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和西方儿童的社会行为及其社会接受性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欣银 Kenneth H.Rubin +2 位作者 李丹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共7页
612名中国儿童和296名加拿大儿童经“班级戏剧”量表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在中,加样本中含义相同的变量:亲社会性、攻击性和羞怯-敏感性。在加拿大样本中,羞怯-敏感性项目和孤立性项目聚合在一起,与同伴接受成显著负相... 612名中国儿童和296名加拿大儿童经“班级戏剧”量表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在中,加样本中含义相同的变量:亲社会性、攻击性和羞怯-敏感性。在加拿大样本中,羞怯-敏感性项目和孤立性项目聚合在一起,与同伴接受成显著负相关。与此相反,中国儿童的羞怯-敏感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它与社会孤立性分离开来,而与亲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成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儿童 社会行为
下载PDF
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72
2
作者 陈欣银 李正云 李伯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8-204,254,共8页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略儿童容易表现羞怯与焦虑行为,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两重性”。这一研究提供了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社会行为 分类
下载PDF
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 被引量:89
3
作者 陈欣银 李伯黍 李正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9-336,共8页
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此外,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呈现中等... 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此外,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呈现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而同伴接受性的稳定性取决于社会行为的维持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关系 社会行为 同伴接受性 儿童
下载PDF
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欣银 项宇 《心理科学通讯》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29,67,共6页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进一步探索了道德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教育与年龄的作用问题,以及道德判断与认知社会因素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进一步探索了道德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教育与年龄的作用问题,以及道德判断与认知社会因素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有较大差异,从而倾向于支持“文化特殊性”观点。此外,研究还发现,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校内同伴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 学习成绩 初中学生 高中学生 社会因素 受教育程度 作用问题 发展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
下载PDF
道德判断的“确定问题测验”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欣银 《心理科学通讯》 1988年第3期21-26,51,共7页
“确定问题测验”是德育心理学的方法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突破了道德判断研究只能限于“谈话法”的界限,从而使得人们对个体道德发展的评定更加客观,更加便利。这一测验自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既显示出这一测... “确定问题测验”是德育心理学的方法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突破了道德判断研究只能限于“谈话法”的界限,从而使得人们对个体道德发展的评定更加客观,更加便利。这一测验自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既显示出这一测验的很多长处,也暴露出它仍存在着的一些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柯尔伯格 个体道德发展 儿童 德育心理学 皮亚杰 两难故事 谈话法 不同阶段 理论基础
下载PDF
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初探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欣银 《心理科学通讯》 1987年第2期25-32,42+38+67,共11页
本研究在“判断测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和Q 分类等技术,探索了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成熟的德性结构包括律己、利他性等八种基本的观念,它们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价值可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对于我... 本研究在“判断测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和Q 分类等技术,探索了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成熟的德性结构包括律己、利他性等八种基本的观念,它们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价值可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对于我国德性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实际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研究 德性结构 少年 小学儿童 随机抽取 中学生 相关矩阵 集体观念 卡片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两个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欣银 时蓉华 《心理学报》 1987年第1期57-62,共6页
本实验对学校情境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榜样的模仿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都比较普遍;在小学高年级,榜样的作用下降了,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倾向在高中以前一直很明显。因此,学... 本实验对学校情境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榜样的模仿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都比较普遍;在小学高年级,榜样的作用下降了,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倾向在高中以前一直很明显。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小学低年级 实验内容 合作者 教师 了解学生 学校道德教育 同伴团体 分析结果 显著差异
下载PDF
价值观辨析学派评介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欣银 《心理科学通讯》 1986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前西方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中,道德认知学派和价值观辨析学派(Valuesclarification)最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辨析学派更为教师和道德教育家所注意。这一学派主要是想通过赋值性(Value—Laden)的教学策略来促进情感教育... 目前西方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中,道德认知学派和价值观辨析学派(Valuesclarification)最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辨析学派更为教师和道德教育家所注意。这一学派主要是想通过赋值性(Value—Laden)的教学策略来促进情感教育。教育途径通常包括一些小组练习以学习一种作出价值决择的过程。精神分析派、行为派和认知派在品德心理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学说和研究。不久以前,人本心理学的产生与兴起也引起了人的极大兴趣,它的影响也覆及了心理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很多领域。价值观辨析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 道德教育 认知学派 教学策略 情感教育 教育途径 品德心理 心理学思潮 认知派 教师
下载PDF
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62
