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嘉薇 李莹杰 田丽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 15 6例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分别进行EGFR、Ki 6 7、bcl 2和p5 3的染色。分析两个增殖相关因素 (EGFR、Ki 6 7)之间和凋... 目的 探讨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 15 6例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分别进行EGFR、Ki 6 7、bcl 2和p5 3的染色。分析两个增殖相关因素 (EGFR、Ki 6 7)之间和凋亡相关因素 (bcl 2、p5 3)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上述 4者在正常胃黏膜中均呈阴性表达 ,EGFR在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呈第一高峰 ,Ⅰ级癌时表达下降 ,Ⅱ~Ⅲ级癌时呈现第二高峰 ,Ki 6 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 (76 6 % )高于不典型增生 (4 1 4 % ) (P <0 0 1) ,bcl 2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Ⅰ级癌中的表达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Ⅱ~Ⅲ级癌 (P <0 0 5 ) ,p5 3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不典型增生 ,且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P <0 0 5 )。 (2 )EGFR、Ki 6 7和 p5 3的表达与胃不典型增生程度、胃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 ,而且 ,EGFR和P5 3与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Ki 6 7虽未达统计学标准 ,但也有此倾向。 (3)EGFR和Ki 6 7表达呈正相关 ,而bcl 2和 p5 3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EGFR和Ki 6 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bcl 2和p5 3分别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增殖 凋亡 胃癌 嘉廖毕长因子导体
下载PDF
小儿卡介苗接种性淋巴结反应10例病理诊断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嘉薇 王雪峰 高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276-277,i007,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的卡介苗性淋巴结反应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10例在接种后 2~ 4个月内出现卡介苗性淋巴结反应的小儿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①无结核病接触史 ,接种后... 目的 探讨小儿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的卡介苗性淋巴结反应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 10例在接种后 2~ 4个月内出现卡介苗性淋巴结反应的小儿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①无结核病接触史 ,接种后不久发生区域淋巴结病变 ,符合原发感染 ;②无结核中毒症状和其他部位结核病 ,患儿生长发育良好 ;③淋巴结穿刺物涂片不易查到结核杆菌 ,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④病灶以多核巨细胞或朗汉斯巨细胞为主 ,干酪样变少见。结论  1岁以内小儿腋下淋巴结出现结核样改变时 ,不要轻易诊断为原发结核 ,应注意询问接种史及接种时间 ,如果诊断为卡介苗性淋巴结反应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病理诊断 小儿 接种后 卡介苗接种 结核病 反应 多核巨细胞 涂片 中毒症状
下载PDF
应用三联染色法对肺癌间质纤维增生的观察和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嘉薇 韩桂萍 +2 位作者 崔兵 薛玉华 程福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338-339,共2页
本文应用胶原、网状和弹力纤维三联染色法,对于76例不同类型的肺癌病例做了特殊染色,观察其纤维增生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存在的意义。结果表明:①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增生,是机体对肺癌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可以做为综合判断患者... 本文应用胶原、网状和弹力纤维三联染色法,对于76例不同类型的肺癌病例做了特殊染色,观察其纤维增生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存在的意义。结果表明:①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增生,是机体对肺癌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可以做为综合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而胶原纤维增生对肺癌的反应不敏感。②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③三联染色法能够在镜下同时观察到弹力、网状和胶原3种纤维,染色效果较好,可以在病理诊断和研究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染色法 肺肿瘤 纤维增生 诊断
下载PDF
环孢素A肾毒性变化及其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嘉薇 陈大志 +1 位作者 李莹杰 田丽峰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23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剂量的环孢素A引起的大鼠肾脏毒性变化,建立一个理想的环孢素A肾毒性的动物模型。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15mg·kg^-1·d^-1和25mg·kg^-1·d^-...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剂量的环孢素A引起的大鼠肾脏毒性变化,建立一个理想的环孢素A肾毒性的动物模型。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15mg·kg^-1·d^-1和25mg·kg^-1·d^-1环孢素A,一周后对A组全部和B、C组的半数大鼠处死、取材,采血样进行尿素氮和肌酐检查,取肾脏组织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B、C组剩余的大鼠每天照常用药,2周后取样,观察同上。结果:用药后1周和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B组生化学变化明显,而形态学变化不明显;C组两项变化均明显,2周后尤其明显,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为其特征性形态学变化,电镜下空泡由扩张的内质网衍变而来。未发现肾间质纤维化及小动脉透明样变。结论:实验表明,25mg·kg^-1·d^-1是建立环孢素A肾毒性短期动物模型的理想剂量。环孢素A肾毒性引起的血液生化学和肾脏形态学改变与使用剂量及时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肾毒性 动物模型 形态学变化 大鼠 CSA 肾小管上皮细胞 血尿素氮 肌酐 肾脏形态学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5
作者 陈嘉薇 张艳梅 +1 位作者 薛玉华 陈光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在浸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转移中,癌组织细胞外基质(LN和FN)的含量改变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了257例癌组织的LN和FN的含量分布.染色程度分为(-)、(+)和(++),将癌按浸润程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 目的:探讨在浸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转移中,癌组织细胞外基质(LN和FN)的含量改变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了257例癌组织的LN和FN的含量分布.染色程度分为(-)、(+)和(++),将癌按浸润程度,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有否转移进行分组.结果:基底膜LN和FN在非浸润癌时连续完整,微浸润区可见分段或缺失,浸润癌时含量明显减少,分布不规则.两者在分化好组和分化差组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已分化的各组织学类型之间,LN和F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转移和未转移组的表达也无明显差异(P>0.05).97%以上的癌间质中存在FN阳性物.结论:基底膜LN和FN是否完整对于鉴别癌是否有浸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含量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而与组织学类型和转移无明显关系.间质FN的存在和分布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可能反映机体对肿瘤的防御和抵抗功能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 癌组织 肿瘤
