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好老师的使命与成长——专访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陈时见
1
作者 陈时见 王黎 胡甜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至高赞誉。好老师是教育之基石,民族之希望,他们推动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文章从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出发,深入解读了何为好老师,...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至高赞誉。好老师是教育之基石,民族之希望,他们推动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文章从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出发,深入解读了何为好老师,并基于好老师的使命与价值提出了好老师的成长路径,包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专业团队的支持、坚持持续专业的学习、坚持持续的项目研究。期待更多老师成长为好老师,共绘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 三尺讲台 专业团队 成长路径 教育事业发展 评价标准 老师
下载PDF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图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时见 袁利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23,共12页
生态文明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调整和深化等发展阶段,在演进逻辑上彰显出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选择、践行生... 生态文明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调整和深化等发展阶段,在演进逻辑上彰显出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选择、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等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砥砺生态文明教育新征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使命,赓续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筑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方向,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新境界。并通过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建设、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全球治理等路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人口变化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审思与应对
3
作者 陈时见 周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出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人口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扩张、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要准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特...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出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人口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扩张、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要准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特征,把握人口发展新规律,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通过基础教育理念回归“育人为本”、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公平全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以此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基础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
下载PDF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
4
作者 陈时见 杜彬恒 《教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等阶段,在通识教育、机制创新、模式改革、制度建设、资源统整等方面积累了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了实验探索、深化推进和系统发展等阶段,在通识教育、机制创新、模式改革、制度建设、资源统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不仅需要全面总结现有的经验和系统分析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育理念、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着力优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本科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儿童森林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
5
作者 陈时见 花筝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共14页
森林教育能够克服儿童与自然和森林的严重脱节,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来认知自然,唤醒儿童对于自然的情感,实现直接经验和抽象思维的联结,促使他们成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学习者。近年来,儿童森林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世... 森林教育能够克服儿童与自然和森林的严重脱节,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来认知自然,唤醒儿童对于自然的情感,实现直接经验和抽象思维的联结,促使他们成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学习者。近年来,儿童森林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的儿童森林教育发展迅速且实践成果丰硕,在重点领域、课程内容、教育评价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推动社会生态韧性的概念重构,二是坚持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三是强调数字化转型的师资培训,四是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森林教育 国际儿童教育 森林教育评估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
6
作者 李森 刘振天 +3 位作者 陈时见 李辉 陈亮 王智超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共23页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是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强国高质量建设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谱系,探明符合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共同特...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是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强国高质量建设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谱系,探明符合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强国建设路径;梳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机理,增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回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明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实现科技创新层级与能级的双跃升;以“两个大局”的时代理念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坐标,厘清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逻辑。此外,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我国必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障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结构性变革、系统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 “两个大局” 教育评价
下载PDF
全球教师治理的行动策略与发展趋势——基于国际组织相关政策的分析
7
作者 杨盼 陈时见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全球教师治理是助力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多种治理手段推动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支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于对教师地位和教师培训的关注,国际组织在推进全球教师治理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关... 全球教师治理是助力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旨在通过多种治理手段推动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支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于对教师地位和教师培训的关注,国际组织在推进全球教师治理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关注、探索和推广三个阶段,并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走向。全球教师治理以重塑教师的专业地位、规范教师的教育责任、发挥教师的专业智慧、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主要策略,未来,其发展与推进需要:通过强化外部决议,引领教师治理的政策走向;加大教育援助,提高教师治理的总体效能;利用政策借用,推广教师治理的最佳实践;开展国际评估,建立教师治理的比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教师治理 教师队伍 国际组织
下载PDF
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挑战与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时见 杨盼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还存在行政阻隔与条块分割的双重壁垒...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还存在行政阻隔与条块分割的双重壁垒、自主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矛盾冲突、发展基础与预期目标的相差悬殊、评价标准与实施主体的滞后缺失等诸多现实问题。破解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加强政府统筹,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协调发展制度障碍;促进要素融通,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注重质量提升,强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高校 高等教育 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笔谈) 被引量:4
9
作者 朱旭东 陈时见 +5 位作者 荀渊 潘岳林 李森 吕立杰 荆鹏 王建华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共18页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深入研究如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个时代问题,需要讨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还有哪些短板并致力于补齐这些短板。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中...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深入研究如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这个时代问题,需要讨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还有哪些短板并致力于补齐这些短板。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使命,直面解决中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面临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大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勇于创新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教师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具备了法制化、制度化、专业化等现代化教师教育基本样态,又在满足庞大规模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等方面显示出了独有的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需要营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文化、创设立体智能的教学环境、建立多边共治的教学制度,全方位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实现。从需求视角厘清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标志,是教师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对标世界教育强国,我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申师范性,以充分彰显师范教育作为一种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师教育现代化 理论创新 实践探索
