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立法的台前幕后——本刊专访原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先生
1
作者 戴怡茹(文字整理) 刘群(文字整理) +1 位作者 罗华春(文字整理) 陈章立 《城市与减灾》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史上,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一个里程碑。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法律。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于依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 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史上,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一个里程碑。它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法律。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于依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值此中国地震局成立50周年之际,《城市与减灾》编辑部特约采访了原中国地震局局长陈章立先生,为我们讲述法律出台背景、起草过程、贯彻实施等背后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工作 中国地震局 起草过程 陈章立 法制化管理 出台背景 台前幕后 防震减灾事业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章立 赵翠萍 +4 位作者 王勤彩 华卫 周连庆 史海霞 陈翰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5-463,共9页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沪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_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_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沪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_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少段里.地震的破裂超出孕震空区范围,空区内、外余震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征,依此将余震活动分为WS和NE两个区段.地震破裂过程、4级以上余震矩张量及震区应力场反演和余震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位错、余震机制解和应力降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等明显有别.根据这些特征和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推测NE段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WS段主破裂的发生所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空区 序列衰减 分段性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地震大小的度量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章立 陈翰林 +3 位作者 赵翠萍 王勤彩 华卫 周连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首先对地震大小度量的研究历程作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以下几点:①近几十年广泛使用的ML、mb(mB)、MS震级标度,作为对地震大小的度量,不仅都存在着"以偏概全"和"震级饱和"的问题,而且由于未充分顾及... 本文首先对地震大小度量的研究历程作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以下几点:①近几十年广泛使用的ML、mb(mB)、MS震级标度,作为对地震大小的度量,不仅都存在着"以偏概全"和"震级饱和"的问题,而且由于未充分顾及地震波衰减的区域差异,尤其台站场地对地震动放大作用的差异,因此都只是对地震大小的不精确的度量。②地震矩M0不仅物理含义明确,而且克服了ML、mb(mB)、MS震级标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最适合科学度量地震大小的物理量。为了继续延用"震级"这一术语,Kanamori定义了矩震级标度MW,虽然其假定的前提条件仍有待研究,但也是对地震相对大小的较合理的度量。③为更加科学地度量地震的大小,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大量波形数据,加强地震波衰减特征、场地效应和震源参数测定及有关定标关系的研究,在完善ML、mb(mB)、MS震级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改进、完善MW标度,逐渐推进以MW作为统一度量地震相对大小的物理量,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研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度量 震级 地震矩 能量 应力降
下载PDF
严重的挫折重要的启示——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某些科学思考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阐明这一严重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地球内部"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但这... 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阐明这一严重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地球内部"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但这一严重挫折给人以重要的启示: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必须勇于扬弃,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技术的创新;必须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预测 挫折 启示 建议
下载PDF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二)--前兆观测研究及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共16页
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地震前兆观测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并把地震前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 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地震前兆观测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并把地震前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第二类为"次生前兆",主要包括地电阻率、地磁和动物习性行为等。文中认为,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和预报水平的提高,必须牢牢把握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推进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的创新;必须推进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尤其传感技术的创新,并调整、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必须正确认识预报经验的科学性与局限性,重视地震预报经验正确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科学思考 前兆观测 综合预报研究
下载PDF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一)--地震预报某些经验与做法的再认识及思考地震预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共18页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以预报经验为借鉴。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以预报经验为借鉴。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中、短、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此外,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科学思考 浅源地震 预报经验
下载PDF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1-245,共15页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 3点 :(1 )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 ;(2 )为人民生命财产安...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 3点 :(1 )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 ;(2 )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 ;(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 ,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 ,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 2 0世纪最后 5年 ,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既突出重点 ,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 ,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 ,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 ,而且为加速新世纪 ,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技 中国 地震灾害 地震前兆观测台网 地震预报 地震监测