下载PDF
肾横纹肌样瘤
6
作者 陈嘉薇 陈光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1年第6期474-476,共3页
肾横纹肌样瘤(Rhabdoid Tumor of Kidney, RT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脏肿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该病逐渐引起国外临床和病理学者的重视,有关报道不断增多。现做如下综述。RTK的临床特征国际Wilms瘤病理研究中心(Na... 肾横纹肌样瘤(Rhabdoid Tumor of Kidney, RT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脏肿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该病逐渐引起国外临床和病理学者的重视,有关报道不断增多。现做如下综述。RTK的临床特征国际Wilms瘤病理研究中心(National Wilms’ Tumor Study Pathology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横纹肌样瘤 肾肿瘤 肿瘤
下载PDF
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的功能与环孢素A肾毒性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7
作者 陈嘉薇 陈大志 +1 位作者 田立峰 李莹杰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突变型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CNB)在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是否对(CsA的肾毒性副作用有抗性,从而揭示(CsA副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PBJ质粒作为载体,结合电转染法分别给大鼠肾脏转染野生型或突变型CNB并辅以野生型钙调... 目的:探讨突变型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CNB)在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是否对(CsA的肾毒性副作用有抗性,从而揭示(CsA副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PBJ质粒作为载体,结合电转染法分别给大鼠肾脏转染野生型或突变型CNB并辅以野生型钙调磷酸酶催化亚基(CNA),同时腹腔注射中毒剂量的CsA(30mg·kg^-1·d^-1),于用药后1周和2周取材,做血液生化学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组织学检查(光镜和电镜)以及基因转染状态的检测(RT-PCR)。结果:突变型CNB组的大鼠,其血液生化学指标(尿素氮和血肌酐)和肾脏的形态学改变(光镜和电镜)均明显轻于空白质粒组和野生型CNB组。结论: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参与CsA肾毒性副作用的机制,它的功能的抑制是CsA肾毒性副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用突变型CNB转染肾脏的方法可以减轻和治疗CsA毒性作用所致的大鼠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基 环孢素A 肾毒性 副作用 分子生物学 肾损伤
下载PDF
BcL-2和p5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莹杰 田立峰 +3 位作者 陈嘉薇 吴克非 付红 朱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研究BcL 2、p5 3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检测了 15 6例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BcL 2和p5 3的表达。结果 BcL 2和p5 3在正常胃粘膜中均呈阴性表达。BcL 2在重度... 目的 研究BcL 2、p5 3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检测了 15 6例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BcL 2和p5 3的表达。结果 BcL 2和p5 3在正常胃粘膜中均呈阴性表达。BcL 2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高分化腺癌中表达率较高 (分别为 6 9 6 %和 73 9% ) ,与轻度不典型增生及中低分化腺癌间差异显著 (P <0 .0 5 )。p5 3在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 ,且表达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P <0 .0 5 )。胃癌淋巴细胞转移组 ,BcL 2蛋白低表达 ,p5 3蛋白高表达 (P <0 .0 5 )。BcL 2与p5 3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BcL 2与p5 3分别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P53 胃癌 癌前病变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下载PDF
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兆瑞 吴晴 +2 位作者 陈嘉薇 李大卫 李淑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55-1759,共5页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TNM分期中的Ⅲ~Ⅳ期组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率高于相应的Ⅰ~Ⅱ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JNK1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各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并与生存期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组较之阴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期缩短(P<0.05)。结论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阳性表达可能具有胃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织芯片 缺氧 多药耐药 预后
下载PDF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Myostatin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勇 陈岩 +1 位作者 陈嘉薇 朱大海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79-783,共5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进行性骨骼肌萎缩和无力为特征的肌源性肌病。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是最近发现的骨骼肌生长发育抑制因子。为探讨Myostatin基因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理发生的相关性,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患者的Myostatin基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进行性骨骼肌萎缩和无力为特征的肌源性肌病。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是最近发现的骨骼肌生长发育抑制因子。为探讨Myostatin基因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理发生的相关性,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患者的Myostatin基因并测序、分析肌营养不良患者是否存在Myostatin基因突变;然后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患者中Myostatin基因的表达水平是否发生改变,同时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了肌营养不良患者中Myostat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所研究的肌营养不良患者中没有携带Myostatin基因突变,但一些患者的Myostatin基因转录水平降低,部分患者Myostatin蛋白加工障碍。