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陈发虎院士题词
1
作者 陈发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I0004-I0004,共1页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以新疆博斯腾湖记录为例 被引量:129
2
作者 陈发虎 黄小忠 +3 位作者 杨美临 杨勋林 范育新 赵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1-887,共7页
位于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提供了全新世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对该湖钻探岩芯、沉积年代以及孢粉、碳酸盐含量、粒度等代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早期湖泊干涸,风砂... 位于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提供了全新世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对该湖钻探岩芯、沉积年代以及孢粉、碳酸盐含量、粒度等代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早期湖泊干涸,风砂沉积盛行,气候干旱;约8cal.kaB.P.以来现代湖泊形成,气候相对湿润,其中,约6.0—1.5cal.kaB.P.期间代用指标A/C值指示的流域湿度增加,盘星藻指示的湖泊深度最大,全新世最湿润时段发生在中晚全新世。博斯腾湖记录的早全新世干旱和中晚全新世湿润的气候框架得到中亚其他较高分辨率湖泊记录的支持,具有普遍性。亚洲中部西风影响区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框架与亚洲季风区早中全新世夏季风强盛、中晚全新世季风衰落的变化模式显著不同,具有近似反相位(outofphase)变化特征。广大中亚内陆干旱区中晚全新世湿润气候不大可能是东亚季风深入内陆造成的,更可能是通过西风环流与高纬度北大西洋相联系,其驱动机制需要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中亚干旱区 全新世 气候变化 西风模式
下载PDF
中纬度亚洲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讨论 被引量:63
3
作者 陈发虎 陈建徽 黄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2,共10页
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内陆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干旱区,简称西风区)。根据对近年来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记录证据梳理总结,发现西风区在中—晚全新世气候湿润,... 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内陆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干旱区,简称西风区)。根据对近年来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记录证据梳理总结,发现西风区在中—晚全新世气候湿润,与亚洲季风在早—中全新世强盛的格局显著不同。过去千年的西风区中世纪暖期干旱,而小冰期相对湿润,与此相对,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则显示季风降水在中世纪暖期时整体处于高值,在小冰期处于低值段。在近百年,尤其是近50a,西北干旱区湿度增加,而季风影响范围内的西北东部和华北等地变得更干。不仅如此,在分属西风和季风影响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年代际—百年尺度上降水变化也表现出反相位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亚洲中部西风带控制区在现代间冰期从数千年到年代际的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不同于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称之为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亚洲 全新世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气候变化 西风模式
下载PDF
河套地区新生代湖泊演化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陈发虎 范育新 +3 位作者 D.B.Madsen 春喜 赵晖 杨丽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6-873,共8页
研究发现,河套地区在距今5~6万年前存在一个统一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覆盖吉兰泰和河套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本研究试图依据钻孔资料和湖泊沉积物的测年结果,讨论新生代以来河套盆地的湖泊演化和古大湖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发现,河套地区在距今5~6万年前存在一个统一的"吉兰泰-河套"古大湖,覆盖吉兰泰和河套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本研究试图依据钻孔资料和湖泊沉积物的测年结果,讨论新生代以来河套盆地的湖泊演化和古大湖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早更新世以来吉兰泰盆地和河套平原的3个坳陷盆地就已经处于湖泊环境,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统一的湖泊。湖泊沉积及其OSL测年显示,"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后开始发育,至距今5~6万年之前湖面达到海拔1080m上下,随后湖泊衰退。我们认为,鄂尔多斯高原东北边缘距今12万年前后开始的快速构造隆升,可能导致了晋陕峡谷黄河外流受阻,最终在河套盆地积水形成统一湖泊,末次冰期中期(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演化“吉兰泰-河套”古大湖 构造运动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剖面、气候信息及湖面升降探讨 被引量:46
5
作者 陈发虎 汪世兰 +1 位作者 张维信 潘保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6-85,共10页
本文根据青海湖南岸哈拉力黄土-古土壤剖面气候信息,讨论了青海湖区距今10300年以来气候的四次冷暖和千湿交替变化。其中距今7000—3500年为湖区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当时年均气温比今高2.5℃,而距今8500—7000年和3500—2800年间年均气... 本文根据青海湖南岸哈拉力黄土-古土壤剖面气候信息,讨论了青海湖区距今10300年以来气候的四次冷暖和千湿交替变化。其中距今7000—3500年为湖区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当时年均气温比今高2.5℃,而距今8500—7000年和3500—2800年间年均气温分别比今低5°—6℃和2.5℃。全新世以来青海湖存在四次商湖面时期,它们与气候的四次温湿期一致,最高湖面不超过觋今湖面3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黄土剖面 青海湖 气候 变化
下载PDF
兰州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发虎 马海洲 +1 位作者 张宇田 韦玉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54-162,共9页
