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伶仃洋L_2和L_(16)孔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木宏 赵焕庭 +2 位作者 温孝胜 张乔民 宋朝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22,共12页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 本文所依据的分析样品是取自珠江最大的一个河口湾伶仃洋中部的水下钻孔岩芯,其底部到达花岗岩基底。通过对第四纪有孔虫群与孢粉化石带特征的分析,阐明在相同的钻孔岩芯中,有孔虫分布变化所反映的古沉积环境特征与孢粉分析的古气候特征较为吻合,并与相应的沉积相对应,结合 ̄(14)C和 ̄(230)Th/ ̄(232)Th比值法测年数据,从而较好地重塑本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第四纪 有孔虫群 孢粉 化石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多样性与丰度的分布与环境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木宏 张兰兰 +2 位作者 张丽丽 向荣 陆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1-442,共12页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上升流活动和...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整个南海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随着水深而增加,表明南海较深水处的放射虫壳体溶解现象不明显;上升流活动和海底火山喷发有利于放射虫的大量繁殖,产生区域性的沉积富集;反之,较深水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出现放射虫种类与丰度异常减少,可能属浊流搬运再沉积的结果,物源来自陆架或上陆坡;种类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特征为主,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冷水种或极区种,表明在特定海区的古环境分析中采用单一指标判断可能会造成误解.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综合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南海的生态与沉积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沉积分布 表层沉积物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海区近200ka来的动力环境与东亚古季风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木宏 颜文 +4 位作者 涂霞 郑范 陆钧 陈忠 杨丽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6,共9页
包括南海在内的热带海洋是东亚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动力环境特征的演变历史,可提供东亚古季风活动的海洋证据。对取自该海区的NS93 5柱状样做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结合氧同位素地层结果、微体古生物观察统计和CaCO3测试资料,尝试采用高... 包括南海在内的热带海洋是东亚夏季风的发源地,分析其动力环境特征的演变历史,可提供东亚古季风活动的海洋证据。对取自该海区的NS93 5柱状样做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结合氧同位素地层结果、微体古生物观察统计和CaCO3测试资料,尝试采用高精度的粒度分析作为替代性指标,讨论近200ka以来的水动力及古生产力变化特征。结果认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该海区的海洋动力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在此之前则变化不显著,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由于夏季风作用致该局部区域上升流发育和海面温度偏高。古生产力变化规律一般是:在冰期较高,并呈稳定或上升趋势;在间冰期较低,出现下降现象。近200ka来的特殊情况出现于全新世早期,古生产力达到最高值。通过与黄土高原及其它地区的古季风环境对比,发现东亚古季风区内在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的遥相关较好,而在倒数第2次冰期中存在明显差别,说明在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特定时期内典型季风区的局部海洋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动力环境 古生物力 古上升流 东亚古季风 古环境 末次盛冰期 古气候
下载PDF
南海南部晚中新世的放射虫及其环境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木宏 陆钧 +2 位作者 杨丽红 王汝建 韩建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4,共9页
南海是东亚古季风产物的主要沉积盆地,保存着比陆地更加完整和连续的沉积记录。详细分析了ODP 1143号钻井晚中新世的放射虫化石群,主要根据标志种 Diartus petterssoni,D.hughesi和Stichocorys delmontensis等的分布特征,分别建立... 南海是东亚古季风产物的主要沉积盆地,保存着比陆地更加完整和连续的沉积记录。详细分析了ODP 1143号钻井晚中新世的放射虫化石群,主要根据标志种 Diartus petterssoni,D.hughesi和Stichocorys delmontensis等的分布特征,分别建立了南海南部晚中新世的 RN6,RN7和RN8等3个放射虫化石带,并讨论了其地层年龄。探讨了以地层中放射虫的丰度变化特征等在南海南部作为东亚古夏季风活动替代性指标的可能性,初步说明东亚古夏季风可能早于8.7Ma B.P.出现,约在 8.24Ma B.P.强化达到高峰,认为与印度季风的出现几乎同步或略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晚中新世 东亚古夏季风 南海南部 化石
下载PDF
南海碳酸盐溶解与深海沉积物类型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木宏 陈绍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0-26,共7页
