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业特色本科高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
1
作者 刘英 范廷玉 +2 位作者 陈孝杨 查世娇 周育智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158-160,共3页
工程教育模式的提出给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设定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工程原理是面向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教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的目标和特点,针对当前课程与教学... 工程教育模式的提出给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设定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工程原理是面向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教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的目标和特点,针对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情况,通过课程内容重构、产学研教学模式构建、课程知识框架优化整合等角度提出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此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原理 工程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面向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为例
2
作者 刘英 范廷玉 +2 位作者 陈孝杨 查世娇 周育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5-67,97,共4页
为更好地培养出既懂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又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开展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但是受限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双语授课时间较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工... 为更好地培养出既懂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又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开展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但是受限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双语授课时间较短,存在各种问题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为例,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首先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类型,其次分析了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改进策略,主要包括:循序渐进,合理过渡;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引进高素质双语教师;构建双语教学模式科学评价体系,以期能够为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用质量,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 高校教育 双语教学 环境工程原理
下载PDF
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与标准研究
3
作者 刘启蒙 鲁海峰 陈孝杨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信息时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具有更为开放灵活且自主性较强、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更易激发等优势,但也存在信息技术保障不足、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教学评价相对困... 信息时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具有更为开放灵活且自主性较强、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更易激发等优势,但也存在信息技术保障不足、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教学评价相对困难、教学质量监管有待完善等问题。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教学督导、监控、评价和反馈4个方面出发的“双主体,四环节”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基于在线教学优势和高校实施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探讨,为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标准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远 陈敏 +4 位作者 周育智 丁佳敏 周海 牛经纬 陈孝杨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土壤镉砷复合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镉砷具有相反的化学性质,运用生物炭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效果不佳,而改性生物炭在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介绍了生物炭制备的方法与理化性质,总结了生物炭修复... 土壤镉砷复合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镉砷具有相反的化学性质,运用生物炭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效果不佳,而改性生物炭在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介绍了生物炭制备的方法与理化性质,总结了生物炭修复单一镉、砷污染的效果与机理,并阐述了生物炭处理复合污染的不足和难点。重点综述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改性生物炭修复土壤镉砷复合污染的影响因素,以及改性生物炭处理镉砷复合污染的效果与机理。与原始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但是,改性生物炭的回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解吸再生和老化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改性生物炭仍具有广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钝化剂 镉砷复合污染 原位修复 影响因素 修复机理
下载PDF
垃圾焚烧飞灰特性及其重金属固化/稳定化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海 陈敏 +4 位作者 彭亚旗 周育智 丁佳敏 孙远 陈孝杨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8-1405,共8页
