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1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H_(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和青蒿琥酯纳米胶束(1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青蒿琥酯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36只H_(22)肝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0 mg/kg环磷酰胺)、青蒿琥酯注射液组(30 mg/kg)及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末次给药3 d后记录体质量和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最佳处方为mPEG-PLA-PHis与青蒿琥酯比例10.18∶1,青蒿琥酯质量浓度0.48 mg/mL,水化时间0.96 h,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94.27±1.26)%、(8.26±0.18)%、(4.19±0.20)%、(65.14±4.96)nm、-(17.64±1.06)mV。纳米胶束在弱酸性介质中的累积释放度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具有pH敏感性。与注射液比较,纳米胶束t_(1/2)、MRT延长(P<0.01),CL降低(P<0.01),AUC_(0~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不同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重下降(P<0.05,P<0.01),以中剂量组更明显,抑瘤率达55.40%。结论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包封率较高,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 HPLC H_(22)肝癌细胞
下载PDF
桃叶珊瑚苷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司运辉 蒋凯 +2 位作者 钱立全 陈永顺 别会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8-924,共7页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Auc)调节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周期蛋白B1(CCNB1)/Polo样激酶1(PLK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Auc低、中、高浓度组(Auc-L、Auc-M、Auc-H组...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Auc)调节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周期蛋白B1(CCNB1)/Polo样激酶1(PLK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Auc低、中、高浓度组(Auc-L、Auc-M、Auc-H组,20、40、80μmol/L的Auc),Auc-H+pcDNA-NC组(80μmol/L的Auc+转染pcDNA-NC质粒),Auc-H+pcDNA-CDK1组(80μmol/L的Auc+转染pcDNA-CDK1质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迁移能力,凋亡情况及周期分布,凋亡、上皮-间充质转化(EMT)、CDK1/CCNB1/PL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以BALB/c裸鼠为对象,通过皮下接种MCF-7细胞悬液建立移植瘤模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Auc组(每组12只),检测各组裸鼠肿瘤体积、质量及肿瘤组织中CDK1/CCNB1/PL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Auc各浓度组的细胞克隆形成数、增殖率、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G1/G0期和S期细胞占比以及B细胞淋巴瘤2(Bcl-2)、神经钙黏素、纤维连接蛋白、CDK1、CCNB1、PLK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G2/M期细胞占比以及Bcl-2相关X蛋白、上皮钙黏素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Auc-H+pcDNA-NC组细胞相比,Auc-H组细胞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uc-H+pcDNA-CDK1组细胞上述指标则显著逆转(P<0.05)。与对照组裸鼠相比,Auc组裸鼠肿瘤体积、质量以及肿瘤组织中CDK1、CCNB1、PLK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uc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EMT进程,该作用可能与抑制CDK1/CCNB1/PLK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叶珊瑚苷 乳腺癌 恶性生物学行为 CDK1/CCNB1/PLK1信号通路
下载PDF
新疆TASTE台阵拾震器方位角标定及其对SKS波分裂测量的影响
3
作者 毛鹏宇 叶勃 +1 位作者 陈永顺 盖增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2-838,共17页
在对塔里木岩石圈地震台阵(TASTE)的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数据进行严格约束基础上,利用3种国际上常用的方法——P波主成分分析法、P波切向最小能量法和Rayleigh波相关系数法,实现地震仪的拾震器方位角标定。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 在对塔里木岩石圈地震台阵(TASTE)的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数据进行严格约束基础上,利用3种国际上常用的方法——P波主成分分析法、P波切向最小能量法和Rayleigh波相关系数法,实现地震仪的拾震器方位角标定。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介于0.64~0.91之间),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地震仪拾震器方位角。其中62个台站地震仪的拾震器方向较稳定,且所有台站均没有出现南北反向、拾震器方位角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系统性变化的情况。通过与磁偏角对比,发现有40个台站地震仪的拾震器方位角位于磁偏角的±3°范围内,说明TASTE台阵受到的外部干扰较小,台站部署质量较高。通过两个SKS波分裂实例,评估拾震器方位角对SKS波分裂测量产生的影响,论证了在地震学中进行拾震器方位角标定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拾震器方位角 P波主成分分析法 P波切向最小能量法 Rayleigh波相关系数法 磁偏角 SKS波分裂
下载PDF
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4
作者 赵文思 柯少波 +3 位作者 陈佳梅 吴勇 张蔡羽天 陈永顺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98-605,共8页
目的评估呋喹替尼单药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table,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 目的评估呋喹替尼单药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table,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MMR/MSS型m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未调整模型和倾向性匹配中比较呋喹替尼单药或呋喹替尼联合ICI的预后、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共10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呋喹替尼组33例,呋喹替尼联合ICI组71例。与呋喹替尼组相比,呋喹替尼联合IC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3.0个月vs 4.5个月;HR=0.55,95%CI:0.33~0.89);但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10.1个月vs 13.1个月)、客观缓解率(9.1%vs 11.3%)、疾病控制率(51.5%vs 6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倾向性匹配分析亦获得类似的结果。两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均主要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其中呋喹替尼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0.3%,呋喹替尼联合ICI组为36.6%(P=0.529)。结论相比于呋喹替尼,呋喹替尼联合ICI可为pMMR/MSS型mCRC患者的三线及以上治疗带来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安全性可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稳定 呋喹替尼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后线治疗
下载PDF
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永顺 李静 +3 位作者 蒋建平 梁建梅 杨斌 贾晓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80-3186,共7页
