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6 位作者 赵济湘 张选阳 唐文清 RobertW.King B.ClarkBurchfiel LeighH.Royden 沈凤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2-35,共4页
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是否驱使地壳块体向东作长距离的滑移或逃逸,并成为东亚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构造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当前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命题。对此。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运动 GPS 测量
下载PDF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与青藏高原东部流变构造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6 位作者 张选阳 赵济湘 唐文清 邓昌蓉 B.C.Burchfiel R.W.King L.H.Royde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2-270,共9页
通过1991~1997年期间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相对成都,鲜水河-小江断裂以西的藏东-滇中地区的运动速度变动在1.57~17.49mm/a之间,总体为8mm/a以上。该断裂以东地区的运动速... 通过1991~1997年期间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的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相对成都,鲜水河-小江断裂以西的藏东-滇中地区的运动速度变动在1.57~17.49mm/a之间,总体为8mm/a以上。该断裂以东地区的运动速度小,约为0~7mm/a。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涡旋和川西地区的涡旋的认定,以及它们在地壳变形中的作用的分析,阐述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深部物质流变的主要形式和地壳流变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青藏高原 流变构造 测量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及其意义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智梁 孙志明 +1 位作者 L.H.Royden 张选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4-620,共7页
文章通过对泸定大渡河上松林-大板厂地段T6阶地基座古堰塞坝崩塌-块体流堆积的识别,以及与其上游邻近地段甘海子T6阶地基座昔格达组崩塌、块体流堆积至湖相沉积序列的对比和成因联系分析,阐明了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该区在晚新生... 文章通过对泸定大渡河上松林-大板厂地段T6阶地基座古堰塞坝崩塌-块体流堆积的识别,以及与其上游邻近地段甘海子T6阶地基座昔格达组崩塌、块体流堆积至湖相沉积序列的对比和成因联系分析,阐明了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该区在晚新生代时,由于古大渡河岸坡的不稳定性,发生大型崩塌-块体流,堵塞河道,形成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并在湖盆中充填了以海子坪昔格达组上部为代表的湖相沉积和少量的低能河流相沉积;同时,指出在对昔格达组大区域对比和综合研究中,特别是在分析它的地质意义时,必须考虑这种复杂性和非等时性。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应对地质灾害监测和水利工程建设有很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昔格达组 湖相沉积 崩塌-块体流堆积 古堰塞坝 古堰塞湖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地壳活动有关问题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4 位作者 孙志明 赵济湘 唐文清 张清志 潘忠习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1-650,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位于川青地块及其南缘鲜水河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GPS监测表明,川青地块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递变下降的顺时针涡旋转动的总趋势;鲜水河断裂带有较高的移动速率;工程区东、西两侧的测站之间有...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位于川青地块及其南缘鲜水河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GPS监测表明,川青地块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递变下降的顺时针涡旋转动的总趋势;鲜水河断裂带有较高的移动速率;工程区东、西两侧的测站之间有一定的水平速度矢量差。工程区为高地应力区,并可产生局部高应变能带。鲜水河断裂带为我国西部的强震带;川青地块内部已发生5级以上地震25次。与中强震有关的断裂带通过工程区,并表现出工程区地壳活动性。地壳活动性将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一期工程 地壳活动 GPS监测 活动断裂 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陆岩石圈现今变形和位移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智梁 刘宇平 +3 位作者 唐文清 张清志 赵济湘 潘忠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8,共9页
川青地块在地貌上为川西高原,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最重要的构造单元。新的GPS监测资料表明,在欧亚框架内,川青地块及其邻近的龙门山带和华南地块西缘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由25.66mm/a递变下降到6.99mm/a的总趋势。速度矢量... 川青地块在地貌上为川西高原,亦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最重要的构造单元。新的GPS监测资料表明,在欧亚框架内,川青地块及其邻近的龙门山带和华南地块西缘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由25.66mm/a递变下降到6.99mm/a的总趋势。速度矢量表现出顺时针涡旋转动。川青地块内具有局部应变积累的非均一的区域剪切。横切鲜水河断裂带中段新的GPS测量结果揭示,两侧地块间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约8mm/a;由于局部应变积累,断裂系南西侧的主断裂的移动速率为9.3mm/a,其间为拉分盆地和小的横向伸展断裂。鲜水河断裂系的左旋断裂滑动作用,调节了川青地块与川滇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GPS监测 川青地块 鲜水河断裂带 区域剪切 脆性形变
下载PDF
特提斯地质一百年 被引量:47
6