9
作者 张文新 纪林芹 +3 位作者 宫秀丽 张茜 王益文 陈欣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2,共4页
对 1 6 3名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追踪观察 ,考察 3— 4岁期间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发展模式及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儿童最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发生率较低 ;大多数攻击行为属于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 对 1 6 3名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追踪观察 ,考察 3— 4岁期间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发展模式及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儿童最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攻击 ,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发生率较低 ;大多数攻击行为属于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男孩的攻击行为总体上多于女孩 ,但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 ;儿童的攻击性在 3— 4岁之间无显著变化 ,但敌意性攻击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攻击行为 追踪观察 年龄增长 发生率 追踪研究 女孩 攻击性 个别差异 幼儿园
下载PDF
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检验 被引量:69
10
作者 刘俊升 林丽玲 +3 位作者 吕媛 魏超波 周颖 陈欣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1-795,共5页
目的:引入Gagne编制的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并在小学和中学生群体中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方法:选取上海市四到八年级的中小学生526名,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 目的:引入Gagne编制的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并在小学和中学生群体中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方法:选取上海市四到八年级的中小学生526名,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BMSLSS)和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CSOC)为效标考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对55名中学生间隔两周重测,评定重测信度。结果:BPNS各题目项目鉴别力良好,项目与其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在0.40~0.72之间。修订后的量表中文版符合三阶因子结构(χ2/df=2.43,RM SEA=0.05,NFI=0.97,NNFI=0.97,GFI=0.95,CFI=0.98,IFI=0.98),各项目在其所属分量表上的载荷在0.42~0.79之间;3个分量表得分与BMSLSS、CSOC得分均呈正相关(r=0.32~0.59,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3个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0.57~0.72之间;3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8~0.83之间。结论: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作考察我国中小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研究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心理需求 信度 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 心理测量学
下载PDF
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 被引量:47
11
作者 吕勤 王莉 +2 位作者 陈会昌 王莉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2,共4页
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儿童在 2~ 4岁间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 ,对 172名儿童从 2岁起进行 2年追踪 ,在被试 2岁和 4岁时 ,分别对他们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 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儿童在 2~ 4岁间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 ,对 172名儿童从 2岁起进行 2年追踪 ,在被试 2岁和 4岁时 ,分别对他们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强 ,儿童在 2岁时的外显问题行为可以预测 4岁时母亲的惩罚性 ,内隐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弱 ;从 2岁到 4岁之间 ,儿童外显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内隐问题行为的稳定性相对略低 ,父母教养态度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 教养态度 儿童 交叉时序滞后设计 内隐问题行为 外显问题行为
下载PDF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曹丛 王美萍 +3 位作者 张文新 纪林芹 陈亮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86-1497,共12页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对1258名...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对1258名儿童进行为时4年(四年级—七年级)的追踪调查,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仅交互作用于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母亲教养行为显著预测GG基因型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但对T等位基因男青少年身体攻击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和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T基因 身体攻击 关系攻击 G×E交互作用 教养行为
下载PDF
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陈斌斌 李丹 +1 位作者 陈欣银 陈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91,共18页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当地农村儿童占48.8%,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圈子成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以及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孤立者。城市儿童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后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也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4)同伴圈子对个体社交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明显更大些;农村圈子的儿童自主性水平更趋于随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正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社会文化背景 同伴圈子 相似性假设 社会能力
下载PDF
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李丹 崔丽莹 +2 位作者 岑国桢 周嘉 陈欣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3-806,共4页
本研究对象为 55名 7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数据收集方式为自然情景下对儿童行为的录像观察 ,父亲教养方式采用Q分类卡片 (CRPR ,Block ,1 981 )中译本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 ,女孩在集体游戏和同伴对话这些行为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而攻击... 本研究对象为 55名 7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数据收集方式为自然情景下对儿童行为的录像观察 ,父亲教养方式采用Q分类卡片 (CRPR ,Block ,1 981 )中译本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 ,女孩在集体游戏和同伴对话这些行为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而攻击行为则要明显少于男孩 ;女孩在同伴交往主动性上要优于男生 ;儿童同伴游戏的丰富性水平与父亲所报告的鼓励成就和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心理 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 心理素质
