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与遗传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允嘉 王豫蓉 +6 位作者 邹林洪 李艳 郑雷蕾 吴艳 秘双燕 吴增波 王强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8-839,842,共3页
目的通过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分析研究以及安氏Ⅱ2类错遗传度估算,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Ⅱ2类错致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方法,对126例安氏Ⅱ2类错先证家系及150例对照家系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一级亲属... 目的通过安氏Ⅱ2类错家庭聚集性分析研究以及安氏Ⅱ2类错遗传度估算,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Ⅱ2类错致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方法,对126例安氏Ⅱ2类错先证家系及150例对照家系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一级亲属患病率。结果先证组一级亲属总的患病率为25.37%,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总患病率(6.60%),患病病例分布的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亲属遗传度估算值为92.26%。结论安氏Ⅱ2类错的发生具有家庭聚集性,遗传因素在该病致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 安氏Ⅱ类 家庭聚集性 遗传度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骨性Ⅲ类错畸形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允嘉 李艳 +4 位作者 王豫蓉 秘双燕 吴增波 王强 颜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1-784,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下颌骨发育过度导致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表达,探讨IGF-1基因表达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27例,骨性Ⅰ类患者(包括个别正常)27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 目的研究在下颌骨发育过度导致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表达,探讨IGF-1基因表达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27例,骨性Ⅰ类患者(包括个别正常)27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研究下颌骨中IGF-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畸形组中IGF-1 mRNA的表达量为(5.541 0±2.044 7)μg/μl,骨性Ⅰ类组中IGF-1 mRNA的表达量为(1.282 1±0.273 1)μg/μl,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IGF-1基因光密度值与浓度关系曲线,得回归系数0.998。ELISA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畸形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84.125 9±29.294 7)ng/L,骨性Ⅰ类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22.406 4±4.931 2)ng/L,2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骨生长量越大,IGF-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 胰岛素生长因子-1 下颌骨 遗传因素
原文传递
安氏Ⅲ类错畸形的致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允嘉 王豫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8-360,共3页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畸形 下颌前突 致病机制 遗传因素
下载PDF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培养上清对成骨细胞分化及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4
作者 陈允嘉 王豫蓉 +4 位作者 邹林洪 李闻颖 郑雷蕾 吴艳 李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探讨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 itans,A.a)培养上清对成骨细胞分化以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在A.a培养上清中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中性红检测成骨细胞活性,RT-PCR检测成骨细胞分化标记,免疫组化观察... 目的探讨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 itans,A.a)培养上清对成骨细胞分化以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在A.a培养上清中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中性红检测成骨细胞活性,RT-PCR检测成骨细胞分化标记,免疫组化观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利用划痕标记荧光染料示踪(SLDT)法与Westernblot检测Connexin43的表达,研究成骨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变化。结果20%以下浓度的A.a培养上清对成骨细胞无明显致死性。RT-PCR结果显示A.a培养上清中成骨细胞分化标记的表达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a培养上清中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SLDT法结果显示A.a培养上清中成骨细胞荧光染料扩散低于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a培养上清中成骨细胞Connexin43表达降低。结论A.a培养上清对成骨细胞分化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 成骨细胞 分化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原文传递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下颌前突与下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豫蓉 余兴华 +3 位作者 戴红卫 张定铭 陈允嘉 李文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522-1524,共3页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前突下颌(实验组)与正常下颌(对照组)中分布有无差异。方法:依照纳入标准从2005~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前突下颌(实验组)与正常下颌(对照组)中分布有无差异。