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潘奕仲 陆登峰 +6 位作者 王飞 任宇博 滕海滢 孙晓欧 陈周青 朱巍巍 王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5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5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和随访资料等。随访资料包括CT血管成像(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资料以及门诊及电话进行的临床预后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脑血管造影术,随后每1-2年进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在45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方案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治疗3例、单纯支架置入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密网孔支架置入术12例。2例VADA破裂患者(均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死亡率为4.4%。4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DSA随访结果显示,38例患者动脉瘤治愈(占90.5%),4例改善(9.5%);43例患者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43例(100%)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以上数据表明,VADA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但该结论还需在更大规模的队列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 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附1家系报告)
2
作者 瞿睿思 谈心 +3 位作者 邬欣 陈周青 王中 刘美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DM1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体格检查、EMG、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等检查,绘制家系系谱图,分析该家系患者临床特征和遗传表现。结果该...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DM1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体格检查、EMG、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等检查,绘制家系系谱图,分析该家系患者临床特征和遗传表现。结果该家系共9人,其中DM1患者2例,存在遗传早现现象。2例DM1患者均有肌强直、肌无力等典型症状,伴有CNS、心脏、内分泌等多系统受累,EMG可见特征性大量肌强直电位出现,先证者行肌肉活检结果可见典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伴镶边空泡病理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其DMPK基因均存在CTG三核苷酸大量重复扩增现象,给予奥卡西平治疗有效。结论DM1是以肌强直、肌无力为典型症状,伴有CNS、心脏、内分泌等多系统受累的遗传病,EMG、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DM1,肌肉病理中伴镶边空泡少见,奥卡西平能改善肌强直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肌肉病理 DMPK基因 案例报告
下载PDF
松果体区占位的治疗策略和疗效分析(附55例报告)
3
作者 杨陈 宋照明 +2 位作者 顾靖宇 陈周青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579-585,共7页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占位的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松果体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显微外科治疗42例,放化疗治疗3例,保守治疗10例,并进行跟踪随访与预后评价。结果 在42例手术病人中,全切除40例(95.2%),次全切除2例(4....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占位的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松果体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显微外科治疗42例,放化疗治疗3例,保守治疗10例,并进行跟踪随访与预后评价。结果 在42例手术病人中,全切除40例(95.2%),次全切除2例(4.8%)。非手术治疗13例,未见肿瘤或囊肿增大。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9例,其中脑膜瘤15例,脂肪瘤2例,松果体囊肿2例;恶性肿瘤23例,其中松果体实质肿瘤9例,生殖细胞肿瘤8例,胶质瘤3例,非典型脑膜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1例。其余占位根据影像学表现、脑脊液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判断,脂肪瘤1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松果体囊肿8例。1例患者因并发症致病情恶化而死亡,54例患者随访1个月~10年,1年生存率90.1%,3年生存率89.7%,5年生存率85.7%。结论 对于松果体区占位,良性肿瘤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经显微外科治疗辅以术后放化疗亦可改善预后。生殖细胞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放疗应为首选。对于松果体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是治愈的最佳方式,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松果体区占位 显微外科治疗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及治疗策略制定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中 王紫兰 +6 位作者 陈周青 顾枫 马超 尤万春 王建 孙晓欧 朱昀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63-668,674,共7页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诊疗系统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破裂风险评估,以及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采用颅内动脉瘤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进行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并根据评...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诊疗系统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破裂风险评估,以及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采用颅内动脉瘤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进行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治疗策略。在患者出院及术后3个月时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判预后。结果本组患者29个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为低、中、高、极高的分别为6、10、12、1个;其中采用动脉瘤夹闭治疗4个、血管内介入治疗5个、血管搭桥术1个、保守治疗19个。所有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均≤3分;术后30 d随访时,23例患者(88.5%)mRS评分≤3分。结论人工智能诊疗系统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可辅助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人工智能 破裂风险 个体化治疗疗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终板造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周青 路正扬 +4 位作者 张楷 尤万春 朱昀 孙晓欧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终板造瘘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加术中终板造瘘(夹闭造瘘组),112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统计分...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终板造瘘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加术中终板造瘘(夹闭造瘘组),112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统计分析术中造瘘的影响因素以及终板造瘘对脑积水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术前颈项强直与否、Fisher分级、脑室血肿程度及术前脑积水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5例急性脑积水,均行术中终板造瘘,术后明显缓解。46例合并脑室出血病人,夹闭造瘘组相对单纯夹闭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9);未合并脑室出血病人,两组术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83)。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动脉瘤术中终板造瘘对缓解术中脑室内压及术后脑积水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入路 眶上外侧 终板造瘘 颅内压 脑积水
下载PDF
