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8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1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东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及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2
作者 张忠 韩冠荣 +2 位作者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5,共15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下载PDF
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 头足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其渔业生物学特性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系统中的能量主要储存载体是海洋。近年来频发的气候变化事件引发海洋环境因子变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特性,对头足类的渔业生产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头足类繁殖、年龄生长与早期生活史等3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极易影响头足类动物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海洋环境因子中的温度和初级生产力变动为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为柔鱼科和枪乌贼科等经济种类,选用的海洋环境因子也多为海洋环境温度,今后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数据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其他种类的影响。本文旨为研究气候变化事件对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近年来气候变化事件频发下头足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气候变化事件 渔业生物学 繁殖 年龄生长 早期生活史 影响
原文传递
全球煤炭地下气化发展态势及展望——基于专利分析
4
作者 陈新军 刘曾勤 +1 位作者 陈刚 赵石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文章采用合享(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商业专利检索系统对煤炭地下气化(UCG)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检索,以此探究全球UCG发展态势。研究显示:从对全球UCG专利申请数量、申请趋势、布局地区、主要专利申请人的分析来看,目前UCG产业正处于高... 文章采用合享(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商业专利检索系统对煤炭地下气化(UCG)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检索,以此探究全球UCG发展态势。研究显示:从对全球UCG专利申请数量、申请趋势、布局地区、主要专利申请人的分析来看,目前UCG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自2001年以来,UCG专业领域的专利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13年以后,UCG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申请的专利囊括了整个UCG的产业链,专利技术功效也主要集中于经济、高效、灵活可控、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本轮UCG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UCG专利申请量从2013年开始进入飞速增长的阶段。总体来说,随着石油工程类高精尖技术应用,深层煤炭地下气化体现出强大的活力和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专利分析 发展态势 展望
下载PDF
金丝桃甙对百草枯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武卓 陈乐 +2 位作者 王卿语 古春昱 陈新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目的探究金丝桃甙(HYP)对百草枯(PQ)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Q组、低剂量金丝桃甙组(HYP-L组)、中剂量金丝桃甙组(HYP-M组)和高剂量金丝桃甙组(HYP-H组),每组12只。给予相应处理7 d后,检... 目的探究金丝桃甙(HYP)对百草枯(PQ)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Q组、低剂量金丝桃甙组(HYP-L组)、中剂量金丝桃甙组(HYP-M组)和高剂量金丝桃甙组(HYP-H组),每组12只。给予相应处理7 d后,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水平,以及肺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大鼠肺损伤和纤维化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Vimentin及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核因子-κB(NF-κB)p65、p-NF-κB p6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和p-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大鼠BALF中的IL-1β、IL-6和MIP-2水平升高(P<0.05),肺组织中SOD水平降低(P<0.05),而MDA水平升高(P<0.05),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和纤维化(P<0.05)。与PQ组比较,HYP-L组、HYP-M组和HYP-H组大鼠BALF中的IL-1β、IL-6和MIP-2水平降低(P<0.05),肺组织中SOD水平升高(P<0.05),而MDA水平降低(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纤维化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大鼠肺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NF-κB p65和Smad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0.05)。与PQ组比较,HYP-L组、HYP-M组和HYP-H组大鼠肺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NF-κB p65和Smad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金丝桃甙有效减轻了百草枯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其可能通过调节Nrf2、NF-κB和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减轻肺部氧化应激、炎症和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金丝桃甙 肺损伤 氧化应激 炎症 纤维化
下载PDF
基于PIV技术草金鱼幼鱼转弯运动动力学特性
6
作者 张娟 张英 +4 位作者 黄小双 刘必林 陈新军 孔祥洪 陈家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 为了解观赏鱼类在转弯运动状态下的推进机理及推进性能,以体长为5~8 cm的草金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和涡量矩定理,对机动转弯运动流体流场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了幼鱼转弯过程中尾部的运动特征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草金鱼幼鱼转弯过程中,形态结构主要发生C型、S+C型结构两种变化,转弯过程中幼鱼尾部周围流场的正、负值涡量交替出现;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30 7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06~133.49 mN,负作用力为-83.85~-2.15 mN;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转弯时,幼鱼平均速度为0.104 4 m/s,流体对幼鱼尾部产生的正作用力为24.06~80.95 mN,负作用力为-59.60~-5.86 mN。研究表明,转弯时鱼体形态呈C型结构变化的机动性能优于鱼体形态呈S+C型结构变化,且不同转弯类型产生作用力峰值的时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金鱼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形态结构 涡量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昼夜垂直迁移特征研究
7
