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希曾内外兼治——扶正潜消法治疗瘰疬学术特色浅析
1
作者 陈广坤 张宇 +4 位作者 高雅蓓 王程 邓景鹏 李鸿涛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9-383,共5页
古代医家将瘰疬视为难治之病,且未有系统论述。《疬科全书》成书于1909年,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治疗瘰疬的专著,是作者梁希曾数十年临证心得之精华。梁希曾精心研究医术,兼修医德,在疬证方面研究颇有心得,名扬中外。梁希曾认为瘰疬病位在肝... 古代医家将瘰疬视为难治之病,且未有系统论述。《疬科全书》成书于1909年,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治疗瘰疬的专著,是作者梁希曾数十年临证心得之精华。梁希曾精心研究医术,兼修医德,在疬证方面研究颇有心得,名扬中外。梁希曾认为瘰疬病位在肝脾肾,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熬夜劳神、饮食燥火生痰之味等因素造成阴火内生,痰凝气滞血瘀而成。疬核之痰有虚实寒热之辨,以病因病机辨分15种疬证,形成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内外兼治的方案治疗体系,扭转时医“十疬九死”现状,变“十疬十愈”之神奇。治疬重在内外兼治,内治重在攻补兼施、潜消默化和勿伤脏腑,并结合饮食生活调理为善法,即消核须无损患者之形质,且顾人之元气的学术思想。载内服方药有35种,有名有组成方剂29首,涉及药物91味,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煅牡蛎、半夏和炙甘草。组方少而精,配伍多以软坚散结、燥湿化痰、疏肝理气、调补气血为主,体现攻补兼施,兼顾人之气血根本学术特色。梁希曾研制多种疬证外治法,更是和盘托出点疬之药,围绕制法、用法等进行详述。在饮食禁忌和食疗方面,认为宜食清解痰火,勿食生痰燥火之物。梁希曾治疬经验特色,可为肺结核、梅毒、肿瘤等属于疬证范畴的现代疾病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疠科全书》 瘰疬 疬科 梁希曾
下载PDF
淋证病名源流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孟虎彪 佟琳 +4 位作者 陈广坤 王程 李想 张磊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211-214,共4页
针对历代古籍中淋癃不分、淋证病名类目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名称与表述内容不相符等问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历代淋证代表性文献,区分历代医籍淋、癃关系,梳理文献中淋证病名记载,总结历代对淋证病名发展所作的贡献,解析淋... 针对历代古籍中淋癃不分、淋证病名类目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名称与表述内容不相符等问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历代淋证代表性文献,区分历代医籍淋、癃关系,梳理文献中淋证病名记载,总结历代对淋证病名发展所作的贡献,解析淋证定义与分类特点,厘清历代淋证病名类目别名及演化,辨讹淋证病名论述正误,从病名、分类等角度解析淋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证 淋癃 病名 定义 分类
下载PDF
《医学辨正》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研究
3
作者 郑陆峰 董燕 +1 位作者 陈广坤 李鸿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12-1116,共5页
《医学辨正》是清代医家张学醇编著的中医基础理论类医书,全书分四卷,经考证,现存版本共有4种。书中张学醇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即遵从《黄帝内经》,勘误前人;法从阴阳,分寒热证;望闻问切,尤重脉象;拆方用药,剂量平和;用药禁忌... 《医学辨正》是清代医家张学醇编著的中医基础理论类医书,全书分四卷,经考证,现存版本共有4种。书中张学醇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即遵从《黄帝内经》,勘误前人;法从阴阳,分寒热证;望闻问切,尤重脉象;拆方用药,剂量平和;用药禁忌,须分寒热。此外,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张学醇的用药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味及证型频次分析方面:寒证、热证分型遣方用药相当;药物频次分析方面:与张仲景的《伤寒论》关系密切,涉及寒热、表里、气血、补泻方面的方剂;药物性味频次方面:四气以温、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用药性味贴合疾病;聚类分析方面:第1组有甘草、干姜、附子,第2组有当归、麻黄,第3组有石膏、知母,第4组有牡丹皮、黄芩、黄连,前两组药性偏温,用于治疗寒证,后两组药性偏寒,用于治疗热证;关联分析方面:热证多应用甘草、石膏,寒证多应用桂枝、干姜、附子、麻黄、细辛。本研究着重讨论《医学辨正》的基本情况、张学醇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为今后继续研究张学醇及其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辨正》 张学醇 学术思想 用药规律
下载PDF
从“火毒伏络”论老年性带状疱疹之病机演变及治法
4