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超 王紫兰 +3 位作者 朱昀 尤万春 陈周青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1-840,共10页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级均为Ⅰ级栓塞。安全性事件包括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面瘫1例。术后6个月随访,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未见复发;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4例,1分1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且动脉瘤多数位于小脑下前动脉近端。针对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有利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瘤 手术夹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被引量:148
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21 位作者 张鸿祺 杨新健 屈延 贺民 段传志 张彤宇 刘鹏 向思诗 冯华 王天龙 王坤 刘海啸 郭为 李进 田蕊 郭慎全 何旭英 赵兵 王轩 陈周青 吴建梁 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46-574,共29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存在破裂倾向。而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具有残死率高、临床症状复杂、自然史及转归不明确、治疗方式及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样、随访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自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发布后,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两版指南。破裂颅内动脉瘤(RIA)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其相关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而我国关于RIA的规范性诊疗仍缺乏推荐,故专家组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共同撰写了本指南,旨在对RIA的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以及随访等内容进行更新与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颅内动脉瘤 诊断 治疗 并发症 随访 指南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紫兰 陈周青 +7 位作者 顾枫 杨兴宇 葛祎 马超 尤万春 蔡湛 朱昀 王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进展情况。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进展情况。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采用翼点入路者5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0例、Kawase入路10例、乙状窦后入路22例、联合入路4例。术后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肿瘤与脑干粘连、术前MRI T_(2)WI显示瘤周水肿及入院KPS评分≤80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5);不同手术入路及肿瘤切除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肿瘤与脑干粘连及瘤周水肿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手术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七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仇尤佳 王紫兰 +6 位作者 陈周青 顾枫 谈心 王世鑫 王伟 朱昀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量表,及影像学资料如动脉瘤部位、大小以及瘤颈宽度。术前使用Mimics 21.0医学影像控制系统三维重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模拟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测量动脉瘤两侧大脑后动脉分叉角度、动脉瘤直径以及动脉瘤颈与后床突的距离。术后即刻行CT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GOS评分1~3分为预后较差,4~5分为预后较好;影像随访采用门诊复查CTA,明确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或复发。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动脉瘤均高于后床突。所有患者动脉瘤经眶上外侧入路完全夹闭。术后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肌力下降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脑梗死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GOS评分4~5分5例(预后较好),GOS评分3分2例(预后较差);门诊CTA复查均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复发。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复杂且并发症多,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改良入路可尝试用来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后循环动脉瘤,可能适用于高于后床突、Hunt-HessⅠ~Ⅲ级且位于鞍后的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后循环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夹闭术
下载PDF
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紫兰 陈周青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病例资料,对蝶骨嵴内侧脑膜瘤与周围动脉关系进行评分:肿瘤未侵及动脉计0分,肿瘤已侵及动脉计1分;每出现如下任一种情况增加1分:... 目的探讨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病例资料,对蝶骨嵴内侧脑膜瘤与周围动脉关系进行评分:肿瘤未侵及动脉计0分,肿瘤已侵及动脉计1分;每出现如下任一种情况增加1分:肿瘤完全包绕动脉,肿瘤累及多根动脉,肿瘤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总得分0~4分。结果术后脑膜瘤切除达到Simpson分级Ⅰ级14例,Ⅱ级17例,Ⅲ级17例,Ⅳ级6例。肿瘤侵犯动脉评分和切除程度存在统计学意义(H=21.580,P <0.001),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切除分级成正相关(r=0.626,P <0.001)。结论肿瘤侵犯动脉评分与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切除等级关系密切,对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血管保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骨嵴内侧 肿瘤侵犯动脉评分 切除程度
下载PDF
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的治疗
11
作者 卜计源 陈周青 +2 位作者 朱昀 陈罡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或保守治疗。结果听神经瘤均达全切除;肿瘤切除后脑室缩小10...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或保守治疗。结果听神经瘤均达全切除;肿瘤切除后脑室缩小10例,肿瘤切除加脑积水手术后脑室缩小5例,随访期间脑室缩小3例,脑室无明显缩小3例。听神经瘤切除后出现颅内血肿2例,均行急诊脑血肿清除术。结论听神经瘤合并脑积水应优先治疗听神经瘤,当影响肿瘤切除时先行处理脑积水;根据病人术后症状谨慎选择脑积水手术治疗;脑积水分流手术前需要排除术后脑水肿的影响;涉及脑脊液操作时注意缓慢及梯度降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脑积水 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腹膜分流术 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
下载PDF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12
作者 李佳璇 邬欣 +2 位作者 王紫兰 陈周青 王中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痛性周围神经病(PPN)是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PPN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治疗PPN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对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或联合非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通常会考虑选择外科治疗,包括神经毁损术... 痛性周围神经病(PPN)是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PPN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治疗PPN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对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或联合非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通常会考虑选择外科治疗,包括神经毁损术、神经减压术和神经调控术。对于PPN的药物治疗临床证据较多,然而外科治疗缺乏详细概述。本文对PPN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周围神经病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责任动脉瘤判定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嘉皓 严泽亚 +7 位作者 陈周青 王紫兰 陶欣雨 王伟 顾枫 尤万春 虞昊 王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AI)在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责任动脉瘤判定及治疗策略制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使用AI进行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20例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AI)在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责任动脉瘤判定及治疗策略制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使用AI进行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20例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明确的出血来源及出血倾向性分为出血明确组、出血不明确组和疑似先兆破裂组。根据AI评估结果判断责任动脉瘤的位置,并制定治疗策略。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20例患者中,出血明确组5例,出血不明确组9例,疑似先兆破裂组6例,共52个动脉瘤。出血明确组和出血不明确组开颅手术中确认的责任动脉瘤均与AI判断结果一致。疑似先兆破裂组患者依据AI的评估结果优先处理较高风险的颅内动脉瘤,出院时mRS均为0~1分。结论对于破裂或先兆破裂颅内多发动脉瘤,AI能够有效、准确地判断责任动脉瘤的位置。AI评估结果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人工智能 责任动脉瘤 治疗策略
