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记忆场域的空间建构——以纪录片《津门往事》为例
1
作者 陈湘妍 王庆福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 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越了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成为具有“在场体验”的意向空间,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使创作者所搭建的“记忆场域”更好地传递城市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门往事》 城市纪录片 记忆场域 空间叙事
下载PDF
“他者”身体在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
作者 陈湘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作为媒介的身体是主客交融的意义发生场,身体的意向性会划出与世界进行交互作用的生存空间,影像中的“他者”身体在场同时涵盖了身体实在层与虚拟层的在场状态,打破传统传播“去身体化”的精神交往,主体双方在同一空间内共享、理解彼此... 作为媒介的身体是主客交融的意义发生场,身体的意向性会划出与世界进行交互作用的生存空间,影像中的“他者”身体在场同时涵盖了身体实在层与虚拟层的在场状态,打破传统传播“去身体化”的精神交往,主体双方在同一空间内共享、理解彼此的文化。“身体—空间”是一种运用于跨文化传播的双向建构视域,“他者”身体经验的介入改变中国社会情境的构建模式,身体“沉浸”在异域情境中也会内化塑造着自我认同的感受。影像所记录的“身体”被放置在整体情境中予以考察,通过批判性认知、综合性认知、补充性认知三种路径,思考影像内“他者”身体在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身体在场 跨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下载PDF
媒介可供性研究回溯、引入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湘妍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4-36,共3页
“可供性”是源于生态心理学的概念,随着环境(领域)的变化,可供性的内涵、适用范围在不断延伸,可供性对人与技术交互关系的积极探讨,为新媒体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中国传播学界对可供性问题的考察,发掘未来有关可供性研究... “可供性”是源于生态心理学的概念,随着环境(领域)的变化,可供性的内涵、适用范围在不断延伸,可供性对人与技术交互关系的积极探讨,为新媒体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中国传播学界对可供性问题的考察,发掘未来有关可供性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新闻传播 技术 交互性 生态心理学
下载PDF
身体介入影像:民族志影像的感官唤醒——以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作品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湘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与文字语言相比,影像语言更适合为观众呈现具体的感官体验,感官民族志影像的身体以“具身化”形式与外界产生关联,并通过影像的感性表达与观众身体相互缠绕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自2006年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SEL)设立后,它推出了... 与文字语言相比,影像语言更适合为观众呈现具体的感官体验,感官民族志影像的身体以“具身化”形式与外界产生关联,并通过影像的感性表达与观众身体相互缠绕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自2006年哈佛大学感官民族志实验室(SEL)设立后,它推出了一批感官体验类影像作品,“影像身体感”促使观众将自身的感官感知“介入”电影身体,以SEL作品为例,针对“如何凸显影像身体感”这一问题,分别从表现对象及运动状态两方面切入,SEL感官民族志影像在选择现实事物后会对其进行“质感式”或“陌生化”的变形,再采用“附体”运镜或调整摄影机运动的整体形态,赋予影像具有感知外物、传递温度的“体感”,唤醒影像本体的感官,最终令观众借助“电影身体”获得全面、拟真的感官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感 影像身体感 感官人类学 影像民族志 触感电影
下载PDF
社交媒体女性用户“晒”美食行为动机的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5
作者 陈湘妍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4-50,64,共8页
“晒”行为已成为微信朋友圈平台的普遍现象,其中女性用户“晒”美食的现象更是频繁出现。女性用户为何会在社交媒体中“晒”美食,“食物”是否充当女性表达自主观念的媒介工具,学术界对此类问题鲜有研究。考察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中“... “晒”行为已成为微信朋友圈平台的普遍现象,其中女性用户“晒”美食的现象更是频繁出现。女性用户为何会在社交媒体中“晒”美食,“食物”是否充当女性表达自主观念的媒介工具,学术界对此类问题鲜有研究。考察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中“晒”美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女性用户参与动机可分为印象管理、社会性驱动、社会交往、内在驱动等,据此建立分析女性用户“晒”美食行为动机的理论模型,以揭示女性与食物媒介间的重要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用户 “晒”美食 食物媒介 印象管理 参与动机
下载PDF
被记忆的欲望与原初性身体:斯蒂格勒的电影器官学
6
作者 陈湘妍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7-82,共6页
斯蒂格勒解决技术的熵和负熵的问题,确立技术的建构作用,强调“技术生命”是由有机体和器官学的双曲熵构成,第三持留电影制品是“器官学”的生命形式,技术作为身体外部“代具”延伸内部意识,第三持留与意识本原紧密相连,所形成的“媒介... 斯蒂格勒解决技术的熵和负熵的问题,确立技术的建构作用,强调“技术生命”是由有机体和器官学的双曲熵构成,第三持留电影制品是“器官学”的生命形式,技术作为身体外部“代具”延伸内部意识,第三持留与意识本原紧密相连,所形成的“媒介记忆”强化欲望的再生产,此外基于技术记忆的积累,技术的演进也影响人的主体性生成,外在技术也激发人类主体更多欲望的表露,原初性身体的欲望叠加技术身体代具的欲望共同筑造个体感知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具 电影器官学 第三持留
下载PDF
竖屏“微”影视的叙事表意美学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湘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8-71,共4页
随着网络与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竖屏“微”影视应运而生,表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首先,竖屏“微”影视改变了受众常规的观看模式,适合于表现范围小且纵深长的形象空间;其次,竖屏“微”影视解构传统的宏大叙事,以集群效应形成碎片化... 随着网络与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竖屏“微”影视应运而生,表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特征。首先,竖屏“微”影视改变了受众常规的观看模式,适合于表现范围小且纵深长的形象空间;其次,竖屏“微”影视解构传统的宏大叙事,以集群效应形成碎片化的日常传播;最后,竖屏“微”影视加强了与观众的联系,带来了互动性、沉浸式的日常审美体验。本文将尝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竖屏影视所带给受众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媒介 竖屏 微影视 叙事美学
下载PDF
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多视角叙事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湘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8-42,共5页
近年来采用多视角叙事手法进行创作的国产电视剧频频出现,给予了观众别样的观剧体验,观众可以在多种视点当中组合、建构自身的认知判断。本文立足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国产电视剧,通过阐述叙事主体的分裂化及类型化的本质,概括出叙事视点... 近年来采用多视角叙事手法进行创作的国产电视剧频频出现,给予了观众别样的观剧体验,观众可以在多种视点当中组合、建构自身的认知判断。本文立足于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国产电视剧,通过阐述叙事主体的分裂化及类型化的本质,概括出叙事视点应用的“群体性”“多义性”“互动性”这三类叙述效果,总结出多视角应用的审美效果,据此进一步探析多视角叙事在创作中的不当之处,并且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电视剧 多视角叙事 叙述主体
下载PDF
论中韩电影叙述方法与主题内涵——以《亲爱的》和《抓住那个家伙》为例
9
作者 陈湘妍 《声屏世界》 2020年第12期103-105,共3页
现实题材的故事核心,中韩两国依次上映的两部影片各有独到之处,叙述方法中细分为对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的探讨,在主题内涵上剖析了人性复杂性和社会现实性。通过比较两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了解韩国电影,同时也为中国电影... 现实题材的故事核心,中韩两国依次上映的两部影片各有独到之处,叙述方法中细分为对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的探讨,在主题内涵上剖析了人性复杂性和社会现实性。通过比较两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了解韩国电影,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多样化创作提供一定的学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爱的》 《抓住那个家伙》 叙述方法 主题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