波动,整体... 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小麦生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992年开始波动减少,2004年达到最低,2004年以后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并呈现平稳态势;哈萨克斯坦小麦种植面积出现波动,整体趋于稳定。中国小麦单产从1992年开始在波动中逐渐提高,单产增加明显;哈萨克斯坦小麦单产虽有波动但整体比较平稳,未有明显提升。中国小麦总产从1992年开始在波动变化中基本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021年总产达到最高,较1992年增加了34.80%;哈萨克斯坦小麦总产整体呈现减少并趋于稳定的态势。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明显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小麦总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单产的增加。中国小麦生产相关技术实践可为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哈萨克斯坦 小麦 种植面积 产量 比较分析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夏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传信 唐江华 +4 位作者 陈佳君 王娜 符小文 杜孝敬 徐文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选用黑河4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5.5×10~5株·hm^(-2)密度下,设置等行距:30 cm(A)、40 cm(B)、60 cm(C)和宽窄行:"15 cm+30 cm"(D)、"15 cm+15 cm+60 cm"(E)5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夏大豆鼓粒... 选用黑河4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5.5×10~5株·hm^(-2)密度下,设置等行距:30 cm(A)、40 cm(B)、60 cm(C)和宽窄行:"15 cm+30 cm"(D)、"15 cm+15 cm+60 cm"(E)5种种植方式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夏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宽窄行处理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比等行距处理分别增加16.92%~72.22%,12.50%~69.23%,7.73%~34.80%,1.13%~33.88%,5.87%~47.70%。宽窄行处理的籽粒阶段积累量、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时间平均值也高于等行距处理平均值。宽窄行处理的产量均高于等行距处理,宽窄行处理的平均产量比等行距处理的平均值增产24.51%。因此,宽窄行是促进复播大豆产量提高的最佳种植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夏大豆 宽窄行种值 光合特性 灌浆特性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北疆滴灌复播大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传信 唐江华 +5 位作者 王娜 符小文 陈佳君 苏丽丽 杜孝敬 徐文修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1-436,共6页
以黑河45号大豆为材料,在新疆伊宁县研究滴灌条件下,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对复播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定5种行距×株距种植方式:A处理(30cm×6.0cm)、B处理(40cm×4.5cm)、C处理(60c... 以黑河45号大豆为材料,在新疆伊宁县研究滴灌条件下,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对复播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定5种行距×株距种植方式:A处理(30cm×6.0cm)、B处理(40cm×4.5cm)、C处理(60cm×3.0cm)、D处理[(15+30)cm×8.0cm]、E处理[(15+15+60)cm×6.0cm],结果表明,宽窄行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均优于等行距处理。宽窄行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等行距处理,尤以宽窄行处理D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宽窄行处理D的最大积累速率最大,出现时间也最早,提前0.30~3.65d。宽窄行处理的单株荚数、粒数比等行距处理平均值增加了19.83%和12.83%。宽窄行处理D和处理E的产量分别是3 469.54、3 387.27kg/hm2,平均产量比等行距处理的平均值增加24.51%。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有效种植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夏大豆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强 方辉 +5 位作者 陈传信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陈兴武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3,共8页
【目的】研究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新疆南疆采用盆栽试验进行,以新冬60号为材料,自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用黑色遮阳网进行25%遮阴处理,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5个外源硅(Na_(2) SiO_... 【目的】研究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新疆南疆采用盆栽试验进行,以新冬60号为材料,自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用黑色遮阳网进行25%遮阴处理,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5个外源硅(Na_(2) SiO_(3)分析纯)滴施量分别为7.5 kg/hm^(2)(Si_(1))、15 kg/hm^(2)(Si_(2))、22.5 kg/hm^(2)(Si_(3))、30 kg/hm^(2)(Si_(4))、37.5 kg/hm^(2)(Si_(5))和清水对照(Si 0)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植株性状、叶片光合特性及小穗发育和籽粒性状,分析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调控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外源硅滴施量。【结果】弱光胁迫下,外源硅滴施可以增加冬小麦的株高、茎粗、穗长和叶片SPAD值;改善了叶片光合性能,提高了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增加了可孕小穗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单茎生物量、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提高;各指标在Si_(3)处理达到最优。【结论】硅能改善弱光胁迫下冬小麦植株的生长状况,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可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以外源硅滴施22.5 kg/hm^(2)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胁迫 冬小麦 生理特性 小穗
下载PDF
矮壮素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永强 陈传信 +3 位作者 聂石辉 徐其江 赛力汗·赛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73-1878,共6页
