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神经传导通路及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神经机制与思考
1
作者 张丽丽 常晓丽 +3 位作者 陈碧玮 于成 张海燕 陈少宗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3,共7页
内脏高敏感性及肠道动力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键发病机制,而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介导肠道感觉及运动功能。通过梳理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调控肠道感觉及运动,从而改善IBS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感性及肠道动力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键发病机制,而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介导肠道感觉及运动功能。通过梳理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调控肠道感觉及运动,从而改善IBS内脏高敏感性、恢复肠道动力。治疗IBS的常用腧穴集中于躯干及下肢部,位于躯干部的腧穴与结肠交感神经通路关系密切,位于下肢的腧穴则与副交感神经通路联系紧密,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晰。肠道神经支配比较弥散,不同肠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比例存在差异。针刺治疗IBS的研究多集中于背根神经节、脊髓及脑水平,忽视了在外周交感干神经节的研究。针对针刺治疗IBS肠道动力的研究偏少,分子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缺乏研究,未来应借助系统科学深入研究分子信号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完整地揭示针刺治疗IBS的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 神经 内脏高敏感性 肠道动力 系统科学
下载PDF
基于脑功能成像探讨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枢机制
2
作者 刘婷婷 郭述豪 +10 位作者 陈涛 袁志英 朱明航 李彬彬 鲁菁 邵玉莹 屈媛媛 孙忠人 冯楚文 陈少宗 杨添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6-50,共5页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因素较多,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脑肠互动异常是FGIDs发病的重要因素。针灸治疗FGIDs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充分肯定。fMRI技术能为针刺治疗FGIDs中枢效应机制的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因素较多,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脑肠互动异常是FGIDs发病的重要因素。针灸治疗FGIDs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充分肯定。fMRI技术能为针刺治疗FGIDs中枢效应机制的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通过对fMRI原理及应用,FGIDs脑肠互动的中、西医理论依据,FGIDs脑功能异常区及针灸治疗FGIDs的脑功能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针灸 功能性胃肠疾病 综述
下载PDF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3
作者 常晓丽 牟梓君 +1 位作者 王正文 陈少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3,共10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4年2月收录的针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及关键词共...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4年2月收录的针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和时间线分析,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结果共有946篇文献被纳入,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63位作者发文量≥5篇,形成以孙建华、储浩然、任晓暄、石志敏等为代表的主要合作团队;41所机构发文量≥5篇,主要有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频关键词有“针刺”“针灸”“腹泻”“电针”“艾灸”等,形成9个主要关键词聚类和13个突现关键词,“肠道菌群”和“抑郁”是最近的突现关键词。结论针灸治疗IBS的研究关注度逐年上升,近年来,以脑肠轴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该领域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研究缺乏系统化,不同区域的研究团队之间应增加交流与合作,开展更多高质量相关研究,促进针灸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 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
下载PDF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玉姣 王英 陈少宗 《上海针灸杂志》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也成为当代医学关注的热点。针灸对抑郁症的治疗已被大量证实疗效显著。针灸的许多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等大多是通过神经系统介导的,并涉及许多分子神经生物学层面的内容。该文系统总结了针灸在...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也成为当代医学关注的热点。针灸对抑郁症的治疗已被大量证实疗效显著。针灸的许多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等大多是通过神经系统介导的,并涉及许多分子神经生物学层面的内容。该文系统总结了针灸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从多角度综述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神经肽类、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其他分子的调控,同时也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以期更加深入系统多学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抑郁症 分子神经生物学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针灸的国际传播与针灸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少宗 张擎宇 +1 位作者 李爱华 刘保延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78,共5页
中国针灸已广泛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的国际传播使其成为了典型的“中国符号”之一。针灸疗法国际传播的基础并不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而是基于该疗法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针灸治病的有效性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其治病... 中国针灸已广泛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的国际传播使其成为了典型的“中国符号”之一。针灸疗法国际传播的基础并不是因为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而是基于该疗法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针灸治病的有效性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其治病的机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揭示,这是该疗法持续、广泛传播的基础。回顾针灸疗法在各大洲代表性国家传播的基本过程、基本现状,并讨论了国际学术界对针灸疗法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的肯定对其国际传播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国际传播 实用价值 科学价值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的以足三里为主穴的组方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6