根据南海深海沉积物中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溶解指数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分别为3000m和4000m。结合各种钙质浮游生物壳的被溶蚀现象说明碳酸盐溶解的特征并讨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认为碳酸盐溶解作用是影响南海... 根据南海深海沉积物中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溶解指数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分别为3000m和4000m。结合各种钙质浮游生物壳的被溶蚀现象说明碳酸盐溶解的特征并讨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认为碳酸盐溶解作用是影响南海深海沉积物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因而提出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类型及分析其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 溶解作用 补偿深度 溶蚀现象 浮游有孔虫 沉积物类型 条带状分布 钙质壳 沉积物源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1新属12新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木宏 谭智源 《热带海洋》 CSCD 1989年第1期1-9,97-98,共9页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 笔者分析、鉴定了100多个南海表层沉积样品中的大量放射虫标本,本文仅报道其中的1个新属和12个新种,作为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 本文是我们对南海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系列研究之一,现仅报道1新属12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沉积物 放射虫 南海
下载PDF
中国新生代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木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7-588,共12页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其地理地貌类型齐全,生态与沉积环境多样,是进行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绝好天然场所。中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属于起始摸索阶段。真正发展并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在近30年以来,较为全面...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其地理地貌类型齐全,生态与沉积环境多样,是进行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绝好天然场所。中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属于起始摸索阶段。真正发展并奠定基础的时期是在近30年以来,较为全面地开展了分类学、生态学、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古海洋环境分析与地质资源勘探应用研究等,基本摸清了各个主要类群的种类组成、生态环境、沉积分布及其历史过程的变化特征,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并在古环境应用研究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文章简要回顾和分析这一历程的一些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体古生物 发展历史 主要成果 研究现状 中国
下载PDF
近8ka东亚冬季风变化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 被引量:56
8
作者 肖尚斌 李安春 +6 位作者 陈木宏 刘敬圃 蒋富清 李铁刚 谢强 向荣 陈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3-581,共9页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 尝试从陆架上寻找全新世高分辨率的东亚季风替代性指标和记录.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中部的PC-6孔进行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沉积构造、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讨论该孔的沉积环境,其下、中、上段分别对应于前滨、近滨和与现今环境基本一致的浅海沉积环境.因上段的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东海冬季沿岸流,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相对应的粒度组分或粒度子体,该组分的平均粒径被用来作为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分析表明,由此方法建立的PC-6孔上段粒径时间序列,较完整地反映了近8 ka来东亚古季风的演化.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呈现出3个各具特点的阶段:7.6~5.1 kaB P.为中等强度的高频率波动;5.1~1.7 kaB P.以多期、较频繁的强盛活动为特点;1.7~0 kaB P.为稳定而较弱的时期.由PC-6孔指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强盛期,均在不同区域和材料的记录中找到了相对应降温的证据,说明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泥质沉积 东亚冬季风 沿岸流 粒度 全新世
下载PDF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向荣 杨作升 +4 位作者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2-588,共7页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检出了B2孔含有4个粒度组分:>65.6、65.6~10.5、10.5~1.3和<1.3 μm,其中>65.6μm粗组分含量很低,主要是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生源沉积.各组分平均粒径和粒度含量随孔深的变化显示了65.6~10.5μm组分在B2孔含量较高(21%~30%),变化最明显,是该孔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度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其变化恢复的近2 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65.6~10.5 μm粒度组分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泥质区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全新世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的碳酸盐结壳及其对甲烷冷泉活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忠 黄奇瑜 +3 位作者 颜文 陈木宏 陆钧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33,共8页