下载PDF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二)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6-341,共16页
关键词 地震科技 地震监测 地震预报 数字化地震台网 地震前兆 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技术改造
下载PDF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三)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章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关键词 地震科技 防震减灾工作 中国 地震台网 数字化 地震前兆观测
下载PDF
我国地震应急的回眸与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章立 李志雄 《中国应急救援》 2015年第2期17-24,共8页
本文对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由单类事件到多类事件的应急,由被动的应急到有准备的应急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阐明地震应急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此对地震应急的要素作了简要的讨论,指出地震... 本文对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由单类事件到多类事件的应急,由被动的应急到有准备的应急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阐明地震应急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此对地震应急的要素作了简要的讨论,指出地震应急工作的成效首先取决于主体的协调联动,同时有赖于全民防震减灾意识的增强及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尤其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急 发展历程 应急对策 协调联动
下载PDF
再论地震大小的度量
11
作者 陈章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mb(mB),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mb(mB),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不同震中距、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大小的度量 震级标度 中国
下载PDF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法(草案)》的说明——1997年8月2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12
作者 陈章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817-820,共4页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法(草案)》作如下说明: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整个自然灾...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法(草案)》作如下说明: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整个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占6%。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高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轻地震灾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防震减灾工作 二十七 地震监测预报 震后救灾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抗震设防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工程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地震活动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06
13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3 位作者 华卫 王勤彩 李志雄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78-1489,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近几年积累的大量M_L≥2.5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在分别反演得到13个不同构造研究区域的介质衰减模型、348个台站的场地效应的基础上,自0.1~20 Hz的SH观测波形数据中逐步消除了仪器、噪声、儿何扩散、传播路径的介质衰减、台站场地效应等影响后,恢复了2573次3.0≤M_L≤6.0地震的震源谱,采用ω平方震源模型拟合震源谱后,利用Brune的圆盘模型计算了它们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中国大陆中小地震的震源特征,比较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应力降释放水平,综合讨论了地震应力降与震源深度、机制解类型、地震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在0.1~20 MPa之间,绝大多数在10 MPa以下.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青藏块体东北缘及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缘是高应力降地震集中的区域,表明这里的断层受到相对较强的构造剪应力作用.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应力降△σ∝M_0^(3.14),不遵循常数应力降模型.在深度20 km以内,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对深度的依赖不显著,但在20 km以上深度显示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没有表现出与震源机制类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实现了震源参数的准实时计算,丰富了大陆块体内部地震震源定标率关系研究的样本.可以预见,随着中小地震数据的大量产出和积累,这些震源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将会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依据,得到的介质衰减模型及场地效应等也将对台网日常震级M_L测定所需的量规函数、台站校正值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谱 震源参数 应力降 介质衰减 场地效应
下载PDF
判别小震群序列类型的新方法研究——谱振幅相关分析法 被引量:51
14
作者 崔子健 李志雄 +3 位作者 陈章立 赵翠萍 郑斯华 周连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18-1724,共7页
已有研究表明,与一般性小震群相比,前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更趋于一致.鉴于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不易求解,本文利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研究小地震震源机制是否相似的问题,以探讨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的可能性.选择小震群活动频繁的云南西北部作为研... 已有研究表明,与一般性小震群相比,前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更趋于一致.鉴于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不易求解,本文利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研究小地震震源机制是否相似的问题,以探讨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的可能性.选择小震群活动频繁的云南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域,计算发生在该地区的五个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2001年施甸MS5.9级及2001年永胜MS6.0级强震震前的小震群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8、0.93;2002年漾濞、2003年洱源、2005年宾川三个一般性小震群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8、0.68和0.63.表明,强震前的小震群序列与一般性小震群序列相比,谱振幅相关系数明显较大,接近于1.0,说明其震源机制相似性更为显著.本文针对小震群类型判定所作的理论推测与所研究震例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合,初步表明,谱振幅相关分析法可能是判定小震群类型的物理意义较为明确的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类型 震源机制 相似性 谱振幅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三峡水库地区震源参数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晏纯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3-542,共10页
