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向燕 范玉华 +2 位作者 曾进胜 苏永静 熊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1期764-76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和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和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和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和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评分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分别测量上臂周径(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肉周径(MAMC),其正常值由年龄匹配的60名健康人获得;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将以上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个月后评估Barthel生活指数(BI)。结果60例健康人的MC、TSF和MAMC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24.99~30.55)cm、(13.29~16.25)mm和(20.83~25.45)cm。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3个躯体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入院时和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48%和24.6%,两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龄、入院时营养不良和吞咽困难是2周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8[95%CI为(1.01~1.16)]、7.64[95%CI为(0.94~61.86)]和4.38[95%CI为(1.94~16.09)]。入院时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3个月后BI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0.78[95%CI为(0.66~0.92)]和1.71[95%CI为(1.56~1.91)]。营养支持后,A组患者的躯体营养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B1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B2组除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A组BI分别高于B1组与B2组,B1组患者的BI高于B2组患者。A组3个月内无死亡, B1组和B2组3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10.0%和29.4%,但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低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顸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常有营养不良,并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恶化,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持续肠内滴注营养液可能是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营养不良 预后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向燕 曾进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456-457,共2页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众多治疗方法中,目前已证实确切有效的仅有脑卒中病房(stroke unit)的专业化治疗、起病3 h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和早期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用于预防心源性脑栓塞的复发有肯定效果,临床上有时也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但直接的治疗效果尚未经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如果治疗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对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可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抗凝治疗 抗凝剂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急性卒中的营养支持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向燕 曾进胜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1期47-49 , ,共3页
急性卒中患者由于进食障碍和能量消耗增加,常存在营养不良。通过测量有关躯体营养参数和监测实验室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因此,应早期积极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文章具体介绍了常用的营养支... 急性卒中患者由于进食障碍和能量消耗增加,常存在营养不良。通过测量有关躯体营养参数和监测实验室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因此,应早期积极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文章具体介绍了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提出了营养支持的时机和途径,并对预后影响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 原因 躯体营养参数 预后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并发症
下载PDF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6
4
作者 董强 黄家星 +9 位作者 黄一宁 徐安定 曾进胜 陈向燕 程忻 范玉华 刘亚杰 孙葳 谭泽峰 徐蔚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9-145,共17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颅内动脉狭窄 症状性 短暂脑缺血发作 专家 中国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下载PDF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部位的神经可塑性 被引量:26
5
作者 曾进胜 李华 +5 位作者 范玉华 余剑 陈向燕 洪华 陶玉倩 黄如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纹状体、丘脑及对侧脊髓前角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1周、2周、3周和 4周 ,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鼠不同...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纹状体、丘脑及对侧脊髓前角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1周、2周、3周和 4周 ,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鼠不同时点纹状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及对侧脊髓前角的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突触生长素(SYN)和生长相关蛋白 (GAP 43)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脑皮层梗塞后第 1周 ,同侧纹状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对侧脊髓前角GAP 43阳性信号开始增加 ,第 2周达到高峰 ,之后增加幅度逐渐减弱 ;这些部位SYN阳性信号第 1周较对照组高 ,至第 2周恢复正常 ,第 3周和第 4周逐渐降低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脑皮层梗塞后第 2周 ,同侧纹状体和丘脑腹后外侧核MAP 2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 ,至 3周、4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大脑皮层梗死后早期远离梗塞灶的相关神经组织有明显的可塑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神经可塑性 大脑皮层梗死
下载PDF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表达 被引量:15
6
作者 曾进胜 李华 +5 位作者 洪华 陶玉倩 范玉华 余剑 陈向燕 黄如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7期2534-2535,共2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MCA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梗死 丘脑 抑制性蛋白表达 脑梗死 神经抑制因子 纹状体突触重构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病理机制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8
7
作者 钟经馨 张莹 +1 位作者 莫秀云 陈向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9-473,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病理机制及超声鉴别诊断。方法纳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以数字血管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病理机制及超声鉴别诊断。方法纳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以数字血管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椎动脉峰值流速(systolic velocity,Vs)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的差异。结果椎动脉正常组41例(24.4%);椎动脉发育不良/变异组55例(32.7%);椎动脉狭窄组72例(42.8%)。正常组双侧椎动脉Vs及PI无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组患侧椎动脉Vs低于健侧(P=0.000),PI双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育变异组患侧椎动脉Vs低于健侧(P=0.001),PI则高于健侧(P=0.004)。不同病变类型血流动力学的比较显示,椎动脉起始段≥70%狭窄者、椎动脉变异者及颅内段闭塞者Vs均低于正常椎动脉(均P<0.05),椎动脉起始段轻-中度狭窄者Vs与正常椎动脉无统计学差异(P=0.195);正常椎动脉PI与上述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起始段≥70%狭窄者PI最低(0.77±0.37),低于正常椎动脉、椎动脉变异、椎动脉起始段轻-中度狭窄及颅内段闭塞者(均P<0.05);而颅内段闭塞者PI则明显高于上述各组(1.47±0.13,P=0.000)。