作者 王婧琳 李鸿涛 +3 位作者 陈广坤 张明锐 叶瑜 马越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40-243,251,共5页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老年人正气不足、阴精亏乏,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使用中医药诊治该病疗效显著。火毒伏络、外内合邪是老年性带状疱疹发病的病机关键,络脉阴枯血瘀是疼痛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其病机演变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火...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老年人正气不足、阴精亏乏,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使用中医药诊治该病疗效显著。火毒伏络、外内合邪是老年性带状疱疹发病的病机关键,络脉阴枯血瘀是疼痛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其病机演变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火毒深伏少阴阴络,待正虚、外邪引动,逐渐遍及脏腑络脉;疱疹期,肝胆郁火攻窜,突破浅表阳络而发疹;后期火毒焦灼络脉,阴枯血瘀,发为顽痛。综合近年专家和同行研究实践,结合笔者团队自身的探索与体会,提出祛除络脉火毒的6种治法:清热泄火法、祛风散火法、除湿导火法、化瘀排火法、顺气降火法、益水潜火法,其中尤须重视填补五脏络脉真阴,以恢复络脉功能。此外,运用中医学“取类比象”思维方法,使用药物络部、皮部,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期为老年性带状疱疹的诊治提供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火毒 络脉 神经痛 阴精 老年人
下载PDF
从“年长则求之于腑”探讨“老淋”防治
5
作者 孟虎彪 王程 +4 位作者 陈广坤 佟琳 张宇 李想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淋证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数,医家多从肾与膀胱论治。《素问·示从容论篇》“年长则求之于腑”提示老年人疾病可从“腑”论治。本文基于此观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中医古籍文献中淋证与“腑”相关论述,探讨... 淋证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数,医家多从肾与膀胱论治。《素问·示从容论篇》“年长则求之于腑”提示老年人疾病可从“腑”论治。本文基于此观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中医古籍文献中淋证与“腑”相关论述,探讨老年人淋证“腑”相关病机、治法和处方,并提出老淋相关预防措施,为老年人淋证从“腑”论治及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长则求之于腑 老淋 生理特点 从“腑”论治 预防调护
下载PDF
《温热经纬》辨治疫病学术思想研究
6
作者 郑陆峰 陈广坤 +1 位作者 何畅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本文系统梳理现代学者关于《温热经纬》的研究概况,分析王士雄研究疫病的历史背景和引证诸多医家的评注,总结王士雄辨治疫病的学术思想。王士雄在大框架下遵从张仲景对于疫病的认识,同时补充陈坤、余师愚等多位医家的观点。本文从其补... 本文系统梳理现代学者关于《温热经纬》的研究概况,分析王士雄研究疫病的历史背景和引证诸多医家的评注,总结王士雄辨治疫病的学术思想。王士雄在大框架下遵从张仲景对于疫病的认识,同时补充陈坤、余师愚等多位医家的观点。本文从其补充张仲景疫病辨证理论体系、创新认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防变五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现代疫病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经纬 疫病 学术思想 王士雄
下载PDF
普济消毒饮古代文献考证与分析
7
作者 郑陆峰 李鸿涛 陈广坤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 搜集有关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剂量炮制、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普济消毒饮源于《东垣试效方》,由黄芩、黄连、人参、陈皮、玄参、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为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等疾病。在涉及药味炮制的76条文献中,以甘草最多,多为生(44/45);其次为僵蚕,多为炒(38/44);黄连、黄芩多为酒炒(28/40、24/37);用法上以煮散剂为主,自明末剂型逐渐转变为汤剂。通过数据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普济消毒饮的中医古籍文献,为古代名方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中医古籍 考证
下载PDF
归脾汤加减治疗特发性瘦削临证经验
8
作者 陈广坤 张华敏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6期198-200,共3页
特发性瘦削是指不明原因导致的肌肉消瘦,多因后天脾胃失其健运,气血亏虚不能充养机体所致。临床表现除机体消瘦、体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外,其他症状表现较为隐蔽,如易受惊吓、易失眠、易怒、不耐寒冷、易外感、易乏力、记忆力较差、多食或... 特发性瘦削是指不明原因导致的肌肉消瘦,多因后天脾胃失其健运,气血亏虚不能充养机体所致。临床表现除机体消瘦、体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外,其他症状表现较为隐蔽,如易受惊吓、易失眠、易怒、不耐寒冷、易外感、易乏力、记忆力较差、多食或少食,此类症状较轻,易忽视而延误治疗。特发性瘦削日久易发展为正气不足而体弱多病,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且易引发它病,尤其外感疾病。临床采用归脾汤加减,健运后天脾胃以生气血、充养周身、厚肌肉,改善瘦削体质,增强正气,预防恶病候产生。临床研究亦发现,部分患儿有先天不足之因素,可配合六味地黄丸服用,以先后天互资,滋养筋骨肌肉。从脾论治特发性瘦削,有助于改善人体症状和体质,以及预防肿瘤等恶病候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瘦削 归脾汤 后天之本 恶病候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中医病名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想 张华敏 +3 位作者 张宇 陈广坤 曾子玲 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3期24-28,共5页