冷泉碳酸盐岩是指示南海北部可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证据之一。对在西沙海槽采集到的冷泉碳酸盐结壳颗粒进行了形貌、稳定同位素等的研究,讨论和揭示了冷泉碳酸盐结壳的形成机理及其与甲烷冷泉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碳酸盐结壳具有... 冷泉碳酸盐岩是指示南海北部可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证据之一。对在西沙海槽采集到的冷泉碳酸盐结壳颗粒进行了形貌、稳定同位素等的研究,讨论和揭示了冷泉碳酸盐结壳的形成机理及其与甲烷冷泉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碳酸盐结壳具有多孔结构,冷泉矿物为文石和重晶石,文石呈针状,含量为39.5%—46.6%,重晶石呈矮柱状,含量为15.6%—21.2%,它们均是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重晶石的δ34S值为23.47‰—26.32‰,表明硫同位素发生正漂移,属于与冷泉流体有关的成岩成因重晶石。文石的碳同位素轻度亏损,δ13C值为-13.30‰—-29.59‰,主要来源于热解成因气,但结合了少量正常海水的溶解碳,δ18O值为2.32‰—3.74‰,指示碳酸盐结壳形成时的温度为3.5—9.7℃。研究表明,碳酸盐结壳形成于流体活动缓慢的环境,是深部富含Ba2+的甲烷冷泉流体向上排放和喷溢,在近海底遇到向下渗漏的富含SO42-海水,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沉淀出文石,流体中剩余的重34S的SO42-与Ba2+形成重晶石,因此,碳酸盐结壳是西沙海槽存在甲烷冷泉活动的证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该海域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文石 重晶石 稳定同位素 冷泉流体 西沙海槽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1 位作者 陆钧 郑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64,共10页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罩笼虫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个体数量之比平均达1.73。多孔放射虫的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相当突出,其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南海南部海区独特的多孔放射虫属种组成特征。多孔放射虫丰度在不同水层中因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平面分布趋势,惟一相似之处是高值多出现于西南或东北部海区;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趋势,丰度和属种数最高值均出现于0—50m水层,在50m以深丰度和属种数均明显减少。各站位间简单分异度S变化幅度较大,在75—140种之间;而复合分异度H(s)变化幅度较小,在3.5—4.0之间。总体来说分异度值均比较高,表明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种类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种群比较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分布特征 放射虫 多孔 水体 上层 2002年5月 个体数量 北部海区 变化幅度 复合分异度 种类多样性 定量研究 初步分析 组成特征 南部海区 平面分布 环境因素 垂直方向 种数 动物群 优势种 低纬度 丰度 站位 泡沫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4 位作者 陈木宏 邵磊 乔培军 成鑫荣 向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4-542,549,共10页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显高出相邻的间冰期,特别是间冰期MIS9、MIS5、MIS1表层水温都较低.温跃层在MIS5与MIS1最浅,MIS9其次.主要表现在浮游有孔虫深层高营养种的含量增高,表明上升流增强.间冰期的低水温很可能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影响所致,当然表层盐度由于多雨而降低也可能影响到间冰期的水温估算.冰期时较高的表层水温,喜暖高盐型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大量繁殖,说明冰期时南部海区受来自北部强冬季风的制约使上升流活动减弱,海平面降低后与邻区通道的关闭也造成水体置换明显减弱,可能有淡水盖层发育,最终导致上层海水分层增强和冬季表层水温保持相对较高.晚更新世时期的南海南部由于冰期低海平面造成半封闭的海盆环境和季风变化,是影响其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响应与北部和开放大洋不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期旋回 浮游有孔虫 古水温 季风 南海 MD01-2392孔
下载PDF
南沙海槽表层沉积自生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因及其对天然气渗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忠 颜文 +2 位作者 陈木宏 陆钧 古森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合体为土块状和多孔状、玫瑰状,表面分布有孔洞或微孔,黄铁矿为莓球状、球粒结块状和虫管状。不同形状的石膏、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差别。石膏-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是海底渗漏的天然气与硫酸盐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2+反应产生FeS并转变为黄铁矿,在形成FeS的过程中产生的H+促进碳酸盐溶解,Ca2+与SO42-达到过饱和沉淀出重34S的石膏。因此,石膏-黄铁矿组合是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的证据,这一发现对开展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以及对天然气渗漏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黄铁矿组合 硫同位素 天然气渗漏 成岩环境 南沙海槽
下载PDF
中国海域固体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区划——砂矿资源和铁锰(微)结核—结壳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忠 杨慧宁 +3 位作者 颜文 吴必豪 陈木宏 杨华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8,共8页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4个成矿远景区,资源储量可观。在黄海、东海仅分布铁锰结核,没有发现铁锰结壳,但它们的金属元素含量低,没有潜在资源意义。南海东北陆坡、中央海盆西部和中部是(微)结核、结壳分布较多的区域。南海东北陆坡、海山及其周缘坡脚处的(微)结核、结壳其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今后调查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 铁锰(微)结核-结壳 远景区划 中国海域
下载PDF