目的 制备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白蛋白浓度、吐温-80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 目的 制备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白蛋白浓度、吐温-80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叶黄素、物理混合物、叶黄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5、30、45、60、90、120、240、360、480 min采血,HPLC法测定叶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叶黄素用量30 mg,白蛋白浓度1.5%,吐温-80浓度0.75%,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8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8.71±9.26)nm, PDI为0.114±0.017,Zeta电位为-(23.15±1.60)mV。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纳米混悬剂溶解度相较于原料药增加至46.12倍,360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5%,90 d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相较于原料药增加至3.71倍。结论 白蛋白纳米混悬剂可改善叶黄素溶解度,促进其溶出、口服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 纳米沉淀法 HPLC
下载PDF
晚期原发性肝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茜茜 陈佳梅 +1 位作者 石薇 陈永顺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由于HCC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效果有限,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肿瘤分子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由于HCC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晚期,手术切除、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效果有限,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肿瘤分子信号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成为晚期HCC临床研究的热点,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如一线治疗的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多纳非尼以及二线治疗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除了靶向治疗外,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HCC治疗中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这些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被批准用于晚期HCC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原发性肝癌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华南块体岩石圈三维S波速度结构
7
作者 吕杰 陈永顺 郭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2,共11页
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数个流动地震台阵中共704个地震台站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得到华南岩石圈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表附近S波速度结构与华南块体的地表构造高度相关,低速异常区集中在四川盆地... 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数个流动地震台阵中共704个地震台站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得到华南岩石圈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表附近S波速度结构与华南块体的地表构造高度相关,低速异常区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沉积层较厚的区域。江南造山带的中上地壳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即为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分界区域。华夏块体中地壳低速异常区与该区域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应较好。华南上地幔岩石圈的东部与西部存在显著的速度差异,西部呈现显著的高速异常,反映西部四川盆地底部稳固的克拉通结构;上地幔的低速异常揭示华南东部岩石圈因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而明显减薄(<70km)。推测华夏块体以琼州海峡为中心的上地幔显著低速区可能对应海南地幔柱的热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块体 S波速度结构 江南造山带 板块俯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连通的下地壳流吗?
8
作者 宁铄现 陈永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6,共12页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137个固定台站以及332个ChinArray流动台站的数据,基于背景噪声和远震面波成像方法,共同约束瑞利面波相速度,并通过非线性方法(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137个固定台站以及332个ChinArray流动台站的数据,基于背景噪声和远震面波成像方法,共同约束瑞利面波相速度,并通过非线性方法(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大范围连通的下地壳流,表现为下地壳存在连通的波速小于3.55km/s的近水平的剪切波低速区,且与地表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存在3支连通的地壳流,第一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西,第二支位于攀枝花一带以东,第三支位于攀枝花一带的下地壳。来自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受到四川块体坚硬下地壳的阻挡而转向,通过峨眉山一带向南流动,与第三支通过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内带(攀枝花一带)向南流动的下地壳流一起,改造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南部的下地壳,并使地壳增厚。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连通的下地壳流的南端目前大约在北纬24°附近,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迁移,即通过下地壳流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的范围也随时间的推移向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流 面波层析成像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热分析法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永顺 杜士明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583-1584,共2页
关键词 热分析法 药学领域 ANALYSIS 差示扫描量热法 化学变化 相互作用 固体分散 稳定性 脂质体
下载PDF
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永顺 王刚 +2 位作者 杜士明 朱海涛 董永成 《中国药师》 CAS 2012年第7期959-962,共4页
目的:研制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并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性。方法:将氟比洛芬及各种促渗剂直接溶于压敏胶中制备压敏胶分散性贴剂,采用卧式双室扩散池,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结果:由Duro-Tak 87-9301型压敏胶制备的贴刺具有较好的... 目的:研制氟比洛芬压敏胶分散型贴剂并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性。方法:将氟比洛芬及各种促渗剂直接溶于压敏胶中制备压敏胶分散性贴剂,采用卧式双室扩散池,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结果:由Duro-Tak 87-9301型压敏胶制备的贴刺具有较好的稳态渗透速率。5%氯酮与10%豆蔻酸异丙酯合用对氟比洛芬促渗效果明显,经皮渗透速率为(3.35±0.53)μg·cm^(-2)·h^(-1),促渗倍率达2.68倍。贴剂中氟比洛芬的含量由5%增加到10%,经皮渗透速率明显增大,含量增加到15%和20%时,渗透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所得处方中各因素的组合有利于氟比洛芬的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 压敏胶分散性贴剂 透皮促渗剂 经皮渗透性 体外
