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频电能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润芬 黄定九 +3 位作者 王彬尧 周力 毛家亮 程步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2年第1期20-23,共4页
应用射频电能房室连接区部分消融术治疗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术后5例之房室逆行传导均消失,4例房室结双径路不复存在,其中3例伴Ⅰ度房室结内传导阻滞,临床电生理复查5例之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1.5~12.5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心动过... 应用射频电能房室连接区部分消融术治疗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术后5例之房室逆行传导均消失,4例房室结双径路不复存在,其中3例伴Ⅰ度房室结内传导阻滞,临床电生理复查5例之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1.5~12.5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心动过速,亦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作者认为射频电能是改变房室传导较好的能源,具有比直流电安全、方便,损伤小,疗效高的特点.此外,本文对达到良好改变房室传导的射频消融部位,所用电能大小及释放时间等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电能 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慢传导带传导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终点的意义(附Halo导管应用一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润芬 陈适安 +6 位作者 戴庆泰 黄定九 王彬尧 陈颖敏 徐俊 毛家亮 孙庆怡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4期195-198,共4页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结合冠状静脉窦与希氏束电图识别心房扑动折返环的慢传导带,在下腔静脉口到三尖瓣环峡部作射频线性消融,并以慢传导带出现双向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的标志,治疗了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1个月心... 应用Halo导管标测技术,结合冠状静脉窦与希氏束电图识别心房扑动折返环的慢传导带,在下腔静脉口到三尖瓣环峡部作射频线性消融,并以慢传导带出现双向阻滞作为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的标志,治疗了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1个月心动过速未发。由于Halo导管能在右房内全面记录右房激动顺序,便于了解峡部的传导情况,在心房扑动消融中有助于明确其诱发与终止的机制,并为慢传导带传导阻滞作为成功消融终点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导阻滞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脏扑动
下载PDF
射频电能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3
作者 陈润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是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大多由于电活动经过涉及房室结和房室连接的环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症状性折返性室上速的治疗包括(1)长期药物治疗;(2)抗心律失常外科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是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大多由于电活动经过涉及房室结和房室连接的环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症状性折返性室上速的治疗包括(1)长期药物治疗;(2)抗心律失常外科治疗;(3)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4)导管消融术。药物治疗对某些患者虽然有效,但需长期服用甚为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射频电能消融术 介入疗法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4
作者 陈润芬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大多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 )患者无症状或仅轻度症状 ,可不治疗或仅予药物治疗。对 5 %伴中、重度症状的患者 ,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予介入治疗 ,包括经主动脉途径的室间隔心肌切开 切除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永久性双腔起搏... 大多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 )患者无症状或仅轻度症状 ,可不治疗或仅予药物治疗。对 5 %伴中、重度症状的患者 ,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予介入治疗 ,包括经主动脉途径的室间隔心肌切开 切除术、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等 ,以降低LVOTG并缓解症状。对伴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等猝死高危者或心搏骤停后复苏者应予胺碘酮和 (或 )ICD作心脏性猝死的一级或二级预防。对伴明显左心房增大的HOCM者应予抗菌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治疗 药物疗法 外科手术 猝死 预防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郝静 毛家亮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康瑜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黄定九 陈润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90-90,共1页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右室心尖部 起搏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心室激动 心功能 电激动 左束支传导阻滞 电轴 波群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兔心肌组织bcl-2、bcl-xL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锋 陈润芬 +1 位作者 李惠丽 黄定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兔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GBE50组和对照组,GBE50组每日按体重100mg·kg-1口饲给予新型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照组仅给予赋形剂2羧甲基纤维素钠... 目的探讨新型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兔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GBE50组和对照组,GBE50组每日按体重100mg·kg-1口饲给予新型银杏叶提取物GBE50,对照组仅给予赋形剂2羧甲基纤维素钠,饲养4周后,处死动物,取左室心肌组织,采用RTPCR技术在凝胶电泳成像基础上半定量检测bcl2、bclxL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GBE50组bcl2、bclxL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银杏叶提取物GBE50可促进兔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bclxL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BCL-2 BCL-XL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对缺血心肌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洪波 陈润芬 +2 位作者 王长谦 周兆年 黄定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 2 9只 ,体重 2 0 -2 5kg ,随机分为 3大组 :正常组 (N组 ,n =7) ,对照组 (C组 ,n =11)... 目的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 ,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 2 9只 ,体重 2 0 -2 5kg ,随机分为 3大组 :正常组 (N组 ,n =7) ,对照组 (C组 ,n =11)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组 (H组 ,n =11)。