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及改炉灶进展调查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宝群 李彦林 +2 位作者 白广禄 李晓茜 范中学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4-436,共3页
目的 了解陕西省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的分布 ,掌握改炉灶降氟进度 ,为氟中毒病区制定改炉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燃用石煤区的 8~ 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 ,按氟斑牙患病率进行病区划分 ,同时登记病区改炉灶进展情况。结果 在 2... 目的 了解陕西省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的分布 ,掌握改炉灶降氟进度 ,为氟中毒病区制定改炉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燃用石煤区的 8~ 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 ,按氟斑牙患病率进行病区划分 ,同时登记病区改炉灶进展情况。结果 在 2市 9个县 (区 ) 12 4个乡镇 16 6 6个村 ,划分出病区村 130 9个 ,受危害 2 5 .0 6万户、97.79万人。目前已经改炉灶 3.4 8万户 ,受益 13.75万人 ,尚有 2 1.5 8万户、84 .0 4万人急需改炉灶。燃用石煤的病区人口以每年 10 %的速度递增 ,改炉灶率仅为 13.90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中、高山区居民逐渐下迁 ,病区范围继续扩大 ,仍要维持一定时间。居民燃料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清洁燃料和低氟煤炭的输入 ,将会为综合治理提供有利条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销售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燃煤型氟中毒 改炉灶 调查 病区
下载PDF
秦巴山地石煤产区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宝群 李俊岭 +6 位作者 王亚平 李跃 郑来义 徐生惠 胡家俊 马明高 汪武金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5期270-273,共4页
通过对秦巴山地7县(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病区人口比15年前增加了近7.5倍,各县病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48.71%,16岁以上成人氟骨症患病率为14.76%,氟骨症患病率比15年前的2.69%上升了448.70... 通过对秦巴山地7县(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病区人口比15年前增加了近7.5倍,各县病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48.71%,16岁以上成人氟骨症患病率为14.76%,氟骨症患病率比15年前的2.69%上升了448.70%。测定石煤、空气、玉米和辣椒氟含量严重超标。应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氟斑牙 氟骨症 氟中毒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陕西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成壤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宝群 黄春长 李平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通过对陕西扶风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磁化率、酸碱度和粒度测定分析,揭示了周原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黄土剖面中的埋藏古土壤S0形成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湿环境中,古土壤S0中黄土夹层(Lx)的存在,表明6000aBP前后... 通过对陕西扶风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磁化率、酸碱度和粒度测定分析,揭示了周原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黄土剖面中的埋藏古土壤S0形成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湿环境中,古土壤S0中黄土夹层(Lx)的存在,表明6000aBP前后季风气候发生转折,在6000~5000aBP出现一个干旱阶段,并使得全新世大暖期分裂成为两个主要的温湿阶段。大约从3100aBP开始,受全球降温过程的影响,季风气候朝向干旱化方向发展,全新世大暖期的成壤作用被黄土堆积所取代。现代表土大约从1500aBP开始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季风气候 土壤学 地层学 磁化率 酸碱度 粒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宝群 赵景波 李艳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89,共5页
以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恢复为依据,采用高精度土壤含水量测量与逐层分析技术,以含水量变化率为主要指标,研究洛川2004年1月-2005年5月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水量平衡。结果显示,降水渗深以内表层土壤水分受气候和植... 以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恢复为依据,采用高精度土壤含水量测量与逐层分析技术,以含水量变化率为主要指标,研究洛川2004年1月-2005年5月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水量平衡。结果显示,降水渗深以内表层土壤水分受气候和植被生长影响,呈明显季节变化;渗深以下深层土壤水分,中产农田和梨树林砍伐后基本维持平衡,苹果林地持续减少并以春季减少最多。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呈低水平循环状态,易形成土壤干层,而季节干旱是土壤干层形成的直接驱动力;"低降水、高蒸发"的气候特点是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决定因素,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中的干旱特征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层 季节变化 干旱特征
