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8月四川盆地持续性极端高温特征及不同模式预报误差分析
1
作者 周秋雪 冯良敏 +1 位作者 陈朝平 刘莹 《气象科技》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本文基于2022年8月四川盆地104站逐时温度、降水数据和1971—2021年历史同期数据,及EC、CMA-GFS、CMA-MESO模式的2 m气温预报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分析了此次极端高温过程的特征及预报误差。结果表明:①2022年8月四川盆地极端高温... 本文基于2022年8月四川盆地104站逐时温度、降水数据和1971—2021年历史同期数据,及EC、CMA-GFS、CMA-MESO模式的2 m气温预报等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分析了此次极端高温过程的特征及预报误差。结果表明:①2022年8月四川盆地极端高温过程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有87.5%站最高气温超过该站历史同期极值,且高温最强盛时段较历史同期明显推后。②2022年8月最高气温分布为东高西低,最高气温与历史同期极值差分布则相反,其中最高气温随站点海拔增大而减小,而极值差则随站点海拔先增大再减小。另外,受热岛效应影响,极值差大值站点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附近。③高温期间,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值高、距平大,且累计降水量和雨日数也明显低于历史同期。④相较而言,EC模式的预报优势主要在盆地低海拔地区。而CMA-MESO模式在盆地周边陡峭地形区域的平均绝对误差则更小。另外,EC模式预报的最高气温峰值出现时间更接近于实况,而CMA-MESO模式预报高温持续日数更接近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高温 模式预报偏差 复杂地形 城市热岛
下载PDF
四川地区精细化降水预报融合订正试验及检验
2
作者 张武龙 陈朝平 杨康权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76-184,共9页
精细化定量降水网格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西南区域智能数值网格模式预报系统(Southwest China WRF-based Intelligent Numeric Grid forecast System,SWC-WINGS)1 km×1 km分辨率的小时降水预报,利用时间滞后和概率... 精细化定量降水网格预报是天气预报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西南区域智能数值网格模式预报系统(Southwest China WRF-based Intelligent Numeric Grid forecast System,SWC-WINGS)1 km×1 km分辨率的小时降水预报,利用时间滞后和概率匹配方法开展融合订正试验,再利用中国气象局多源融合降水系统(CMA Multi-sourc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System,CMPAS)三源融合降水实况格点数据,对2022年7—8月四川地区的小时降水预报融合订正结果进行检验,并在四川盆地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1)时间滞后集合降水预报相较于模式降水预报,存在小量级预报过度,大量级预报过于保守的问题;(2)时间滞后结合概率匹配的降水预报融合订正方法有效提升了各量级降水预报的TS评分,尤其1~2 h预报时效提升显著,小时雨量超过0.1 mm、5 mm、10 mm和20 mm量级的TS评分平均提升率分别为7.2%、17.2%、28.3%和36.3%;(3)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应用结果表明,时间滞后结合概率匹配的融合订正方法对模式小时降水预报有较好的改进效果,尤其对大量级降水预报有较强的订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C-WINGS模式 概率匹配 时间滞后 融合订正
下载PDF
诱发四川冕宁“6.26”山洪灾害的突发性暴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博宇 谌芸 +3 位作者 孙继松 陈涛 陈朝平 胡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共19页
基于多源观测、再分析和对流可分辨模式预报资料,运用物理量诊断、标准化异常、相似过程比较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突发性暴雨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该过程是一次伴有多条带状γ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 基于多源观测、再分析和对流可分辨模式预报资料,运用物理量诊断、标准化异常、相似过程比较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突发性暴雨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该过程是一次伴有多条带状γ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产生极端小时雨量的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其对流回波质心较低,对流云团具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云团特征;(2)冕宁北部的对流冷池出流与较强的谷地偏南气流相遇形成的辐合抬升构成了对流的触发机制;(3)川西南低空偏南气流具有阶段性增强特征并提供了持续的暖湿空气输送,其在过程初期与下山冷池的相互作用及后期与盆地西部南下冷空气的汇合,使对流反复在冕宁站西侧和南侧初生,并在下游形成“列车效应”;(4)对比历史相似过程,环境大气的对流有效位能等物理量具有更显著的异常和异常持续性;(5)川西南北部的高海拔地形对延缓冷空气进入安宁河谷和维持河谷内的不稳定层结有显著作用,并且该区域地形强迫抬升形成了河谷上游地区潜在的对流触发条件。最后给出了此次暴雨过程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突发性暴雨 列车效应 冷池 水汽输送带 地形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连续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西南涡特征分析
4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陈朝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26-33,共8页