【目的】研究矮壮素不同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措施,分析矮壮素最佳滴施时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盆栽模拟大田滴灌模式,在前期研究得出最佳矮壮素滴施量4500 mL/h... 【目的】研究矮壮素不同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措施,分析矮壮素最佳滴施时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盆栽模拟大田滴灌模式,在前期研究得出最佳矮壮素滴施量4500 mL/hm 2的基础上,设置返青期(S 1)、起身期(S 2)、拔节期(S 3)和不滴施矮壮素对照(S 0)共4个不同矮壮素滴施时期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小麦株高、茎粗、重心高度、基部第2节间特征、抗倒伏指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起身期滴施矮壮素较返青期和拔节期对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的效果更明显,起身期滴施矮壮素小麦基部第2节间最短为4.07 cm、直径最大为3.38 mm、壁厚最大为0.543 mm、节间充实度最大为25.57 mg/cm、抗折力最大为5.44 N、茎秆抗倒伏指数最大为15.96 N/m。与S 0处理相比,矮壮素滴施提高了小麦单茎生物量,以S 2处理小麦单茎生物量最大为3.42 g/茎。可孕小穗S 1处理最多,不孕小穗S 0最多,穗粒数S 1处理最多为38.50粒;穗粒重以S 2处理最重为1.68 g,其与S 1、S 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S 0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滴施矮壮素均能降低滴灌小麦的株高,提高其茎秆抗倒伏性,但以起身期滴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壮素滴施 滴灌 冬小麦 植株性状 抗倒伏
下载PDF
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冬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永强 陈传信 +3 位作者 徐其江 聂石辉 雷钧杰 刘昌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1325,共7页
【目的】研究氮肥增效剂在小麦氮肥减施上的应用效果,为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在冬小麦生产中提供指导。【方法】2020~2021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氮肥增效剂(CP)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减量配施处理(减氮5%+CP、减氮15%+CP、减氮25%+CP、减... 【目的】研究氮肥增效剂在小麦氮肥减施上的应用效果,为氮肥增效剂与氮肥减量配施在冬小麦生产中提供指导。【方法】2020~2021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氮肥增效剂(CP)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减量配施处理(减氮5%+CP、减氮15%+CP、减氮25%+CP、减氮35%+CP、减氮45%+CP)、1个常规模式和1个不施氮(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光合生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使用氮肥增效剂(CP)条件下,减氮5%~25%时冬小麦的旗叶SPAD值仍有提高,减氮35%~45%时降低了冬小麦旗叶SPAD值;冬小麦旗叶Pn、Tr、Gs,在减氮5%时均有明显提高,减氮15%时略有提高,减氮25%时略有降低,减氮35%~45%时明显降低;冬小麦旗叶Ci与Pn、Tr、Gs基本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减氮模式下,CP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但减轻了千粒重。与常规模式相比,减氮5%~25%时小麦增产幅度在1.60%~5.88%,减氮35%~45%时小麦产量降低了6.22%~19.32%。与常规模式相比,CP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氮肥减量15%~25%配施氮肥增效剂时冬小麦仍有增产,可实现冬小麦减氮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冬小麦 氮肥减施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对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传信 唐江华 +4 位作者 罗家祥 王娜 李亚杰 苏丽丽 徐文修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9,共6页
为了探索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耕作方式,2013-2014年在新疆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研究了翻耕覆膜、翻耕、旋耕、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大豆植株叶面积指数(LAI)、... 为了探索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耕作方式,2013-2014年在新疆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研究了翻耕覆膜、翻耕、旋耕、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大豆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叶绿素值(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光合特性均表现出翻耕覆膜>翻耕>旋耕>免耕,其中翻耕覆膜处理的LAI、LAD、SPAD、Pn、Tr两年均值分别比免耕处理的依次增加54.95%、54.55%、9.11%、41.81%、37.46%。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出翻耕覆膜>翻耕>旋耕>免耕的变化规律,且翻耕覆膜处理的产量最高,其两年平均单产为2 082.69kg/hm^2,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处理两年的平均值提高9.87%、16.71%、20.82%。在本研究条件下,翻耕覆膜是北疆滴灌复播大豆获取高产的土壤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复播大豆 光合特性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基肥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张永强 徐其江 +4 位作者 陈传信 马芯 张虎梅 聂石辉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5-1081,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及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冬小麦基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方法】2019~2020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新冬60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施肥方式:种肥分离(S1)、种肥同播(S2)和2种...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及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冬小麦基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方法】2019~2020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新冬60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施肥方式:种肥分离(S1)、种肥同播(S2)和2种基肥种类:磷酸二铵(F1)、美可辛(F2)共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叶片SPAD值、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美可辛种肥分离处理(F2S1)相较于其它处理,冬小麦株高、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表现较好;与磷酸二铵种肥同播(F1S2)相比,美可辛种肥同播(F2S2)下冬小麦的株高表现为降低、茎粗表现为增加、穗长表现为增长,且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量均表现较高。