方法:依照纳入标准从2005~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187例受试者(男86例,女101例),抽取静脉血液5ml,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测序,将实验测得序列与美国国家生物科技资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中公布的基因序列对比,最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进行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都只发现1673这1个SNP位点,在该位点上存在A、C2种碱基及AC、CC、AA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与基因频率分布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实验结果提示GHR的SNP在下颌正常与下颌前突人群中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但需要更多的标本量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正常下颌 前突下颌
下载PDF
临床辩论模式联合病例教学法在口腔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胡赟 郑雷蕾 +1 位作者 白艳杰 陈允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0期84-85,共2页
为探讨临床辩论联合病例讨论模式在正畸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带教老师指定典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生跟随带教老师参与研究对象的诊断检查过程,然后各组选择一种矫治方案进行正畸思维辩论。结果发现学生通过临床实践熟悉正畸诊断操... 为探讨临床辩论联合病例讨论模式在正畸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带教老师指定典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生跟随带教老师参与研究对象的诊断检查过程,然后各组选择一种矫治方案进行正畸思维辩论。结果发现学生通过临床实践熟悉正畸诊断操作的步骤,临床辩论的组织,让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这种互动式的自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临床技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辩论 病例讨论 口腔 研究生 教学
下载PDF
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抑制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闻颖 邓锋 +2 位作者 王豫蓉 陈允嘉 胡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57,共4页
目的:研究供体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den dritic cell,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运用50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诱... 目的:研究供体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den dritic cell,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运用50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诱导出小鼠骨髓来源im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并于同种异体牙移植前1周以2×106个/只回输入受者体内,组织病理切片观察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imDC回输组与未回输imDC的同种异体牙移植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imDC可以减轻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同种异体移植 牙移植 排斥反应
下载PDF
不同浓度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闻颖 邓锋 +2 位作者 王豫蓉 陈允嘉 胡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在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中的作用,寻找培养所需最佳细胞因子浓度。方法:分别用低、中、高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在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中的作用,寻找培养所需最佳细胞因子浓度。方法:分别用低、中、高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联合或不联合白细胞介素4(Interlenkin-4,IL-4)培养小鼠骨髓源性未成熟DC,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型检测。结果:培养第7d,低剂量组DC数量最少、突起细小,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Major histo compatibilitycomplex,MHCⅡ)类分子表达低,如联合IL-4培养可提高DC数量;中等剂量组与高剂量组DC较低剂量组为多,CD80、CD86及MHCⅡ类分子表达亦较前者提高,但二组无明显差异,有无联合IL-4培养的差异亦不显著。结论:GM-CSF低剂量时,可诱导出纯度较高的未成熟DC,而GM-CSF中等剂量和高剂量时,无论是否联合诱导IL-4培养,诱导未成熟DC的产量及纯度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下载PDF
不同来源致耐受DC对大鼠牙移植后牙根吸收及愈合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邹林洪 张琳林 +4 位作者 王豫蓉 单春城 明志强 陈允嘉 李闻颖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461-3463,346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致耐受树突细胞(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牙根吸收及愈合的影响。方法用BN、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20只:A为同基因移植;B、C、D为同种异体移植;A、B组于术前7d给大...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致耐受树突细胞(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牙根吸收及愈合的影响。方法用BN、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20只:A为同基因移植;B、C、D为同种异体移植;A、B组于术前7d给大鼠输注PBS缓冲液0.5mL,C、D组于术前7d分别给大鼠输注1×106个/只的供、受体致耐受DC。各组于术后第1、2、4、8周随机处死5只大鼠,进行移植牙病理学检查。结果炎性细胞浸润B组最重,A组最轻,C、D介于二者之间。牙根吸收A组最少,B组最多,C、D介于二者之间(P<0.05);2、4周时牙根吸收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周时D组低于C组(P<0.05)。第8周时牙周膜愈合点数C、D组少于A组,多于B组(P<0.05);炎性吸收B组最高(P<0.05);替代吸收A组最低(P<0.05)。