作者 陈智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X期1-22,共22页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日益增加的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海外考察探险,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地质资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时期成为地质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地质学...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日益增加的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海外考察探险,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地质资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个时期成为地质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地质学家在总结对比全球特别是典型地区地质调查的成果时,许多经典的地质理论和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西欧维也纳学派提出的“特提斯”概念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她从全球地质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学界孜孜探求、百年热门的研究课题,显示了经久不衰的持久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冈瓦纳大陆 蛇绿岩 华夏植物群 晚古生代 华夏古陆群 二叠纪 构造演化 新特提斯 中生代
下载PDF
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地球科学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智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7,共7页
岷江中游的都江堰水利系统为 2 56BC战国时代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经长期发展完善 ,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的古老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利用岷江由上游山区进入中游平原的自然条件 ,根据河流地质作用的原理 ,... 岷江中游的都江堰水利系统为 2 56BC战国时代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 ,经长期发展完善 ,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的古老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利用岷江由上游山区进入中游平原的自然条件 ,根据河流地质作用的原理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修建了分流、泄洪、治沙和引水等工程 ,达到了灌溉、防洪和通航的目的。而且 ,设置了相应的监测设施 ,确立了维护制度 ,营造了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水田农业生态区 ,与岷江上游山地森林生态区组成森林 -水田农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都江堰 李冰 岷江 成都平原 河流地质作用 水利工程
下载PDF
黄河源区哈江盐池的成因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智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7-612,共6页
黄河源区哈江盐池被认为是古羌人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草原地带向成都平原迁徙和扩张的起点,而且得益于盐的开发和行运。地质-地貌和气候变迁资料表明,黄河在7000aB·P.前后的溯源侵蚀切开了多石峡,开始拓展了黄河源区。在这个过程中,... 黄河源区哈江盐池被认为是古羌人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草原地带向成都平原迁徙和扩张的起点,而且得益于盐的开发和行运。地质-地貌和气候变迁资料表明,黄河在7000aB·P.前后的溯源侵蚀切开了多石峡,开始拓展了黄河源区。在这个过程中,黄河袭夺了北侧来自布青山区给予其南侧湖泊补给的河流,使哈江古湖失去了原先的主要补给,成为半封闭的小湖。5500aB·P.的全新世中期气候转变,特别是约4500aB·P.的重大干-冷事件不仅驱使古羌人由草原向河谷、平原的迁徙,而且促成了哈江盐池的形成。从而,才有了昆仑以南青藏高原东北部草原地带的古代制盐业基地,也才有可能推动古代先民的向东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江盐池 黄河源区 溯源侵蚀 河流袭夺 气候变迁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的伸展构造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智梁 《四川地质学报》 1990年第4期217-226,共10页
大陆造山带是会聚作用的结果,主要由各种类型褶皱、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组成。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伸展构造同样也是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要素。文中以科迪勒拉、安第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著名造山带为例,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评... 大陆造山带是会聚作用的结果,主要由各种类型褶皱、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组成。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伸展构造同样也是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要素。文中以科迪勒拉、安第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著名造山带为例,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述。在整个造山作用过程中,伸展构造不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 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体 纵向正断层
下载PDF
以人为本,复兴地质科学——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质学研究的几点新动向
10
作者 陈智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6-98,95,共4页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科学 地质灾害 最新进展 全球环境变化 自然灾害 地中海地区 国际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的构造活动 被引量:49
11
作者 唐文清 陈智梁 +4 位作者 刘宇平 张清志 赵济湘 B.C.Burchfiel R.W.King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69-1172,共4页