下载PDF
蓝田白鹿原晚第三纪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古季风气候记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宝群 孙东怀 安芷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对陕西蓝田段家坡红粘土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获得了古地磁年龄数据 ,并以磁化率和碳酸盐含量为气候代用指标 ,获得了 7.3— 2 .6MaB .P .期间黄土高原南缘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这些结果揭示了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进而表明3 .4... 对陕西蓝田段家坡红粘土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获得了古地磁年龄数据 ,并以磁化率和碳酸盐含量为气候代用指标 ,获得了 7.3— 2 .6MaB .P .期间黄土高原南缘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这些结果揭示了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进而表明3 .4— 2 .6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红色粘土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古季风气候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特大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宝群 赵景波 李艳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2-537,共6页
根据2004年1月对洛川人工林地和农田0~6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土壤干化现象和土壤水分恢复问题。受2003年特大丰水年降水补给作用,人工林地4m以上深度的土壤干化现象消失,而4m以下的土壤干化层依然存在。... 根据2004年1月对洛川人工林地和农田0~6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土壤干化现象和土壤水分恢复问题。受2003年特大丰水年降水补给作用,人工林地4m以上深度的土壤干化现象消失,而4m以下的土壤干化层依然存在。这就表明,年均降水量600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人工林地存在难以自然消除的土壤深层干燥化现象,成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特大丰水年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深度一般可以达到4m深度以下,并且随人工林植被类型和植被生长年限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和减轻土壤干化层的危害,应该通过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和控制造林密度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洛川 人工林地 土壤干化层 丰水年
下载PDF
陕西省饮水型氟中毒改水防治效果监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宝群 李俊岭 范中学 《中国地方病防治》 1998年第4期233-235,共3页
在陕北和关中地区选择集中供水,氟含量在1.10mg/L以下,总人口在500人以上,食用自产粮菜,且周围无工业氟污染的定边县东梁村、宝鸡县胥家沟村、周至县塔峪村、泾阳县寨子村、富平县东刘村、蒲城县七一村和大荔县坡底村等7个村为监测点。... 在陕北和关中地区选择集中供水,氟含量在1.10mg/L以下,总人口在500人以上,食用自产粮菜,且周围无工业氟污染的定边县东梁村、宝鸡县胥家沟村、周至县塔峪村、泾阳县寨子村、富平县东刘村、蒲城县七一村和大荔县坡底村等7个村为监测点。其中轻病区1个,中病区4个,重病区2个。监测工作从1995年开始,至1997年结束,现将3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内容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饮水型 改水 防治效果 陕西
下载PDF
延安地区土壤水分生态与植被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宝群 赵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半干旱半湿润的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90年代以来以造林为主的植被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以果园地为研究重点的延安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和普遍的土壤干化现象,土壤... 半干旱半湿润的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90年代以来以造林为主的植被建设效果并不理想。以果园地为研究重点的延安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差异和普遍的土壤干化现象,土壤水分的总体亏缺是延安地区土壤干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延安地区土壤水分状况表明,延安南部和中部地区可以进行合理的人工造林,而北部地区应以灌草植被恢复为主,而地形破碎的梁峁地在造林过程中必需运用水平阶等集水造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黄土高原地区 水分生态 土壤干化层 植被建设
下载PDF
陕西省改水降氟效果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宝群 李俊岭 +1 位作者 白广禄 张继卯 《中国地方病防治》 1997年第2期105-106,共2页
陕西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和陕北地区,病区人口284.9万。自1980年普查后开展了以改水降氟为主的预防措施。为了评价改水后的效果,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研所的要求,对全省200处改水工程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氟中毒 饮水型 改水 降氟 调查
下载PDF
陕西省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宝群 李俊岭 +3 位作者 王亚平 范中学 郑来义 李跃 《地方病通报》 1999年第3期39-41,共3页