原文传递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合并延髓区神经鞘瘤、脑膜瘤及颈髓室管膜瘤1例
14
作者 宋照明 陈莹 +2 位作者 陈周青 陆小军 王中 《江苏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079-1080,F0003,共3页
患者,女,28岁,于2022年8月11日因“右上肢乏力伴左上肢麻木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2015年患者因“双侧听力下降2年余”就诊于我院,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行右侧听神经瘤及枕骨大孔占位切除术。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枕骨大孔 室管膜瘤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听力下降 脑膜瘤 切除术 NF2
原文传递
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识别和治疗
15
作者 李建 张立 +4 位作者 高嵘 倪海波 宋照明 陈周青 王中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6期596-603,共8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39例TCV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创伤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12例...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血管损伤(TCVI)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收治的39例TCV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创伤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12例予以抗栓治疗,8例血管管腔完全恢复正常,4例未再通,7例予以支架植入开通血管,死亡1例;创伤性脑动脉瘤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相关症状消失,均恢复良好;脑动脉横断3例患者中,行手术治疗后死亡1例,2例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头颅CT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局限性或弥漫性较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口鼻腔或外耳道大量出血、颈椎C1~3骨折、颈椎骨折半脱位、穿透性损伤、损伤后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外伤患者要高度警惕TCVI的存在,可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针对不同类型的TCVI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穿透性脑血管损伤 钝性脑血管损伤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膜联蛋白1在神经保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周青 王中 陈罡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1期53-54,共2页
膜联蛋白1(annexin A1,ANXA1)作为膜联蛋白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深的成员,是一类钙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广泛地存在于除细菌以外的生命体[1-2]。经提取的猪大脑皮层蛋白通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发现其分子量大约37000,此外经检... 膜联蛋白1(annexin A1,ANXA1)作为膜联蛋白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深的成员,是一类钙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广泛地存在于除细菌以外的生命体[1-2]。经提取的猪大脑皮层蛋白通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发现其分子量大约37000,此外经检测分析大鼠的脑神经突触发现双聚体的ANXA1,其分子量为72000[3]。ANXA蛋白家族结构保守,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重复序列构成“中心结构域”,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逆性地绑定在细胞膜磷脂上,通过不同的N端结构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作用[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 神经保护 磷脂结合蛋白 大脑皮层 ANXA1 氨基酸残基 细胞膜磷脂 生物学作用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紫兰 仇尤佳 +7 位作者 荣孝慈 顾枫 陈周青 马超 尤万春 周鹏 朱昀 王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切除的大型嗅沟脑膜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38例。其中采用单侧经额下入路22例、经翼点入路13例、经眶上外侧入路3例。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 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7例(71.1%)、Ⅲ级切除1例(2.6%);9例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共10例(26.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6例(15.8%)脑水肿加重, 2例为术中结扎上矢状窦者(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4例发生脑血肿, 1例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 3例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发生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鼻漏1例, 术后嗅觉损伤加重2例、新发嗅觉损伤5例, 新发视力损伤2例、精神症状4例。3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2~84个月)。术前、术后出现的嗅觉损伤症状均未好转;部分患者视力和视野, 以及精神症状改善。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复发,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32例, 50~80分4例, <50分2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中结扎上矢状窦引发严重脑水肿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嗅沟
原文传递
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1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孙越 王紫兰 +3 位作者 陈周青 马超 朱昀 王中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07-211,F0002,共6页
目的报道1例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病例,探讨鼻咽癌脑转移与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方式,总结放射性脑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患者鼻咽癌放化疗术... 目的报道1例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病例,探讨鼻咽癌脑转移与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方式,总结放射性脑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患者鼻咽癌放化疗术后6年余,以左侧头部胀痛伴头晕起病。术前诊断为"双侧颞叶占位:转移癌?放射性脑坏死?鼻咽癌,缺铁性贫血"。头颅MRI提示双侧颞叶占位。对比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左侧新发灶进展迅速,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明显强化,考虑鼻咽癌脑转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加重,故施行"左颞叶占位切除术"。术后头颅MRI显示左侧侧脑室受压较前明显好转,左颞叶水肿带消失。磁共振波谱显示右侧颞叶病变区脂质峰增高,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和胆碱峰降低。患者术后恢复可,查体无异常,生活能自理。结论鼻咽癌脑转移伴放射性脑坏死临床少见,结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对二者进行鉴别有助于妥善选择治疗方式,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脑转移 放射性脑坏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