作者 姚雅琪 程玮璐 +2 位作者 田鑫 张泽洲 陈少宗 《江西中医药》 2025年第3期48-53,57,共7页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探析以足三里为主穴的组方规律及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3—2023年收录的足三里组方治疗疾病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用SPSS Modeler软件分析关联规则、建立Apriori算...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探析以足三里为主穴的组方规律及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3—2023年收录的足三里组方治疗疾病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用SPSS Modeler软件分析关联规则、建立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模型,分析中国知网近10年文献中足三里组穴规律及其应用规律,同时分析腧穴频率、关联规则以及核心穴位组合等。结果:纳入文献1 124篇,涉及处方418首、穴位140个。足三里的优势病种为术后不良反应、化疗后不良反应、脑卒中、糖尿病等。结论:足三里为主穴的处方使用范围广泛,其配伍腧穴大多数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其组方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针灸 处方 关联规则 组方规律 应用规律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探析中脘穴的组方和临床应用规律
7
作者 田鑫 姚雅琪 +2 位作者 张泽洲 程玮璐 陈少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642-650,共9页
【目的】探索中脘穴的组方规律和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网、万方数据库中近20年文献中含有中脘穴的腧穴处方,进行严格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腧穴处方中所有腧穴整理录入Excel表中,运用IBM SP... 【目的】探索中脘穴的组方规律和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网、万方数据库中近20年文献中含有中脘穴的腧穴处方,进行严格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腧穴处方中所有腧穴整理录入Excel表中,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Cytoscape 3.10.1软件、apriori算法分析中脘穴的取穴组方规律和临床应用规律。【结果】经筛选,共纳入781篇文献,830个腧穴处方,累计183个腧穴,135个疾病。中脘常用配伍取穴前5位分别是足三里、内关、天枢、关元和气海。穴位配伍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足三里(支持度61.205%),含中脘穴的取穴处方中使用频次较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配伍腧穴以下合穴、合穴、募穴、络穴、输穴、原穴等特定穴为主,治疗的优势疾病有顽固性呃逆、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中,消化系统所属疾病最多,其次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中脘穴的配伍腧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治疗方面对某些优势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 针灸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组方规律 临床应用规律
原文传递
电针“天枢”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行为学和结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婷婷 张擎宇 +5 位作者 赵香顺 石运来 于燕南 王正文 陈少宗 杨添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天枢”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情绪和结肠功能影响,初步探讨天枢配伍上巨虚是否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5只),...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天枢”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模型大鼠情绪和结肠功能影响,初步探讨天枢配伍上巨虚是否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5只),采用慢性和急性应激相结合方法连续干预10 d制备模型,将制备成功IB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天枢组(8只)、天枢配伍上巨虚组(8只);天枢组、天枢配伍上巨虚组连续电针干预治疗14 d;干预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肠痛敏阈值测定,检测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以及结肠5-羟色胺4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4 receptor,5-HT 4 R)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配伍上巨虚组进入开放臂(open arm entry,OE)次数百分比和开臂停留时间(open arm time,OT)百分比增加(P<0.01);结肠痛敏阈值显著升高(P<0.01);血清5-HT含量减少(P<0.05);结肠5-HT 4 R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两电针组之间比较,OE%、OT%、结肠痛敏阈值、血清5-HT含量以及结肠5-HT 4 R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天枢”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均能调节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异常和改善结肠功能紊乱症状,但电针“天枢”配伍“上巨虚”相较于电针“天枢”未表现明显的穴位协同或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天枢配伍上巨虚 高架十字迷宫 结肠功能
下载PDF
慢性避水应激法建立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及其评价
9
作者 刘婷婷 张擎宇 +6 位作者 赵香顺 石运来 于燕南 王正文 陈少宗 冯楚文 杨添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0-846,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避水应激(WAS)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清洁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大鼠每日采用WAS法诱导1 h,连续干预造模10 d;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 目的:探讨慢性避水应激(WAS)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清洁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大鼠每日采用WAS法诱导1 h,连续干预造模10 d;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结束后,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PM)实验检测2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率和进入开放臂时间(OT)百分率,腹壁撤回反射(AWR)实验检测2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心电图检查2组大鼠心率变异性(HRV),腹外斜肌肌电图(EMG)检测2组大鼠结直肠痛敏阈值,多通道生理信号记录仪检测2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结果:2组大鼠在整个造模期间均无死亡情况,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均伴有精神状态欠佳、自主活动减少、少动、皮毛散乱且无光泽、易激惹和肛门口不净等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自主活动、皮毛和肛周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EPM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E百分率和OT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AWR实验,模型组中AWR半定量评分≥3分大鼠共12只,内脏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0%。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低频信号(LF)和LF/高频信号(HF)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HF明显降低(P<0.05)。EMG法,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采用WAS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大鼠行为及精神情绪改变、内脏敏感性升高、结肠慢波频率加快和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紊乱,WAS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造模方式,用于观察和评价IBS治疗的相关药物及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行为学 内脏高敏感性 结肠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
