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刘薇 陈璟莉 +2 位作者 严虹 任凌云 彭仕玉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目的 探讨α7亚基N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激动剂烟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炎症和认知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雌性C57BL/6J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烟碱组、甲基牛扁亭柠檬酸盐(MLA)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 目的 探讨α7亚基N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激动剂烟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炎症和认知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雌性C57BL/6J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烟碱组、甲基牛扁亭柠檬酸盐(MLA)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烟碱组和MLA组腹腔注射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12 mg/kg制备中枢神经炎症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烟碱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烟碱1 mg/kg;MLA组于造模前1 h腹腔注射α7nAchR拮抗剂MLA 5 mg/kg,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烟碱1 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3 h,采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记录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逃避潜伏期;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小鼠自主运动能力,记录小鼠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小鼠处死,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及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度,评价中枢神经炎症改变程度;采用qPCR法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INF-β、INF-α、IL-1β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水迷宫实验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旷场实验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减少,海马及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度增加,脑组织IL-6、TNF-α、INF-β、INF-α、IL-1β表达增加,脑组织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烟碱组水迷宫检测示潜伏期延长并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旷场实验示平均运动速度以及运动距离均增加,海马及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度降低,脑组织IL-6、TNF-α、INF-β、INF-α、IL-1β表达降低,脑组织NF-κB p65磷酸化水平降低(P均<0.05);与烟碱组比较,MLA组水迷宫检测示潜伏期延长并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旷场实验示平均运动速度以及运动距离均减少,海马及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度增加,脑组织IL-6、TNF-α、INF-β、INF-α、IL-1β表达增加,脑组织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增加(P均<0.05)。结论 烟碱能够改善Poly(I∶C)所引起的小鼠中枢神经炎症和认知行为改变,其机制与烟碱作用于α7nAchR后减少NF-κB p65磷酸化,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中枢神经炎症 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 胆碱能抗炎通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siRNA沉默α-TAT1对肝肺综合征中内皮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刘畅 朱佳熙 +2 位作者 刘亚楠 徐木 陈璟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24,共10页
目的 探究siRNA沉默微管乙酰化转移酶1(alpha tubulin acetyltransferase 1,α-TAT1)对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中内皮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数据库Tabula Muris分析肺组织各细胞亚群α-TAT1的表达。24只... 目的 探究siRNA沉默微管乙酰化转移酶1(alpha tubulin acetyltransferase 1,α-TAT1)对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中内皮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数据库Tabula Muris分析肺组织各细胞亚群α-TAT1的表达。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n=6)、胆管结扎组(HPS组,n=18)。造模后在第2、4周分别取材HPS组大鼠,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2周和4周HPS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中α-TAT1表达水平变化。收集Sham和HPS大鼠血清处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12 h和24 h,之后进行小分子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实验,分为Sham血清+siRNA NC组、Sham血清+siRNA α-TAT1组、HPS血清+siRNA NC组、HPS血清+siRNA α-TAT1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UVECs中α-TAT1、Ace-α-tubulin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观察各组诺考达唑(10μmol/L)预处理后HUVECs中α-Tubulin微管聚合水平,评估微管的结构稳定性;细胞划痕实验联合细胞免疫荧光观察HUVECs的细胞迁移能力和高尔基体的定位。体外成血管实验检测HUVECs成血管能力。结果 体内及体外实验表明HPS中肺血管内皮细胞α-TAT1表达显著增加(P<0.01)。siRNA α-TAT1干扰组中α-TAT1和Ace-α-tubulin表达量均显著下调,且微管稳定性减弱(P<0.01)。另外,siRNA α-TAT1干扰组中GM130标记的高尔基体在核周细胞突出段方向的分布比例降低,且迁移能力下降(P<0.01)。同时,成血管长度及网络水平显著减弱(P<0.01)。结论 沉默α-TAT1可减弱HPS中内皮细胞迁移和成血管能力,其机制与减弱微管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内皮细胞 病理性血管新生 α-TAT1 迁移极性
原文传递
术中更改术式对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璟莉 严虹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冠脉搭桥术中更改术式对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影响以及术中更改术式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接受冠脉搭桥的患者207例,根据术中是否更改术式分为二组,术中未更改术式191例,更改术式16例。分析冠脉搭桥术中更改术式对... 目的探讨冠脉搭桥术中更改术式对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影响以及术中更改术式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接受冠脉搭桥的患者207例,根据术中是否更改术式分为二组,术中未更改术式191例,更改术式16例。分析冠脉搭桥术中更改术式对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死亡率的影响,以及术中更改术式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更改术式组死亡率为25.0%,未更改术式组为1.0%,术中更改术式最常见的原因是在钝缘支搭桥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主干病变、二尖瓣返流、高EuroSCOREⅡ评分是术中更改术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脉搭桥术中更改术式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识别术中术式更改的高危人群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 术中术式更改 死亡率