下载PDF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 被引量:9
10
作者 顾明远 文东茅 陈时见 《教师教育学报》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即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这项计划旨在...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即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这项计划旨在推动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生源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新路径,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国优计划”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优计划” 中小学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体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的学理思考与着力方向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海峰 陈时见 +3 位作者 孙杰远 王兆璟 柯政 张铭凯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共17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战略先导意义。然而,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抱定信念却又不能操之...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战略先导意义。然而,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到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抱定信念却又不能操之过急,唯有久久为功,方可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稳步达成。基于此,我们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着眼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从教育学的作用与地位、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逻辑、文明逻辑、教育评价、家校社协同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形成一组专题笔谈刊发。当然,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希望这组笔谈可以引发更多教育学人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考和践行,这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研究的自觉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学理思考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践逻辑 教育学人 教师队伍建设 时代命题 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动因、目标与路径——加拿大的改革探索与发展经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远 陈时见 《教师教育学报》 2023年第3期33-43,共11页
数字技术不仅驱动了加拿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也推动了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加拿大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力源于数字经济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要、社会公平发展对跨越数字鸿沟的诉求以及数字化教育形态变革对数字化学习能力... 数字技术不仅驱动了加拿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也推动了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加拿大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力源于数字经济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要、社会公平发展对跨越数字鸿沟的诉求以及数字化教育形态变革对数字化学习能力的要求。加拿大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数字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能力目标,以培养胜任全球竞争的数字人才为高阶能力目标,以建构数字社会的公共理性为社会价值目标。在实现路径上,加拿大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数字素养教育的实施环境,通过完善课程建设保障数字素养教育活动有效落实,通过加强师资培养确保教师具备数字教学胜任力,以此推动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数字人才 数字化学习 中小学 加拿大
下载PDF
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时见 刘雨田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0,共6页
在地化教育是主要面向弱势地区学校教育的一种发展策略,是通过重构教育内容和革新教育路径,将学生的学习同当地社会联结起来,促进国家要求、当地发展和生态关怀等诉求在学生培养上的融通和落实,从而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同国家和当地的可... 在地化教育是主要面向弱势地区学校教育的一种发展策略,是通过重构教育内容和革新教育路径,将学生的学习同当地社会联结起来,促进国家要求、当地发展和生态关怀等诉求在学生培养上的融通和落实,从而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同国家和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乡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育,旨在优化乡村学生的学业表现,增强乡村学生的生命自信,凝聚乡村振兴的发展潜能,促进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结合乡村社会的发展实际和乡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建立在地化的教育团队,统整在地化的教育资源,融通在地化的课程内容,增强在地化的情境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地化教育 基础教育 乡村学校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 被引量:50
14
作者 陈时见 甄丽娜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11,共5页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起步较早,先后经历了孕育、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高校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服务和高校直接为社区服务等形式,具体...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起步较早,先后经历了孕育、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高校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服务和高校直接为社区服务等形式,具体内容包括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多方面,其双向性、丰富性、针对性和实体化等特征对加强我国当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社会服务 美国
下载PDF
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 被引量:73
15
作者 陈时见 王冲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0-54,共5页
网络学习资源是伴随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资源 ,它不仅会带来传统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的进程。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因资源本身以及人们划分方式的不同而呈现... 网络学习资源是伴随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资源 ,它不仅会带来传统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的进程。网络学习资源的类型因资源本身以及人们划分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 ,对网络学习资源类型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更深刻地理解。本文从网络学习资源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学习 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
下载PDF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时见 李晓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43,共4页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创新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开放性、实践性,其目标具有特殊性。...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创新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开放性、实践性,其目标具有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知识方面,注重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实施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 被引量:36
17
作者 陈时见 朱利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25-28,共4页
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课程在文化选择中取向一元还是多元越来越受到关注,并由此对仅仅反映主流文化的一元取向予以反思和批判,从而要求在课程中取向多元,以反映非主流文化的状况与需要。但多元文化课程本身... 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课程在文化选择中取向一元还是多元越来越受到关注,并由此对仅仅反映主流文化的一元取向予以反思和批判,从而要求在课程中取向多元,以反映非主流文化的状况与需要。但多元文化课程本身又存在诸多悖论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一课程的两难文化问题有一正确的态度与科学的认识。在一元与多元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化 一元课程 多元课程 课程抉择 多元文化
下载PDF
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及其走向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时见 刘揖建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54,共5页
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历史主义、民族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扩展,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 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历程中,产生了历史主义、民族主义、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方法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研究视野的扩展,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也发生相应的转换。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正逐步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范式 方法论 研究视野 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主义 全球化
下载PDF
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时见 袁利平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共5页
范式一般具有聚焦、筛选、规范等作用,因而学科发展与范式转换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科发展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都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主要包括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方法论等基本构件。比较教育学的范式转... 范式一般具有聚焦、筛选、规范等作用,因而学科发展与范式转换直接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科发展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都需要实现范式的转换。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主要包括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方法论等基本构件。比较教育学的范式转换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在当前的任务之一,必须关注于元研究、方法论、学科意识和本体论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学科发展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