1994年12月~1995年1月和1996年11月对流行于陕西大巴山区和秦岭部分山区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进行了人群病情和环境氟含量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45.50%,成人氟骨症患病率为14.31%;外环境除... 1994年12月~1995年1月和1996年11月对流行于陕西大巴山区和秦岭部分山区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进行了人群病情和环境氟含量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45.50%,成人氟骨症患病率为14.31%;外环境除饮用水外,空气、玉米、辣椒均受到煤氟严重污染,煤氟含量最高达4688mg/kg,是普通煤炭的24倍多;以其他燃料代替石煤及综合治理后,已有2县(市)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降至非病区水平。经测定不同时期石煤氟含量差异较大,对氟中毒患病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氟含量 氟斑牙 燃煤型氟中毒 陕西省
下载PDF
2001年陕西省饮水型氟中毒重点病区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宝群 白广禄 +10 位作者 马长安 刘慧兰 李俊岭 范中学 邓建侠 李跃 郑来义 刘晓莉 孙巧珍 李晓茜 李平安 《地方病通报》 2003年第2期32-34,共3页
为了给陕西省政府提供制定地氟病防制规划的依据 ,对位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定边、蒲城和泾阳 3县饮水型地氟病区的环境氟含量、病情和改水进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过 2 0年的不懈努力 ,3县已有 5 0 .17%的病区人口进行了改水... 为了给陕西省政府提供制定地氟病防制规划的依据 ,对位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定边、蒲城和泾阳 3县饮水型地氟病区的环境氟含量、病情和改水进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过 2 0年的不懈努力 ,3县已有 5 0 .17%的病区人口进行了改水。改水后环境氟含量和病情均有明显降低 ,与 1980年相比 ,水氟含量下降了 5 0 .60 % ;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下降了 3 8.12 % ;3d度氟骨症患病率下降了 78.64 % ,再次证明改水预防饮水型氟中毒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同时调查结果也提示 ,改水后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水样仅占 3 1.12 %。本次以水氟含量划定的病区与 1980年划定的病区相比 ,符合率为 65 .3 8%。因此认为要制定全省改水防制规划 ,为防止陈旧的资料造成误导 ,应重新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保证资料的科学性。调查结果还提示水氟含量受井型和井深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水型氟中毒 氟斑牙 氟骨症 改水降氟 陕西
下载PDF
微型水面蒸发器原理与实验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宝群 李晓宁 李艳花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年第1期1-5,9,共6页
由水面蒸发原理出发,认为把握水面蒸发的能量消耗过程实质是水面蒸发器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与自然水体能量过程接近程度的不同,决定不同蒸发器性能特点。微型水面蒸发器应该尽可能模拟自然水体,E601型水面蒸发器可以作为微型... 由水面蒸发原理出发,认为把握水面蒸发的能量消耗过程实质是水面蒸发器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与自然水体能量过程接近程度的不同,决定不同蒸发器性能特点。微型水面蒸发器应该尽可能模拟自然水体,E601型水面蒸发器可以作为微型水面蒸发器优化设计的重要依据,据此确定了水面蒸发器设计的技术要点,以真空保温杯为实例模型进行了微型水面蒸发器的水文设计、深度设计、精度设计、测量设计和环境设计。计算结果表明,ME-1微型水面蒸发器设计精度超过现有小型蒸发器精度的5~10倍,体积缩小为E601型水面蒸发器的2%,实验证实了水面蒸发器设计深度应该达到60cm,加装安全气囊的微型水面蒸发器适用于全球环境,土地灌溉理论上可以使得ME-1微型水面蒸发器蒸发环境相当于自然水体。结论认为,真空绝热技术是微型水面蒸发器优化设计的核心内容,称重测量法是水面蒸发器测量精度的可靠保障,蒸发与降水过程的隔离以及粉尘通量的扣除是进一步提高微型水面蒸发器测量精度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 真空绝热系统 称重法 降水隔离系统
下载PDF
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环境和水土资源退化及其社会影响 被引量:75
13
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3 位作者 陈宝群 周群英 毛龙江 李平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414,共11页
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研究了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主要考古遗址的全新世黄土 -古土壤剖面 ,获得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成分、总有机碳和CaCO3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系列。结合该时期人类活动遗物分布的层位关系、考古断代、... 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研究了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主要考古遗址的全新世黄土 -古土壤剖面 ,获得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成分、总有机碳和CaCO3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系列。结合该时期人类活动遗物分布的层位关系、考古断代、历史年代和大量1 4 C年代数据 ,以及古文献有关环境演变和灾害的记载 ,形成了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过程的综合断代。各项指标综合反映了从 31 0 0aB .P .( 1 1 5 0B .C .)