原文传递
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与心脏外科手术后医疗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璟莉 严虹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研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使用临床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方法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8例,采用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分析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输注血制品、因出血或心包填塞二次开胸率、围手术期死亡率、IC... 目的研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使用临床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方法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8例,采用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分析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输注血制品、因出血或心包填塞二次开胸率、围手术期死亡率、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血红蛋白每升高10 g/L,术后输注红细胞的相对风险下降8.0%,输注血小板的相对风险下降3.0%,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相对风险下降6.0%。术前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ICU时间增加7.0%、总住院时间增加16.0%。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与二次开胸率的相对风险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明显关系。结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与术后医疗资源的增加密切相关,纠正术前低血红蛋白浓度有利于节约术后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浓度 ICU时间 总住院时间
原文传递
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陈璟莉 张端莲 +3 位作者 陕光 尹芳 余芳 刘平武汉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方法:将30只W iste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n=10):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2%异氟醚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吸入异... 目的:探讨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方法:将30只W iste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n=10):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异氟醚预处理组,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2%异氟醚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吸入异氟醚麻醉1小时,而后处理同缺血再灌注组。实验完毕后,将各组动物心肌组织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心肌结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可见部分胞浆溶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内胞浆溶解呈空泡或网状,细胞界限模糊,可见心肌细胞断裂;2%异氟醚预处理组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胞浆内可见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细胞轮廓较清晰,结构较正常。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缺血/再灌注 大鼠 心肌
下载PDF
三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陈璟莉 严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808-2810,2813,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的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ASAⅠ~Ⅲ级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n=55)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n=5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的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ASAⅠ~Ⅲ级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n=55)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n=55),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阻滞效果。结果手术开始时B组患者的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增快,并持续至手术结束以后(P<0.05),而A组患者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均未出现止血带疼痛现象。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三点法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善持久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腰丛-坐骨神经-股神经联合阻滞 硬膜外阻滞 老年患者 下肢手术
下载PDF
内脏脂肪过多对胃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静 李璇 +1 位作者 陈锐 陈璟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83-8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治疗内脏脂肪过多和正常内脏脂肪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疗效,评估内脏脂肪对患者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6月该院普通外科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T计算的内脏脂肪面积分为... 目的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治疗内脏脂肪过多和正常内脏脂肪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疗效,评估内脏脂肪对患者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6月该院普通外科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T计算的内脏脂肪面积分为内脏脂肪过多组(A组=30例)和内脏脂肪正常组(B组=35例),比较两组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术中手术相关变量、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情况。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10,P=0.030);A组术后感染并发症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A组术后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P=0.003);两组患者术后其它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脏脂肪过多的患者术中失血量多,术后感染机会更高,吻合口瘘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过多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恢复
下载PDF
三点阻滞法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评价
8
