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
1
作者 吕权坤 吴国新 +2 位作者 陈盛安 陈龙 梁燕萍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7,27,共5页
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 目的 探讨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386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对照组,纳入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医院392例接受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观察组建立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实施急救。两组护理操作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对比两组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效果,比较两组心肺复苏后存活患者非计划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EICU)转入率、总ICU/EICU转入率、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有效开放气道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复苏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计划ICU/E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pO_(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片区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能够缩短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抢救项目开始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降低ICU/EICU转入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急救快速反应小组 院内急救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盛安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13期75-76,共2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出院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0例患者中,具有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68例(61.81%),非典型或无痛32例(29.09%),心悸、气短8例(7.27%)... 目的: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出院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0例患者中,具有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68例(61.81%),非典型或无痛32例(29.09%),心悸、气短8例(7.27%),头晕恶心2例(1.82%);发生并发症89例(80.09%),其中心律失常56例(50.9%),心力衰竭14例(12.7%),上消化道出血18例(16.36%),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0.01%);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83例(75.45%),死亡0例;未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27例(24.54%),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律失常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老年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无明显诱因及症状不典型或其他症状的患者占30.00%左右,误诊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病死率高;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性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火罐法对住院心血管病患者人蛋白激酶C与磷酸肌醇3-激酶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赖家春 邹辉标 +6 位作者 董立芸 陈盛安 沈冠男 杨泽福 赵学峰 谢祥栋 杨希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3361-3365,共5页
背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以血运重建及药物治疗为主,其近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欠佳。目前认为机体短暂缺血后会有缺血后适应性变化,并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人蛋白激酶C(PKC)、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激活及内源性腺苷释放增... 背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病以血运重建及药物治疗为主,其近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欠佳。目前认为机体短暂缺血后会有缺血后适应性变化,并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人蛋白激酶C(PKC)、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激活及内源性腺苷释放增多等有关。目的探讨火罐法对住院心血管病患者血清PKC、PI3K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于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综合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1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入院后按相关指南行调脂、抗血小板、平稳血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火罐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分别以血清PKC、PI3K水平较基线升高30%定义为有效,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情况、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情况,及其入院时和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结果315例患者中,因个人原因提前出院3例,中途未完成火罐法治疗5例,最后住院满1周并完成火罐法治疗307例,其中试验组158例,对照组149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28例,无效121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117例,无效41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97.07,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25例,无效124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126例,无效32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1.65,P<0.01)。试验组患者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 火罐法治疗可上调住院心血管病患者血清PKC、PI3K水平,且其本身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患者容易接受,临床开展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火罐法 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处理 蛋白激酶C 磷酸肌醇3-激酶
下载PDF
心肺复苏仪按压过程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及对潮气量的影响
4
作者 叶朗熙 吴国新 陈盛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按压过程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及对潮气量的影响,找出自动机械复苏时最佳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模式将患者分为压力控...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按压过程中不同通气模式的效果及对潮气量的影响,找出自动机械复苏时最佳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6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模式将患者分为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组(30例)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组(30例),PCV组设置通气压力12~23 cmH2O;VCV组设置VT=300~750 mL。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未成功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水平、心肌功能损伤指标、两组按压前后潮气量(VT)、不同呼吸频率下两组VT。结果VCV组的复苏成功率为73.33%,高于PCV组46.67%(P<0.05);整体分析,两组患者的P_(ET)CO_(2)水平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V组在复苏1 h、复苏2 h的P_(ET)CO_(2)水平均高于PCV组(P<0.05);复苏后2 h,VCV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血乳酸水平均低于PCV组(P<0.05);按压后PCV组患者的VT降低幅度大于VCV组;不同呼吸频率下PCV组实测VT低于VCV组。结论与PCV模式相比,VCV模式下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更能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心肌损伤,同时能更好地控制潮气量,提高通气效果,更好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仪 通气模式 效果 潮气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