开始 ,渭河流域气候向着干旱化发展 ,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植被退化、土壤生物活动减弱、土壤矿物次生风化强度降低、土壤颗粒变粗、水份减少、CaCO3淋溶减弱、土壤碱性增强 ,表现出由气候干旱化造成的土壤退化。对于当时旱作农业和游牧业来说 ,这则是水土资源的自然退化。这个时期发生了游牧民族大规模南移 ,也发生了周人历史上著名的“古公迁岐”、“文王迁丰”和“平王东迁”等事件。通过深入分析论证 ,认为环境恶化和水土资源退化是引起周人都邑迁移的主导因素 ,虽然游牧民族南侵占领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但是引起游牧民族南下的根本原因 ,也同样是环境恶化和水草资源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先周-西周时代 水土资源 社会影响 黄土高原 干旱 考古遗址 断代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工林地的干层及其成因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赵景波 孙桂贞 +1 位作者 岳应利 陈宝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3-772,共10页
根据关中平原人工林地土层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干层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分析得出,在年降水量小于600mm的中国西北地区,人工林地的干层是普遍发育的自然现象,干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决定的重力-毛管水带厚... 根据关中平原人工林地土层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干层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分析得出,在年降水量小于600mm的中国西北地区,人工林地的干层是普遍发育的自然现象,干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决定的重力-毛管水带厚度明显小于4m,引起干层发育的直接作用的水分因素是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含水量低、运移速度缓慢,而乔木树种的耗水则是引起干层发育的植物因子。关中和黄土高原重力-毛管水带与薄膜水带分布深度很清楚地指示,该区的土壤干层主要是自然原因决定的,不论是人工林还是自然林,厚层黄土上的中龄林一般都有干层发育。在干层发育弱的地区可以造林,在发育强的地区则不适宜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人工林 干层分布 重力水 薄膜水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多周期土壤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4 位作者 陈宝群 黄萍 侯春红 韩宇平 李平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 通过对陕西扶风新店村剖面的土壤学和地层学研究 ,以及磁化率、全铁和粒度成分分析 ,认为 :周原黄土台塬表面完整的土壤剖面表现为多期发育的复合土壤 ,是由于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 ,导致以风尘堆积占优势的成黄土期与以生物风化成壤占优势的土壤发育期相互更迭造成的 ;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耕作是在下层古土壤 (S20 ) ,其主要发育时代为 85 0 0~ 6 0 0 0 a B.P.,青铜器时代先周文化时期的耕种土壤是上层土壤 (S10 ) ,其发育时代是 5 0 0 0~ 3 1 0 0 a B.P.,这个发育良好的复合土壤又被黄土层 (L0 )所埋藏覆盖 ,因而就成为古土壤 ;黄土 (L0 )是在过去 3 1 0 0多年来以降尘堆积为主形成的 ,它在堆积增长的同时被不断地耕种利用发展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多周期土壤 黄土台塬 关中盆地 农业耕作 地层学
下载PDF
黄土高原褐土和黑垆土剖面中Rb和Sr分布与全新世成土环境变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群英 黄春长 +3 位作者 庞奖励 陈宝群 李平华 张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0-496,共7页
对黄土高原 3个土壤剖面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不同阶段的黄土和土壤中Rb和Sr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成土环境和成土作用强度的变化。全新世早期 ,气候比较温和干燥 ,风尘堆积速率降低 ,土壤发育表现为... 对黄土高原 3个土壤剖面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不同阶段的黄土和土壤中Rb和Sr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成土环境和成土作用强度的变化。全新世早期 ,气候比较温和干燥 ,风尘堆积速率降低 ,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土 ;全新世中期 ,气候温暖湿润 ,沙尘暴很少发生 ,风尘堆积速率极低 ,生物风化成土作用达到最强 ,以至于在黄土高原面发育黑垆土 ,在关中盆地形成褐土。到了 3 10 0多年前 ,气候恶化变干 ,风尘堆积速率加快 ,土壤严重退化。从区域上看 ,冬季风对黄土高原南部的环境效应比夏季风对北部的环境效应要强 ;黄土高原南部季风场强的变化较北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褐土 黑垆土 剖面 Rb Sr 区域分布 成土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改灶预防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17
作者 白广禄 马长安 +5 位作者 刘晓莉 范中学 朱参胜 邓建霞 李俊岭 陈宝群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2-524,共3页
目的 了解实施改灶措施后的病情变化 ,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选定的观察点 ,调查 8~ 12岁儿童氟斑牙和成人症状、体征 ,采样分析食品、室内空气和 8~ 12岁儿童尿氟含量。结果 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和氟... 目的 了解实施改灶措施后的病情变化 ,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选定的观察点 ,调查 8~ 12岁儿童氟斑牙和成人症状、体征 ,采样分析食品、室内空气和 8~ 12岁儿童尿氟含量。结果 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和氟斑牙指数呈下降趋势 ,成人病情稳定。室内空气氟浓度一次最大允许浓度和日平均浓度的超标率均有降低 ,地炉造成的氟污染重于灶炉 ,地炉在旺火期释放的氟比焖火期和封火期多 ,燃用地炉是造成室内空气氟污染的主要原因。玉米氟含量上下波动 ,辣椒氟含量逐年降低 ,但 2 0 0 0年出现回升。儿童尿氟升降交替 ,未见明显下降。结论 改良炉灶是燃煤污染型氟中毒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但应加强对病区居民正确使用炉灶的技术指导 ,并注意及时维修受损炉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灶 预防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氟斑牙