C组、H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 ,H组动物进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 (50 0 0m ,6h/d ,连续 7d者为H1组 ,42d者为H2组 ) ,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 -1αmRNA (HIF -1αmRNA)、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eNOS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VEGFmRNA、HIF -1αmRNA、eNOSmRNA及VEGF蛋白持续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 心肌缺血 新生血管化 病理学 促血管生成作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毛家亮 郝静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康瑜 黄定九 陈润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vs1.3±0.5次,7.9±5.2minvs5.4±4.4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Vvs0.5±0.25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Ωvs668±168.03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道 室间隔 主动电极 右室心尖部 被动电极 起搏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对心脏早搏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的治疗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毛家亮 鲍正宇 +5 位作者 李春波 宋玮 何奔 郝芳 黄定九 陈润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早搏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情况,及对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心悸等心血管病症状的房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心理量表评分,选择有焦虑抑郁状态心脏早搏患者,随机分成抗焦虑抑郁药... 目的观察评价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早搏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情况,及对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心悸等心血管病症状的房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心理量表评分,选择有焦虑抑郁状态心脏早搏患者,随机分成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组及安慰剂对照组,进行六周的双盲治疗研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对心脏早搏的影响。结果共入选心脏早搏患者138例,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1.02±4.19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6.70±3.42分,均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117例完成试验。治疗组(n=60)和安慰剂组(n=57)治疗均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P<0.05),但治疗组较安慰剂组疗效更明显?P<0.05)。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变化不明显?P>0.05),但房性早搏明显减少(P<0.05)。结论有持续心血管病症状的心脏早搏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心理障碍,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房性早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律失常 心悸 焦虑 抑郁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胶原网络重构及Ⅰ, 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长谦 谢秀兰 +3 位作者 丁弘毅 徐依敏 陈润芬 黄定九 《心脏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69-371,376,共4页
目的 :探讨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术致大鼠心肌肥厚 ,VG染色和图象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重构 ,Northern杂交测定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 :手术组大... 目的 :探讨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术致大鼠心肌肥厚 ,VG染色和图象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重构 ,Northern杂交测定心肌 , 型胶原基因表达。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 1周即呈现心肌肥厚 ,其程度随时间进展而加重。与假手术组比较 ,左室心肌总胶原容积百分比 (CVF- T)于术后 2周增高 ,CVF- T和无小血管视野胶原容积百分比 (CVF- NV)于术后 4,8周均显著增高 (P<0 .0 1)。左室心肌组织 ,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于术后 1周明显增高 ,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于术后 4周至假手术组水平 ,而 型胶原 m RNA表达则于术后 8周降至假手术组水平。结论 :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伴有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 ,心肌 , 型胶原 m RNA表达增加可能是心肌胶原合成增加致心肌胶原网络重构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心肌胶原网络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肥厚心肌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长谦 黄定九 +3 位作者 丁弘毅 谢秀兰 徐依敏 陈润芬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00年第2期22-25,29,共5页
探讨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及心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活性的变化。腹主动 脉部分结扎术致大鼠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VG染色和图像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酶谱法(Zymography)测定 心肌... 探讨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及心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活性的变化。腹主动 脉部分结扎术致大鼠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VG染色和图像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酶谱法(Zymography)测定 心肌MMPs活性。结果:手术组大鼠术后2周即出现明显心肌肥厚,术后4周左室肥厚程度进一步加重。与假手术组 比较,左室心肌总胶原容积百分比(CVE-T)于术后2周即增高(P<0.05),术后4、8周大鼠CVF-T和无小血管视野 CVF(CVF-NV)均明显增高(P<0.01),手术组大鼠左室心肌组织MMP-1活性明显低于相应假手术大鼠,但经胰蛋 白酶激活后其活性反而高于假手术大鼠。结论: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伴有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心肌组织内 MMP-1活性调节异常可能与心肌胶原网络重构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厚 心肌胶原网络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化学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1 位作者 毛家亮 黄定九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93-695,共3页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普通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双侧髂动脉 ,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化... 目的 评价3 2 P放射性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3 2 P放射支架 ,与普通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双侧髂动脉 ,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0d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管腔内径的变化。结果 术后 30d ,两种支架植入后的动脉最小腔径 (MLD)均较术后即刻显著减小 ,放射性支架组的MLD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狭窄程度 3项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1)。两种支架植入均使血管内膜增生 ;放射性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两种支架植入后对支架边缘部位均无影响。结论 化学镀法制备的新型3 2 P放射性支架安全有效 ,较低的放射活度即可有效防止支架内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法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再狭窄 放射性同位素 预防 动脉狭窄