结果提示,一些类型(亚型)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能与肌肉抑制素Myostatin基因表达异常、蛋白加工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肌肉抑制素基因 蛋白加工 MYOSTATIN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28例甲状腺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季兰 邢晋放 +2 位作者 金宇飚 杜联芳 陈嘉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分析经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提高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回顾穿刺细胞学诊断情况,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的分析经穿刺细胞学诊断甲状腺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及超声影像学表现,提高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回顾穿刺细胞学诊断情况,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合结节超声图像表现特点加以分析。结果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的28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26例,髓样癌2例;所有乳头状癌结节样本中,细胞核均可见特征性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细胞学检查结果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癌结节≥2cm者13例,<2cm癌结节者15例;单发结节15例,多发结节13例;23例(82.14%)结节边缘向四周浸润破坏性生长,并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22例(78.57%)结节中可见钙化灶,其中16例(72.73%)表现为沙砾样钙化。超声图像分析显示,多数结节内可见沙砾样钙化灶,结节边缘欠规则呈粗糙毛刺状。结论超声定位有助于提高触诊难及小结节的穿刺成功率;综合分析超声图像中甲状腺结节边缘及钙化的特征性表现,可有效提高穿刺细胞学检查的阳性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结节 超声定位 细针穿刺 微小钙化
下载PDF
EGFR和Ki67在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相关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丽峰 李莹杰 +3 位作者 陈嘉薇 吴克非 付红 朱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Ki6 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 15 6例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进行EGFR和Ki6 7染色。结果 ①EGFR和Ki6 7在正常胃粘膜中表达均为阴性 ;...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Ki6 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 15 6例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进行EGFR和Ki6 7染色。结果 ①EGFR和Ki6 7在正常胃粘膜中表达均为阴性 ;EGFR在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 (P <0 .0 1) ;Ki6 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 (76 6 % )高于不典型增生 (4 1 4% ) ,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②EGFR表达与胃的不典型增生程度、胃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③Ki6 7表达与胃不典型增生程度、胃癌的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 (P <0 .0 5 )。④EGFR和Ki6 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EGFR和Ki6 7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 KI67 胃癌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胃不典型增生
下载PDF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2 位作者 杨兆瑞 路光中 蔡兆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8%、61.3%、52.4%,与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下调和NDRG1过度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HIF-1α和NDRG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314,P<0.01,r=-0.296,P=0.001),而HIF-1α蛋白与NDRG1的表达正相关(r=0.237,P=0.008)。结论 PTEN缺失可能上调HIF-1α和NDRG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缺氧诱导因子-1Α N-myc下游调节基因1 组织芯片
下载PDF
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振中 武世伍 +3 位作者 李楠 蔡兆根 吕秀红 陈嘉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9-625,共7页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讨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应用对于肿瘤细胞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探讨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联合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共同应用对于肿瘤细胞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OX-2和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联合应用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处理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观察其对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协同抑瘤作用。结果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PAR-γ蛋白表达相对降低,两者具有负性相关关系。塞来昔布和罗格列酮可以有效抑制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联合应用抑制肿瘤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独药物组。结论 COX-2的高表达和PPAR-γ的低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以COX-2和PPAR-γ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临床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环氧合酶-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塞来昔布 罗格列酮
下载PDF
NDRG 1基因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少飞 陈嘉薇 祝峰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lated gene1,NDRG1)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2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28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20例正常宫... 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lated gene1,NDRG1)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2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28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NDRG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10例新鲜宫颈鳞癌组织与1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NDRG1mRNA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NDRG1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明显降低(P<0.01)。从正常宫颈上皮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再到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NDRG1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中NDRG1mRNA与蛋白的表达较无转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NDRG1mRNA与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下调表达提示NDRG1基因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反转录酶链反应