原文传递
尼美舒利缓释栓的制备与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永顺 吕明 +2 位作者 王启斌 杜士明 董永成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9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研制尼美舒利缓释栓,为临床提供一种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和不良反应小的尼美舒利制剂,并考察其释放度和药动学。方法以PEG400、PEG4000为主要基质,阻滞剂Eudragit RL100及硬脂酸,采用正交设计法,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优化尼美舒利... 目的研制尼美舒利缓释栓,为临床提供一种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和不良反应小的尼美舒利制剂,并考察其释放度和药动学。方法以PEG400、PEG4000为主要基质,阻滞剂Eudragit RL100及硬脂酸,采用正交设计法,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优化尼美舒利缓释栓处方。体外释放度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二部转篮法,体内血药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和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当PEG400:PEG4000为40:60,EudragitRL100、硬脂酸、吐温80含量分别为0.5%,1.5%,1.0%时,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体内过程为一室模型,药动学参数为t1/2=(1.9±0.5)h,tpeak=(2.5±0.7)h,Cmax=(11.5±2.7)μg.mL-1,AUC0→24=(85.5±13.1)μg.L-1.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2±13.5)%。结论该制剂与普通栓相比,达峰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延长,缓释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美舒利 缓释栓 释放度 药动学
下载PDF
茶多酚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足爪组织MMP-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永顺 李静 +2 位作者 蒋建平 梁建梅 贾晓栋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Ⅱ型胶原乳化剂诱导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对照组(2 mg·kg-1·d-1)和茶多酚治疗组(200 mg·kg-1·d-1),采用Ⅱ型胶原弗氏完全佐剂法(collagen...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Ⅱ型胶原乳化剂诱导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对照组(2 mg·kg-1·d-1)和茶多酚治疗组(200 mg·kg-1·d-1),采用Ⅱ型胶原弗氏完全佐剂法(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记录大鼠足趾体积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PGE2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足爪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茶多酚治疗组大鼠踝关节肿胀明显减轻(P<0.05),大鼠血清IL-Iβ、PEG2水平明显降低(P<0.05),足爪组织细胞中MMP-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茶多酚对CIA大鼠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IL-1β、PEG2,下调MMP-2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下载PDF
草豆蔻挥发油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永顺 吴珍 +1 位作者 杜士明 董永成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12期1740-1741,共2页
目的:观察草豆蔻挥发油对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大小。方法:给小鼠灌服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浓度的草豆蔻挥发油,观察小鼠的活动和毒性反应,记录小鼠的死亡数,并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草豆蔻挥发油对小鼠经口... 目的:观察草豆蔻挥发油对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大小。方法:给小鼠灌服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浓度的草豆蔻挥发油,观察小鼠的活动和毒性反应,记录小鼠的死亡数,并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草豆蔻挥发油对小鼠经口服及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症状主要有:行动迟缓、异步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连续性抽搐。小鼠口服给药的LD_(50)为237.8 g·kg^(-1)·d^(-1)95%可信限为277.9~203.4 g·kg^(-1)·d^(-1),腹腔给药的LD_(50)为157.9 g·kg^(-1)·d^(-1),95%可信限为176.9~140.9 g·kg^(-1)·d^(-1)。结论:草豆蔻挥发油毒性较低,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豆蔻 挥发油 急性毒性 LD50
原文传递
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永顺 吴珍 +1 位作者 杜士明 董永成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8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以市售去甲斑蝥素注射液为参比,测定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血浆中的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N...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以市售去甲斑蝥素注射液为参比,测定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血浆中的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NCTD白蛋白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_(1/2α)=(0.57±0.11)h,t_(1/2β)=(20.69±1.06)h,CL=(0.016±0.002 4)ml·h·kg^(-1),AUC_(0~∞)=(63.41±9.08)m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为2.36,1.78,0.43和0.35。结论:与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相比,NCTD白蛋白微球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减少对肾脏及心脏的分布,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白蛋白微球 药动学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食管鳞癌中HIF-1α、Bax、Bcl-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永顺 李道明 +2 位作者 李海梅 曹静 王永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43-44,共2页
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食管鳞癌和其正常食管上皮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及其正常上皮中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中HIF-1α基因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0%和94.0%,正常食管... 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食管鳞癌和其正常食管上皮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ax和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及其正常上皮中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中HIF-1α基因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0%和94.0%,正常食管上皮中未见表达,其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Bax和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和76.0%,正常食管上皮中未见表达。Bax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Bcl-2蛋白在不同组织学分级间表达差异显著(P<0.01)。HIF-1α蛋白与Bax、Bcl-2蛋白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认为HIF-1α是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基因,HIF-1α、Bax、Bcl-2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这三者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其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低氧诱导因子 BAX蛋白 BCL-2蛋白