下载PDF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32
15
作者 刘俊升 周颖 +1 位作者 李丹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04-1012,共9页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偏好 心理适应 同伴接纳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下载PDF
儿童对所属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杨渝川 郑淑杰 +2 位作者 郑日昌 陈欣银 何云峰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探讨儿童所属非正式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过程 ,选择 4 6 9名小 3、初 1学生参加了为期 2年的追踪研究。儿童同伴团体和学校适应 (社会行为、社会适应、学习适应 )的资料取自包含同伴评定、教师评定和学校记录多种渠道。研究发现 ,(1... 为探讨儿童所属非正式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过程 ,选择 4 6 9名小 3、初 1学生参加了为期 2年的追踪研究。儿童同伴团体和学校适应 (社会行为、社会适应、学习适应 )的资料取自包含同伴评定、教师评定和学校记录多种渠道。研究发现 ,(1)儿童选择与自己在学校适应方面相似的同伴组成同伴团体 ;(2 )同伴团体不仅在成员构成还是在学校适应的团体特征上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3)儿童在初测时所属同伴团体的社会能力越强、社交性越高、学业成绩越优异 ,则其两年后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越好 ,如果所属同伴团体存在同伴拒绝或学业问题 ,则儿童在两年后被同伴拒绝和出现学业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同伴团体 适应过程 社会行为 社会适应 学习适应
下载PDF
两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其问题行为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莉 陈会昌 +1 位作者 陈欣银 岳永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21,共5页
本研究在实验室中对 148名 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观察 ,通过聚类分析 ,根据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特点将儿童分为积极活动型 ,中间型和安慰型。同时 ,父母报告儿童问题行为。结果发现 ,在外显问题行为上 ,三组儿童之... 本研究在实验室中对 148名 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观察 ,通过聚类分析 ,根据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特点将儿童分为积极活动型 ,中间型和安慰型。同时 ,父母报告儿童问题行为。结果发现 ,在外显问题行为上 ,三组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而在内向性问题行为上各类型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 ,具体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策略 问题行为 两岁儿童 聚类分析 实验室 活动型 中间型 内向性 内隐性 安慰 外显
下载PDF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 被引量:83
18
作者 曾琦 芦咏莉 +2 位作者 邹泓 董奇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304名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1)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测量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304名小学二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1)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的相关与西方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在相应方面行为表现的关系相似,这表明,与西方父母相比,虽然我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更为严厉的特点,但是,这种跨文化的差异并不影响教育方式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发挥相同的作用;2)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相反,我国父母的严厉性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害羞存在负相关,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中西方文化中害羞-抑制具有不同的心理学含义所致;3)在我国,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认知、社会性表现的关系比母亲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关系更强,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社会中,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教育方式 儿童的学校适应
下载PDF
家庭游戏中的母亲控制策略与儿童顺从行为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会昌 李冬晖 +1 位作者 侯静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以42个3岁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考察在家庭自由游戏中母亲的控制策略和儿童的顺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交往中,母亲使用直接命令的频次最多,间接命令次之,否定控制最少。(2)3岁儿童对母亲控制的顺从率为56.1%;在儿童的不... 以42个3岁儿童及其母亲为被试,考察在家庭自由游戏中母亲的控制策略和儿童的顺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交往中,母亲使用直接命令的频次最多,间接命令次之,否定控制最少。(2)3岁儿童对母亲控制的顺从率为56.1%;在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中,无技巧不顺从占优势,其中消极不顺从的频次最多。(3)母亲的弱控制策略与儿童的顺从行为相关最高;强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无技巧不顺从相关最高。(4)在儿童不顺从时,母亲的弱控制策略容易导致儿童的顺从行为,强控制策略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情境性顺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控制策略 3岁儿童 顺从反应 自然观察
下载PDF
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智力任务游戏中母亲对孩子的态度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会昌 侯静 +1 位作者 陈欣银 秦丽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4-88,共5页
采用家庭观察的方法 ,考察了 6 1名 3~ 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中 ,其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 ,结果发现 :(1)母亲在 2种类型的游戏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可以从母亲对孩子... 采用家庭观察的方法 ,考察了 6 1名 3~ 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中 ,其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 ,结果发现 :(1)母亲在 2种类型的游戏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可以从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性 (高控、低控 )、温暖性 (接受和拒绝 )、言语交流和参与性 4个维度做出评价。(2 )当儿童的游戏从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时 ,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直接要求、提问等高控行为增多 ,互相商量等低控行为减少 ;对孩子的拒绝行为和态度增强 ,而肯定、爱抚、积极情绪等接受行为减少 ;与孩子的言语交流和参与行为减少。 (3)在上述 2种游戏情境中 ,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表现出个别差异 ,在自由游戏情境中 ,4 2 .6 %的母亲为宽松型 ,32 .8%的母亲为温暖型 ,2 4 .6 %的母亲为交流型。在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中 ,5 4 %的母亲为宽松型 ,2 3%的母亲为低控型 ,2 3%的母亲为高控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观察 自由游戏 智力任务游戏 母亲 孩子 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