本文用对应分析方法讨论了兰州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化学元素存在四个最基本关联,代表了黄土化过程中 P_2O_5与 CaO 等的相对增加及土壤化过程中 Al_2O_3、K_2O、MnO_2和 Fe_2O_3等的富集.常量元素氧化物中 Fe_2O_3、K_2O 和 MnO_2在... 本文用对应分析方法讨论了兰州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化学元素存在四个最基本关联,代表了黄土化过程中 P_2O_5与 CaO 等的相对增加及土壤化过程中 Al_2O_3、K_2O、MnO_2和 Fe_2O_3等的富集.常量元素氧化物中 Fe_2O_3、K_2O 和 MnO_2在古土壤中富集最明显,而 CaO 与 Na_2O 产生明显淋失;微量元素中 Cu、Zn、Ni、As 等在古土壤中含量比黄上层高10%以上,而 Zr、Ba 和 sr含量偏低.REE 分布模式说明,兰州黄土主要是风成的,物质来源于中国西部沙漠.碳氧同位素中碳同位素更敏感反映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球化学特征 兰州 对应分析
下载PDF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划分与末次冰期气候快速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发虎 马玉贞 李吉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8,共8页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内存在9个弱成壤组(层),记录了末次冰欺内多达22个间冰段气候的环境状况。马兰黄土中部古土壤是末次冰期大间冰段的记录,共有上、中、下3层古土壤,含11个亚层,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表明当时气候较...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内存在9个弱成壤组(层),记录了末次冰欺内多达22个间冰段气候的环境状况。马兰黄土中部古土壤是末次冰期大间冰段的记录,共有上、中、下3层古土壤,含11个亚层,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表明当时气候较温暖湿润。陇西马兰黄土记录与格陵兰GRIP冰芯记录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划分 更新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兰州九洲台黄土沉积年代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陈发虎 张宇田 +1 位作者 张维信 曹继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据上、下粉砂层在剖面上出现的位置、黄土—古土壤地层层序、^(14)C、热释光(TL)和裂变径迹年龄以及古地磁测量结果,兰州九洲台黄土仅仅是距今140—150万年以来才沉积而成的,因而距今220—240万年以来形成的结论不能成立.
关键词 黄土 沉积年代 古土壤 兰州 九洲台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冬季风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发虎 吴海斌 +1 位作者 张家武 江海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是大气环流位置变化的结果。在总的变化背景下,大气风力具有约1500a的准周期。我们认为,间冰期季风中国的短尺度气候变化与冰期有差异,前者与低纬度地区联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斯 兰州地区 冬季风 古气候 季风变化
下载PDF
兰州地区晚更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发虎 潘保田 +2 位作者 陈国荣 旺世兰 王乃昂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8,共8页
兰州地区秦王川古风成砂具有明显的斜层理及交错层理,新月形沙丘形态,由细砂和极细砂组成,单峰型,分选好等典型的特征。它是末次冰期晚期的产物,形成于距今2.7—1.0万年之间。当时兰州属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寒冷。此外,还探讨了兰州地区... 兰州地区秦王川古风成砂具有明显的斜层理及交错层理,新月形沙丘形态,由细砂和极细砂组成,单峰型,分选好等典型的特征。它是末次冰期晚期的产物,形成于距今2.7—1.0万年之间。当时兰州属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寒冷。此外,还探讨了兰州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过程。 兰州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年气温9—10℃,年降水量300mm左右,30年来最大年降水量超过500mm,最少不足20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当大,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现代植被主要为干草原兼有荒漠化植被,相应的土壤是以灰钙土为主,兰州市之南为淡黑垆土地带,向北逐渐由灰钙土过渡到棕钙土。第四纪气候波动对兰州地区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冰期时气候干冷,蒙古高压加强,西北风盛行,沙漠向南、向东扩张,兰州则成为来自沙漠区的尘暴沉降中心,形成巨厚的黄土沉积。目前,世界上最厚的风成黄土剖面出现于兰州。间冰期时太平洋高压增强,太平洋季风直达兰州以北,沙漠收缩,兰州地区为夏季风控制,气候温暖湿润,黄土地层内发育古土壤。因此,兰州是中国气候变化剧烈,具有黄土、古土壤互层的最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第四纪黄土研究时,对于兰州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孢粉分析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了解本地区晚更新世植被类型及其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风成砂 晚更新世 兰州市
下载PDF
史前时代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发虎 刘峰文 +1 位作者 张东菊 董广辉 《自然杂志》 2016年第4期235-240,共6页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青藏高原史前遗址的测年分析和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结合古气候研究的...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青藏高原史前遗址的测年分析和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结合古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显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旧石器人群在距今15 000年之前到青藏高原季节性游猎;新石器人群距今5 200年后大规模定居到青藏高原海拔2 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 600年后人类永久定居至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气候变化对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的活动有重要影响,而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农业发展与传播是促使人类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张和定居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时代 青藏高原 人群扩散 农业传播 气候变化