下载PDF
悬钟穴定位及经属之源流考辨
10
作者 王宇 李艳梅 陈少宗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1160-1164,共5页
悬钟穴作为临床常用穴之一,长期以来针灸学界将其与绝骨等同,并归入足少阳胆经。该文通过查阅古今主要针灸文献中悬钟的定位和主治,分析其源头与演变,并阐述悬钟穴正确定位及主治,认为现代针灸学中的悬钟与古籍所载“悬钟”出现名实分... 悬钟穴作为临床常用穴之一,长期以来针灸学界将其与绝骨等同,并归入足少阳胆经。该文通过查阅古今主要针灸文献中悬钟的定位和主治,分析其源头与演变,并阐述悬钟穴正确定位及主治,认为现代针灸学中的悬钟与古籍所载“悬钟”出现名实分离现象,且古之悬钟和绝骨并非一穴,古之悬钟定位在小腿前侧,外踝尖上3寸,胫骨前嵴外侧,胫前动脉搏动处,主治足阳明经胃腑类疾病,同时结合悬钟定位主治推测本穴应归属于足阳明胃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钟 经络 足少阳胆经 腧穴 综述 穴位考证
下载PDF
合募配穴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心率变异性及血清cAMP、cGMP、SP的影响
11
作者 刘婷婷 张擎宇 +7 位作者 王正文 陈少宗 郭述豪 袁志英 朱明航 屈媛媛 冯楚文 杨添淞 《时珍国医国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86-3492,共7页
目的比较“上巨虚”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对IBS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及血清cAMP、cGMP、SP含量的影响,探讨“合募配穴”调节IBS大鼠自主神经平衡性是否存在协同效应。方法选用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 目的比较“上巨虚”与“天枢”配伍“上巨虚”对IBS模型大鼠心率变异性及血清cAMP、cGMP、SP含量的影响,探讨“合募配穴”调节IBS大鼠自主神经平衡性是否存在协同效应。方法选用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45只),造模组采用急-慢性应激联合制备IBS模型,将制备成功IB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单穴组(10只)、合募配伍组(10只);单穴组、合募配伍组连续电针干预14 d;电针治疗后,记录各组大鼠体重、AWR半定量评分、行为学和心率变异性以及检测血清cAMP、cGMP、SP含量。结果干预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大鼠体质量降低,AWR评分升高,大鼠内脏敏感性增加(P<0.05、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增加大鼠的体质量(P<0.01),降低内脏敏感性(P<0.05、P<0.01),增加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停留时间以及活动轨迹的总路程(P<0.05、P<0.01),降低LF/HF(P<0.05),升高HF以及RMSSD(P<0.05),降低血清cAMP、cGMP、SP含量(P<0.01、P<0.05、P<0.01);电针单穴组与合募配伍组相比,大鼠体质量、AWR评分、行为学、HRV以及血清cAMP、cGMP、S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穴以及合募配穴均能有效提高IBS内脏敏感性,缓解焦虑负性情绪,调节心率变异性,降低血清cAMP、cGMP、SP含量,但合募配穴并未表现出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电针 合募配穴 心率变异性 协同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伟 陈少宗 +1 位作者 王喆 万红棉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自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献,并运用Excel 2019整理数...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自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文献,并运用Excel 2019整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R语言构建高频腧穴的共现矩阵,使用Origin 2021制作弦图以对高频腧穴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获得针灸处方304条,腧穴75个,23个高频腧穴,依次为委中、肾俞、夹脊、环跳等,足少阳、太阳经是最常用经脉,特定穴使用最多的是五输穴和背俞穴,多选取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委中-环跳,委中-夹脊-环跳,环跳-阳陵泉等16个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将高频穴位分为4类。结论: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以肾为本,多为足太阳、少阳经穴,结合局部取穴,标本同治,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选穴依据,并总结温针灸治疗本病通过消除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痛觉神经,提高痛阈等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温针灸 腧穴 归经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下载PDF
慢性内脏痛及诱发负性情绪的神经回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常晓丽 张海燕 +1 位作者 张丽丽 陈少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慢性内脏痛及其诱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然而,与其相关的神经回路和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生命科学难题。前扣带回和杏仁核是处理啮齿类动物和人类慢性疼痛感觉和情绪成分的核心脑区,因此,本文... 慢性内脏痛及其诱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然而,与其相关的神经回路和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生命科学难题。前扣带回和杏仁核是处理啮齿类动物和人类慢性疼痛感觉和情绪成分的核心脑区,因此,本文以慢性内脏痛中功能性胃肠疾病(肠易激综合征)为例,重点围绕上述核团,从神经回路水平,总结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啮齿类动物模型内脏痛及诱发负性情绪脑回路的最新发现。同时还讨论了今后该研究领域相关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揭示慢性内脏痛及诱发负性情绪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内脏痛 负性情绪 前扣带回 杏仁核
下载PDF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化方案循证研究
14
作者 陈碧玮 张丽丽 陈少宗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70-77,共8页