通过对比分析飞灰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发现,化学药剂稳定法在处理飞灰方面操作简单、能耗低,容易实现飞灰规模化处置,但也存在化学药剂价格昂贵的问题。若利用化学添加药剂协同机械化学法固化稳定飞灰重金属,在机械力作用下能与重金... 通过对比分析飞灰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发现,化学药剂稳定法在处理飞灰方面操作简单、能耗低,容易实现飞灰规模化处置,但也存在化学药剂价格昂贵的问题。若利用化学添加药剂协同机械化学法固化稳定飞灰重金属,在机械力作用下能与重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可生成难溶性重金属化合物以达到稳定重金属的效果,处置过程能耗低、添加剂量少并且能同时稳定多种重金属,有望规模化实现飞灰的无害化及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处置后飞灰重金属的浸出风险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浸出阶段控制机制也不同,常用的环境风险指数法(RAC)在计算处置后飞灰环境风险时只考虑弱酸提取态占比情况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异,为准确预测处置后飞灰环境风险,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评估处置后飞灰环境风险或许更能体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研发高效经济的化学添加剂协同机械化学法固化稳定飞灰重金属,是实现飞灰无害化的重中之重,并且飞灰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也有待进一步修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灰 理化特性 重金属形态 浸出特性 环境风险
下载PDF
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解雯 张红梅 +2 位作者 张旭阳 黄美琴 陈孝杨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4-39,68,共7页
探究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基于2000—2021年淮河流域MODIS-NDVI影像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地形、气候、人为活动3个维度... 探究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基于2000—2021年淮河流域MODIS-NDVI影像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地形、气候、人为活动3个维度共13种驱动因子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植被覆盖度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1年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呈增长趋势,2000—2010年增长较快,2011—2021年增长缓慢;植被覆盖度呈改善趋势,植被改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退化区域集中在研究区东部、中部及北部;人类活动与气象因素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下载PDF
高潜水位资源型城市水域转化及其碳排放分析
7
作者 陈孝杨 黄美琴 +2 位作者 张红梅 张旭阳 解雯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56-67,共12页
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高潜水位资源型城市的水域转化及其碳排放,为低碳背景下的水资源治理提供科学支持和有效依据。以淮南市为例,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调用随机森林和Landsat系列数据,对1987~2019年进行水域时空演变分析,并对... 从土地利用转型角度研究高潜水位资源型城市的水域转化及其碳排放,为低碳背景下的水资源治理提供科学支持和有效依据。以淮南市为例,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调用随机森林和Landsat系列数据,对1987~2019年进行水域时空演变分析,并对2007~2019年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构建水域转化矩阵,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淮南市和矿区水域与其他地类相互转化产生的碳排放。结果表明,1987~2019年,淮南市和矿区的水域面积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量分别为87.98km 2和68.20km 2;在空间上,淮南市水域变化主要分布于矿区;2007~2019年,水域与耕地相互转化最为频繁,主要是耕地转化为水域,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矿区;淮南市和矿区水域转化产生的碳排放在2007~2013年分别呈碳源和碳汇,2013~2019年均呈碳汇。淮南市和矿区水域转化呈碳源/碳汇主要取决于水域与建设用地相互转化产生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转化 碳排放 高潜水位 淮南市 矿区
下载PDF
2000—2020年淮南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詹绍奇 张旭阳 +3 位作者 陈孝杨 周育智 龙林丽 徐燕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目的]分析淮南矿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时空格局分布特征,为淮南市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低碳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淮南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格网尺度量化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发展阶... [目的]分析淮南矿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时空格局分布特征,为淮南市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低碳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淮南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格网尺度量化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发展阶段下碳源/碳汇/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基于冷热点分析碳源/碳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结果]①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由单一用地为主转换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同时发生,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大,导致碳源效应增强,碳汇效应相对减弱,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碳源年增加量为2.76×10^(6) t,碳汇年增加量仅为130 t,碳排放年增加量为2.76×10^(6) t;②碳源和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中部建成区和西北矿区是碳源和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区,碳汇主要聚集在东部、西部边缘区和西部部分矿区;③中部建成区是碳源和碳排放的显著热点、热点区域,以显著热点变化特征为主;显著冷点和冷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西部边缘区域和西北部分矿区。[结论]淮南矿区的碳减排和低碳效应需要着重关注北部大面积的平原耕地区域,控制该区域矿区煤炭资源开采和建设用地开发,应加快塌陷水域修复工作;南部城市化进程快速增加的同时需适度增加林地和草地等生产性碳吸收能力区域面积,避免建设用地无限制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碳汇 碳排放 冷热点 淮南矿区