通过对学术论文、诊疗指南及教材中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名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古籍中鼻鼽相关记载,认为仅以“鼻鼽”指代变应性鼻炎欠妥,难以涵盖本病喷嚏、流鼻涕、鼻痒和鼻塞这4个主要症状。进一步梳理分析古今中医文献中相关病名概念... 通过对学术论文、诊疗指南及教材中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名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古籍中鼻鼽相关记载,认为仅以“鼻鼽”指代变应性鼻炎欠妥,难以涵盖本病喷嚏、流鼻涕、鼻痒和鼻塞这4个主要症状。进一步梳理分析古今中医文献中相关病名概念的内涵外延,认为“鼽嚏”作为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病名较为恰当,可涵盖本病主要症状,并符合其寒热虚实夹杂的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中医病名 鼻鼽 鼽嚏
下载PDF
基于温病古籍挖掘中医霍乱病的辨治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紫涵 佟琳 +5 位作者 张磊 陈广坤 马艳 张宇 李想 李鸿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霍乱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当代医家辨治本病提供思路。方法统计“温病古籍知识库”文献中陈述霍乱的理论内容,整理规范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相关内容并建立霍乱疾病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法对霍乱的病因、病位、症状、...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霍乱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当代医家辨治本病提供思路。方法统计“温病古籍知识库”文献中陈述霍乱的理论内容,整理规范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相关内容并建立霍乱疾病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法对霍乱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出处进行频次、频率、累积频率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方法相结合分析找寻霍乱证候;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探讨药物配伍及症状与中药间的关系。结果共计196条文献论及霍乱病因,以时行疫疠秽浊、饮食不节以及素体脾虚等病因为主;59条文献论及病位,其病位以胃、脾、肠为多见;232条文献论及症状,对症状进行聚类概括为亡阳证、干霍乱证、寒证霍乱、热证霍乱、湿热霍乱五类证候;114条文献论及治法,以芳香化浊为主法,以及外治法相配合使用;219条文献论及方剂,涉及方剂82种,中药185种,经统计白术、厚朴、茯苓、半夏、广藿香、陈皮、白芷、桔梗、大腹皮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主要为利水渗湿、理气、清热类的药物。根据关联规则分析,药对支持度最高为白术-茯苓,其余依次为半夏-茯苓、广藿香-厚朴、半夏-厚朴、半夏-广藿香等,其配伍有化湿理气之功,具有霍乱病的治疗特色;从药团分析,半夏、厚朴、白术、茯苓、广藿香同时出现的频率大,与藿香正气散组成较吻合,藿香正气散及其加减为治疗霍乱常用方。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挖掘温病古籍中霍乱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可为中医临证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资料。古代医家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经验和防治措施对现代防疫治疫仍有现实意义,可为现代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辨证论治 中医古籍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中医药 治疗 药对
下载PDF
秦汉时期医德文化内涵
11
作者 李筱颖 陈广坤 +2 位作者 佟琳 张磊 李鸿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76,共5页
秦汉时期的医德文化是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家修身和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秦汉时期仁爱为怀、以术进德、把关传承的医德文化内涵。医者只有以“仁”为动机,才能在行医过程中换位思考、关爱病人、修身自省,实现医术与... 秦汉时期的医德文化是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家修身和儒家德治思想的影响入手,分析了秦汉时期仁爱为怀、以术进德、把关传承的医德文化内涵。医者只有以“仁”为动机,才能在行医过程中换位思考、关爱病人、修身自省,实现医术与医德的同步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却陷入“技术至上”与“人文精神迷失”的困境。旨在准确把握秦汉时期医德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传统医德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为现代医学的医德教育和医风医德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医德 医乃仁术 修身 授业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致“百病”内涵探讨中医发病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广坤 高宏杰 +4 位作者 张磊 佟琳 张宇 李鸿涛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3-1565,共3页