下载PDF
6—8世纪中国疫灾的时空特征及鼠疫流行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胜生 肖永芝 +4 位作者 李孜沫 张涛 谢海超 石国宁 陈发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640,共14页
为探究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公元541-750年)中国的瘟疫流行状况,基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和最新获得资料,编制6-8世纪中国疫灾简略年表,对6-8世纪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腺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以及中国与中亚、欧洲鼠疫... 为探究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公元541-750年)中国的瘟疫流行状况,基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和最新获得资料,编制6-8世纪中国疫灾简略年表,对6-8世纪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腺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以及中国与中亚、欧洲鼠疫互传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6-8世纪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疫灾高峰期的后期和唐代疫灾低谷期的前期,总体上属于疫灾偏少时期;该时期瘟疫总体上主要在春、夏季流行,大瘟疫则多发生于夏、秋、冬季;十年尺度上的疫灾频度总体趋于下降,十年疫灾频度指数和十年疫灾等级指数均存在280 a、100 a、50 a的波动周期.2)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有了鼠疫记载,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恶核”“虏疮”“流肿”“暍病”“苦头痛”等称谓,都是对腺鼠疫某个方面症状的描述,其间中国境内肯定有腺鼠疫流行.3)世界范围内鼠疫的发生具有多源性,中亚地区是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中国的鼠疫主要由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通过战争输入,首当其冲的中国西北是6-8世纪鼠疫流行最频繁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8世纪 中国疫灾 时空特征 中国鼠疫 来源中亚
下载PDF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布拉克事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发虎 张宇田 马海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0-182,共3页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布拉克事件的初步研究陈发虎,张宇田,马海洲(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自Smith和Foster[1]发现布拉克事件以来,世界各地均有确认此事件存在的报道[2-7],但对它出现的确切地...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布拉克事件的初步研究陈发虎,张宇田,马海洲(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自Smith和Foster[1]发现布拉克事件以来,世界各地均有确认此事件存在的报道[2-7],但对它出现的确切地层层位、持续时间长短及地磁场的倒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剖面 布拉克事件 地球磁场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陇西黄土记录与气候不稳定性问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发虎 王建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63-169,共7页
陇西黄土高原黄土记录的分辨率较高,S1古土壤厚达8.5m,主要由两个古土壤组和其间黄土层组成.临夏塬堡剖面上可分为5个古土壤层,主要黄土层记录了末次间冰期内的较干冷高粉尘堆积时期.高密度磁化率资料、CaCO3含量、粒... 陇西黄土高原黄土记录的分辨率较高,S1古土壤厚达8.5m,主要由两个古土壤组和其间黄土层组成.临夏塬堡剖面上可分为5个古土壤层,主要黄土层记录了末次间冰期内的较干冷高粉尘堆积时期.高密度磁化率资料、CaCO3含量、粒度和土壤微形态分析显示出,早期一组古土壤发育程度远高于晚期一组.早期一组中最早期一层发育程度最高,亚热带阔叶树成分含量较高,气候最温暖湿润;中间一层主要记录了较湿润的环境,晚期一层形成过程中气候亦较温湿,但曾发生短期较大幅度变化.在这3次温暖阶段之间是2次高粉尘堆积时期.兰州黄土记录说明,不论采取何种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气候记录 气候环境 冰期 全新世 古气候
下载PDF
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在兰州召开
15
作者 陈发虎 张家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4-904,共1页
关键词 国际会议 气候变化 亚洲中部 兰州大学 全新世 干旱区
下载PDF
史前人类探索、适应和定居青藏高原的历程及其阶段性讨论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发虎 夏欢 +3 位作者 高玉 张东菊 杨晓燕 董广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并在全新世早中期的活动更为频繁;粟作农业人群至少在5.2 ka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在4.8 ka以后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3 000 m以上海拔的区域;3.5 ka以来麦作的传入和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人类在向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生理与文化适应,但受限于当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史前狩猎采集、农业和牧业等人群在高原的时空分布、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与低海拔人群和以藏族为主的现代高原人群之间的联系,以及高寒地区河谷农业和山地高原面游牧双重经济活动对高寒文明形成的支撑作用和高寒文明的普适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期待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环境 人类适应 环境考古 人类活动历史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 被引量:108
17