下载PDF
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蒋志洋 龙林丽 +3 位作者 程海燕 周育智 徐燕飞 陈孝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68-72,共5页
为了探究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采用干筛法、湿筛法测定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计算稳定性参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分析覆土厚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粒级下... 为了探究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采用干筛法、湿筛法测定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机械稳定性、水稳定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计算稳定性参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分析覆土厚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粒级下,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覆土0~20 cm的>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最大、土壤团聚体团粒指数最小,覆土为60~80 cm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团聚体稳定率最大,团聚体破坏率最低,是研究区最适合微生物活动及土壤根系生长的覆土厚度,研究结果对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地复垦 覆土厚度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皖北地区农业固废氮磷养分估算及肥料化利用潜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海燕 苏永东 +4 位作者 周育智 胡翩 牛经纬 徐燕飞 陈孝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00-2009,共10页
【目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粮食产区,评估区域农业固废肥料化利用潜力,可为秸秆和畜禽粪污养分合理利用和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对区域化肥减量增效、循环绿色农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方法】估算区县农作物氮磷需求量、秸秆还... 【目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粮食产区,评估区域农业固废肥料化利用潜力,可为秸秆和畜禽粪污养分合理利用和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对区域化肥减量增效、循环绿色农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方法】估算区县农作物氮磷需求量、秸秆还田氮磷供给量、畜禽粪污氮磷供给量,探讨3种粪污利用情景下氮磷损失率、区县氮磷供需关系以及各市施肥结构现状。【结果】农作物氮(N)磷(P_(2)O_(5))养分需求量分别为80.26×10^(4)和13.35×10^(4) t,秸秆还田氮磷养分供给量分别为7.78×10^(4)和1.02×10^(4) t,畜禽粪污氮磷养分供给量分别为13.61×10^(4)和3.06×10^(4) t。在固体粪便商业堆肥,家畜尿液沼气化处理情景下氮磷养分损耗最低,损失率分别为20.1%和10.3%。区县畜禽粪污氮磷供给量大都占需求量10%~20%和15%~30%,秸秆还田氮磷供给量大都介于7%~12%和7%~9%。各市化肥施用量约为153.23×10^(4) t,折算成氮磷肥总量分别为70.94×10^(4)和40.69×10^(4) t,蚌埠和淮南养分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宿州和亳州供小于需,阜阳和淮北供需基本持平。【结论】仅使用秸秆和粪污还田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氮磷养分的需求,相较之下更依赖化肥对养分的补给,且氮养分需求程度大于磷,各地区应增加秸秆和粪污肥料化利用量,降低化肥施用量,可采用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方式,继续推行化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畜禽粪污 氮磷养分 供需关系 皖北地区
下载PDF
农业固废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经纬 周育智 +4 位作者 苏永东 龙林丽 胡翩 蒋志洋 陈孝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35,共10页
目前农业固废的安全处理与处置问题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将生物质转化为富碳的生物炭是优化废弃物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生物炭具有成本低廉、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表面官能团丰富和吸附... 目前农业固废的安全处理与处置问题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将生物质转化为富碳的生物炭是优化废弃物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生物炭具有成本低廉、原料来源广泛、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表面官能团丰富和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水体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生物炭的主要制备方法、改性方法和理化特性,阐述了农业固废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吸附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如研发出成本低廉、结构良好、性质稳定和性能优异的新型碳基固废材料、构建起农业固废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信息库和形成配套产业体系以实现其大规模工业应用等,以期为农业固废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吸附性能 吸附机理
下载PDF
基于省域尺度工业固废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翩 陈孝杨 +1 位作者 牛经纬 华红梅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7-51,共5页
为提高BP神经网络算法在固体废物预测中的精度,提出了一种SSA-BP工业固废预测模型,并选取了GDP、常住人口、工业生产总值、能源生产总量、R&D内部支出、财政支出、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能源消费总量等作为影响因素,用灰色关联... 为提高BP神经网络算法在固体废物预测中的精度,提出了一种SSA-BP工业固废预测模型,并选取了GDP、常住人口、工业生产总值、能源生产总量、R&D内部支出、财政支出、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能源消费总量等作为影响因素,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对4种情景下安徽省固废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R&D内部支出、能源生产总量、生产总值、灰色关联度携带有效信息高;SSA-BP模型的MAE、MAPE、R2值分别为375.81、0.04、0.99,均高于其他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在不同情境下,安徽省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业固废产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到2035年产生量变化区间为18254.36~30831.54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体废物 产量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 多情景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覆土厚度对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孝杨 周育智 +3 位作者 严家平 王芳 陈敏 刘本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6-1243,共8页