通过对《黄帝内经》27处“百病”病因病机的梳理分析,认为导致百病产生的病因有正气亏虚、血运失常、气血失调、情志失调、脏腑病变、六淫侵袭和医误等,正气亏虚和外邪侵袭构成百病产生的两大内外要素。其病机为情志变化影响气机,进而... 通过对《黄帝内经》27处“百病”病因病机的梳理分析,认为导致百病产生的病因有正气亏虚、血运失常、气血失调、情志失调、脏腑病变、六淫侵袭和医误等,正气亏虚和外邪侵袭构成百病产生的两大内外要素。其病机为情志变化影响气机,进而引发脏腑气血病变导致百病产生,气血失调是百病发作的重要机制。六淫邪气作用于人体是致病的外在因素,以风邪和寒为多。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发生病位多在肺、肝、脾等。外邪与内因相互作用,最终引发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异常,使阴阳失调,百病丛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病 《黄帝内经》 正气亏虚 外邪侵袭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中医古籍方剂数据挖掘养发育发药物组配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广坤 李园白 +5 位作者 李萌 潘艳丽 王静 杨阳 丁刘刚 郭晓蕾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7期724-728,共5页
目的挖掘具有养发育发功效的单味药及高频药物组,便于临床指导用药和配伍。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具有养发育发功效方剂共计605首。利用Excel 2010对方剂药物进行数据整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 目的挖掘具有养发育发功效的单味药及高频药物组,便于临床指导用药和配伍。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具有养发育发功效方剂共计605首。利用Excel 2010对方剂药物进行数据整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挖掘。结果养发育发方剂单味药统计频次前10名,分别是生地黄、茯苓、当归、熟地黄、人参、牛膝、何首乌、枸杞、甘草、川芎。养发育发药物组前10名药对,分别为人参-茯苓、茯苓-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当归-茯苓、当归-生地黄、枸杞-茯苓、熟地黄-当归、熟地黄-生地黄、牛膝-茯苓、菟丝子-牛膝。结论养发育发功效药物以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药物为主,此类药物在治疗头发疾病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发 育发 药对 滋补肝肾 补益气血
下载PDF
《伤寒论》类方归类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广坤 杨阳 +2 位作者 李园白 李萌 徐春娟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9期965-968,共4页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类等分类方式,且类方归类的规律即重在类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多以"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一作为归类标准,来研究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通过伤寒类方分类的研究,认为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伤寒类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伤寒类方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类方 类证 归类方式 六经分类 数据库
下载PDF
论温通阳气法治疗颈椎病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广坤 佟琳 +1 位作者 陈雪梅 李鸿涛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5期585-588,共4页
颈椎多为阳经循行之所,依靠阳气温养。阳气不足,易招风寒,气血痹阻而发为痿痹、项强。临床治疗颈椎病选穴以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等阳经穴位为主,选方用药以葛根汤、羌活胜湿汤等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汤剂为主。颈椎病病因病机多由阳气不足,... 颈椎多为阳经循行之所,依靠阳气温养。阳气不足,易招风寒,气血痹阻而发为痿痹、项强。临床治疗颈椎病选穴以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等阳经穴位为主,选方用药以葛根汤、羌活胜湿汤等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汤剂为主。颈椎病病因病机多由阳气不足,风寒痹阻气血导致,临床调治应选阳穴,用药以温通阳气为主要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阳气不足 阳穴 督脉 温通阳气
下载PDF
浅论腹满寒疝宿食与桂枝汤证病因病机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广坤 吴昊天 +2 位作者 张金超 张淼 钱会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900-901,共2页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提及"虚寒、其人啬啬恶寒、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等桂枝汤证,且用到桂枝汤及与其方中药物进行治疗。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发散风寒的方剂,而腹满寒疝宿食等病多为脾胃受...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提及"虚寒、其人啬啬恶寒、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等桂枝汤证,且用到桂枝汤及与其方中药物进行治疗。桂枝汤本为调和营卫、发散风寒的方剂,而腹满寒疝宿食等病多为脾胃受损引起,经深入探究腹满寒疝宿食病脉症与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关系。脾胃虚则易致体虚,引发桂枝汤证,桂枝汤证易传变为里证。两者病因病机均与脾胃有关,且可相互影响发病,故在治疗腹满疾病与桂枝汤证时应重视脾胃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证 腹满 宿食 脾胃 治病求本