针对两次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涡发展与演变特征,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西南涡均生成于低槽东移和副高西伸的有利环流背景下。过程一的西南涡在... 针对两次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涡发展与演变特征,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西南涡均生成于低槽东移和副高西伸的有利环流背景下。过程一的西南涡在高能高湿的环境下生成和发展,低层的感热和潜热加热作用更为显著,正涡度随高度向西倾斜发展且高度达到400 hPa,涡度拉伸项和扭转项对西南涡的发展起主要作用。过程二的偏南气流更为强盛,对流层高层的辐散抽吸作用更强,热力条件弱于过程一,西南涡范围内为高湿状态,对流层高层强的感热和凝结潜热加热使得高层增温,从而增强西南涡的发展,其正涡度发展至对流层顶,正涡度柱随高度垂直延伸,动力作用强于过程一,涡度拉伸项、扭转项和垂直输送项对西南涡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正涡度 特大暴雨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下载PDF
2014-2021年德阳大气颗粒污染物特征及案例分析
5
作者 赖维肖 倪长健 +2 位作者 陈朝平 陈佳 蒋文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利用德阳2014—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大气颗粒污染物数据,分析了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并以2017年1月25—28日PM_(2.5)污染过程为案例,开展了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和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1... 利用德阳2014—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大气颗粒污染物数据,分析了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并以2017年1月25—28日PM_(2.5)污染过程为案例,开展了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和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1年德阳PM_(2.5)和PM_(10)浓度呈下降趋势,二者浓度的日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时、17时,月均浓度都表现出“夏低冬高”的特征。(2)德阳四季PM_(2.5)和PM_(10)日均浓度均与降水量及地面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相对湿度、气温、气压的相关性则存在季节差异。(3)地面均压场、气压梯度小、风力微弱的静稳天气条件以及上游污染物的输入是导致此次重污染形成和加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气象因素 相关性分析 后向轨迹分析
下载PDF
中红外带通滤光片的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朝平 师建涛 +3 位作者 郭芮 白波 杨崇民 郭鸿香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5-598,共4页
中红外带通滤光片在航天、气象、遥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峰值透过率和通带半宽度是带通滤光片的重要指标,主要取决于光学薄膜的膜系结构和具体设计。论述了一种在锗基底上采用锗和硫化锌两种材料设计并成功制备出中红外带通滤光片的... 中红外带通滤光片在航天、气象、遥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峰值透过率和通带半宽度是带通滤光片的重要指标,主要取决于光学薄膜的膜系结构和具体设计。论述了一种在锗基底上采用锗和硫化锌两种材料设计并成功制备出中红外带通滤光片的方法。详细介绍了镀膜材料的选择以及这种方法的设计理论,给出了膜系结构,运用离子辅助沉积工艺在ZZSX-1100镀膜机上制备出了这种滤光片,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滤光片峰值透过率达到87%以上,通带半宽度为70nm,光谱性能稳定,膜层致密,附着力好,膜系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带通滤光片 薄膜 离子辅助沉积 通带半宽度 峰值透过率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四川暴雨集合概率预报产品释用 被引量:55
7
作者 陈朝平 冯汉中 陈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9,共8页
在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四川境内1951—2004年147站暴雨的气候概率对西南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提供的≥50mm集合降水概率预报产品进行了修正。从2008年6—9月的连续性预报... 在贝叶斯概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四川境内1951—2004年147站暴雨的气候概率对西南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模式提供的≥50mm集合降水概率预报产品进行了修正。从2008年6—9月的连续性预报试验结果来看:基于贝叶斯方法修正后的集合概率预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空报,尽管相比于区域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直接提供的暴雨概率预报产品实际提高暴雨准确率的效果不明显,但在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值集合预报产品提高四川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以及如何为预报员提供更有价值的暴雨预警决策方法上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方法 四川暴雨 集合概率预报 产品释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的降雨特征和环流异常分析
8
