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春秋》为纲”到“以周礼为本”——郑玄的经学史意义
1
作者 陈壁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制的价值体系,转向圣王制作、孔子整理的礼制规范。对经学的整体性理解,也从“空言”转向已经实行的“行迹”。五经的性质,从两汉经师所注重的微言大义、家法师法授受转向客观知识,即经学从口耳之学转向眼手之学。正是经过郑玄的改造,“礼”从一种价值变成一种“规范”。而汉以后的王朝形成了制礼的传统,“礼”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礼学 《春秋》学
下载PDF
重建经学,可能吗?必要吗?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壁生 张龑 +1 位作者 姚中秋 任锋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6-68,共13页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经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而经学研究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回到传统中国文明之中,经学既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传统政治、生活的价值源头。要全面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离不开经学。然而,百余年来,传统...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经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而经学研究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回到传统中国文明之中,经学既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传统政治、生活的价值源头。要全面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离不开经学。然而,百余年来,传统学术崩溃,西来学制建立,经学被割裂到文、史、哲等相关学科之中,而从文、史、哲的眼光看到的经学,已经只能得其一隅之偏,而无法窥其全体大用。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经学瓦解的过程,以寻找经学重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研究 当代中国 学术研究 传统政治 中国文明 传统学术 相关学科
下载PDF
古典政教中的“孝”与“忠”——以《孝经》为中心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壁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04,共8页
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根据《孝经》,批判家国一体、忠孝无别的传统思想。但实际上,这种理解与唐玄宗以后的《孝经》解释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回到《孝经》古注,回到整个经学系统,可以看出,《孝经》在人伦上主张父子与君臣完全分开,在道德... 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根据《孝经》,批判家国一体、忠孝无别的传统思想。但实际上,这种理解与唐玄宗以后的《孝经》解释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回到《孝经》古注,回到整个经学系统,可以看出,《孝经》在人伦上主张父子与君臣完全分开,在道德上认为忠、孝不可混为一谈。所谓"移孝作忠",实质上是针对士这一阶层移事父之敬去事君,才能做到忠。在今天的道德哲学研究中,要将传统德性置于传统人伦关系之中进行理解,才可能更加客观地认识传统道德,在此基础上的现代诠释才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 父子
下载PDF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壁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朱熹是经学史上的转折点。他对《四书》的新解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义理系统,其主旨在于求圣人之心,以提升个人道德;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改造"经"的观念以及对五经的认识。汉唐经学求"圣人之法",朱熹把经视为"圣... 朱熹是经学史上的转折点。他对《四书》的新解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义理系统,其主旨在于求圣人之心,以提升个人道德;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改造"经"的观念以及对五经的认识。汉唐经学求"圣人之法",朱熹把经视为"圣人之心"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五经进行了内在化解读,将五经《四书》化。这样,五经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四书》 五经
下载PDF
《论语郑氏注》中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壁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5,共8页
《论语郑氏注》是《论语》解释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郑玄在注释《论语》中阐明,圣人的位格,在于禀天所授之德位,为人间立法。制作法度,即为人间立法,而王者之事,顺法度以行其政教。在政教的关键,是教民以孝。这并... 《论语郑氏注》是《论语》解释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郑玄在注释《论语》中阐明,圣人的位格,在于禀天所授之德位,为人间立法。制作法度,即为人间立法,而王者之事,顺法度以行其政教。在政教的关键,是教民以孝。这并不启发人民的理性,而是启发人民的德性,如果教民之道是顺乎人心的正道,则民受教而无所知。同时,郑玄洞明人性的幽暗,邪恶的易滋,因此不但提倡"礼",也提倡"法",即以道德裁决律法,使刑罚的精神必须源自经义。郑玄通过注释《论语》,建构了一套从圣人到政教到礼法相互关联的政治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圣人 政教 礼法
下载PDF
周公的郊祀礼——郑玄的经学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壁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48,共9页