按照不同覆土厚度将研究区分为A(〉100 cm),B(60~100 cm),C(40~60 cm)和D(20~40 cm)4类采样区,分别采集重构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或煤矸石样品,测定其含水量(WC)、p H值、密度(BD),以及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 按照不同覆土厚度将研究区分为A(〉100 cm),B(60~100 cm),C(40~60 cm)和D(20~40 cm)4类采样区,分别采集重构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或煤矸石样品,测定其含水量(WC)、p H值、密度(BD),以及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研究覆土厚度对活性有机碳(A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垦5 a后,试验区0~20 cm土壤层SOC含量增加0.48 g/kg,DOC平均含量为46.86 mg/kg,MBC平均含量为46.09 mg/kg。与其他类型重构土壤相比,研究区有机碳库的恢复进度较慢,这主要受制于区域土壤性质和复垦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相同土壤层的SOC含量大小关系为A〉B〉C〉D,也即随覆土厚度增加,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SOC含量也相应增加。采样区B和C的0~20 cm土壤层MBC含量相对较高,说明覆土厚度过薄或过厚,均不利于表层土壤MBC的积累;采样区D的煤矸石层DOC含量高达97.90 mg/kg,表层土壤中含量也达到64.80 mg/kg,均高于其他采样小区,说明覆土厚度较薄时,上覆土壤DOC含量很可能受到煤矸石层的影响。煤矸石层的qMBC值不能准确反映重构土壤肥力质量,而上覆土壤的肥力质量和SOC,我们可以用MBC来表征或预测。MBC与重构土壤p H值、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OC和DOC与上述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却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厚度 煤矸石 复垦土壤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与赋存形态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孝杨 严家平 +1 位作者 况敬静 黄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基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中7条河流的21个沉积物样品的实验研究,获得了Cd、Pb、Mn和Ba等4种重金属的含量数据,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基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中7条河流的21个沉积物样品的实验研究,获得了Cd、Pb、Mn和Ba等4种重金属的含量数据,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的Mn和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与结晶态的形式赋存,Ba主要以结晶态的形式出现,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结晶态的形式赋存;重金属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总体较轻微,部分河段沉积物中出现了Cd和Mn的污染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赋存形态
下载PDF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性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孝杨 黄凯 +1 位作者 严家平 况敬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2-765,共4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区域分布、污染特征和来源。...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区域分布、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但与国内其他河流相比,样品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不高;淮河南北岸支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东淝河,含量明显低于淮北平原上的其它河流;淮河主干道和北岸支流沉积物中4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而南岸支流的淠河和东淝河沉积物中2~3环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环数;通过污染来源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除与天然成岩过程有关外,大都是由有机物质的燃烧与热解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沉积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下载PDF
煤矸充填复垦土壤可溶性镉的分布特征与运移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孝杨 刘鑫尧 严家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在现场调查研究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上覆土壤可溶性镉含量的基础上,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模拟土壤可溶性镉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可溶性镉浓度沿剖面深度逐渐递增,即离煤矸石层越近,浓... 在现场调查研究煤矸石充填复垦地上覆土壤可溶性镉含量的基础上,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模拟土壤可溶性镉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可溶性镉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可溶性镉浓度沿剖面深度逐渐递增,即离煤矸石层越近,浓度越高;随时间推移,土壤下部接近煤矸石处,可溶性镉浓度的富集现象存在。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土壤毛管力作用,接近煤矸石层的土壤可溶性镉浓度每年可增加10%左右,但表层土壤(0~40cm)增加速度缓慢或反而有所下降。尽管如此,由于植物根系活动,煤矸石中镉析出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土壤 可溶性镉
下载PDF
初期采煤沉陷积水区底泥及周边土壤覆水条件下营养盐释放潜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孝杨 王顺 +3 位作者 胡友彪 范廷玉 王月越 邢世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84-1893,共10页