作者 周春花 张驹 陈朝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四川盆地逐小时雨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0~18日盆地西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和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总量大、历时长、雨强强的特征,日雨量、小时雨量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强降... 利用四川盆地逐小时雨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0~18日盆地西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和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总量大、历时长、雨强强的特征,日雨量、小时雨量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强降雨多发生在海拔从500 m陡升至2000 m的迎风坡一侧40 km范围内。偏东、偏强的南亚高压和偏西、偏强的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高空槽东移南压受阻挡后与高原槽叠加持续影响四川,为持续性暴雨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孟加拉湾是水汽的主要来源地,持续且极端偏强的水汽供应为持续性暴雨的产生提供支持。过程前期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热力作用显著;过程中后期热力作用减弱,西南涡发展深厚,动力作用增强,涡度和散度特征较历史同期偏强,强的动力条件使暴雨得以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降雨特征 水汽供应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朝平 杨康权 +1 位作者 冯良敏 龙柯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3期73-77,共5页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NCEP分析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1月22日-2月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特点及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4天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中高纬纬向型环流背景下,青藏高原到四川盆...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NCEP分析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1月22日-2月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特点及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4天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中高纬纬向型环流背景下,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风气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以及降水的产生,同时我国大部分地方处于地面高压内的均压场中,气压梯度力小,近地面风速小,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维持。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对雾霾之间的转换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霾的混合层高度比大雾和轻雾的高,且霾的相对湿度比低,温度露点差比雾大,逆温强度比雾弱,这些都为雾霾之间的转换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污染天气 气象成因 逆温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7.20”暴雨过程中分钟级雨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朝平 王佳津 罗可生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四川境内加密自动站分钟雨量、风场、温度、本站气压、湿度等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四川境内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持续时间、强降水时段平均降水率和降水变率、强降水开始1小时特征、强降水中心雨量变化与本站气压、温... 利用四川境内加密自动站分钟雨量、风场、温度、本站气压、湿度等资料对2012年7月20~22日四川境内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持续时间、强降水时段平均降水率和降水变率、强降水开始1小时特征、强降水中心雨量变化与本站气压、温度、湿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段的强降水分钟级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针对本次过程而言,第一个强降水时段内发生的强降水具有降水率大,持续时间短,突变性强的特点,预报难度较大,而对于第二强降水时段内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率也较高,结合地面自动站的风场、温度、湿度和本站气压的资料能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分钟级雨量 小波变换 端须图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对苯二酚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朝平 刘文霞 +1 位作者 何晓英 蔡铎昌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到玻碳电极的表面,制备出对对苯二酚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考察了该电极在不同电解质溶液及不同扫速下其循环伏安图的峰电位及峰电流,发现该电极在H2SO4中对对苯二酚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化学修饰电极 对苯二酚 电催化氧化作用 循环伏安图 电化学
下载PDF
加密探空资料在GRAPES同化系统中的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朝平 龙柯吉 张利红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年第4期14-20,共7页
利用GRAPES_3Dvar系统,分别对2011年发生在四川境内的两次强降水个例进行了加密、常规探空资料的同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各同化变量的平均、最大调整幅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对两个个例各个同化变量的增量场水平分布的分析可... 利用GRAPES_3Dvar系统,分别对2011年发生在四川境内的两次强降水个例进行了加密、常规探空资料的同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各同化变量的平均、最大调整幅度都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对两个个例各个同化变量的增量场水平分布的分析可见,试验B主要对四川地区造成影响,试验C的影响区域分布在整个积分区域内,而试验D与试验C的各同化变量增量场分布相似,但它对四川地区各同化变量增量的调整幅度更大;另外B、C、D三组试验的降水预报相对控制预报都有所改善,试验D的预报更优,降水强度与降水落区预报与实况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探空资料 同化 调整幅度