在郑玄的经学思想中,如何根据经文的记载,构建一个完整的周公郊祀祭天的理论体系,是郑玄经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郑玄通过发明经义,阐述了以"天有六天""郊丘为二"为主要特征的周公郊祀礼。而这一礼制的背后,有... 在郑玄的经学思想中,如何根据经文的记载,构建一个完整的周公郊祀祭天的理论体系,是郑玄经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郑玄通过发明经义,阐述了以"天有六天""郊丘为二"为主要特征的周公郊祀礼。而这一礼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郊祀礼中的始祖的存在,是统三统的思想基础。郊祀礼中的感生说,使郑玄理解的历史世系不同于《史记》。同时,周公的郊祀礼,是孝治天下的最典型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郊祀 郑玄
下载PDF
孔子“父子相隐”思想新解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壁生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123,共7页
关键词 孔子 父子 子路 论语
下载PDF
经学、制度与生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壁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69,89,共8页
经学是传统中华的价值源头,提供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经学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建构而得以实现的。同时,汉代学术的影响主要在国家制度,宋代学术的影响主要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制度又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通... 经学是传统中华的价值源头,提供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经学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建构而得以实现的。同时,汉代学术的影响主要在国家制度,宋代学术的影响主要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制度又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通过这样的描述,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解释经学与经学史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制度 生活
下载PDF
经典世界中的“直躬证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4-102,共9页
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 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下载PDF
理教与经教之间——朱子政治哲学中的帝王、士大夫与庶民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7,共7页
宋代道学兴起,朱子集其大成,重新解释《四书》,发明《四书》义理以启发德性,同时又面对五经中的礼乐思想。从教化的角度看朱子的政治哲学,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帝王方面,朱子的"帝王之学"旨在启发帝王的德性,... 宋代道学兴起,朱子集其大成,重新解释《四书》,发明《四书》义理以启发德性,同时又面对五经中的礼乐思想。从教化的角度看朱子的政治哲学,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帝王方面,朱子的"帝王之学"旨在启发帝王的德性,以复兴致君于尧舜的儒家理想;在教化士大夫方面,朱子重新解释《四书》,探求修德成圣之路,以此塑造一个儒士的知识共同体;在教化庶民方面,朱子并不认为要对每一个人进行德性启蒙,而是通过对五经礼制的损益,设立家礼、乡约,以教化一般百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教 经教
下载PDF
追寻六经之本——曹元弼的《孝经》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壁生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46,共10页
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 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道,在于人伦,而《孝经》恰恰提供了这一人伦思想的核心。同时,他认为通过《孝经》中的"爱"与"敬",可以贯通百王之道,六经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元弼 孝经 爱敬
下载PDF
郑玄的天下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壁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8,共9页
经书对天下大小有不同的记载,许慎《五经异义》特别将这一问题列为经师异说。今文经学理解的“经”是常道,因此经书中的天下大小只有“方五千里”一种说法。及至郑玄遍注群经,对经书中涉及天下大小之文的注解,以《周礼》为本,重解《禹贡... 经书对天下大小有不同的记载,许慎《五经异义》特别将这一问题列为经师异说。今文经学理解的“经”是常道,因此经书中的天下大小只有“方五千里”一种说法。及至郑玄遍注群经,对经书中涉及天下大小之文的注解,以《周礼》为本,重解《禹贡》,并及于《王制》。郑玄整顿群经,用“王者相变”作为解经背景,将经书所述内容变成不同时代的法度。郑玄的这种注经特征,实质上是用历史的背景支撑起文献的解读。因为历史的背景,经书文献的异义问题得到解决,更因为历史的背景,郑玄经学既确定了经的独立性,又遥通于史,从而在中国的经史传统中,形成一种富有张力与深度的经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天下 经学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壁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9期22-33,共12页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4
作者 陈壁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实录,其中的“夫子为卫君乎”一章,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当时卫国蒯聩与公孙辄父子争国的看法,即孔子认为父子皆不正当。而在《春秋》中,孔子借此事明“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实录,其中的“夫子为卫君乎”一章,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当时卫国蒯聩与公孙辄父子争国的看法,即孔子认为父子皆不正当。而在《春秋》中,孔子借此事明“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之义,则公孙辄是而蒯聩非。《论语》与《春秋》的立场差异,彰显了孔子对现实问题的判断与对立法原则的探讨二者之间的张力,而《论语》正是孔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将《论语》中的孔子与《史记》中的孔子作对比,可以看出,《论语》是一本特定人群记录下来,且只针对特定人群的书,这一特定人群就是第一代经师。因此,在《论语》的世界里,最核心的问题是教化,而且是对经师的教化。在《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一切言语与行为,都是孔子的言传与身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春秋 孔子 经师