【结论】美可辛采用种肥同播方式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肥种类 施肥方式 叶绿素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南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张永强 杜孝敬 +4 位作者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雷钧杰 刘昌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9-1606,共8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迟播期对新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南疆一年两熟地区大田条件下,于2020年10月5日(S_(1))、10月10日(S_(2))、10月15日(S_(3))、10月20日(S_(4))、10月25日(S_(5))5个播期下种植新冬60和新冬20,比较...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迟播期对新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南疆一年两熟地区大田条件下,于2020年10月5日(S_(1))、10月10日(S_(2))、10月15日(S_(3))、10月20日(S_(4))、10月25日(S_(5))5个播期下种植新冬60和新冬20,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降低,且新冬20的降幅高于新冬60;播期对两品种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播期对新冬60的湿面筋含量及新冬20的沉降值影响不显著;面团弱化度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表现为S_(1)>S_(2)>S_(3)>S_(4)>S_(5)。千粒重与沉降值、延伸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播期对南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存在不同步性,早播(10月5日)可获得高产的同时得到较佳的品质;晚播(10月25日)会减产,但可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产量 品质 南疆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滴灌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4 位作者 聂石辉 孔德鹏 赛力汗·赛 徐其江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46-2151,共6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分别为0 t/hm^(2)(CK)、20 t/hm^(2)(T_(1))、40 t/hm^(2)(T_(2)),研究不同处理下滴灌冬...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分别为0 t/hm^(2)(CK)、20 t/hm^(2)(T_(1))、40 t/hm^(2)(T_(2)),研究不同处理下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差异。【结果】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T_(2)处理和T_(1)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CK。施用生物质炭提高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活性,T_(2)处理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分别比T_(1)、CK增加0.55%、0.31%、0.90%、2.28%和1.41%、1.18%、2.95%、3.67%。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冬小麦产量的形成,其中T_(2)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为8244.40 kg/hm^(2),T_(2)处理比T_(1)、CK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25%、12.58%。【结论】施用生物质炭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在T_(2)处理40 t/hm^(2)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冬小麦产量表现较好,可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冬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磷肥施用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4 位作者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张宏芝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12-27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滴灌小麦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在等量养分条件下,设置6个磷肥施用方式,F_(0):不施磷、F_(1):100%基施、F_(2):...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滴灌小麦磷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在等量养分条件下,设置6个磷肥施用方式,F_(0):不施磷、F_(1):100%基施、F_(2):75%基施+25%追施、F_(3):50%基施+50%追施、F_(4):25%基施+75%追施、F_(5):100%追施,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滴灌小麦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磷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干物质、养分积累量,施磷处理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施磷处理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F_(0)处理增加5.93%~23.99%、0.32%~8.76%、1.78%~6.45%,施磷显著提高了产量。不同施磷方式下小麦产量和构成因素存在差异。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以F_(3)处理表现最好,F_(3)处理产量比F_(5)处理增加10.21%,且差异显著。F_(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积累量表现最好。F_(3)处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比F_(1)处理分别增加11.00%、4.81 kg/kg、4.80 kg/kg。【结论】F_(3)处理(50%基施+50%追施)群体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养分积累量和肥料利用率,利于磷肥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磷方式 生长 磷肥利用率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苏丽丽 李亚杰 +4 位作者 徐文修 唐江华 陈传信 郝维维 王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8,58,共7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评价出最适宜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农田的耕作方式,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四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评价出最适宜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农田的耕作方式,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四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养分和产量均表现出差异性。0~60 cm的平均容重以NT处理最大,达1.4 g·cm-3,分别比RT、T、TP处理高出2.2%、4.5%、5.3%。0~3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均以TP处理的最高,其平均值分别比T、NT、RT高出1.4%、3.8%、5.7%。30 cm以下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各个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基本均表现为TP>T>RT>NT。SOC、全N、全P含量表现为在0~20 cm土层以NT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以TP最高,T处理次之。TP和T处理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大豆产量均表现为翻耕覆膜处理最高,分别比T、RT和NT处理高出15.2%、30.8%和31.9%。本试验条件下,虽然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翻耕覆膜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复播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养分 产量