目的:对近20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对影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取穴组方、针刺手... 目的:对近20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的相关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对影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取穴组方、针刺手法、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及疗程等。结果:针刺治疗FD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与太冲,其中又以足三里、中脘与内关3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较高。在最常用的8个穴位中,以胃经、膀胱经与任脉的穴位占比最高。关于穴位配伍,在针刺治疗FD的组方中,以足三里为主同时配伍中脘的组方最为常用,这种配伍概率高达83.70%。当以内关、足三里为主,同时取用中脘的概率也较高(84.62%)。关于提插频率,只有少数文献(14.05%)有描述,其中多数(82.35%)选用的提插频率为60~90次/min。关于捻转频率,只有少数文献(29.75%)进行了描述,其中多数(66.67%)采用60~90 r/min。关于捻转幅度,只有少部分文献(29.75%)描述了捻转幅度,其中多数文献(61.11%)的捻转幅度为90°~180°。行针时间方面,只有少数文献(13.22%)有具体描述,其中多数(50.00%)选用的持续时间为10~30 s。关于行针的时间间隔,也只有少部分文献(32.23%)关注了这个问题,其中多数文献(92.31%)选用的时间间隔为5~10 min。留针时间方面,多数(81.82%)有具体描述,其中20~30 min为最常用的留针时间(80.81%)。治疗频次方面,多数文献(90.91%)有具体描述,其中1次/d为最常选用的治疗频次(80.17%)。疗程方面,多数文献(90.91%)有具体描述,其中80.17%的研究选用的疗程为3~4周。结论: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与太冲,取用腧穴则以胃经、膀胱经的占比最高;足三里、中脘配伍,或足三里、中脘和内关配伍在各种针刺处方中最为常用;留针期间针刺的行针时长每次多为20 s左右,行针的时间间隔一般为5~10 min行针1次;留针时间多为20~30 min;治疗频次多为1次/d,疗程一般为3~4周。本研究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循证所得,然而影响疗效的这些关键因素与疗效之间的确切关系尚需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案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刺 文献计量学 优化方案 循证研究
下载PDF
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选穴组方规律研究
15
作者 戴文祥 陈少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820-1826,共7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选穴组方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已经公开发表并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急...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选穴组方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已经公开发表并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文献,通过严格筛选,采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以及其中的Apriori算法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结果】纳入110篇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文献,统计针灸处方共110条,涉及使用腧穴共59个,其中,肾俞、阿是穴和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常用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与腰背部;从选用穴位类型来看,五输穴、背俞穴、下合穴为首选;双穴组合配伍中,肾俞、阿是穴组合支持度最高;三穴组合配伍中,肾俞、三阴交、阿是穴组合支持度最高;核心腧穴组合是肾俞与阿是穴组合。【结论】针灸治疗急性肾绞痛的腧穴选择和组方是有规律可循的,所总结的选穴和组方规律能够为其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急性肾绞痛 选穴规律 组方规律 数据挖掘 肾俞 阿是穴
原文传递
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少宗 侯文静 +2 位作者 张秉芬 卜彦青 高树中 《上海针灸杂志》 2009年第12期689-690,共2页
目的观察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单刺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和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单刺十七椎的... 目的观察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单刺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和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单刺十七椎的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5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单独针刺十七椎,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十七椎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d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针刺 留针 时间因素 针刺频次 十七椎
下载PDF
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少宗 卜彦青 +2 位作者 侯文静 丛茜 高树中 《针灸临床杂志》 2009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十七椎,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十七椎,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40 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 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 min的止痛效果。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 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天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下载PDF
电针三阴交 丰隆等对脑血栓患者TXA_2 PGF_(1α)的影响与其基础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少宗 王黎明 郭珊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68-1769,共2页
目的:探索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45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巳时、申时各治疗15例。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进针得气后接G680... 目的:探索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45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巳时、申时各治疗15例。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个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4>r0.01(43)、P<0.01,r=-0.717>r0.01(43)、P<0.01,r=0.918>r0.01(43)、P<0.01。结论:再次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血栓 电针疗法 TXB2 PGF1Α 针灸效应 数量关系 机能状态 直线相关
原文传递
辰时巳时电针对脑血栓患者TXB_2、PGF_(1α)的影响与其基础状态的数量关系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少宗 李艳梅 +1 位作者 郭姗姗 郭振丽 《针灸临床杂志》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6〉r0.01(28)、P〈0.01,r=0.810〉r0.01(28)、P〈0.01,r=0.921〉r0.01(28)、P〈0.01。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血栓 电针疗法 TXB2、PGF1α 针灸效应 数量关系
下载PDF
针刺单穴、多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规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少宗 卜彦青 +2 位作者 翟华普 杨凯 高树中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角度初步比较留针30 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关系角度初步比较留针30 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10 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3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 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刺 时效规律 时效关系 即时止痛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