下载PDF
今文经学的变异与“古史辨”的兴起
15
作者 陈壁生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90-95,共6页
在现代学术转型中,今文经学变异为"古史辨"是经学瓦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的代表人物是钱玄同,其继承了今文经学的辨伪方法,将《论语》视为考察孔子的唯一真实史料,并以之为标准辨析"六经",从而将"六经&qu... 在现代学术转型中,今文经学变异为"古史辨"是经学瓦解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的代表人物是钱玄同,其继承了今文经学的辨伪方法,将《论语》视为考察孔子的唯一真实史料,并以之为标准辨析"六经",从而将"六经"与孔子分离开来,最终促使顾颉刚等学者得以将"六经"视为史料,考辨每一经、每一篇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新的古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钱玄同 古史辨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经学与建国
16
作者 陈壁生 《政治思想史》 2013年第4期22-32,197,共11页
在晚清民初,中国从"天下—夷夏"向"世界—民族国家"的转化过程中,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提出了不同的建国理想。古文学者章太炎认为,必须以共同的历史为基础,建立一个新国族的根基。因此,他通过对经学的改造,建立了中... 在晚清民初,中国从"天下—夷夏"向"世界—民族国家"的转化过程中,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提出了不同的建国理想。古文学者章太炎认为,必须以共同的历史为基础,建立一个新国族的根基。因此,他通过对经学的改造,建立了中国古远的历史传统,这种历史通向一个新的民族国家构建。今文经师康有为则认为,在历史上,孔教是古代中国的国魂,在现实中,孔教更应该是作为民族国家的新中国之国魂,孔教必须为新成立的、统一的国家提供立国之道,作为其正当性基础,因此,孔教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国家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经学传统 章太炎 康有为
下载PDF
“性与天道”:解释史上的思想角力
17
作者 陈壁生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5期141-147,共7页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与天道”玄学理学 以经史证经
原文传递
格物致知——从朱王注解看其学术异同
18
作者 陈壁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从朱熹、王阳明对《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的不同注解的梳理分析,引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一些基本的不同之处,朱熹与王阳明对"物"与"格"的不同训解充分预示了他们的思想差异与分歧,本文从这... 本文从朱熹、王阳明对《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的不同注解的梳理分析,引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一些基本的不同之处,朱熹与王阳明对"物"与"格"的不同训解充分预示了他们的思想差异与分歧,本文从这一分歧入手概括性的对朱熹即物穷理与王阳明理在心中两种理学观念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大学》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哲学 心学 理学
下载PDF
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中秋 李强 +11 位作者 丛日云 干春松 钱永祥 高全喜 渠敬东 吴增定 周濂 吴飞 赵晓力 朱振宇 陈壁生 翟志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144,共25页
2013年4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高研院")召开了以"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此次年会集中讨论了在中华文明复兴背景下的通识教育问题。与会的专家... 2013年4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高研院")召开了以"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为主题的第二届通识教育年会。此次年会集中讨论了在中华文明复兴背景下的通识教育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通识教育与德性养成"、"通识教育模式比较"、"通识教育教学探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同中国大学教育必须修正工科思维和单纯技术观点,从文明传承与复兴的角度探索适合当代条件的通识教育模式,应为今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会议的最后部分,北航高研院的教学副院长翟志勇老师介绍了北航通识教育的推进情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与会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北航模式"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期待北航模式能够稳健成熟,为探索中国通识教育的正道提供一个可检验、可推广的样本。本刊现辑录其研讨内容,为推动中国教育之进一步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以下内容已经发言者校阅,本刊略有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模式 中华文明复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家学者 中国教育 教学探讨 教育改革 研讨内容
下载PDF
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哲学系第一届博士生论坛综述
20
作者 高松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辅仁大学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博士生 论坛 综述 会议室 开幕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