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通过对交会区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利用所得的运动速度结果,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运动速度分别为(19.2±2.8)mm/a、(1... 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交会区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通过对交会区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利用所得的运动速度结果,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运动速度分别为(19.2±2.8)mm/a、(10.7±3.2)mm/a、(9.7±1.6)mm/a,地块运动方向由SE逐渐变成SEE,呈现出顺时针旋卷特征;鲜水河断裂运动速度为(9.3±2.8)mm/a,断裂性质为左旋走滑;龙门山断裂运动速度为(1.2±2.2)mm/a,断裂性质为右旋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断裂交会区 地块运动 断裂活动 GPS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GPS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4 位作者 陈智梁 张清志 赵济湘 B.C.Burchfiel R.W.King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57-59,83,共4页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作为川青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边界 ,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及明显的分段性。根据1991年以来GPS观测结果 ,对其分段活动性的研究表明 :断裂带运动速率北段为 1.5 4mm/a ,中段为 2 .77mm/a ,南段为 5 .2 3mm/a。现代构造活...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作为川青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边界 ,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及明显的分段性。根据1991年以来GPS观测结果 ,对其分段活动性的研究表明 :断裂带运动速率北段为 1.5 4mm/a ,中段为 2 .77mm/a ,南段为 5 .2 3mm/a。现代构造活动性质总体表现为挤压走滑 ;同时 ,由北向南逐渐由挤压走滑转变为伸展走滑 ,其原因为在青藏高原总体运动条件下的相邻活动断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带 GPS 构造运动 运动速率
下载PDF
岷山隆起边界断裂构造活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2 位作者 陈智梁 张清志 赵济湘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34,共4页
岷山隆起西以岷江断裂为界,东为虎牙断裂。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重要活动区。岷山隆起是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由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差异运动导致的。GPS及地质研究表明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现今仍在活动。岷江断裂为左右旋... 岷山隆起西以岷江断裂为界,东为虎牙断裂。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重要活动区。岷山隆起是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由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差异运动导致的。GPS及地质研究表明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现今仍在活动。岷江断裂为左右旋走滑断裂,运动速度大于2mm/a;虎牙断裂整体速度2.55mm/a,断裂性质为右旋走滑断裂,而震源机制解为左旋走滑断裂。这一结果,可能与GPS观测时段、位置及断裂面结构、几何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隆起 岷江断裂 虎牙断裂 四川
下载PDF
云南小江断裂中南段现今活动特征 被引量:22
14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2 位作者 陈智梁 张清志 赵济湘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24,共4页
小江断裂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是一条重要活动断裂。本文利用GPS监测结果,综合处理得到了欧亚框架下的运动速度场,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刚性假设下最小二乘法,对小江断裂中南各段的运动速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裂中段东... 小江断裂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是一条重要活动断裂。本文利用GPS监测结果,综合处理得到了欧亚框架下的运动速度场,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刚性假设下最小二乘法,对小江断裂中南各段的运动速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裂中段东支断裂运动速度为3.37±3.20mm/a,西支断裂为3.29±2.73mm/a;断裂南段为3.63±1.76mm/a。整个断裂表现为左行走滑为主兼有挤压活动的特征。这一结果与大的构造环境一致,表明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挤压碰撞下,高原东部川滇地块受华南地块、印支地块的阻挡作用,小江断裂产生逆时针移动,呈左行走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 GPS 运动速度 云南
下载PDF
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监测——以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为例 被引量:22
15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2 位作者 陈智梁 张清志 赵济湘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GPS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地壳运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龙门山两条重要活动断裂为例,根据GPS监测获得的欧亚框架的运动速度场,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对其现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GPS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地壳运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龙门山两条重要活动断裂为例,根据GPS监测获得的欧亚框架的运动速度场,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对其现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的整体运动速率分别为8.67±2.65mm/a、1.67±2.07mm/a;鲜水河断裂的甘孜-乾宁段、乾宁-康定段运动速率为8.88±2.74mm/a、9.73±2.30mm/a;龙门山断裂北段、中段、南段运动速率则分别为1.91±2.47mm/a、1.70±0.96mm/a、1.57±1.21mm/a。由此表明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性大,而龙门山断裂的活动性相对不大。同时,断裂性质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为左旋走滑挤压断裂;龙门山断裂性质为右旋挤压走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监测 鲜水河断裂 龙门山断裂 运动速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现时地壳运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宇平 陈智梁 +6 位作者 唐文清 赵济湘 张选阳 张清志 Robert W. King Burrcel C. Burchfiel Leigh H. Royde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8,共8页