作者 万树杰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66±24.63)m,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第二散射层位于400~700 m水层,其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9.02±66.33)m,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散射层向上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16:20,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18:31,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28±1.53)cm/s;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4:38,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6:52,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56±2.13)cm/s。随着纬度的增加,散射层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变晚,迁移速率变慢;随着经度的增加,散射层迁移速率变慢,且不同经度海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分析认为,研究海域理化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散射层中生物的不同生活史阶段是造成散射层垂直结构和昼夜垂直迁移特征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对解释金枪鱼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和指示金枪鱼渔场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散射层 昼夜垂直迁移 时空差异 西南印度洋
下载PDF
紫檀茋减轻百草枯诱导的模型大鼠肺纤维化
8
作者 陈新军 王卿语 +2 位作者 陈乐 古春昱 武卓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9期1383-1389,共7页
目的探究紫檀茋(Pte)减轻百草枯(PQ)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PQ组(1次性灌胃50 mg/kg百草枯),低、中、高剂量Pte干预组(灌胃PQ 30 min后分别灌胃25、50和100 mg/kg Pte。每天1次,共7 d。)。治... 目的探究紫檀茋(Pte)减轻百草枯(PQ)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PQ组(1次性灌胃50 mg/kg百草枯),低、中、高剂量Pte干预组(灌胃PQ 30 min后分别灌胃25、50和100 mg/kg Pte。每天1次,共7 d。)。治疗7 d后,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肺组织形态,用Masson三色染色评价肺纤维化。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β、IL-6和MIP-2水平。用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MDA和SOD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E-cadherin、α-SMA、vimentin、Nrf2、NF-κB p65、p-NF-κB p65、TGF-β1、Smad3和p-Smad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肺纤维化评分,BALF中的IL-1β、IL-6和MIP-2水平,肺组织中MDA含量,α-SMA、vimentin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NF-κB p65和Smad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肺组织中SOD含量,E-cadherin和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te干预后,与PQ组比较,Pte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肺纤维化评分,BALF中的IL-1β、IL-6和MIP-2水平,肺组织中MDA含量,α-SMA、vimentin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NF-κB p65和Smad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回降(P<0.05),而肺组织中SOD含量,E-cadherin和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回升(P<0.05)。结论紫檀茋可能通过激活Nrf2和抑制NF-κB和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减轻肺部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从而抑制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檀茋 百草枯 肺纤维化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下载PDF
氦气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新军 丁一 +1 位作者 易晶晶 陈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8,共8页
我国氦气供应量不足,根本原因是氦气资源相对贫乏。加强对富氦天然气的分类研究,明确不同类型氦气藏的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促进我国氦气勘探开发研究和保障我国用氦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氦气的成因,同时考虑氦气资源丰度禀赋... 我国氦气供应量不足,根本原因是氦气资源相对贫乏。加强对富氦天然气的分类研究,明确不同类型氦气藏的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促进我国氦气勘探开发研究和保障我国用氦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氦气的成因,同时考虑氦气资源丰度禀赋,铀、钍放射性元素所处空间层位,载体气藏类型,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别,对含氦气藏进行了细致划分。氦气藏总体分为两类:壳幔混合型和壳源型,壳源型又可细分为壳源远源型(包括烃类伴生型和水溶气型)和壳源近源型(页岩气型),不同类型氦气资源特征大相径庭。从国内目前发现的氦气藏来看,只有与烃类气藏共同成藏的壳源氦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尽管其资源品位相对较低,但资源潜力较大。壳源远源型和壳源近源型氦气藏富集主控因素大致相同,但在氦源岩和运移通道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混合型 壳源型 氦气 富氦天然气 中国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南海鸢乌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及关键环境因子选择研究
10
作者 范江涛 冯志萍 +2 位作者 马胜伟 陈新军 余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栖息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的选择过程,根据2014—2017年1—12月南海鸢乌贼渔业数据和环境数据构建最大熵模型,分析了鸢乌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量化了不同因子对栖息地变化的贡献...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栖息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的选择过程,根据2014—2017年1—12月南海鸢乌贼渔业数据和环境数据构建最大熵模型,分析了鸢乌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量化了不同因子对栖息地变化的贡献率,筛选关键环境因子并厘清其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Chla)、海面高度(SSH)、海面盐度(SSS)、混合层深度(MLD)以及不同水层水温(Temp_50 m、Temp_100 m、Temp_150 m、Temp_200 m和Temp_300 m)。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的栖息地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适宜栖息地面积春夏季高,秋冬季相对减少。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鸢乌贼栖息地的贡献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春季关键环境因子为Temp_50 m、Chla和MLD;夏季为SST、Temp_100 m和Chla;秋季为SST、MLD和Chla;冬季为Temp_50 m、SST和MLD。整体来看,0~100 m水层的温度、MLD和Chla对南海鸢乌贼栖息地的影响最大。此外,各关键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动规律。研究表明,最大熵模型可以用来模拟鸢乌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且探究其分布模式需要考虑不同环境因子影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栖息地模态 季节性分布 关键环境因子 南海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索饵场栖息地研究
