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3 位作者 郭剑洋 修喆 陈小鹏 涂桂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1年。比较2组近期疗效,术后不同时点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χ^(2)=5.357,P=0.021)。术后4周,2组CD4^(+)、CD4^(+)/CD8^(+)、NK高于术后当天,CD8^(+)与AST、ALT、TBil水平低于术后当天,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复发转移率为4.0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0%(8/25)(χ^(2)=4.878,P=0.027)。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还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抗乙肝病毒 术后复发转移率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陈煌祥 郭剑洋 +2 位作者 修喆 陈小鹏 危慧君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6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取石术,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取石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132.11±25.23)min,术后排气时间为(2.28±1.01)h,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2.34±4.12)h,术后住院时间为(7.31±2.52)d,均短于对照组的(150.37±20.24)min,(3.52±1.46)h,(20.28±8.41)h,(9.55±2.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3.124、3.792、2.83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且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在肝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促进其术后康复,还能调节其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 胆道镜取石术 术中出血量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实验组...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在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以及白细胞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肝脏损伤、气胸以及肠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的胆瘘、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进行治疗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能让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有效缩短,并降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胆瘘的发生几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 老年 急性重症胆囊炎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及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中外医疗》 2022年第33期83-86,91,共5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效果及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2021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2月接... 目的探究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效果及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1-2021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2月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1-12月接受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肝功能指标水平(血清ALT、AST)、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结石清除率(97.44%)明显比对照组(79.4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2,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ALT水平为(32.69±5.27)U/L,明显比对照组(38.08±8.75)U/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5,P<0.05);血清AST水平为(31.14±6.42)U/L,明显比对照组(36.16±7.31)U/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2,P=0.00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2,P=0.033)。结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可以提高肝胆管结石治疗效果,有效清除结石,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并发症较少发生,安全性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镜 肝功能 肝胆管结石 取石术 肝切除术
下载PDF
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基层医学论坛》 2017年第34期4839-4840,共2页
目的研究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 目的研究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术后对2组患者进行观察和跟踪随访,记录结石完全清除率、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中结石完全清除者有34例,完全清除率为85%,术后出现并发症者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40例患者中结石完全清除者有26例,完全清除率为65%,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观察组术后结石完全清除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39例恢复优良,所占比例为97.5%,对照组有34例恢复优良,所占比例为85%,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相比,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对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更显著,具有结石残留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恢复优良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 肝段/肝叶切除术 规则性 疗效
下载PDF
NF-kB在肝癌中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6
作者 卢穗万 曾文龙 +6 位作者 阙敢波 简以增 余强锋 张洪彬 黄腾钦 潘伟华 陈煌祥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7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k B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 (1)方便收集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肝癌患者12例外周血样本,采用Can Patrol CTC二代富集技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2)采...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k B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 (1)方便收集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肝癌患者12例外周血样本,采用Can Patrol CTC二代富集技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2)采用RNA原位杂交(RNA-ISH)技术,鉴定CTCs类型和检测NF-k B的表达。结果91.7%(11/12)肝癌患者外周血样本中检测出CTCs,根据EMT标志物,CTCs可被分为3个亚群,包括上皮型CTCs,上皮/间质混合型CTCs和间质型CTCs。间质型CTCs、NF-k B在肝癌外周血中表达率分别为66.7%(8/12)、83.3%(10/12);NF-k B表达与CTCs检出率、间质型CTCs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 NF-k B可能和肝癌的EMT发生有关,并促进肿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NF-KB 循环肿瘤细胞 EMT
下载PDF
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煌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35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治疗的患者为参照组(n=3...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治疗的患者为参照组(n=32),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2020年12月-2021年11月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n=32),实施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2、48、72 h 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水平均有所上升,但研究组AST、ALT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均有所降低,CD8^(+)水平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参照组,CD8^(+)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并能降低对肝功能、免疫功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切除术 射频消融术 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煌祥 《当代医学》 2016年第10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LC的患者292例,回顾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并采用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等方面共计10项...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LC的患者292例,回顾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并采用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等方面共计10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与胆囊壁厚度>5 mm、有胆囊颈结石、胆囊与Calot三角以及周围脏器粘连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密切相关(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不同结石数目、有无腹腔手术史、解剖变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C并发症主要危险因素有胆囊与Calot三角粘连、周围脏器粘连以及胆囊壁厚度有关,严格掌握手术操作技巧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用于肝癌射频消融术中镇痛的比较