通过1991—2001年期间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的GPS测量,获得该地区不同参考框架下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其测量的速度精度高于2mm/yr。印度板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地壳形变分为喜马拉雅及高原南部、高原中部(拉萨—格尔木)和高原北部(格尔... 通过1991—2001年期间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的GPS测量,获得该地区不同参考框架下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其测量的速度精度高于2mm/yr。印度板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地壳形变分为喜马拉雅及高原南部、高原中部(拉萨—格尔木)和高原北部(格尔木—金塔)三部分,它们分别吸收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43%、24%和32%。在欧亚框架下和相对于成都,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之间存在着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为轴心的顺时针巨型涡旋构造———滇藏涡旋构造,运动速度分别为26~6mm/yr和24~7mm/yr,总体上从北东方向转变为南东和南西方向,有别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北东方向。滇藏涡旋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形成与南迦巴瓦 阿萨姆"犄角"的楔入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速度场 欧亚参考框架 地壳形变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监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唐文清 刘宇平 +1 位作者 陈智梁 黄丁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对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基于得到的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9.5±3.4和13.2±3.4mm/a,川滇地块相对川青地块的... 对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观测,得到欧亚框架下运动速度场.基于得到的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9.5±3.4和13.2±3.4mm/a,川滇地块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度为8.3±3.4mm/a,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度为7.9~8.8mm/a(甘孜-乾宁段为8.8±3.5mm/a,乾宁一康定段为7.9±3.3mm/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川滇地块与川青地块所围成的区域为重要构造活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运动 鲜水河断裂 断裂活动 GPS
下载PDF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量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宇平 张清志 +5 位作者 唐文清 陈智梁 赵济湘 潘忠习 R W King B C Burchfiel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86-2088,共3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映秀发生了旷世罕见的8.0级大地震。这次强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其主震震级之大、余震次数之多令世人震惊。大震后2个多月发生余震1.8万余次,其中最强的余震震级达6.4级。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地震 汶川 位移量 MS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部 余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东南前陆地壳运动的GPS监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清志 陈智梁 +2 位作者 刘宇平 唐文清 赵济湘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4-527,共4页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大最活动的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了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此地区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GPS监测青藏高原及邻区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场.观测结果表明:高原南北向收缩、高原物质东流、...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大最活动的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了广大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此地区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GPS监测青藏高原及邻区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场.观测结果表明:高原南北向收缩、高原物质东流、高原东部地区地壳物质相对喜马拉雅汇聚区作大规模的顺时针旋转等高原动力学特征.并就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PS监测 地壳运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贡觉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稀释法年龄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忠雄 陈智梁 +2 位作者 李修忠 C.Gizbert B.C.Burchfiel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8-282,共5页
通过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来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 ,首次报道了藏东贡觉盆地新生代7个火山岩样品的K -Ar定年结果 .全岩和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 4 0 .8~ 4 6 .2Ma间 (平均值为 4 4 .2Ma) .样品中放射成因Ar与... 通过新生代高钾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来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 ,首次报道了藏东贡觉盆地新生代7个火山岩样品的K -Ar定年结果 .全岩和黑云母的表面年龄均在 4 0 .8~ 4 6 .2Ma间 (平均值为 4 4 .2Ma) .样品中放射成因Ar与K构成了一条相关性良好的、几乎通过原点的线性等时线 ,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成因和相近的形成时代 ,而且样品中可能既无过剩Ar,也无放射成因Ar的丢失 ,代表着真实的成岩年龄 (始新世中期 ) .火山活动发生在印度 -欧亚板块碰撞(5 0Ma左右 )后形成的构造环境中 ,受陆内水平剪切 -走滑断裂带控制 .结合前人对藏东地区岩浆活动的年代学研究成果 ,表明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具多期性 .这种多期性可能反映着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稀释法 火山岩 新生代 贡觉盆地 藏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