下载PDF
新型^(32)P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1 位作者 毛家亮 黄定九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32 P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机制及其“边缘效应”。方法 以Ni P复合镀法制备32 P放射性支架 ,与镀31 P的非放射性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两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 0d造影 ,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术后 3... 目的 探讨新型32 P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机制及其“边缘效应”。方法 以Ni P复合镀法制备32 P放射性支架 ,与镀31 P的非放射性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两侧髂动脉 ,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 3 0d造影 ,观察动脉狭窄程度 ;术后 3 0d取材进行组织图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术后 3 0d ,放射性支架侧的血管最小腔径 (MLD)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1) ,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支架内狭窄程度等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 (P均 <0 .0 1)。放射性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P <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P <0 .0 1)。放射性支架植入段血管α actin阳性细胞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支架侧。但32 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对照支架侧。结论 该32 P支架在较低活度下即可有效防止再狭窄 ,具有安全、成本低、制备简便的优点 ,但仍有“边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预防作用 机制 髂动脉 支架 放射疗法 磷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放射性支架对血管局部表达PDGF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黄定九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评价化学镀法制备的 32 P放射性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 3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后 3 0 d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腔内径的变化 ;半定量 RT_ PCR... 目的 :评价化学镀法制备的 32 P放射性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化学镀法制备 32 P放射支架 ,与非放射支架配对后 ,随机植入兔双侧髂动脉 ,术后 3 0 d病理组织学观察内膜面积及腔内径的变化 ;半定量 RT_ PCR检测支架植入后局部动脉壁 PDGF表达的变化。结果 :12只支架全部成功植入 ,术后 3 0 d造影未见动脉瘤及局部血栓形成 ;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 :两种支架植入均使血管内膜增生 ;放射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 (3 .41± 0 .19m m2 vs2 .97± 0 .40 m m2 ,P<0 .0 5 ) ,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 (0 .49± 0 .2 1mm2 vs 0 .5 8± 0 .17mm2 ,P<0 .0 1) ;放射性支架植入使局部动脉壁表达 PDGF显著减少 (P<0 .0 1)。结论 :化学镀法制备的放射性 32 P支架安全有效 ,较低的放射活度即可有效防止支架内狭窄 ;放射性支架减少动脉壁局部 PDGF的表达 ,继而减弱了对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的刺激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PDGF 放射性支架 再狭窄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冠心病 预防
下载PDF
新型^(32)P支架产生“边缘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东升 陈润芬 +2 位作者 黄定九 李文新 倪幼方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 目的 观察一种新型^(32)P支架是否形成“边缘效应”。方法 32只不锈钢支架,其中16只经Ni-P复合镀法使其载带放射性^(32)P,平均活度为(13.69±5.55)kBq,另外16只以同法镀无放射性的^(31)P作为对照,将2种支架配对并随机安排,分别置入16只新西兰大白兔(A组8只,直接置入支架;B组8只,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再置入支架)的两侧髂动脉中。术后30 d,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图像分析,评价支架边缘部位的管腔变化及血管内膜的增生程度。结果 A组^(32)P支架和对照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造影、组织图像分析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B组^(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内径、管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支架,而血管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则大于对照支架(P<0.05,P<0.01)。结论 放射性支架“边缘效应”的形成是血管损伤和支架边缘活度显著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支架 边缘效应 磷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血管造影 原因分析
下载PDF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对慢性缺血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洪波 陈润芬 +2 位作者 王长谦 高东升 黄定九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对缺血心脏泵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22只,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为2大组:对照组(C组,n=11)和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对缺血心脏泵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22只,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为2大组:对照组(C组,n=11)和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组(H组,n=11).两组动物均先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7 d手术恢复期后,H组动物开始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5000 m,6 h/d,连续7 d者为H1组,42 d者为H2组),C组动物分为C1、C2组常规饲养(实验时间分别与H1、H2组相同).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各组动物心率(HR)、左室收缩期内压最大变化速率(LVdp/dtmax)及左室舒张期内压最大变化速率(-LVdp/dtmax),然后给予急性缺氧,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并与急性缺氧前所测相应各值比较,观察各组动物对急性缺氧的耐受性.同时观察各组动物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心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急性缺氧时,H2组HR的下降程度显著小于其它3组(P<0.01);LVdp/dtmax的下降程度显著小于C2组(8.5% vs 30.5%,P<0.01).恢复常氧后,H2组的LVdp/dtmax恢复程度显著优于C2组(下降率为0.9% vs 18.6%,P<0.01);-LVdp/dtmax恢复程度亦优于C2组及其它2组(P<0.05).H2组动物心肌线粒体数量增加.经低氧预处理后心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明显增高.结论:长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能增强缺血心脏对急性缺氧的耐受性,对慢性局灶性缺血心脏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低压低氧 预处理 缺血心脏 急性缺氧耐受性