下载PDF
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在GRAPES同化系统中的误差控制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朝平 张利红 +1 位作者 方国强 刘一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3期18-23,共6页
利用GRAPES-3Dvar系统,分别对2004年9月3~5日、2005年7月2~4日、2008年7月20~22日的3个降水个例进行了常规地面资料各同化变量误差倍数改变的质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地面同化变量的误差倍数对进入同化系统的资料条目数是有所改... 利用GRAPES-3Dvar系统,分别对2004年9月3~5日、2005年7月2~4日、2008年7月20~22日的3个降水个例进行了常规地面资料各同化变量误差倍数改变的质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改变地面同化变量的误差倍数对进入同化系统的资料条目数是有所改变的;H的误差倍数取4时就能保证80%的资料进入同化系统,而U、V、Q的误差倍数取到2时,就能保证90%的资料进入同化系统;通过对目标函数及其梯度随跌代步数下降趋势对比分析,发现同化各变量的误差倍数取4及其以下时,其代价函数就能满足收敛条件,从而得到分析场;随着误差倍数的增加,进入同化的H资料的条目数越多,其对四川境内的降水预报的改善程度越差,而进入同化的U、V、Q条目数越多,其对四川境内的降水预报的改善程度越好,同时当误差倍数取到3以上时,各同化变量在四川境内的降水雨带与各自的误差倍数取3时一致。在既保证最大程度的利用更多同化资料,又保证其同化质量的前提下,H、U、V、Q的误差倍数的取值分别为4、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地面资料 同化 误差倍数
下载PDF
试论如何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关于绵阳师范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启示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朝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51-54,共4页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构建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现状,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背景、指导...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构建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近些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现状,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背景、指导思想与方法,运行的基本状态以及所得的启示,说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 高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探索 实践
下载PDF
SWCWARMS模式不同起报时次对“18·05·21”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评估
15
作者 陈朝平 卢萍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针对2018年入汛以来四川地区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8·05·21”过程),利用西南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SWCWARMS)的预报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起报时次对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发现:随着预报时次的临近,其降雨的... 针对2018年入汛以来四川地区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8·05·21”过程),利用西南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SWCWARMS)的预报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起报时次对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发现:随着预报时次的临近,其降雨的预报效果越好;在临近降水发生过程前以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启动模式,对大气状态的刻画比用模式运行结果更为真实,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大气的温湿结构来改变层结状态,影响其稳定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其环流场,增强低层的气旋性辐合和水汽的输送,从动力角度影响整个降水过程。采用更为真实的初始场启动模式以后,能更加准确地模拟出降水前后时段能量/水汽的积累和释放的热力过程,以及涡度、散度和垂直上升运动等动力因子共同协调发展过程,因此对预报效果有正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起报时次 大气层结 热力过程 动力过程
下载PDF
多元加权决策法在四川短时临近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陈朝平 张贤哲 王赛西 《四川气象》 2006年第1期9-10,13,共3页
以解析分析后的多普勒雷达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精细化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元加权决策法构建起了四川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系统,实现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降水的定点、定时、定量预报,为综合各种精细化资... 以解析分析后的多普勒雷达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精细化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元加权决策法构建起了四川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系统,实现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中降水的定点、定时、定量预报,为综合各种精细化资料来制作短时临近降水预报寻求到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加权决策 短时临近预报 降水