作者 蔡毅 严虹 +1 位作者 樊永智 陈璟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194-1194,共1页
关键词 投药和剂量 罗哌卡因 麻醉/方法
原文传递
盐酸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
9
作者 詹慧明 黄娟娟 陈璟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5期73-76,93,共5页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接受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随...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接受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全身麻醉下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S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盐酸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组(O组),各20例。S组于术前30 min及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 m L;P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O组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羟考酮0.1 mg/kg,三组均于术毕立即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至48 h。评估记录三组患者术后0.5、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PCA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有效按压次数、相关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结果术后0.5、6、12、24、48 h各时点,P组和O组VAS评分均较S组低(P<0.05);术后0.5、6、12 h O组VAS评分低于P组(P<0.05);术后24、48 h O组和P组VAS评分相近(P>0.05)。术后0.5 h O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P组和S组(P<0.05)。P组和O组PCA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S组(P<0.05),O组少于P组(P<0.05)。PCA舒芬太尼消耗量P组和O组均少于S组(P<0.05)。48 h疼痛干预结束后,P组和O组镇痛满意度均高于S组(P<0.05),O组镇痛满意度高于P组(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应用于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与帕瑞昔布钠联合使用可有效改善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羟考酮 帕瑞昔布钠 舒芬太尼 自控镇痛 腹腔镜 肾癌
下载PDF
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在盆底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莹 严虹 +4 位作者 吴若岚 陈璟莉 陈丽 孟杰 刘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静评分(Ramsay)、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时VAS评分显著降低、BCS评分显著增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术后2~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显著降低,术后12 h内镇痛满意率显著增高(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头晕、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可有效的提高盆底重建术后镇痛疗效,且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阴部神经阻滞 自控静脉镇痛 盆底重建术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在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研究
11
作者 李欣 陈璟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995-3997,4003,共4页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立体定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探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建立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于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 目的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立体定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探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建立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于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置管,检测RVM区给予罗哌卡因前后模型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的改变。结果构建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后,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进行性下降(P<0.05)。RVM区注射罗哌卡因后,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升高(P<0.05),疼痛缓解。结论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RVM区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后可显著缓解疼痛,说明RVM区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罗哌卡因 紫杉醇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下载PDF
昂丹司琼对剖宫产腰椎麻醉后低血压产妇甲氧明用量的影响
12
作者 刘明 陈璟莉 +5 位作者 任凌云 李声华 黄娟娟 杨仕杰 万晶 严虹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8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昂丹司琼对产妇剖宫产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甲氧明用量的影响,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择期行腰椎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患者年龄18~40岁,孕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麻醉前5 ...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昂丹司琼对产妇剖宫产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和甲氧明用量的影响,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择期行腰椎麻醉下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患者年龄18~40岁,孕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麻醉前5 min静脉推注昂丹司琼4 mg(昂丹司琼组)和生理盐水2 ml(生理盐水组)。腰椎麻醉鞘内注药(0. 5%罗哌卡因2 ml) 2 min前开始直至手术结束,每隔2 min测一次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术中若出现低血压(收缩压低于基础值80%)则静脉注射甲氧明1 mg,2 min后根据血压情况再酌情重复用药。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甲氧明的平均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产妇术中SBP、DBP和HR最大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 <0. 05)。两组的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昂丹司琼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甲氧明用量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 <0. 01)。另外,昂丹司琼组产妇术中心动过缓、寒战、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 <0. 05)。结论剖宫产腰椎麻醉前预防性应用昂丹司琼可以减少产妇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并可减少甲氧明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丹司琼 甲氧明 剖宫产 腰椎麻醉后低血压