结论TCD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可见于椎动脉正常、发育不良/变异、起始段重度狭窄/闭塞以及颅内段闭塞,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PI对称性的比较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余剑 陈向燕 +4 位作者 范玉华 赵湛 崔春梅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观察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结果 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临床特点为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和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 目的 观察在免疫功能正常个体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结果 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临床特点为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和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影像学多为颅内单发病灶 ,病理类型以低、中度恶性B细胞源性为主。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PCNS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均与免疫缺陷或抑制相关的PCNSL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免疫功能 临床表现 病理类型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范玉华 邱彦夫 +3 位作者 陈向燕 余剑 黄如训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脑卒中早期预后 ,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死亡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导致低血清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 7d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脑卒中早期预后 ,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死亡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导致低血清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 7d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住院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在入院和出院时均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StrokeScale ,ESS)和Barthel生活指数 (BarthelIndex ,BI)进行临床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 4 8h内检查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出院时的ESS和BI作为评价患者早期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 2 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 ,2 9例 (13 2 % )患者发现血清白蛋白低于 35g/L。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低于 35g/L的患者ESS明显低于正常白蛋白组 (5 0 93vs70 0 4 ,P <0 0 0 1) ,出院时ESS和BI两组之间亦有明显差异 (5 2 6 6vs75 4 8,P <0 0 0 1;4 2 34vs 73 78,P <0 0 0 1) ,出院时两组患者死亡率亦不同 (10 3%vs 4 2 %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15 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距发病时间、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是影响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血清白蛋白可能导致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差 ,生活能力低 ,死亡率高 ,是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人胚胎脑细胞在大鼠脑梗死灶内的分化和整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进胜 余剑 +4 位作者 洪华 陶玉倩 范玉华 陈向燕 黄如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 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 ,移植到免疫抑制的 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 ,并与未移植的 5只脑梗死大鼠作... 目的 探讨人胚胎脑细胞在脑梗死灶内的分化、整合状况和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 方法 将正常人胚胎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混合培养后 ,移植到免疫抑制的 11只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皮质梗死灶内 ,并与未移植的 5只脑梗死大鼠作对照。 8周后取大鼠脑组织做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 移植了人胚胎脑细胞存活的 10只大鼠中 ,6只有移植物生长。移植物内有新生血管 ,细胞有分层排列趋势。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移植物内有细胞分化 ,并存在大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汇集成束 ,整合到宿主脑内。 结论 培养的人胚胎脑细胞能在免疫抑制大鼠的脑梗死灶内生长、分化和整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脑 人胚胎 脑细胞 脑梗死 大鼠 移植物 神经细胞移植 并存 突破性 目的
下载PDF
TIA及轻型卒中远期复发卒中及死亡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洁 高庆春 +4 位作者 陈向燕 黄家星 殷建瑞 解龙昌 高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 目的既往的研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型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关注较少。我们将对影响此类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我们筛选了自2004年-2005年间连续住院的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其发生缺血性卒中及死亡事件,截止至2012年6月30日。结果共278位TIA及轻型卒中患者入组。其中,53人(19.6%)发生了卒中,67人(24.1%)死亡。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史、缺血性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及新鲜卒中病灶增加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及既往卒中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5y)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除高龄和男性两个因素外,急性病灶及糖尿病史是TIA/轻型卒中患者远期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卒中复发
下载PDF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继发基底节和中脑损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华 曾进胜 +2 位作者 余剑 陈向燕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基底节和中脑是否继发损害。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 (MCA)皮层支闭塞模型 ,4周后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脑梗塞灶周围、双侧基底节及中脑等部位的胶质原纤维酸...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基底节和中脑是否继发损害。方法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 (MCA)皮层支闭塞模型 ,4周后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脑梗塞灶周围、双侧基底节及中脑等部位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和突触生长素 (SYN)的表达。结果 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梗塞灶边缘大量增生 ,在远离梗塞灶的同侧纹状体、丘脑及中脑也明显增生 ,虽然常规HE染色未见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细胞数减少 ,但MAP 2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 ,SYN染色阳性信号也明显降低。结论 脑皮层运动感觉区梗塞造成的脑损害不仅是梗塞灶局部的 ,还波及到与之相关的神经组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自发性高血压 中脑损害 基底节损害
下载PDF
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脑血流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钟经馨 陈俊 +2 位作者 陈向燕 莫秀云 张珏堃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1-666,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 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脑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脑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 vs(27.8±7.0)cm/s,(31.9±10.3)cm/s 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 <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 vs 0.93±0.14,1.03±0.18 vs 0.96±0.15,0.98±0.17 vs 0.92±0.14,1.10±0.18 vs 1.04±0.23,1.09±0.21 vs 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590;PI为1.10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22.6%,特异度为82.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34。结论症状性SVD组患者PI高于无症状性组SVD患者,但作为TCD对SVD的早期筛查指标可能缺乏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小血管病变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