下载PDF
基于HYSPLIT4的一次四川盆地夏季暴雨水汽路径和源地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王佳津 王春学 +1 位作者 陈朝平 任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15-1327,共13页
利用四川省156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13AS)资料,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定量分析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950和850 hPa,并且两者的水汽路径和... 利用四川省156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13AS)资料,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定量分析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950和850 hPa,并且两者的水汽路径和来源有着显著差别。后向追踪1天,950和8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四川盆地区;追踪3天,9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仍然在四川盆地附近,但是850 hPa上则追踪到孟加拉湾东部;追踪到9天时,950 hPa的水汽主要来源出现在阿拉伯海到我国南海地区,850 hPa上则追踪到索马里半岛东部。总体上9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五条,其中两条是北方路径,另外三条为南方路径。8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北方路径,另一条是南方路径。定量分析指出,950 hPa的水汽源地主要有四个,其中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贡献率最大(44.1%),中南半岛—南海地区的水汽贡献率次之(33.1%),巴尔喀什湖地区(15.7%)和贝加尔湖地区(7.1%)的水汽贡献率相对较弱。850 hPa上的水汽源地也有四个,其中从阿拉伯海地区,沿南亚夏季风爆发路径而来的暖湿空气最重要(89.4%),其次从西北部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地区而来的干冷空气相对较弱(6.3%),而来自孟加拉湾(3%)和局地(1.3%)的水汽则非常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轨迹 水汽路径 水汽源地
下载PDF
增强型脉冲离子源镀制DLC薄膜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朝平 朱昌 郭芮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8-231,共4页
本文利用增强型脉冲电弧离子源在硅基底上沉积类金刚石薄膜,拉曼光谱分析表明DLC薄膜中sp3键含量比不加磁过滤装置时脉冲离子源所镀的类金刚石薄膜高,折射率更接近金刚石折射率2.4并且光学带隙也增大,证明用增强型脉冲离子源镀制的类金... 本文利用增强型脉冲电弧离子源在硅基底上沉积类金刚石薄膜,拉曼光谱分析表明DLC薄膜中sp3键含量比不加磁过滤装置时脉冲离子源所镀的类金刚石薄膜高,折射率更接近金刚石折射率2.4并且光学带隙也增大,证明用增强型脉冲离子源镀制的类金刚石薄膜sp3键含量提高,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脉冲弧离子源 磁过滤装置 类金刚石薄膜 拉曼光谱 折射率 光学带隙
下载PDF
基于集合预报的四川夏季强降水订正试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萍萍 陈朝平 +3 位作者 徐栋夫 肖递祥 王佳津 冯良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四川历来多暴雨洪涝,然而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从观测与模式预报的累积概率密度函数角度出发,利用2007—2012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格点资料和2012—2013年6—8月ECMWF模式集合预报资料,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地区强... 四川历来多暴雨洪涝,然而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从观测与模式预报的累积概率密度函数角度出发,利用2007—2012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格点资料和2012—2013年6—8月ECMWF模式集合预报资料,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地区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的方法——概率阈值订正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12年6—8月盆地东部的降水过程进行批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订正后的模式预报相比订正前的预报而言,不仅强降水落区更接近实况,而且较大程度地延长了预报时效,能提前6~7天给出强降水过程的警示信息,经过订正后显著提升了ECMWF模式的降水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累积概率 概率阈值法 强降水订正
下载PDF
长江上游暴雨短期集合预报系统试验与检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汉中 陈静 +3 位作者 何光碧 李川 肖红茹 陈朝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6,共5页
基于PSU/NCAR的高分辨率MM5模式,采用多物理方案构建长江上游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于2004年8月16日—9月30日进行了预报试验。降水集合预报检验表明,在25mm以上级别的降水预报中,集合预报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能力。对“9·3”暴雨... 基于PSU/NCAR的高分辨率MM5模式,采用多物理方案构建长江上游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于2004年8月16日—9月30日进行了预报试验。降水集合预报检验表明,在25mm以上级别的降水预报中,集合预报能改进单一模式的预报能力。对“9·3”暴雨过程的检验表明,降水集合预报平均对暴雨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间均有预报指示意义,特别是大于50mm的降水概率分布区域和值的大小对预报大降水的范围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集合预报试验 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