选择淮南矿区典型采煤沉陷积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周边农田土壤作为对比,采用静态培养柱进行了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潜能实验,设定好氧、缺氧两种条件,通过测定在240 h内上覆水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NH_4^+、NO_2^-、NO_3^-... 选择淮南矿区典型采煤沉陷积水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周边农田土壤作为对比,采用静态培养柱进行了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潜能实验,设定好氧、缺氧两种条件,通过测定在240 h内上覆水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溶解氧(DO)、NH_4^+、NO_2^-、NO_3^-、PO_4^(3-)和总有机碳(TOC)的浓度值,研究了沉陷积水区底泥及周边土壤中营养盐向上覆水的释放潜能.结果表明,在积水初期,上覆水pH、ORP、DO等对底泥中氮、磷及有机物的富集与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底泥会释放以NH+4为主的无机氮,厌氧条件下氨化作用更强烈,而好氧、厌氧两种条件土壤培养柱中无机氮和总氮均是从上覆水向土壤富集.采煤沉陷积水区底泥向上覆水释磷,而土壤淹水后好氧、厌氧两种条件下均不释放磷.综合来看,积水初期沉陷积水区低水位(2—5 m)条件下的好氧环境有利于上覆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元素向底泥富集,内源负荷潜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积水区 底泥 土壤 营养盐 释放潜能
原文传递
煤矸石组分与表土质地对充填重构土壤导气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孝杨 张凌霄 +2 位作者 陈敏 黄河 胡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97,共7页
研究煤矸石组分及表土质地对煤矸石重构土壤导气率的影响,探讨重构土壤这种差异显著的非均质土壤导气内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复杂的非均质土壤导气特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在煤矸石中掺杂不同粒径碎石来改变其组分,并利用3种不同质地的土... 研究煤矸石组分及表土质地对煤矸石重构土壤导气率的影响,探讨重构土壤这种差异显著的非均质土壤导气内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复杂的非均质土壤导气特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在煤矸石中掺杂不同粒径碎石来改变其组分,并利用3种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土柱内进行土壤剖面重构,采用一维瞬态法测量其导气率。结果表明:(1)不同碎石粒径和质量分数对混合基质饱和含水量影响不同,掺杂2~5mm粒径碎石,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饱和含水量逐渐增加,从7.29%增加到12.9%;掺杂5~10mm粒径碎石,饱和含水量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分别为7.28%,8.5%,6.9%。(2)煤矸石的导气率远大于土壤,并且煤矸石的导气率对水分的敏感度随质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的导气率对水分变化的敏感度均随质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3)碎石的存在为大孔隙的产生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会减少了土壤通气断面,阻隔空气传输的通道。(4)重构土壤导气率受表土质地和底部填充介质的共同影响,覆土土壤导气率决定了重构土壤的导气率大小,而充填基质导气率决定了充填介质对重构土壤导气率影响的系数(Ska)。Ska与充填介质导气率呈显著相关,可以通过指数函数进行拟合(R2=0.93)。通过充填介质及覆土土壤的导气率可以对重构土壤导气率进行估算,简化了重构土壤导气率的测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土壤 导气率 煤矸石 表土质地
下载PDF
砂姜黑土区采煤塌陷坡耕地氮磷时空分布与流失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孝杨 周育智 +1 位作者 于佳禾 严家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236-240,245,共6页
[目的]研究砂姜黑土区采煤塌陷坡耕地动态过程中表层土壤NH+4—N和有效磷(AP)的时空分布,揭示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雨强和坡度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两类不同煤矿井工开采方式引发的地表塌陷坡耕地,动态监测表层土... [目的]研究砂姜黑土区采煤塌陷坡耕地动态过程中表层土壤NH+4—N和有效磷(AP)的时空分布,揭示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雨强和坡度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两类不同煤矿井工开采方式引发的地表塌陷坡耕地,动态监测表层土壤中NH+4—N和AP含量,并在实验室应用人工模拟降雨,测定2种雨强和3种坡度处理的地表径流中可溶态及颗粒态NH+4—N,AP含量。[结果](1)充填开采地表塌陷坡耕地表层土壤中NH+4—N含量为16.5~72.0mg/kg,AP为26.0~63.5mg/kg,非充填开采分别为9.08~67.2 mg/kg和22.4~82.1 mg/kg,未塌陷区域为83.5~162 mg/kg和38.7~86.5mg/kg;(2)两种开采方式地表塌陷坡地土壤NH+4—N和AP含量与未塌陷区域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NH+4—N含量自坡顶至坡底逐渐增加。随时间推移,NH+4—N和AP含量未显著降低,AP含量反而有增加迹象;(3)强降雨时NH+4—N和AP的流失量是弱降雨的3~5倍,颗粒态NH+4—N和AP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60%以上。坡度越大,NH+4—N和AP的流失量越多,流失量突变的坡度为5°~10°之间。[结论]砂姜黑土区采煤塌陷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显著增加,颗粒态NH+4—N和AP为径流流失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流失 坡耕地 砂姜黑土 采煤塌陷
下载PDF
安徽中北部河流沉积物的特征与多环芳烃分布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孝杨 严家平 况敬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124,共5页
通过对安徽省中北部6条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粒径、矿物组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研究区河... 通过对安徽省中北部6条河流沉积物样品的粒径、矿物组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研究区河流沉积物的特征和多环芳烃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淮河南北岸支流沉积物粒径和矿物组分具有不同特征;就PAHs总量来看,北岸支流平均值为313.3ng/g,南岸支流平均为112.8ng/g,差异比较明显,南岸支流沉积物中大多数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都低于北岸支流(蒽和菲除外,二苯并[a,h]蒽未检出);而有机质的含量,南北岸支流总体无明显差异(含量在0.55%至1.83%之间),但单条河流的分布呈沿水流方向自中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多环芳烃 河流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