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建国 李安春 +1 位作者 陈木宏 徐方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对渤海泥质区柱状沉积物的粒度与化学成分的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全新世以来本区泥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型因子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组合类型,以Ca、Ti和Mn为代表,分别对应黄河物质影响、陆源细粒物质输入和海洋自... 对渤海泥质区柱状沉积物的粒度与化学成分的分析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全新世以来本区泥质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型因子分析得出三种主要组合类型,以Ca、Ti和Mn为代表,分别对应黄河物质影响、陆源细粒物质输入和海洋自生作用。其中西南部与中部泥形成于约6000aB.P.以来,黄河物质影响较强,主要在潮余流的作用下搬运后沉积下来。北部泥自早全新世之前便已开始形成,且主要沉积于高海面之前,受滦河物质作用相对较强。南部和北部泥质沉积年代存在明显差异,受水深、离岸距离、海平面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距黄河口较近,但区内沉积速率远低于中国近海其他泥质体,这与渤海环流状况及泥沙运移方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沉积物 地球化学 因子分析 渤海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忠 颜文 +4 位作者 陈木宏 王淑红 肖尚斌 陆钧 杨华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400,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 综述了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与甲烷归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的汇聚与地质构造或地层圈闭有关,其溶解受物质转换控制,分解则受热转换控制。水合物释放甲烷的运移方式包括分散式、中心式和大规模排放式。缺氧氧化和耗氧氧化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2种主要转化方式。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甲烷的最终归宿主要为:①重新形成天然气水合物;②形成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和沉淀出碳酸盐沉积;③与氧发生氧化后转变为CO2;④直接排放进入到大气中。沉积物中的微构造、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自生碳酸盐矿物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是水合物释放事件的指纹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溶解和分解 运移方式 缺氧甲烷氧化与耗氧甲烷氧化 归宿与沉积
下载PDF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及其成因 被引量:18
17
作者 卢苗安 马宗晋 +1 位作者 陈木宏 隋淑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9-358,共10页
南海地区NS93- 5柱样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出现浮游有孔虫壳体δ13C值快速负偏 (幅度达 1 .7‰ ) ,来自世界各大洋的深海记录和来自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的陆相记录均指示当时存在大体同步的δ13C值变化表明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时存在一... 南海地区NS93- 5柱样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出现浮游有孔虫壳体δ13C值快速负偏 (幅度达 1 .7‰ ) ,来自世界各大洋的深海记录和来自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的陆相记录均指示当时存在大体同步的δ13C值变化表明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时存在一次全球尺度的δ13C值快速负偏事件 ,δ13C值在约 0 .1 31MaB .P .达到负偏极值 ,其负偏幅度多在 0 .5‰~ 1‰ ,局部地区负偏幅度 >2‰。当时δ 1 3C值的变化呈突然快速负偏、而后指数曲线状缓慢回返 ,而且δ 1 3C值的突然快速负偏对应大气甲烷浓度快速增加、全球快速升温及冰盖开始快速消融等特点 ,表明大洋环流格局的变化引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突然失稳分解并释放大量甲烷可能是其直接成因 ,释放地点推测是在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 甲烷 天然气水合物 更新世 碳同位素 成因 有孔虫壳体 大洋环流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尚斌 陈木宏 +5 位作者 陆钧 陈忠 向荣 郑范 谢强 陈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沉积 粒度 AMS ^14C全新世 南海北部陆架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新证据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忠 颜文 +1 位作者 陈木宏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碳酸盐结核 南海北部 大陆坡 证据 冷泉 海底地貌特征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BSR
下载PDF
南海97-37柱样的主元素特征及其潜在的古环境指示作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颜文 古森昌 +1 位作者 陈忠 陈木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83,共9页
探讨了南海南部97-37钻孔沉积物中主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及部分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的潜在古环境意义,并建立了基于 MgO/Al2O3比值变化的元素地层序列。该序列与氧同位素地层序列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 MgO/Al2O3比值能提供... 探讨了南海南部97-37钻孔沉积物中主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及部分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的潜在古环境意义,并建立了基于 MgO/Al2O3比值变化的元素地层序列。该序列与氧同位素地层序列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 MgO/Al2O3比值能提供有关陆源区物质输入改变及古气候变化的信息,但 MgO/Al2O3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般都超前于δ18O,且在各个气候期超前的幅度不尽一致;CaCO3和 MnO含量均显示出冰后期高于冰期的特点,且最低值都出现在氧同位素第3期,它们同时揭示出,大约从 Heinrich 4事件到末次冰消期,气候呈现出更加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层序列 古环境 南海 氧同位素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