11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田思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0-487,共8页
两步广义加性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资源栖息地的分析与研究中。笔者根据2006—2010年秘鲁外海茎柔鱼鱿钓生产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利用两步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秘鲁茎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预测秘鲁茎柔鱼索饵场栖息地分布。研究... 两步广义加性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资源栖息地的分析与研究中。笔者根据2006—2010年秘鲁外海茎柔鱼鱿钓生产数据以及海洋环境数据,利用两步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秘鲁茎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预测秘鲁茎柔鱼索饵场栖息地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春季,仅纬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显著(P<0.01);夏季,纬度和海表面温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影响显著(P<0.01);秋季,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显著(P<0.01);冬季,纬度和海表面高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显著(P<0.01);叶绿素a对各季节资源分布的影响不显著(P>0.01)。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推测春季茎柔鱼索饵场位于S15°,W77°附近海域,夏季位于S24°~26°,W75°~78°海域,秋季位于秘鲁沿岸S12°~16°和智利中部S28°附近海域,冬季位于秘鲁沿岸S13°~18°海域。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远洋鱿钓鱼船在秘鲁海域的作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广义加性模型 栖息地 茎柔鱼 环境因子 东南太平洋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及生长特性
12
作者 陆化杰 赵懋林 +3 位作者 武孝慈 王洪浩 何静茹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59,共10页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经常被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测量了260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结合日龄,对西...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经常被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测量了260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结合日龄,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上颚喙部截面有明显的生长纹,头盖区的生长纹较为清晰。协方差分析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相对尺寸与日龄间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差异。赤池信息准则(AIC)显示,除上头盖长(UHL)外,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均以线性函数关系为最适,而UHL与日龄的关系则以对数函数为最适。所有特征参数的相对尺寸均随日龄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6项外形特征参数的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上侧臂长(ULWL)和下翼长(LWL)的绝对生长率在181~210 d处达到峰值,而上脊突长(UCL)、UHL、下侧臂长(LLWL)和下脊突长(LCL)的绝对生长率在211~240 d处达到峰值,所有参数的相对生长率均在181~210 d处达到峰值。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的年龄生长、群体划分和生活史等渔业生物学奠定基础,为科学开发该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微结构 生长率 西北印度洋
原文传递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及生长特性差异
13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4 位作者 陈静 崔红 欧玉哲 赵懋林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5,共12页
为研究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生长变化特性,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 896尾鸢乌贼样本,通过角质颚研磨,对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 为研究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生长变化特性,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 896尾鸢乌贼样本,通过角质颚研磨,对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包括头盖和脊突两部分,日龄生长纹以明暗交替的方式呈周期性生长,2019年角质颚生长纹间隔及宽度都较小,色素沉积更浅,纹路异常现象较多。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2019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但2020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2019年雄性个体除下脊突长LCL (lower crest length)与日龄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2020年雄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线性函数表示。除2020年雄性个体6项特征参数的绝对生长率AGR (absolute growth rate)和瞬时相对生长率IRGR(instantaneousrelativegrowthrate)随日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外,其余的AGR和IGRG均随日龄增加呈明显的倒“U”型趋势。不同气候年间生长率达到峰值时的日龄区间不同,2020年各特征参数AGR均高于2019年。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角质颚微结构存在差异,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的生长方程和生长率在不同气候年间也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微结构 个体生长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比较
14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2 位作者 王洪浩 陈炫妤 陈新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7-835,共9页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不相同,两年间雌性个体日龄分别为97—263d和148—267d,优势日龄组分别为171—200d和231—260d,孵化日期分别为6—12月和5—10月,高峰期分别为8—9月和7—8月;雄性个体日龄分别为131—253d和133—221d,优势日龄组均为171—200d,孵化日期分别为8—12月和9—12月,高峰期为9—11月和10—11月。研究得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厄尔尼诺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下载PDF