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致耐受DC都可以降低牙移植的排斥反应,减少牙根的吸收,促进牙周膜的愈合;其受体致耐受DC更能减少牙根后期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再移术 树突细胞 牙周膜 牙根吸收 愈合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对大鼠牙移植后组织学及Th1/Th2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邹林洪 王豫蓉 +4 位作者 张琳林 明志强 单春城 李闻颖 陈允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292-2296,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用BN大鼠60只、Lewis大鼠8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牙移植模型,将动物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只:A组为同基因牙移植组,将Lewis大...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用BN大鼠60只、Lewis大鼠8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牙移植模型,将动物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只:A组为同基因牙移植组,将Lewis大鼠牙移植到Lewis大鼠;B、C、D组为同种异体牙移植组,将BN大鼠牙移植到Lewis大鼠;A、B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PBS 0.5 ml于受体大鼠体内,C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1×106/只的供体致耐受DC于受体大鼠体内,D组于术前7 d通过尾静脉输注1×106/只的受体致耐受DC于受体大鼠体内。各组于术后第1、2、4、8周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移植牙病理学检查和ELISA检测外周血清IL-2、IFN-γ、IL-4、IL-10浓度。结果 C、D组IL-2、IFN-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A组低于B组,IL-4、IL-10在各时间点均高于A、B组(P<0.05)。C组IL-2在第1周时低于D组,到第8周时则高于D组(P<0.05)。C组IL-4、IL-10在第1、2周时高于D组,到第8周时则低于D组(P<0.05)。C、D组牙根吸收较B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A组(P<0.05),C、D组牙根吸收在2、4周时没有差异,在8周时D组低于C组(P<0.05)。C、D组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均明显减轻但重于A组。结论供、受体致耐受DC均可抑制大鼠同种异体移植牙的排斥反应,减轻排斥反应程度。供体致耐受性DC对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抑制更明显,受体致耐受性DC对晚期慢性排斥反应抑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牙移植 免疫耐受 免疫排斥
原文传递
正畸治疗中唇部软组织厚度对安氏Ⅱ类Ⅰ分类女性患者唇部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邹兰熠 陈允嘉 +3 位作者 刘恒朗 那毕 何金龙 范小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通过头颅侧位片对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唇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建立重庆地区唇部厚度分类标准,同时探索唇部软组织厚度对唇部回收的影响及不同唇厚度的切牙上唇回收比。方法:招募240名18-35岁重庆地区汉族成年人,其中男女各120名。每... 目的:通过头颅侧位片对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唇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建立重庆地区唇部厚度分类标准,同时探索唇部软组织厚度对唇部回收的影响及不同唇厚度的切牙上唇回收比。方法:招募240名18-35岁重庆地区汉族成年人,其中男女各120名。每个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软组织厚度,并根据测量结果建立唇厚度分类标准,同时对男女唇厚度进行t检验。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安氏II类I分类成年女性患者68例,术前术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软组织厚度并根据第一部分测量结果分为薄唇型、均衡型和厚唇型,求出各组切牙上唇回收比例。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唇厚度与切牙上唇回收比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患者唇部厚度大于成年女性患者(P〈0.01);安氏II类I分类成年女性患者切牙上唇回收比例在薄唇型为1.6:1,均衡型为2.2:1,厚唇型为2.9:1。结论:上唇软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上唇软组织厚度对安氏II类I分类女性患者上唇回收有影响,上唇随切牙回收量与上唇软组织厚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厚度 切牙回收 头影测量
下载PDF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允嘉 《科教导刊》 2011年第13期178-179,共2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等艺术类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解决对策,以期对从事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 艺术档案 档案管理
下载PDF
诞生牙的追踪观察(附6例报告)
13
作者 陆兆庄 陈允嘉 朱之玮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5-98,131,共5页
作者报告某医院产科1983年1月~1987年8月间接产的11,930名婴儿中发现6例诞生牙,对其中5例(8只牙)分别在38~54个月后作了随访复查,复查中发现4名患儿(5只牙)在原诞生牙摘除部位有缺乏牙冠的牙根样物。对诞生牙及无冠牙根样物作了组织... 作者报告某医院产科1983年1月~1987年8月间接产的11,930名婴儿中发现6例诞生牙,对其中5例(8只牙)分别在38~54个月后作了随访复查,复查中发现4名患儿(5只牙)在原诞生牙摘除部位有缺乏牙冠的牙根样物。对诞生牙及无冠牙根样物作了组织学观察。对诞生牙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诞生牙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闻颖 王豫蓉 +2 位作者 邓锋 陈允嘉 胡辉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691-693,共3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代表了血液循环中抗原呈递细胞的一个大家族,分布于机体几乎所有组织。DC在人类血液单核细胞中仅占0.1~1.0,皮肤中占0.4,牙龈中占0.1~2.0。由于它们在体内稀少,缺少由DC家族所有成员表达的细胞标志物。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口腔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