下载PDF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比较分析
13
作者 陈传信 张永强 +3 位作者 聂石辉 赛力汗·赛 徐其江 雷钧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6期3-5,8,共4页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提供的统计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源,比较中哈两国小麦生产的差异,并从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方面分析两国小麦产业的概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提供的统计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源,比较中哈两国小麦生产的差异,并从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方面分析两国小麦产业的概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992年开始波动减少,2004年达到最低的2162.06×10^(4)hm^(2),2004年以后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并呈现平稳态势;哈萨克斯坦小麦种植面积出现波动,整体趋于稳定。中国小麦单产从1992年开始于波动中逐渐提高,单产增加显著;哈萨克斯坦小麦单产虽有波动但整体比较平稳,未有明显提升。中国小麦总产从1992年开始在波动变化中基本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021年总产达到最高的1369.47×10^(4)t,较1992年总产增加了34.80%;哈萨克斯坦小麦总产从1992年的182.84×10^(4)t开始波动减少,2021年总产比1992年减少64.7×10^(4)t,整体呈现总产减少并趋于稳定的态势。1992—2021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是哈萨克斯坦的1.70~3.30倍,1992—2021年中国小麦单产比哈萨克斯坦多出1998.80~4881.80 kg/hm^(2),平均单产增加3488.89 kg/hm^(2),1992—2021年中国小麦平均总产是哈萨克斯坦的10.06倍,说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显著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小麦总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单产的增加,中国小麦生产相关技术实践可为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哈萨克斯坦 小麦 生产 比较分析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爱忠 董合林 +6 位作者 裴亮只 郑苍松 李鹏程 孙淼 冯魁 陈传信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8-1007,共10页
【目的】水培条件下,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钾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辽棉18、冀棉958和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棉99B为材料,在充分供钾(K+浓度为2.5mmol/L)或不充分供钾(K+浓度为0.02 mmol/L... 【目的】水培条件下,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基因型棉花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钾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辽棉18、冀棉958和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棉99B为材料,在充分供钾(K+浓度为2.5mmol/L)或不充分供钾(K+浓度为0.02 mmol/L)条件下,研究两种氮素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钾含量、钾素积累量、利用指数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充分供钾可增加棉花根、茎叶干物质积累,提高植物体内钾含量,增加钾积累量,促进根系发育;相比较硝态氮,铵态氮减少干物质积累,降低钾含量和钾积累量,阻碍根系发育;相比新棉99B,辽棉18和冀棉958在铵态氮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钾含量、钾素积累量降低幅度较小。【结论】相比硝态氮,铵态氮不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对钾素的吸收,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对铵态氮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素形态 钾素吸收和利用 根系发育
下载PDF
液态有机肥对滴灌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徐海东 董合林 +5 位作者 苏丽丽 徐文修 唐江华 陈传信 张永杰 胡丽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71-77,共7页
为优化滴灌棉花的施肥技术,探究液态有机肥对滴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笔者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在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对棉花光和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液态有机肥能够促进植株生... 为优化滴灌棉花的施肥技术,探究液态有机肥对滴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笔者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在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液态有机肥对棉花光和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液态有机肥能够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大光合速率增加棉花产量,且随着液态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大,各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于铃期达最大值,其中苗期与蕾期施液态肥的C处理最大值分别为3.25和62.63;(2)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以C处理最高,并于8月5日花铃期达到极值,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表现为C处理最低,为188.67μmol/mol;(3)整个生育期内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伏前桃、伏桃、单株铃数及品质均以C处理最好,与其他处理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且增产幅度为27.01%~42.97%。研究表明,液态有机肥适宜的施用时期不仅可提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同时为后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有机肥 滴灌棉花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施肥时期