原文传递
基于滋补功效古方数据挖掘养发育发组配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广坤 李园白 +5 位作者 李萌 杨硕 王静 杨阳 丁刘刚 郭晓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挖掘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方剂中并具有养发育发功效的单味药及药物组配,便于临床指导用药和配伍。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和养发育发功效方剂共计370首。利用Excel ... 目的:挖掘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方剂中并具有养发育发功效的单味药及药物组配,便于临床指导用药和配伍。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和养发育发功效方剂共计370首。利用Excel 2010对方剂药物进行数据整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挖掘。结果:养发育发方剂单味药统计频次前10名,分别是生地黄、茯苓、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牛膝、枸杞、人参、菟丝子、补骨脂。养发育发药物组前10名药对,分别为茯苓-生地黄、人参-茯苓、熟地黄-茯苓、熟地黄-生地黄、枸杞-茯苓、熟地黄-当归、牛膝-茯苓、当归-茯苓、当归-生地黄、菟丝子-牛膝。结论: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功效治疗头发疾病方面的方剂,多以补阴药、补血药、补气药、补阳药之间配伍较多,兼以健脾祛湿和活血药物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补肝肾 补益气血 养发育发 头发疾病 配伍
原文传递
桂枝附子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单侧肢体损伤疼痛见解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广坤 张金超 +2 位作者 吴昊天 张淼 钱会南 《吉林中医药》 2013年第11期1146-1148,共3页
单侧肢体疼痛因其部位的局限性,是"不通则痛"。有别与全身虚性疼痛的"不荣则痛"症状。故临床认为该症状多为瘀血造成,其治疗以活血止痛为主。桂枝附子汤和大黄附子汤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虽均出... 单侧肢体疼痛因其部位的局限性,是"不通则痛"。有别与全身虚性疼痛的"不荣则痛"症状。故临床认为该症状多为瘀血造成,其治疗以活血止痛为主。桂枝附子汤和大黄附子汤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虽均出自医圣仲景之手,且两方在原书的记载是分别治疗风湿痹症和腹满,在正确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两方合用治疗单侧肢体不通之痛确实有独特的疗效。合用以其温通活血而有治疗偏侧肢体损伤疼痛的功效,尤其是瘀血外伤。熟读经典,熟谙方证实质才能活用经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单侧肢体 疼痛
下载PDF
基于中医古籍方剂治疗消渴病养阴清热药物组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广坤 杨阳 +5 位作者 李萌 储戟农 刘方舟 胡明华 罗珍 李园白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8期723-726,共4页
目的统计治疗消渴病方剂中具有养阴和清热功效的单味药及高频药物组。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消渴方共计933首。利用Excel 2010 SQl Server插件对方药进行数据处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关联... 目的统计治疗消渴病方剂中具有养阴和清热功效的单味药及高频药物组。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消渴方共计933首。利用Excel 2010 SQl Server插件对方药进行数据处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治疗消渴方单味药统计频次前10名中有清热药6个、养阴药5个。养阴清热药物组前10名药对:栀子-甘草-连翘、芦根-白茅根、鳖甲-柴胡-秦艽、柴胡-地骨皮-秦艽、柴胡-地骨皮-鳖甲、丹皮-五味子-磁石、胡黄连-龙胆草、柴胡-知母-鳖甲、柴胡-人参-鳖甲、天冬-麦冬-枇杷叶,涉及19味药物,其中柴胡出现5次;19味药物中,有养阴清热单味药前10名中的4味。除栀子-甘草-连翘和胡黄连-龙胆草两组药为纯清热药物组配外,其余组合均为养阴和清热功效兼备的组合。结论目前临床治疗消渴病以清热养阴药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 养阴 清热 组方 配伍 关联规则分析
原文传递
“隐曲”一词考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广坤 吴昊天 钱会南 《国医论坛》 2014年第4期61-62,共2页
"隐曲"一词出自《素问》,共有5处。历代医家对该词见解不一,甚至在不同出处,词义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学文献资料及文字训诂考证,并结合临床,对所在段落的词义进行分析,认为"隐曲"应当作"大小便&q... "隐曲"一词出自《素问》,共有5处。历代医家对该词见解不一,甚至在不同出处,词义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学文献资料及文字训诂考证,并结合临床,对所在段落的词义进行分析,认为"隐曲"应当作"大小便"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曲 大小便 考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