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振琦 汪金涛 +2 位作者 雷林 吴峰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度高等特征,已成为研究远洋渔业的重要数据源。介绍了AIS数据的特性及其处理方法和国内外AIS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AIS在远洋渔业中的主要应用进展,包括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3种主要应用方向及对应的研究方法,即渔船作业状态识别与中心渔场预报、远洋渔船监管与非法捕捞行为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栖息地管理,通过对比论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AIS数据在远洋渔业应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对相关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了AIS数据应用于远洋渔业的优化方向,以期为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数据 远洋渔业 捕捞状态 渔场预报 IUU 海洋环境保护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的剑尖枪乌贼角质颚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超 方舟 陈新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研究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有助于充分认识其个体形态变化规律,从而了解生物体结构的功能性与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角质颚大... 研究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有助于充分认识其个体形态变化规律,从而了解生物体结构的功能性与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角质颚大小和形态的差异,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态含义。结果显示,剑尖枪乌贼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质颚大小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但不同性别角质颚形态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和薄板样条变形网格显示,角质颚形态由未成熟至成熟期呈渐变规律。在发育过程中,上、下颚的头盖和翼部变得更大,脊突更加凸出,颚角夹角逐渐变小;上颚喙部更加尖锐,但下颚喙部逐渐变得迟钝。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上颚在未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在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变化较大,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下颚在未成熟期和亚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大,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趋势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剑尖枪乌贼在发育过程中,角质颚形态随着其个体不断发育呈渐变规律,同时,角质颚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可能与剑尖枪乌贼发育过程中的摄食和环境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尖枪乌贼 角质颚 几何形态测量学 个体发育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小迪 方舟 +1 位作者 陈新军 李云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共13页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的重要摄食器官角质颚的形态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加拉帕戈斯群岛东、西部两个群体共244尾茎柔鱼的角质颚进行了形态学分析。采用传统形态方法测量了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参数,并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其上、下角质颚图像分别设置20个地标点并进行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茎柔鱼角质颚的11项外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几何形态分析显示,不同群体茎柔鱼角质颚的整体大小及形状均差异显著,并具有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形状差异主要体现在上颚的喙部与侧壁、下颚的喙部与翼部。不同群体的上、下角质颚均具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平均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9.61%和85.88%。加拉帕戈斯群岛以东海域的茎柔鱼具有较小的角质颚、较弯曲和尖锐的喙部、较大的侧壁及较短较宽的翼部,可能与该栖息地的环境及食物类型有关。这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茎柔鱼对于不同栖息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角质颚 环境 几何形态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原文传递
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孟奇 陈新军 +1 位作者 刘必林 方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2011年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引起社会恐慌。本文总结了福岛核电站释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海域的运输分布情况,分析了福岛人工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不同营养级生物如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大青鲨(Prion... 2011年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引起社会恐慌。本文总结了福岛核电站释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海域的运输分布情况,分析了福岛人工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不同营养级生物如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和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等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比讨论了受福岛人工放射性核素影响的中高低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普遍规律,梳理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在北太平洋海域影响的整体脉络,并提出人工放射性核素对生物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人工放射性核素 海洋生物 北太平洋
下载PDF
以灰色系统理论(GM)模型为基础构建印度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鲁泉 方舟 +1 位作者 李楠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8,共9页
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 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1, 5)和GM(1, 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1 186万~1 290万t、1 227万~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表明,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捞渔获量 灰色关联 GM(1 N)模型 印度洋
原文传递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研究
20
作者 许振琦 汪金涛 +1 位作者 雷林 陈新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4-612,共9页
长鳍金枪鱼作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笔者根据2009—2018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数据,利用统计和K-means聚类方法探究长鳍金枪鱼... 长鳍金枪鱼作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笔者根据2009—2018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数据,利用统计和K-means聚类方法探究长鳍金枪鱼资源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8年间长鳍金枪鱼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E 155°~W 160°,S 15°~S 30°海域;北半球冬季(12月—翌年2月)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海域(N 0°~N 10°),渔场重心向西北偏移;南半球冬季(6—8月)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低纬度海域(S 12°~N 22.5°),渔场重心向东南偏移。渔场重心的空间分布受海面温度异常的影响较显著:当海面温度距平值整体偏高时,渔场重心零散分布于中部海域;海面温度距平值相对偏低时,渔场重心向东南与西北两侧偏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 时空分布 渔场重心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