下载PDF
Effects of Meglumine Cyclic Adenylate Pretreatment 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Rats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薇 陈璟莉 +1 位作者 刘恒义 严虹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3期332-336,共5页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 substitutes or intracellular c AMP activators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cAMP level, causing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 substitutes or intracellular c AMP activators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cAMP level, causing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with meglumine cyclic adenylate(MCA), a compound of meglumine and cAMP, on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LPS) in rats. Eighteen 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n=6 each): control group(NS group), LPS group(LPS group) and LPS with MCA pretreatment group(MCA group). Systemic inflammation was induced with LPS 10 mg/kg injected via the femoral vein in LPS and MCA groups. In MCA group, MCA 2 mg/kg was injected via the femoral vein 20 min before LPS injection, and the equal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was given in NS and LPS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Three hours after LPS injection, the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abdominal aorta for determin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TNF-α, IL-1, IL-6, IL-10, cAMP by ELISA and NF-κBp65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t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indices were increased in LPS group compared to NS group; inflammatory indices were declined and anti-inflammatory indices were increased in MCA group relative to LPS group.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MCA pretreatment may attenuate LPS-induced systemic inflam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ammation FEMORAL MONOPHOSPHATE INTRACELLULAR ADENOSINE sepsis injected SALINE declined indices
下载PDF
Everolimus vs.Rapamycin for Trea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Diabetic Mouse Model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澜 陈璟莉 毛小露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4期457-462,共6页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verolimus vs.rapa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8-week old diabetic(db/db) mice received everolimus(2 mg/kg every day) or rapamycin(2 mg/kg every day) for 4 w...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verolimus vs.rapa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8-week old diabetic(db/db) mice received everolimus(2 mg/kg every day) or rapamycin(2 mg/kg every day) for 4 weeks or 12 weeks respectively.Blood and 24-h uri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biochemical tests.One kidney from each mouse was homogenized for protein analysis and the other was removed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and phospho-p70s6k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LISA and Western blot,respectively in the renal tissue as well as in mesengial cell culture samples.Everolimu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rapamycin in improving indexes of renal function and glomerular hypertrophy,and in decreasing accumul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However,everolimus inhibited TGF-β1 secretion and p70s6k phosphorylation induced by high glucose in vitro less efficiently than rapamycin at the same dose.Everolimus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rapamycin in preventing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vivo,which may be con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everolimus has better bioavailability and a higher oral absorp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小鼠模型 治疗 雷帕霉素 蛋白质分析 ELISA 细胞外基质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腭咽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璟莉 严虹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948-949,共2页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麻醉和镇痛
原文传递
标准型喉罩合用胃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陈璟莉 严虹 《医学新知》 CAS 2009年第5期311-312,共2页