下载PDF
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其评估指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长谦 黄定九 +3 位作者 谢秀兰 丁弘毅 徐依敏 陈润芬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9-21,52,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其血清评估指标。方法腹主动脉部分结扎致大鼠心肌肥厚;VG染色和图像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重构;放免法测定血清PICP、PⅢNP含量。结果手术组大鼠术后2周即出现明显左室肥厚,左室CVF-T也呈增... 目的探讨心肌肥厚时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及其血清评估指标。方法腹主动脉部分结扎致大鼠心肌肥厚;VG染色和图像处理观察心肌胶原网络重构;放免法测定血清PICP、PⅢNP含量。结果手术组大鼠术后2周即出现明显左室肥厚,左室CVF-T也呈增高趋势,术后4、8周CVF-T和CVF-NV均显著增高。血清PICP、PⅢNP含量与CVF-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6和0.713,与CVF-N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和0.538。结论压力负荷增高性心肌肥厚时伴有心肌胶原网络的重构,测定血清PICP、PⅢNP含量对心肌胶原网络重构的程度有一定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心肌胶原网络 PICP PⅢNP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中钙耦联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俊 陈润芬 +4 位作者 黄定九 王彬尧 励锦华 王长谦 李洪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2期95-97,共3页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研究起搏房颤 (AF)模型心房肌钙耦联蛋白———L型钙通道α1c亚基和肌浆网Ca2 + ATP酶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选择成年杂种犬 15条 ,随机分为起搏组 (P组 )、起搏及口服维拉帕米组 (P...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研究起搏房颤 (AF)模型心房肌钙耦联蛋白———L型钙通道α1c亚基和肌浆网Ca2 + ATP酶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选择成年杂种犬 15条 ,随机分为起搏组 (P组 )、起搏及口服维拉帕米组 (PV组 )和对照组 (C组 )。采用心房猝发刺激诱发AF。其中P组和PV组的犬在诱发AF后置入起搏脉冲发生器作心房快速 ( 4 0 0次 /分 )起搏 7天。PV组的犬于起搏第 2天起给予维拉帕米缓释剂 12 0mg/天口服。第 7天再次诱发AF后将动物处死 ,于左、右心房和房间隔部位取材进行RT PCR扩增。结果 :心房快速起搏 7天后 ,阵发性AF和持续性AF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加用维拉帕米后AF的发生率和起搏前没有差异。以 β actin为内参照的RT -PCR结果显示起搏组心房肌的L型钙通道α1c亚基和肌浆网Ca2 + ATP酶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和C组相比分别降低 4 3 %和 4 0 %,P <0 .0 1)。而PV组第 7天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和Ca2 + ATP酶的mRNA水平和C组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心房不同部位之间的mRNA水平没有差异。结论 :心房起搏AF模型中心房肌细胞钙耦联蛋白L型钙通道α1c亚基和肌浆网Ca2 + ATP酶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 ;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可预防心房电重构和心房肌钙耦联蛋白的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钙耦联蛋白 维拉帕米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对肺静脉的电隔离作用——附一只犬的动物实验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杰 黄定九 +4 位作者 陈润芬 徐俊 周笙珩 顾达兵 周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2期110-112,共3页
试研究球囊超声导管消融能否电隔离肺静脉、是否造成肺静脉的急性或者慢性狭窄。报告 1只犬的左上肺静脉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电隔离结果。经房间隔将球囊超声导管的球囊置于左上肺静脉与左房的交界处 ,消融至电隔离。消融前后行肺静脉造... 试研究球囊超声导管消融能否电隔离肺静脉、是否造成肺静脉的急性或者慢性狭窄。报告 1只犬的左上肺静脉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电隔离结果。经房间隔将球囊超声导管的球囊置于左上肺静脉与左房的交界处 ,消融至电隔离。消融前后行肺静脉造影检查 ,2个月后行病理检查。结果 :消融开始至隔离的时间为 1160s。有效消融表现为肺静脉内的A波振幅逐渐降低 ,SP间期的逐渐延长至出现肺静脉与心房的电隔离。消融前与消融后 15min的造影对比 ,无肺静脉的狭窄及血液动力学变化。 2个月后尸体解剖发现肺静脉壁的轻度环行增厚 ,无左上肺静脉的狭窄。结论 :球囊超声消融可完全电隔离肺静脉 ,不造成肺静脉的急性或慢性狭窄 ,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 电隔离 心房颤动 肺静脉
下载PDF
苯那普利防治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依蒙 陈润芬 +3 位作者 周兆年 王长谦 王彬尧 黄定九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 :探讨压力超负荷型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与室速、室颤诱发之间的关系 ,及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可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 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 ,电刺激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脏诱发室速、室颤 ,并采用免疫组化染... 目的 :探讨压力超负荷型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与室速、室颤诱发之间的关系 ,及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可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 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 ,电刺激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脏诱发室速、室颤 ,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左室心内膜下心肌间质 , 型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与单纯结扎组比较 ,结扎后服用苯那普利的大鼠 ,短阵猝发电刺激不易诱发室速、室颤和左室重量与体重之比及心肌间质 型胶原容积分数降低。结论 :苯那普利可通过预防左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的发生 ,维持心肌电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那普利 防治 腹主动脉缩窄 大鼠 心律失常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