作者 靳立亚 李静 +1 位作者 王新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7-854,共8页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 根据西北地区77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并利用改进的Penman公式,计算了该地区1958年~2001年的44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4种类型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组合分布型.其中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减小而年降水量增大的组合占研究区站点总数的40%以上.分析潜在蒸散量及观测蒸发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发现干旱区的蒸发与太阳辐射和风速有关.定义干燥指数为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用来描述西北干旱区的干湿状况.对干旱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干燥指数近5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区春季大部分区域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即趋于变干;夏季大部分地区趋于变湿,但仅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较为明显;秋季新疆大部、甘肃西部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趋于变湿,而干旱区东部区域则趋于变干.冬季干旱区大部分区域趋于变湿,只有新疆西南部和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甘肃西部和内蒙西部等地有变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指数 潜在蒸散 时空分布 降水量 干旱区 气象台站 中国西北地区 部分地区 东部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中国黄土和阿拉斯加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的两种模式探讨 被引量:132
18
作者 刘秀铭 夏敦胜 +3 位作者 刘东生 丁仲礼 陈发虎 J.E.Begé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 在中国和中欧黄土-古土壤研究中发现的磁化率与成壤作用(或古气候温湿程度)的正相关性已被第四纪科学家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成壤过程形成的亚铁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黄土沉积地区,如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黄土沉积显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磁化率行为,即在黄土层获高磁化率值而在古土壤层获低磁化率。这种相反的关系过去被解释为磁化率反映的是与风动力吹来的亚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即与风速或风力大小有关。本研究发现阿拉斯加黄土与古土壤的磁性矿物性质有明显差异,不仅仅是粒径的大小,还有磁性矿物的种类即矿物相的差别。这一证据很难单纯以风力强度的大小来解释,意味着阿拉斯加古土壤的低磁化率至少部分是在成壤过程中亚铁磁性矿物发生改变(如溶解)而造成,表明阿拉斯加黄土和中国黄土的磁化率与古气候记录可能存在两种模式,即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成土模式。黄土磁化率在不同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在低降水量、高蒸发量的干旱氧化成壤条件下,利于亚铁磁性矿物的生成,其磁化率与古气候的关系呈正相关,如中国和中亚黄土;在高纬高湿的还原成壤条件下,亚铁磁性矿物会被破坏被分解,其磁化率与古气候呈负相关关系,如阿拉斯加黄土。如果成壤条件在氧化和还原之间来回变换,那么就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将磁化率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时要加倍的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土 阿拉斯加黄土 磁化率 古气候 磁学特性 成壤作用 岩石磁学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季节间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基于PDSI数据 被引量:63
19
作者 张永 陈发虎 +4 位作者 勾晓华 靳立亚 田沁花 王有生 彭剑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42-1152,共11页
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全球数据库,提取覆盖中国西北地区的56个PDSI栅格点数据,对1953-2003年间各个季节均值和年均值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REOF空间分区结果发现西北地区各个季节均值和年均值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主要空间... 利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全球数据库,提取覆盖中国西北地区的56个PDSI栅格点数据,对1953-2003年间各个季节均值和年均值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REOF空间分区结果发现西北地区各个季节均值和年均值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主要空间异常型,依据PDSI年均值数据可以将中国西北地区划分为5个空间型:北疆型、南疆型、高原北部型、蒙古西部型以及西北东部型。其中北疆型、南疆型主要位于西北地区西部,高原北部型、蒙古西部型位于西北中部,西北东部型位于西北东部。各个空间型特征点的PDSI序列及二项式拟合对比发现西北东部、西部存在完全相反的干湿变化:西北西部主要受西风带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逐渐变湿的趋势;西北东部主要受亚洲季风的影响,有逐渐变干的倾向,特别是夏秋季,西北地区东南部变干的趋势更加明显。西北地区受西风带、亚洲季风以及青藏高原的影响明显,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不同区域的干湿状况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REOF PDSI 西风 季风 干湿状况
下载PDF
环境磁学及其在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问题 被引量:67
20
作者 夏敦胜 马剑英 +3 位作者 王冠 金明 杨丽萍 陈发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在简要介绍环境磁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就目前环境磁学在土壤、黄土、沉积物和大气尘埃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环境磁学参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气候和环境记录重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较大争议。黄土地层中经常使用的磁化率其粉尘贡献到底有多大?磁学参数在季风区和西风区表现迥异,原因何在?不同粉尘源区的环境磁学参数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哪些磁学参数适用于干旱区气候与环境重建?这些问题既是国际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磁学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提供黄土物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环境磁学过程或许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古环境 气候变化 黄土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