目的观察标准型喉罩合用胃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2组:A(标准型喉罩)组,40例;B(标准型喉罩合胃管)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喉罩的密闭性,气道压的变化,胃张力... 目的观察标准型喉罩合用胃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随机分为2组:A(标准型喉罩)组,40例;B(标准型喉罩合胃管)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喉罩的密闭性,气道压的变化,胃张力程度,术后患者腹胀、呕吐等情况。同时记录B组患者胃管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喉罩的密闭性和气道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中胃张力评分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1),且术后腹胀和呕吐的机率也高于B组患者(P〈0.01,P〈0.05)。B组中32例可引流出胃液,引流量为20—100ml不等。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联合使用标准型喉罩和胃管,不仅不会影响喉罩的密闭性,而且可以降低胃张力,减少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的机率,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型喉罩 胃管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郭培培 吴会生 +2 位作者 严虹 陈璟莉 袁世荧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联合低血压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组于再灌注即刻经颈总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负荷剂量,随后以3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再灌注2h。于再灌注24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计数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D组NDS评分、细胞凋亡率和MDA水平升高,SOD和CAT的水平降低(P〈0.01);与I/R组比较,D组NDS评分、细胞凋亡率和MDA水平降低,SOD和CAT的水平升高(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 被引量:30
18
作者 刘成 王莹 +4 位作者 陈丽 孟杰 李声华 陈璟莉 严虹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后模型。方法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评分量表(MMSE)对湖北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280例,剔除32例中...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后模型。方法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评分量表(MMSE)对湖北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女性患者280例,剔除32例中途退出和失访,最终收集到248例完整有效数据纳入分析。依据术后第7天认知功能受损程度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确定POCD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后模型。结果248例患者中62例(25.0%)术后第7天为POC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OR=4.578,95%CI:1.156~18.139,P=0.030)、年龄(OR=1.465,95%CI:1.230~1.745,P=0.000)、麻醉时间(OR=1.030,95%CI:1.005~1.056,P=0.017)是增加POC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OR=0.069,95%CI:0.508~14.094,P=0.011)、地塞米松(OR=0.135,95%CI:0.200~0.928,P=0.042)及术中维持较深的麻醉状态(OR=0.761,95%CI:0.630~0.919,P=0.005)是保护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拟合风险预后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Y=4.291为最佳为危险值,预期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3%、97.8%。另行纳入50例独立样本对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总体正确率为86.0%,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1.8%、87.2%。结论ASA分级增加、增龄、麻醉时间延长是导致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及术中维持较深的麻醉状态对术后认知功能发挥保护作用;建立的POCD预后模型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麻醉 全身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烟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丽 严虹 +4 位作者 李建国 陈璟莉 宋学敏 严启韬 施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24-627,I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烟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组、烟碱高剂量(400μg/kg)组、烟碱低剂量(40μg/kg)组及α-银环蛇毒素(α-BGT,1μg/kg)组5组,每组1... 目的 探讨烟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组、烟碱高剂量(400μg/kg)组、烟碱低剂量(40μg/kg)组及α-银环蛇毒素(α-BGT,1μg/kg)组5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90 min制作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制模前30 min各药物组颈静脉注射相应剂量药物干预,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末取右颈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浓度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活性;然后处死动物,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及mRNA表达,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血浆TNF-α、IL-8、IL-10、CK-MB、cTnI、心肌MPO活性及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TNF-α(ng/L):158.7±32.7比31.5±5.8,IL-8(ng/L):0.71±0.06比0.30±0.04,IL-10(ng/L):69.0±7.8比41.4±4.3,CK-MB(U/L):2 540±169比1 120±102,cTnI(μg/L):26.2±4.6比0.9±0.2,MPO(U/g):4.2±0.6比1.6±0.4,ICAM-1蛋白:0.210±0.025比0.100±0.018,ICAM-1 mRNA:1.82±0.23比1.18±0.20,P<0.05或P<0.01],病理学显示心肌组织损伤较重.与I/R组比较,烟碱高剂量组血浆TNF-α、IL-8降低[TNF-α(67.3±9.8)ng/L,IL-8(0.47±0.04)ng/L],IL-10升高[(147.5±12.5)ng/L],CK-MB、cTnI及心肌MPO活性、ICAM-1蛋白和mRNA均降低[CK-MB(1 282±145)U/L,cTnI(4.7±1.4)μg/L,MPO(2.5±0.4)U/g,ICAM-1蛋白0.140±0.026,ICAM-1 mRNA 1.31±0.25,P<0.05或P<0.01],心肌组织损伤减轻;而烟碱低剂量组和α-BGT组上述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烟碱可阻断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阻断中性粒细胞黏附、游出,改善抗炎/促炎反应平衡,从而拮抗大鼠心肌I/R损伤时的过度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胆碱能抗炎通路 炎症细胞因子 大鼠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培培 严虹 +2 位作者 陈璟莉 吴会生 袁世荧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8-760,共3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夹闭双侧...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联合低血压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组于再灌注即刻经颈总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负荷剂量,后以3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再灌注2h。再灌注24h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测定细胞凋亡水平、脑含水量、脑组织伊文氏蓝(EB)含量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D组细胞凋亡增加,脑含水量和脑组织EB含量升高,AQP4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R组比较,D组细胞凋亡减少,脑含水量和脑组织EB含量降低,AQP4表达下调(P〈0.05或0.01),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QP4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