下载PDF
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eIF-4E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潘保见 陈嘉薇 祝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启始因子eIF-4E在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IF-4E蛋白和HPV16/18DNA在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级),3...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启始因子eIF-4E在宫颈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IF-4E蛋白和HPV16/18DNA在10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1级),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2、3级)和31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eIF-4E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呈阴性表达,随着上皮病变级别升高,表达逐渐增强: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P<0.05),且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更强;HPV16/18DNA在四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两组之间没有差别(均为96.8%)以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三组中eIF-4E蛋白表达和HPV感染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宫颈鳞癌的发生与eIF-4E蛋白表达及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在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鳞癌 EIF4E HPV16/18感染
下载PDF
细针穿刺诊断甲状腺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宇飚 陈嘉薇 +1 位作者 路光中 王龙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65-2666,共2页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技术在诊断甲状腺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2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用10mL一次性注射针抽吸甲状腺组织,并行HE涂片染色,光镜检查。同时2例均有石蜡组织切片作进一步检查与比较。结果:2例均镜下涂片内查见大量弥散分布的幼...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技术在诊断甲状腺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2例患者均在B超定位下,用10mL一次性注射针抽吸甲状腺组织,并行HE涂片染色,光镜检查。同时2例均有石蜡组织切片作进一步检查与比较。结果:2例均镜下涂片内查见大量弥散分布的幼稚淋巴细胞,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单克隆样增生,核大深染,染色质粗块状、边集,胞浆稀少,涂片报告"考虑为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建议手术活检"。术后组织学检查证实淋巴瘤诊断,并进一步分型。结论:细针穿刺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廉价、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在甲状腺淋巴瘤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对该病早期发现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甲状腺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下载PDF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1 位作者 蔡兆根 谢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和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PS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免疫表型,对4例PSTT及1例ETT病例进行分析,并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PSTT和ETT临床表... 目的探讨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和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PS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免疫表型,对4例PSTT及1例ETT病例进行分析,并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PSTT和ETT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伴HCG轻~中度升高。PSTT瘤细胞呈片块状或条索状穿插于子宫肌层平滑肌束间,常浸润血管壁;ETT瘤细胞排列成巢团状,位于玻璃样物或肿瘤坏死物中,呈地图样外观。免疫表型表达上皮性、滋养细胞性标志物,但对HPL、Mel—CAM、PLAP及p63的表达有差异。治疗手段以全子宫切除术和术后化疗为主,预后较好。结论PSTT与ETT是罕见的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IT),二者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但临床表现及惰性生物学行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及血管生成素的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2 位作者 罗彦丽 王萍 承泽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p-L型感染率、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Hp-L型感染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Ang-2表达、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Ang-1在胃癌中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表达与侵袭深度和MVD呈负相关。结果 胃癌Hp-L型感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Ang-2表达上调,Ang-2/Ang-1比例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血管生成素
下载PDF
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冯振中 陈嘉薇 +2 位作者 甘怀勇 郭冰沁 蔡兆根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以及调控Snail和E-cadherin对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I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HIF-1α、Snail和E-cad... 目的探讨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以及调控Snail和E-cadherin对肿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I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HIF-1α、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61.3%、46.8%、36.3%,与正常内膜和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F-1α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Snail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E-cadherin的缺失与肿瘤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I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和Snail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214,P=0.017),而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203,P=0.024)。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上调Snail的表达和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在I型子宫内膜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SNAIL 上皮钙黏附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