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源可拓模型的光伏发电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1
作者 陈寅超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4期155-157,195,共4页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利用物源可拓模型,对光伏发电项目效益的新能源项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作了相关的总结,从而为评价光伏发电经济效益的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方法。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熵权法 物源可拓模型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固氮作用对黑潮上游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艳君 董园 +2 位作者 陈寅超 周卫文 李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为了研究固氮作用对黑潮上游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立了一个包含固氮生物在内的NPZD(nutrient,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detritus)生物模型, 初步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相吻合.通过比较模型中有固氮生物和无固氮生物两种情况下, 黑... 为了研究固氮作用对黑潮上游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立了一个包含固氮生物在内的NPZD(nutrient,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detritus)生物模型, 初步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相吻合.通过比较模型中有固氮生物和无固氮生物两种情况下, 黑潮上游区域生态系统各参量以及各级生产力的差异, 揭示了该区域固氮生物的季节性分布特征,阐明了固氮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 固氮生物由于水文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固氮产生的新氮源使黑潮上游区域硝酸盐、铵盐、浮游动植物和大小碎屑的量都有明显增加.浮游植物的平均生长速率提高了大约64%, 初级生产力、再生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分别增加了30%左右.在夏季50m 以浅水体, 固氮作用支持了50%-80%的新生产力, 是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而在50-200m 水体, 固氮作用支持了10%-50%的新生产力, 深层水的垂直混合带来的氮营养盐成为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ZD模型 黑潮 固氮 生态系统 新生产力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最小含氧带水下滑翔机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梦真 李芊 +2 位作者 吴正超 陈寅超 俞建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是指海洋中层水体处存在的稳定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极小值层,OMZ的分布与变化对南海生态系统和生地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9年7-9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Sea-wing Glider)在南...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是指海洋中层水体处存在的稳定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极小值层,OMZ的分布与变化对南海生态系统和生地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9年7-9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Sea-wing Glider)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组网观测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区OMZ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垂向上,研究区域内DO极小值层出现在深度约700~900m处,其浓度约为80~100μmol·L^(-1),且700~900m深度范围内DO浓度变化不大,形成了厚度约为200m的OMZ。在水平方向上,OMZ自陆坡西南部起向东北方向延伸,厚度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变薄,整体呈楔形分布,并在靠近吕宋海峡处逐渐消失。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两台水下滑翔机7-8月连续两周内的观测数据,经计算显示,OMZ区域内的DO浓度在跨陆坡方向上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023μmol·L^(-1)·d^(-1)(增加),在沿陆坡方向上为-0.034μmol·L^(-1)·d^(-1)(减少)。沿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的高氧水能够解释OMZ东北部DO浓度局部升高的现象,OMZ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与海水的平流运动、水团分布和水体层化等物理过程,以及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和还原性物质的氧化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滑翔机 陆坡区 最小含氧带 空间分布 南海北部
下载PDF
2016年春季季风转换期的珠江冲淡水分布与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帅义萍 陈寅超 +4 位作者 刘子嘉 葛在名 马梦真 张苑芳 李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1,共9页
基于2016年4—6月珠江口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卫星数据,对春季季风转换期的风场分布特征,冲淡水路径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在4—5月表现为过渡性风场,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且... 基于2016年4—6月珠江口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卫星数据,对春季季风转换期的风场分布特征,冲淡水路径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在4—5月表现为过渡性风场,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且风向多变。至6月,冬季风消失,西南季风控制了整个研究海域,与此同时珠江径流量逐月增大,冲淡水的分布特征也随着风场及径流变化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4—5月份冲淡水向粤西沿岸方向扩展,且在5月流幅更宽,可达离岸70km处。6月冲淡水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向西的冲淡水在河口外受到夏季风场以及背景流场的抑制,形成以盐度和浊度为特征的锋面;向东的冲淡水离岸扩展,在粤东外海形成大面积的羽状流。此外,珠江口叶绿素和溶解氧的分布主要受冲淡水的影响,其分布形态与冲淡水路径相似。垂向上,可观测到珠江口低氧的形成过程,海水层化,稳定水柱的形成以及生物分解过程共同导致了珠江口底部的溶解氧较低。浊度的分布主要受径流携带的悬沙影响,与盐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春季季风转换期 冲淡水 溶解氧 浊度
下载PDF
黄茅海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潮汐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子嘉 李芊 +2 位作者 陈寅超 帅义萍 马梦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8-1417,共10页
河口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17日至21日对黄茅海河口区域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2μm),微型浮游生物(nano-,2... 河口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17日至21日对黄茅海河口区域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2μm),微型浮游生物(nano-,2-20μm)及小型浮游生物(micro-,20-200μm)及其粒径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河口外侧总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19.34μg/L,且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最高。底层水体受上溯海水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盐度及营养盐浓度随潮汐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潮汐过程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影响不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影响较小,对大粒径浮游生物影响较大。涨潮时,表层标准化浮游生物粒径谱(NBSS)斜率增大,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落潮时,NBSS斜率减小,小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潮汐过程及由其引起的营养盐、温度和可利用光强的改变是影响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河口区浮游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粒径 潮汐 黄茅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