下载PDF
不同促渗剂对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水凝胶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永顺 杨金霞 王启斌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23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促渗剂对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DKT)水凝胶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一元促渗剂及多元促渗剂对DKT水凝胶贴剂累积渗透量的影响。比较无促渗剂组和含促渗剂组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 目的探讨不同促渗剂对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DKT)水凝胶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一元促渗剂及多元促渗剂对DKT水凝胶贴剂累积渗透量的影响。比较无促渗剂组和含促渗剂组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参数,考察其体内促渗效果。结果体外透皮试验中,以4%氮酮联用10%丙二醇的效果最好,其促渗倍率提高至无渗透促进剂的3.22倍。在药动学试验中,含促渗剂组与无促渗剂组的药动学参数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 h)分别为(26.22±1.17)mg·h/L和(10.56±0.32)mg·h/L,两者比值为2.48。结论4%氮酮联用10%丙二醇的促渗作用最好,可作为DKT水凝胶贴剂的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 水凝胶贴剂 促渗剂 透皮吸收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021-2022,共2页
目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就近年来其作用靶点的研究做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结果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调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靶点有关。结论青蒿素及其衍生... 目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就近年来其作用靶点的研究做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结果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调节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靶点有关。结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上有一定新颖性,抗瘤作用呈现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对其抗瘤靶点及作用机制、毒副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可能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抗癌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靶点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永顺 赵志华 +3 位作者 李海梅 曹静 王永霞 李道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6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缺氧应答调节因子,对缺氧环境下维持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新血管形成及转移过程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 目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缺氧应答调节因子,对缺氧环境下维持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新血管形成及转移过程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0例不同期别食管鳞癌和50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比较食管癌和正常食管上皮及不同类型、期别食管鳞癌中HIF-1α的表达差异。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较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且HIF-1α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而与淋巴细胞反应呈负相关。结论HIF-1α与食管鳞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HIF-1α可作为判定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食管鳞癌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肝癌HEPG-2细胞Caspase-3和P53蛋白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永顺 李静 +1 位作者 杨斌 陈氏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3-1604,共2页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青蒿琥酯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方法研究Caspase-3的活性,DNA电泳观察细胞DNA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bax的表达。结果青蒿琥酯...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青蒿琥酯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方法研究Caspase-3的活性,DNA电泳观察细胞DNA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bax的表达。结果青蒿琥酯作用细胞48h后可明显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影响Caspase-3,p53,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青蒿琥酯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Caspase-3的活性,以及调节p53,bcl-2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CASEPASE-3 P53
下载PDF
青蒿琥酯配伍螺旋藻多糖抗肝癌SMMC-7721细胞活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永顺 李静 +1 位作者 贾晓栋 李丹妮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4期142-143,共2页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配伍螺旋藻多糖(polysacchride from spriulina,PSP)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分别测定ART、PSP、ART与PSP配伍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ELISA方法研究凋亡蛋白Caspase-3的...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配伍螺旋藻多糖(polysacchride from spriulina,PSP)对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分别测定ART、PSP、ART与PSP配伍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ELISA方法研究凋亡蛋白Caspase-3的活性。结果:ART在体外可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在24 h、48 h、72 h的IC50值分别为45.2μg/ml、34.7μg/ml、22.1μg/ml;PSP对肿瘤SMMC-7721的抑制作用稍弱,在24 h、48 h、72 h的IC50分别为157.4 g/ml、140.3 g/ml、110.0μg/ml;当ART(12.5μg/ml、25.0μg/ml、50.0μg/ml)与PSP(90μg/ml)配伍使用时,显示出较强的抗瘤作用;ART与PSP配伍作用细胞后,ELISA方法检测到酶Caspase-3的活性增强。结论:ART与PSP配伍使用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螺旋藻多糖 抗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