利用2009年3—11月三峡水库地区26个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首先采用Atk inson方法得到该地区地震波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6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该地区1,020个ML≥0.1地震的震源参数,开展了定... 利用2009年3—11月三峡水库地区26个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首先采用Atk inson方法得到该地区地震波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6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该地区1,020个ML≥0.1地震的震源参数,开展了定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结果为Q(f)=112.0f0.918,具有较小的Q0值和较大的η值。除个别台站外,绝大部分流动台站的场地响应值位于1~10倍之间。2)地震矩M0随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M0=1.07ML+9.76。应力降与地震大小之间的关系与Nuttli(1983)的板内地震为增加应力降(ISD)模型的结果比较吻合,统计关系为LogΔσ=0.66ML-3.08。3)三峡水库地区地震辐射能量和地震视应力均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后者意味着大地震是比小地震具更高效率的地震能量辐射体。4)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相比,水库地震的应力降值比前者明显偏低,约小10倍。这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造成地下介质孔隙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在一个比较低的构造应力情况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震源参数 水库诱发地震 应力降 视应力
下载PDF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陈翰林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5-2043,共9页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下载PDF
伽师震源区中等强度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其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张智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2-792,共11页
使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1997~2004年伽师震源区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在小尺度的伽师震源区内,震源机制解的P轴、T轴和N轴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本文进一步把伽师震源区分为... 使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长周期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1997~2004年伽师震源区52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在小尺度的伽师震源区内,震源机制解的P轴、T轴和N轴呈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本文进一步把伽师震源区分为东区和西区,分别反演了东区与西区的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东区的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走向为321°,基本水平.最大主张应力走向68°,倾角40°.截至2004年7月,伽师震源区西部的应力场一直较为稳定,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12°,最大主张应力方向282°,二者都基本水平,中等主应力轴基本直立.自西向东,伽师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逆时针旋转了49°,并且西区张应力的水平作用较为显著,东区压应力的水平作用显著.应力场的这种非均匀变化特征与GPS观测得到的地壳运动速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界附近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好的一致性.震源区深部结构的陡变以及位于震源区东部边界规模较大的NW走向的普昌断裂和色力布亚隐伏断裂可能对产生这种横向非均匀的局部应力场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震源区 中小地震 矩张量反演 应力场
下载PDF
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 被引量:25
18
作者 周连庆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45-1752,共8页
利用云南和四川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开展了川滇地区不同频率的QLg层析成像研究,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km.反演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强烈,QLg高低值差异显著.川滇地区显著的高衰减区有川滇菱形... 利用云南和四川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开展了川滇地区不同频率的QLg层析成像研究,反演结果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 km.反演结果表明,川滇地区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强烈,QLg高低值差异显著.川滇地区显著的高衰减区有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边界(即沿鲜水河至安宁河以及思茅—澜沧—普洱区),滇西北地区、龙门山断裂以西松潘—茂文地区、巴塘及理塘强震区等,Lg波高衰减区的分布与构造活动强烈、强震活动或大震破裂造成介质破碎区、低速区等相关,表明构造活动强烈或大震破裂造成的介质破碎、热物质沿活动断裂上涌等可能是川滇地区低QLg的主要成因.显著的低衰减区有川东盆地、滇东南地区以及金沙江、怒江断裂的中段区域,滇中块体内部也呈现出相对的低衰减特征.Lg波低衰减区与地震活动性弱、速度正异常等相关,表明川滇地区Lg波的低衰减区与地壳变形、地震活动性及水热活动弱、块体稳定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Lg波Q值(QLg) 棋盘测试 横向不均匀性 QLg层析成像
下载PDF
地震视应力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9
作者 刘红桂 王培玲 +4 位作者 杨彩霞 徐戈 孙业军 陈章立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7-445,共9页
选取1999年7月—2005年4月云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在假设中小地震震源位移谱符合ω2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了1020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研究发现,在云南地区,地震视应力具... 选取1999年7月—2005年4月云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在假设中小地震震源位移谱符合ω2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了1020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研究发现,在云南地区,地震视应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超过0.9MPa,可以作为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参考指标.其相应的地震预报能力评分R值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地震预报能力评分 ω^2模型 置信度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3
20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5-371,共7页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_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_L 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余震序列地震应力降总体上随时间是一个衰减过程,预示着主震发生后整个余震区应力降呈逐渐衰减的状态.主震发生之后,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水平和应力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5月17日之前M_L≥5.0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西,由于地震释放了较多应力,该地区应力降较低,而北川至青川之间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应力降一直处于高值水平.5月17日之后,M_L≥5.0余震活动主体地区则转移到北川至青川之间,在该段发生了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在这之后,整个余震序列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开始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震源参数 分段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 应力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