9
作者 陈煌祥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各42例,A、B组分别采用凯纷(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实施静脉麻醉镇痛,对...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各42例,A、B组分别采用凯纷(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实施静脉麻醉镇痛,对比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血压、呼吸频率、心率以及脉搏氧饱和度等。结果 A组与B组不同时间点呼吸频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和2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5、20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A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B组(P<0.05)。结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采用凯纷(氟比洛芬酯)进行静脉麻醉镇痛,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镇痛 肝癌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剑洋 曾文龙 陈煌祥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年第9期520-522,共3页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至2019-12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急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至2019-12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抢救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28.53±25.34)min、住院时间(15.56±4.35)d均小于对照组(167.02±34.20)min、(22.68±6.5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60,P<0.05;t=5.875,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26.19%,且抢救成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应用于严重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急救效果良好,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手术 严重创伤性肝破裂 价值 安全性
下载PDF
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36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TACE治疗的98例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肝癌术...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TACE治疗的98例肝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中复发63例(64.29%)。是否复发患者的侵透肝被膜、癌栓、最大癌结节直径、包膜完整性、肝硬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乙肝、卫星灶、病理分类、血浆AFP浓度、是否多灶、手术切缘、血栓、术中腹腔积液、肝门总阻断时间、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透肝被膜、癌栓、最大癌结节直径≥5 cm、肝硬化、包膜不完整是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肝癌术后TACE治疗患者复发与侵透肝被膜、癌栓、包膜完整性、最大癌结节直径、肝硬化密切相关,针对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防治,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复发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
12
作者 郭剑洋 曾文龙 +3 位作者 陈煌祥 李丽琼 修喆 陈小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4期101-103,共3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HCC)患者4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接受根治性肝癌切...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HCC)患者4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接受根治性肝癌切除术治疗,试验组术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存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生活质量提升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χ^(2)=3.956,P=0.047)。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HCC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5.00%(χ^(2)=5.714,P=0.017)。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3,P=0.072)。试验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5.00%),呕吐1例(5.00%),发热1例(5.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5.00%,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剂量后,3例不良反应均缓解。结论HCC患者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辅助干扰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HCC复发风险,临床疗效显著,给药安全性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根治性肝癌切除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 复发
原文传递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联合LCHTD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淮海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肝胆外科接诊的115例CBDS患者临床资料,均行LC联合LCHTD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BDS)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肝胆外科接诊的115例CBDS患者临床资料,均行LC联合LCHTD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BDS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0.00%;单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合并胆管和胰腺炎症、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和结石数量与CBDS患者LC联合LCHTD术后复发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石数量≥10个(OR=2.533,95%CI=0.992~6.467)、胆总管直径≥1.5 cm(OR=8.272,95%CI=3.023~22.637)、胆总管扩张(OR=3.900,95%CI=1.508~10.083)、胆囊管扩张(OR=3.273,95%CI=1.273~8.416)和合并胆管、胰腺炎症(OR=3.130,95%CI=1.224~8.001)是CBDS患者LC联合LCHT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C联合LCHTD治疗CBDS患者术后复发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合并胆管和胰腺炎症、胆囊管扩张密切相关,临床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胆囊切除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42例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修喆 陈煌祥 曾文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4例,依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开腹组,将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4例,依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将接受开腹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开腹组,将接受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腹腔镜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肾上腺素(ADR)及皮质醇(Cor)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76%)低于开腹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患者中采用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治疗结石清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减轻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恢复,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腹腔镜下左肝切除术 开腹左肝切除术 结石清除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15
作者 陈小鹏 修喆 +1 位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医疗装备》 2021年第22期8-9,共2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行LC的3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术后发...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岩市第二医院行LC的3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原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术后发生上腹痛的危险因素。结果312例患者行LC后,有29例发生上腹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上腹痛患者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1 h、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前病程≥1周占比与未发生上腹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1 h、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前病程≥1周均为LC后发生上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合并慢性胃病、残留胆囊管或胆总管小结石、手术时间长、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前病程长等导致LC后发生上腹痛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和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上腹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