下载PDF
咸阳地区近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景波 周旗 +2 位作者 陈宝群 杜娟 王长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91-5298,共8页
利用人力钻采样法和烘干称重法,研究了咸阳地区2002—2008年间苹果林地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土壤干层的等级、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动力机制与消耗过程。资料表明,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了长期性土壤干... 利用人力钻采样法和烘干称重法,研究了咸阳地区2002—2008年间苹果林地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土壤干层的等级、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动力机制与消耗过程。资料表明,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了长期性土壤干层。2003和2007丰水年苹果林地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得到了显著恢复,经过当年的水分补给,土壤干层已经消失。丰水年土层中重力水含量较高,并能到达2 m深度以下。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力水的存在是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的驱动力,但干层水分恢复的直接动力是薄膜水的水膜压力。在年降水量800 mm或更多的条件下,不论黄土厚度有多大,土层水分完全能够满足人工林生长的需要。咸阳地区干旱年苹果林地土壤水分不足,土壤水分收入量小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负平衡,没有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丰水年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土壤水分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正平衡,有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在年降水量为800 mm左右的丰水年,该区补给的土壤水分可维持苹果林地在3 a内不会出现长期性干层,3 a之后一般还会出现长期性土壤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地区 丰水年与干旱年 苹果林地含水量 水分恢复与消耗 动力机制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土壤微结构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陈宝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7-494,共8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剖面土壤微结构的研究和与相邻地区的对比 ,探讨了风化成土过程的特征 ,揭示出全新世土壤S0 是由上下两个土壤层组成的复合土壤 ,显示两个较完整的成土过程。早期成土阶段形成了具棕壤特征的古土壤S0 2 ,晚期成...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剖面土壤微结构的研究和与相邻地区的对比 ,探讨了风化成土过程的特征 ,揭示出全新世土壤S0 是由上下两个土壤层组成的复合土壤 ,显示两个较完整的成土过程。早期成土阶段形成了具棕壤特征的古土壤S0 2 ,晚期成土阶段形成了淋溶褐土型古土壤S0 1 。土壤S0 以上的部分是风尘堆积增强时期形成的风积黄土层 ,但被人类耕作活动所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结构 全新世 黄土高原 风尘堆积 成土过程 风积黄土层 人类耕作活动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区高含量薄膜水与水分平衡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景波 陈志青 +3 位作者 马延东 罗小庆 陈宝群 邵天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0-966,共7页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1)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1)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薄膜水,并出现了一部分水分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这在极端干旱的沙山斜坡沙层中是非常少见的。(2)沙层中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与重力水的存在指示,在当年雨季末期,大气降水就完全能够通过沙层入渗达到2~4 m或更大深度,从而避免了蒸发作用的消耗,确保了沙层水分能够通过入渗向深层运移。(3)沙山沙层中高含量薄膜水和重力水的存在以及灌木植被带的发育充分证明,该区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渗入地下,显示了沙山区沙层水分为明显的正平衡。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和带状植被的发育的表明大气降水至少是该区地下水和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4)沙山表层1~4 m深度范围有时存在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表明沙山表层水分运移动力很强。沙层入渗率高,沙层水受蒸发影响的深度小,利于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这也是该区大气降水能够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量薄膜水 带状植被 水分平衡 运移动力 湖水来源 巴丹吉林沙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