下载PDF
不同调节剂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
16
作者 张景灿 张永强 +4 位作者 雷钧杰 陈传信 徐其江 聂石辉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7-107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外源生长调节剂,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不同的抗... 【目的】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外源生长调节剂,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不同的抗倒伏调节剂为试验因子,设置清水对照(CK)、调环酸钙·烯效唑(A)、矮壮素(B)、麦巨金(C)、抗倒酯(D)、多效唑(E)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茎粗、茎秆抗折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除C处理外,其余处理滴灌冬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基部茎秆抗折力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上升,各处理滴灌冬小麦基部茎秆抗折力分别较CK提高了10.14%、16.11%、7.70%、14.22%和18.08%。与CK相比,A、C处理能明显提高滴灌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不同调节剂处理下冬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B>C>A>D>E,与CK相比,喷施调节剂处理下的滴灌冬小麦可增产1.10%~14.39%,其中A、B、C处理增产幅度均在10%以上。【结论】调环酸钙·烯效唑(A)和矮壮素(B)处理下,滴灌冬小麦株高相对适宜、茎秆抗倒伏性较好、籽粒增产幅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生长调节剂 抗倒伏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反演不同生育期小麦光合参数分析
17
作者 董德誉 程宇坤 +5 位作者 王睿 雷钧杰 王伟 陈传信 张永强 耿洪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8-1318,共11页
【目的】研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分析不同长势差异的冬小麦对估算模型的影响。【方法】选用16个冬小麦品种作为材料,在无氮处理N_(0)(0 kg N/667m^(2))和正常施氮处理N_(1)(15 kg N/667m^(2))下获得孕... 【目的】研究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实时监测的可行性,分析不同长势差异的冬小麦对估算模型的影响。【方法】选用16个冬小麦品种作为材料,在无氮处理N_(0)(0 kg N/667m^(2))和正常施氮处理N_(1)(15 kg N/667m^(2))下获得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无人机蓝(B)、绿(G)、红(R)、红边(RE)和近红外(NIR)5个波段的光谱遥感影像,结合同时期4种光合参数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i),采用梯度增强回归和岭回归方法建立正常施氮处理下开花期和全生育期4个光合参数的估算模型,并用该估算模型估算无氮处理下开花期和全生育期4个光合参数。【结果】梯度增强回归可以较好的预测施氮下开花期净光合速率(Pn),决定系数(R^(2))为0.82,Ci、Gs和Ti的预测反演精度分别为0.44、0.64和0.48,在无氮处理下,该模型估算精度大于0.5的为Pn、Gs和Ti。【结论】岭回归在估算正常施氮下全生育期的4个光合参数时,R^(2)>0.5的是Pn、Gs和Ti,而在无氮处理水平下,该估算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R^(2)>0.5的是Gs和Pn。对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光合参数的实时监测,可以通过无人机多光谱影像获取的植被指数结合梯度增强回归和岭回归方法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参数 无人机 数据建模
下载PDF
改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偿试
18
作者 陈传信 《四川体育科学》 1982年第3期48-52,共5页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不适应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四化建设人材,应逐步改进:一、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课;二、在一、二年级学生中每周上二次一小节体育课;三、应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和组织竞赛密切结合,四要摆...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不适应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四化建设人材,应逐步改进:一、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课;二、在一、二年级学生中每周上二次一小节体育课;三、应使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和组织竞赛密切结合,四要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锻炼 德智体全面发展 校运动会 基本活动能力 学校教育 高校体育工作 课余体育锻炼 生理负荷量 校运会
下载PDF
城市公交客车的发展及研究
19
作者 陈传信 马敬杰 《人民公交》 2000年第S1期24-29,共6页
文中分析城市发展特点和对城市公交客车提出的要求,国内和国外城市公交客车现状及差距,提出我国发展公交客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公交客车发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最后谈到一汽城市客车底盘近几年的开发生产的10几种车型已上了一... 文中分析城市发展特点和对城市公交客车提出的要求,国内和国外城市公交客车现状及差距,提出我国发展公交客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公交客车发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最后谈到一汽城市客车底盘近几年的开发生产的10几种车型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城市客车 国内外城市客车现状 技术发展展望 城市客车底盘在一汽的发展
下载PDF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孝敬 陈佳君 +5 位作者 徐文修 符小文 陈传信 安崇霄 张永杰 房彦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2期36-44,共9页
为探明膜下滴灌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_1)、3360 m^3/hm^2(W_2)、2940 m^3/hm^2(... 为探明膜下滴灌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_1)、3360 m^3/hm^2(W_2)、2940 m^3/hm^2(W_3)、2520 m^3/hm^2(W_4)、2100 m^3/hm^2(W_5)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_2>W_1>W_3>W_4>W_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_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 m^2·d和97.83 m^2·d;W_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_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_1、W_3、W_4、W_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_2、W_3、W_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_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复播大豆 土壤含水量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